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其它 -> 正文

由高中新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引发的思考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2 12:13:27阅读:
字号:|

  由高中新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引发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初期,教师群体对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许多环节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其中,在课改调研过程中教师们普遍反映的、较为集中和突出的问题是: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多,难以完成课时教学任务,而周课时又不够;教师的不适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活动的开展。

  如果“一言以蔽之”地说,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关键是转变和更新“教学理念”,恐怕仍属纸上谈兵、水中捞月,难以解决教师们所面临的实际困惑和问题。

  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是经过众多专家们长期科学的研究和测定,并经过实验省区多年的实践与检测。虽然,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差强人意的地方,但客观上却是我们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同时也是我们进行高考复课的依据。

  这里就现实地存在着两种观念的冲突:一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是教育的本质和责任,教师追求的是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成绩;二是新课程改革注重的是课改深层次的理念、内涵和目标,教师关注的是自身的价值、地位和荣辱。

  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二者对于认识与观念、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课改与高考等问题的理解和诠释上;出在应如何看待“各学科课标”及如何处理课标与教材和高考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出在应怎样有效地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方法与途径上。

  一、端正态度、稳定心神、抓住机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课改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切莫错过良机。要顺应课改的潮流,课改将会造就一大批迎难而上,抢滩课改前沿阵地的佼佼者。

  二、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厚文化底蕴

  课改实际上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跟上课改的步伐,迅速理解和实施课改的理念,把握课改发展的方向和脉搏;二是要对课堂教学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行,多研究、多交流、多探讨,由封闭型教学转变为开放型教学;三是要多看点本专业的书籍,多看点与课改相关的教学资料;四是要多学习、多参考、多借鉴、多感悟先进省区的课改经验,但绝对不能照搬别人的优秀经验,要通过领悟,内化为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三、研读课标,吃透课标,按照课程目标的规定和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课程目标是指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结果,它在课程标准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课程目标决定了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怎样客观、正确的看待各学科的三维目标?仍应把“知识与能力”放在第一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提出要“……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所以,中学的课堂教学仍应以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为主体;同时,至关重要的是强调“过程与方法”的诠释和渗透,一是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去记住某个学科知识已经得出的结论,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二是要持续地、不间断地进行学科学习方法的有效渗透与训练,而不是陶醉在教师自己的授课过程之中,这是学生“学会学习”和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这两个教学过程到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有可能凸现出来,否则,就有点类似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四、提升驾驭和掌控课改课堂教学的能力

  与其单方面强调“内容多、课时少,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要求增加课时”,不如认真地想一想,如何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制定课时教学方案,寻找有效方法去提高单位时间(一课时)内的授课效率(或复习效率),提升自己驾驭和掌控课改课堂教学的能力,以争取教与学双重任务的有效完成。

  1.明确课改课堂教学的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课改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感悟力,一是可以解决目前学习过程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时所遇到的新问题,二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初步基础。

  我们应该明确:课改的目的之一是要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感悟力;课改的要求之一是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理念与知识体系的能力;课改的宗旨之一是“让不会学习的学生学会学习,让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喜欢学习,让学不好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2.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的特点、优势和长处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种能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特点、优势和长处,且行之有效的、被学生乐于接受的、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课改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和地位,不能人云亦云,莫要“追风”,不要在课改中迷失“自我”,要相信自己,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积淀的优势和长处;同时,注重对优秀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注重学习和借鉴先进省区的实际可行的课改教学经验,通过汲取、感悟、内化,和自己的特点有机整合,形成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个体教学方式与方法。这是你走向成功的开始和良好的起点。

  3.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与课改教学方法的关系

  传统教学方法中有许多优秀的、有传承价值的、闪烁着前人智慧结晶的亮点和闪光点,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等),之所以延续了数千年,是因为其具有顽强的历史生命力。传承传统的、但优秀的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课改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环节。历史是厚重的,厚重中有着坚实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可以继承、借鉴、汲取的知识和经验的源泉。

