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 -> 正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48:29阅读:
字号:|

  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传统的观念往往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专职部门的职能,与学科的教学关系不大,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学生乐于学习的科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nternet上有大量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有益信息,也泛滥着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后果。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本人就学科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德育

  一、????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伦理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2、是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需要

  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精彩,也存在对中学生成长不极这不利的因素: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色情、暴力游戏……等等。面对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的中学生自然会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异常喜爱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没有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那么空有知识的人也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而当今的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的渗透德育。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二、实施德育教育

  (一)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信息技术课90%以上的课时是在机房中进行学习的,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对号入座,爱护计算机设备,培养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计算机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明确的要求,如下课后要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关好门窗、用电设备。总之,无论如何,我们要在下节课的学生来时看到的是一个整洁的机房,看到的是电脑完好,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我们也应带领学生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应及时地把卫生问题(有的同学把垃圾塞到隐蔽处)、不按程序关机等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育并引导他们自律自理。

  (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普遍表现为学习上怕艰苦,自主学习能力低下,在学科教育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喜欢学、求知欲强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各种各样的主题,创设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有意识开展让学生自学、主动探索去获取知识,让他们亨受通过自大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难题,让学生组成小组一起攻破这些难题,在他们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让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再结合自学本节的内容,使学生能顺利攻破我们所设立的难题。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前后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一些鼓励性的赞扬。例如:我在讲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知识”这一内容时,具体内容是:利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语,准确、快捷找到指定的内容。由于较多的同学小学、初中学习过搜索引擎的使用,表现出一副自信的样子。我布置了堂上任务:(1)搜索德庆盘龙峡的各点;(2)搜索除乒乓球以外其他奥运会参赛项目。较多的同学对第二个问题有疑惑,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如何定好关键词,可自学搜索引擎帮助说明,同时可以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偿试,并总结出使用关键词的技巧。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教师点评,对做得好的给予表场。这样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他们顽强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们构建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线?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为何迷恋网络以及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态,在心中有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要避免乱放炮,乱批评现象。

  必须认识到:现在的网络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原因在于:1、青少年喜欢新鲜、好奇,特别喜欢接触新鲜事物;2、网络中能充分展示自我;3、网络满足了独生子女渴求友谊的特点;4、网络满足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总之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强的吸引力和渗透性。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投进网络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主而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很好工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举例给他们说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无时不在发生,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德育素材和可以探索的途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巧妙运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课时,发现有些学生同时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的现象时,就要及时指出虚拟的网络与现实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例如,申请过多的电子信箱、下载毫无用处的软件直到塞满自己的硬盘后才将它们全都删除等等,这都是对有限的网络资源的浪费。要使他们懂得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也强调规则和美德。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直至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少有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他们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的。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通过小组活动,学习者相互间随时解决学科学习上的问题,就可使学生意识到团体合作的好处,意识到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可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克服困难,随时解决问题,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也可以逐步消除;通过上课时同学相互间的交流,能使群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课堂上教师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总言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