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级德育管理
关于班级德育管理
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班级德育工作对课程改革的支撑愈显乏力,如何增强班级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对此,我们更多地关注班级德育工作本身,却忽略了德育管理层面的探讨,而管理的导向功能往往是问题的根源。因此,本文从班级德育功能的关注转换入手,尝试理清新时期班级德育工作应有的审视角度,进而拓展班级德育管理的新视野,以期为新课程背景下德育管理的改革探寻新的突破口。
一、班级德育功能的视角转换
班级是当今绝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教学组织单位。班级是由一名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及几十名学生组成的教育组织,它具有一定的教育目标,这个组织的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这个组织的学生为了自身成长的需要自觉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影响,同时在学生之间也能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来提高自身的素质。班级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基本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1.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班级教学实行多种学科合理搭配,各项活动统筹安排,它比个别教育更具普适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可接受性,这正是班级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始终关注的前沿阵地的原因。
2.班级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微观环境。班级内师生两大群体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充分发展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序的组织机构、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谐的人际关系、统一的行为规范以及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3.班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基地。教师的专业成长自然离不开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但更重要的是有赖于教育实践的长期磨练。任何一位教师,首先总得在一定的班级里工作,通过班级的教育教学实践转化理论认识、完善经验系统,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和人格特质。
4.班级是教育力量汇聚的结合枢纽。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落实和教师教育力量合成的终端,也是开展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沟通活动的基本依托。任何一个学生改变他的班级归属都会改变对其影响的教育网络。
基于上述认识,班级的教育功能正是教学与德育相互渗透的生动体现,班级亦成为促进学生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的基层平台,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基本依托。因此,班级的教育管理应立足学生的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的工作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力成长而疏忽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使班级的教育功能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其中,人格成长尤显重要:一方面,人格成长是学力成长的前提和保证;没有人格的健康发展,学力的发展终会误入歧途,又会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窠臼。另一方面,学生的人格成长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公民首先应该具有健康的人格。因此,从功能区分看,班级的教学功能在于学生的学力成长,班级的德育功能在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而德育功能是最为重要的。
鉴于此,班级德育管理的视角应着重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注重班级德育工作的人格要素分析,并把它作为管理评估的衡量标准。二、班级德育工作的人格熏陶
人格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影响和熏陶逐渐形成的。学生时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环境,班级的德育工作具有人格磨练的作用。
1.人格成长的显效手段:班级的教育活动。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都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学生总是通过班级活动来广泛地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班级活动如同一个聚焦点,把遗传、环境、教育和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聚合在一起,不断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学生进入班级这个组织后,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尽自己的义务,承担对集体的责任;在集体活动中,学生要遵守各种纪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那些与集体规范相违背的言行,学习各种为人处世的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
2.人格成长的角色依托:班级的组织结构。班级的组织结构是指班级的全体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班级的各种组织的基本状况。班级对学生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每个学生都在其中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有些角色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而形成的;有些角色是由学生承担的工作任务而确定的;有些角色是由学生个人的自我表现而定位的。若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扮演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角色,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性、民主性和开拓性的人格。
3.人格成长的现实依据:班级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和距离,它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通过社会交往而实现。人际关系既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基础,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是健全人格的体现。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又包括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之间的关系、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干群关系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氛围,能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和谐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宽容、友爱的人际氛围,能充分发挥互帮互促的团队精神,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
4.人格成长的环境载体:班级的学习氛围。班级的学习氛围是同学之间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班级的学习风气。班级的学习风气如同部队的战斗士气一样,它体现了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也体现了班级凝聚力和人际关系的状况。良好的学习风气不仅能促进学生学力的健康成长,还会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学习风气能使学生形成自主奋斗、刻苦进取的人格;不良的学习风气会滋生投机钻营、荣辱颠倒的价值取向,极易产生人格的扭曲。三、班级德育管理的策略重构
把学生的人格成长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基点,班级德育的管理就应以班级德育工作的人格要素分析为切入点,形成便于操作、易于考评的管理评价机制。其考察维度具体有:一是德育工作的主体性,即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发展;二是德育工作的生成性,即活动的互动机制和过程关注。据此,从管理主体的区分看,班级德育的管理应着重关注以下策略:
1.班主任的组织引导策略。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其工作方法和管理风格直接反映于班级的德育风貌。要实现班级德育工作的主体性和生成性,班主任对班级德育工作的组织引导应关注下列策略:①规范生成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和落实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要让学生明确它具有与守则、行为规范不同的可操作性、互制性及灵活性。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立法者”,参与制定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充分感受这种规范的自发和自律。同时,指导学生依据这些规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加强反馈,促进落实。②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相结合。采取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和班长的做法,组建班级管理机构;实行值周班长制度,提供参与管理的锻炼平台;组织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形成学习督导、纪律监察、卫生监督等管理网络,吸收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同时,制定各管理机构的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并负责监督评价,班级的日常管理和活动由班干部协调开展,通过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服务。③自主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班级活动由班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及班级的实际需要组织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制定方案,并自行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主任只给予适时、适当的创意指导和组织支持,及时反馈活动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④个人自治与树立品牌。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对安排给学生的任务应定时间给标准、在学生咨询时提供指导、在任务完成时帮助总结。当学生有了对成功的向往意识时,就可以大胆地鼓励学生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形象。
2.德育处的检查督导策略。德育处代表学校管理班级的德育工作,其工作方式和管理风格对班级的德育工作起着具体的导向作用,要实现班级德育工作的主体性和生成性,德育处对班级德育工作的检查督导应关注下列策略:①查阅班级日记与记录巡查情况相结合。规范班级日记的记录内容,并由值日干部如实记录。德育处每天应进行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的巡查登记,尽可能反映每个班级巡查时的实际情况。每周把班级日记和巡查记录对照分析,进行综合评价。②班级干部考评与考察组织机制相结合。每学期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进行考评时,应同时考察班级组织机构的产生方式、运作情况和工作实效,进而了解班级自我管理的状态。③考察活动方案与关注活动过程相结合。对学校安排的教育活动和班级自行组织的教育活动,不仅要考察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形成过程,还应派人参加活动,了解活动的组织效果和学生的互动情况。④量化评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量化评比是德育常规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工具,还应与多元主体的问卷调查相结合。设计问卷定期向学生、任课教师以及家长了解班级的各方面情况,相互印证,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综合评价。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