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信息技术 -> 正文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47:08阅读:
字号:|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每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教育要发展,教师就要先成长。信息社会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要从改变自己开始,积极尝试运用一些技术工具来变革传统的信息交流与知识管理的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知识结构的深度、广度,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变革学习的方式,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变革,与时俱进,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 专业发展 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每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呼声。尤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作为学校的一名一线教师更应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学习在先,使自己尽快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扎实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敏锐的探索研究意识,从而能够带动全体师生率先突破,走在新课改的前列,培养出更多新型人才,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手段的改变,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环境的变化

  1、教育设施的变化

  过去多数教师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包打天下”,有三机一幕的学校极少。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城镇学校基本实现了“校校通”。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从而使教师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教育资源的变化

  过去,学生的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于书本,属于单媒体、非数字的固化资源。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特别是信息资源支持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更加展示出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的广阔空间。

  3、教育空间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与学的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学双方所占有的信息资源是极不对称的,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垄断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中,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网络进入家庭、社会和学校,达到了资源共享,师生间信息对称成为可能,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需要在信息对称条件下重构教育体系。

  二、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

  长期以来,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直扮演着权威性的“教师中心”角色。现在,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而角色变化又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转变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要适应信息化环境,由传统的“单面手”转变为“多面手”。

  1、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

  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教学资源分布控制权角度说,师生间的信息资源由不对称走向对称。教师的权威被分散和削弱。所以,教师要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同时,也要成为信息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

  2、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打破。从教学模式角度说,教师要采取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所以,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学习的指导者,从当教师转变为当教练。

  3、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

  从研究合作和反思提升的角度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要由传统教学的“实践者”、讲师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这既要求教师具有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也要求教师学会将传统的能力素养与信息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方法融合。所以,现在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与传统的相比,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不同。

  4、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说,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常常是培训班式的,专家讲座式的,观摩考察式的,因而也是被动式的。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界限,人网、天网、地网与其它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的学习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学校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网上培训、指导、诊断、评价。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相整合,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交流,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信息化手段和教育信息网络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迅速扩张。我国基础教育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环境设施、信息资源、教育方式、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掀起了一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革命。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浪潮对我国 1000 多万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提出了快速提高信息素养的紧迫要求。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学会主席Paul Iurkowski于 1974年最早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2 年,美国的 Christina Dohle 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定义为:“有能力自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及使用信息”,并细分为十种能力。综合上述概念并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和特点, 我们可以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由浅到深、 由窄到宽、由低到高,从五个纵向层面和三个横向层次提出要求。纵向层面和横向层次间存在着以下的递进关系: 第五层面:生成——发展——健康 第四层面:研究——交流——合作 第三层面:管理——整合——应用 第二层面:获取——解读——批判第一层面:理解——关心——渴望

  1、具备理解、关心、渴望的信息素养

  我国中小学教师现状是教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交锋的战场上旷日持久地打拼;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功利驱动生存环境的对抗中长期挣扎。大部分教师最初对教育信息化的情感态度是:茫然、恐慌、畏惧、甚至抵触。有了这样的心理屏障,他们带着“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分数吗”?“信息技术能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吗”?“自己能学会和掌握这些复杂的知识和技术吗”?等一系列疑问审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 从而导致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学校进行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漠不关心,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如何实现全部教师对信息化从茫然到清楚、从恐慌到冷静、从畏惧到直面、从抵触到接受,达到全员理解、全员关心、全员渴望的目标是学校提高教师素养的首要问题。

  2、具备获取、解读、批判的信息素养

  达到理解、关心、渴望的信息化层面后,教师会自然跨入获取、解读、批判的层面。当教师通过自身体验,感觉到信息化对自身的教学有所帮助,就会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会有意识地获取各种信息。所以如何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并能多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每位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就象相对独立和零乱 的条码,有着各自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必须进行阅读、理解、分析以达到解读信息内涵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选得好,用得准。由于信息可以分为简单信息和复杂信息,很多信息通过内容表述传达着科学的真伪、观点的正误、情感的价值。我们不能不在解读的基础上对各类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使采用的信息符合需要的条件、并能经过理论的判断体现科学的价值。

  3、具备管理、整合、应用的信息素养

  达到获取、解读、批判的信息化层面要求后,教师就应该向管理、整合、应用的新层面努力。在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教师们为用而选,随用随弃,没有吸收、归类、存储、提取的良好习惯。信息的积累是一项随时、长期、自觉的素养习惯,教师在平时,将各种有效信息进行归类、储存,使用时即可调取。存储信息的目的就是首先为学科教学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是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教学任务,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切忌只重视表面形式,如果机器和技术的使用忽视了师生作为人的情感交流,就会背离教育的本质要求。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还应当具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进修、交友通讯、娱乐旅游等生活中的能力,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展。

  4、具备研究、交流、合作的信息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 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的地区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信息技术给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必须具备一定层次的信息素养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校本研究,同时把信息素养的提升体现在平凡的、反复的、经常的具体研究活动之中。如:技术学习、技能培训、教学观摩、案例交流、教学反思、听课评课、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法探讨、专题讨论等。教师在参与上述各种形式活动的过程中,势必要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从无意识交流到有意识交流,提升了一个层次。我们把自觉交流分为“他我”和“我他”交流。 “我他”交流是一种主动的、奉献的更高层次的自觉合作意识,“他我”——“我他”互相转换,就会实现教师间的相互合作,这是难能可贵的信息素养。

  5、具备生成、发展、健康的信息素养

  生成、发展、健康的信息素养是较高境界的素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终极体现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整合”——既创造性地将各种信息活用于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之中。教师随着信息技能的提高、使用信息技术时间的推移、学科整合经验的长期积累、交流合作领域的拓展加深、教师信息库的不断存储、传输和丰富,就会实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整合生成新的信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生成新的案例;实现体会反思之间的整合生成新的感悟。这些新生成的信息、案例、感悟可直接促进教师本体的专业发展。当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够游刃有余地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工作,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本体专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达到从道德和安全角度要求的健康信息素养,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向更高境界发展。

  对于中小学老师或管理者来说,我们面临着繁重的任务,承载着太多社会的责任。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等。教育要发展,教师就要先成长。信息社会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要从改变自己开始,积极尝试运用一些技术工具来变革传统的信息交流与知识管理的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知识结构的深度、广度,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变革学习的方式,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变革,与时俱进,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在工作实践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胡小勇、祝智庭:《信息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

  苗逢春:《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整合的教学原则与校本推进模式》

  谢安邦:《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教师教育研究(2004-5)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