  一方面,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秀部分与课改教学中的“新模式”进行有机整合,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不顾客观实际地去盲目追求所谓的课改教学的“新摸式”,从而淡漠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可以借鉴和传承的优秀部分,导致自己的阵角大乱。要脚踏实地的、依据自己所处的实际区情、校情和学情,制定出一种符合自己个性化特征的、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法来。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迅速转变旧的教学模式,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改的理念,但应是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而不是不顾实际效果地去追求什么新的“教学理念”。

  4.深度把握一课时的主体教学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自己先吃透教材,深度把握一课时的主体知识框架和内容,明确课时教学的有效目标,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的多维度设计,突出重点、难点,掌控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客观地做好课后的教学反思,不断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发现的越多,改进的越多,提高的就越快。有些内容可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以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与效率。

  5.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

  ⑴注重课前预习,适度推行“课时学案”的教学模式。“课时学案”的教学模式,可使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本课时所学内容、知识框架、知识线索与知识要点有所关注和了解,甚至有可能通过“课时学案”,使学生们在初步了解了本课时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预习中的困惑和问题走进课堂。这时,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过程,将会提高单位时间内课时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⑵注重学科学法的有效指导与渗透,以提升课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改初期,应脚踏实地的教会你所教的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好两种学习方法:一是教会你的学生学会你所教学科的“学习课本知识的方法”,注意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学科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逐步渗透,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条件之一;二是教会你的学生学会你所教学科的“分析和解答问题的步骤、方法与技巧”,以提升单位时间内的教与学的质量与效率,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之一。

  ⑶注重课后对所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复习与巩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后续条件之一,而弱化课后对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与巩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致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断层。

  6.正确处理好课改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提出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我们应该客观和慎思地看待目前较为流行的“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观点。

  从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上来看:一是的确应该按照课改的要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基本理念。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以学生为主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淡化或弱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领和教会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领和有效指导,学生们会怎样去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毕竟,我们不能忽视中学生所固有的心理与生理特点;二是要运用教师的智慧、机智和经验,通过多样性的课堂设计和构筑多层面的知识平台,来激活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体性、参与性、过程性和积极性。三是通过前述两种学习方法的有效渗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构筑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平台,从而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创造必备的条件。四是通过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选修课学习等不同角度和维度的学习,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来。

  7.提升学科备课组的潜在作用和显性功能

  课改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科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课程改革初期,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惑和问题,靠个体力量的单打独斗,或许很难探索出一种科学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就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和群体的智慧,共同研究、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而学科备课组恰好适应了这一需求。

  课改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科备课组的潜在作用和显性功能,尽量地在固定时段内进行备课组活动,大家共同商量、讨论,甚至可以相互争论。或许,只有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出智慧的火花,只有在相互争论的一闪念中,才能迅速捕捉到一个灵感、一个闪光点或一个亮点,从而拿出一个较为理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对高水平的课时教学方案来。

  这样,每一位教师个体呈现在班级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就是备课组集体智慧与个体优势和特点的完美结合,既提高了教师个体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又提升了同年级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同时使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接受了一个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层面和学习成绩。

  8.构建校际与地区之间相互交流和研讨的机制

  除了强化本校学科备课组的功能外,还应建立校际之间、乃至地区之间的课改研讨和交流机制,从而使封闭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的教学模。

  可通过校际间公开课和示范课的展示,进行相互学习与研讨。这样,既可了解其他学校课改的动态和进程,也可从相互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中,总结利弊得失,获取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第一手素材和资料,以有利课改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与提高。

  课改过程中,不能有“等、靠、观望”的消极思想和作法,应本着积极、主动,“以校为本”的原则,增强发现问题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自主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而校际之间、地区之间的勾通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解决某个学校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借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路是一步又一步走出来的,诸多的困难,需要我们一点点地去克服。只要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行,多研究、多交流、多探讨,走好、走实这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我们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上一篇: 由学生的过激行为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