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创新
质疑——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在反复思考碰撞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从而有所创新。课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往质疑——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在过程中互相合作帮助他们前进。
一、情境设疑,激发求知欲望。
教材中提供的信息是固定的,静态的,教师可以巧妙应用筛选教材为我所用,应我所想,在此过程中巧妙设疑,创设质疑情境,向学生的思维挑衅,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它是引起学生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问题无论产生于教材知识之间,还是产生学生的经验与教材之间,均能引导学生的探索愿望。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在无疑处设疑,在无惑处生惑,在设置疑问上下一番工夫。要做到:1、要善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急于去究源探底。2、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其创造性思维。3、提问要新奇。追求新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尤其强烈,因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局面。4、提问要选准切入点。教师不应也不准张口就问,而要仔细推敲琢磨,切入点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5、提问要适度。课堂设问要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实际、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又可及,恰到好处,切不可拔高,这样才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就能激发出积极的心态。要力求避免为问而问,否则教师的提问表面上看起来课堂热热闹闹,实则是费时多、密度低、效益低, 也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在教学“月相及其变化”时,我朗诵学生熟知的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接着我就问:“月相为何有圆缺的变化呢?它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一下子就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追求,使学生产生愤愤然,跃跃然的思维状态。从而为顺利、有效地完成本知识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如在讨论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时,我先叫学生观察一下世界气候图,找出南、北回归线经过地区的气候类型,学生不难发现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绝大多数为热带沙漠气候,而我国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然后我就问:“老天爷为何如此偏爱我们?总之,适时适度适宜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心智。同时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提问中得到启发,渐渐学会并提高质疑问难的水平。
二、自学挑疑,沟通求疑信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我们还可以将陶行知老行政管理的小诗赠给学生,以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只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打铁要看准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绯”之际,正是引导学生质疑的最佳时机。如在学习金刚石、石墨后,我提问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有什么不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告诉我,可能与他们的结构不同有关,那我再问究竟它们结构是怎样,我提示金刚石结构就象渔网,学生马上说出了网状结构,也得出石墨是层状结构。我既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给了学生自信的力量。并且在考虑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是单一地同一个方面层次考虑的,这样比起你老师规定学生一定得从你的出发点思考问题更能促进不同学生思维的不同发展。
三、讨论辩疑,探究解题途径。
实践证明,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在教学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把一支玻璃管插入水中,当用另一支玻璃管对着它的上端吹气时,有水从管口吹出,学生议论纷纷,经过我的提点,学生自己的讨论,联系到本节知识,得出吹气时,玻璃管的上端气体流速较大,压强就减小,所以会有水出来。
四、训练布疑,深化求疑成果。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的好奇心理和不甘示弱的性格决定了疑点,难点有利于挑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人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是人最容易冒出思想火花的时候。
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同学们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在教学水资源时,对于我国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最低值为什么出现在北纬40°附近的地区,学生有说我国水资源不是东多西少么,那应该不会缺乏啊,但我说事实的确是如此,这时有学生说到可能那个地方用水量太大,那我再问这究竟跟什么有关呢。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人太多,供水紧张。学生在“生疑——求疑”的过程中,运用了猜想,比较,判断,推理等方法,发展了思维。
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在《神曲》里写道:
“我们的知识不能有饱足的时候,
像萌芽一般,在一个真理之足下又生一疑问,
真理与疑问互为滋养,
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们推到绝顶。”
让我们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象、对事物、对课本的大胆质疑,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质疑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我们教师应抓住教材的一些疑点,放手给学生质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求知的欲望。对学生,应该鼓励他们敢于提问,敢于和新观点新事物说“不”,使课堂教学迸出创新的火花。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