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与管理
作者:马玉升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5-12-1 19:27:53阅读:
字号:小|大
劳动技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 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劳动技术课还没有得到应有 的重视。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表明,“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劳动 技术课则是薄弱环节中的薄弱科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对劳动技术课的意义认识不足;(2)教材内容与 实际需要脱节;(3)忽视培养学生操作能力;(4)教学设备、实习场地条件差;(5)缺少高水平的劳动技术课专任 教师。因此,为了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 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初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与管理。
一、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 倾向,克服轻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上好劳动技术课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 来认识。目前,我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初中的升学率仅有25%,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具 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农村教育要坚决扭转不同程度存 在的脱离农村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路子……不论是九年教育,还是六 年教育,都要在学好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及文明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和实用科学知识的 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用其所学技能和知识,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去,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 ;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化和系列化。
二、从实际出发,加强劳动技术课的教材建设
劳动技术课的教材建设是改善和加强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础工程。要搞好劳动技术课的教材建设,必 须根据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 学生升学或就业打基础的实际出发,注重教材的基础性、通用性、实践性、思想性和先进性。这是编写初中劳 动技术课教材的 基本原则。教材内容应该包括工农业劳动技能和服务性劳动能力两个方面,分为“家庭饮食起 居”、“加工工艺”、“使用安装维修”、“种植、养殖技术与农副产品加工”等四个可操作系列,以改变初 中毕业生中存在的“农民子女不会务农、工人子女不会做工、优秀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的怪现象。要不断充 实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家用电器的使用维修等先进的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要从当地需要出发来选择教材内容; 要注意教材的思想性,以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劳动观点的教育;要突出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和操作训练。
为了解决教材适用性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可以在教学大纲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采用通用教材、地方教材和 学校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即由省、市、自治区组织编写通用教材,由各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编 写地方教材,供学校选用;同时允许学校增删或自编补充教材。
三、以操作训练为中心,改革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初中劳动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其特点主要在于它的实践性、基础 性和通用性。它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般的文化课,主要是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它 也有传授生产技术基本知识的任务,但那是为技能训练服务的。它也不同于以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 劳动习惯的一般劳动课,而是使学生通过劳动过程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劳动结合起来,掌握基本的生产知识和使 用简单劳动工具的技巧。它更不同于为从事某种职业所进行的专门技术培训,而是给学生打下从事生产劳动的 一般基础;即使在实际教学中把某一职业技术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也不能以这个职业的需要为目标,而应该使 之成为培养学生通用技术的“载体”。因此,劳动技术课必须以操作训练为中心,采用“手脑并用,操作为主 ”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把它变成劳动知识课。
在农村中学,应该推广全国“十杰教师”、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冯振飞和吉林省九台22中张再昌“横讲竖 穿”的教学经验。“横讲”,就是根据农村季节或农作物生长阶段来上劳动技术课,把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结 合起来,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竖穿”,就是在完成某一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栽培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之后 ,把“横讲”时所教过的栽培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条理。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 既看得见、摸得着,又学得深、记得牢。
在城市中学,可以推广上海市通过 多年实践所形成的“三个阶段、五个环节、三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三个阶段、五个环节”是:认知阶段,包括观察和模仿两个环节;形成阶段,包括操作环节;完成阶段,包括 反馈和矫正两个环节。“三种课型”是:以掌握某种操作技术或工具使用技术为目的的操作课;通过完成某件 作品来学习技术的制作课;以学生观察、模仿、讨论教师操作为内容的观察-练习课。
为了保证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还应该建立考核制度。考核内容既要包括劳动技术,也要包括劳动态度 ;既要注重平时考查,也要重视劳动技术竞赛成绩。
四、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建设是上好劳动技术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基地建设可以与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 产业相结合,也可以建立劳动技术课专用教室或专门的实习、实验基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舍得 在这方面花钱投资;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拨给专项经费,批给土地,并动员社会力 量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是有困难的,以市、区(县)为单位建立劳动 技术教育基地比较可 行。北京市建立了市级综合基地、区(县)基地和学校基地相结合的三级劳动技术教育中 心,上海市也建立了具有综合功能的区(县)级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和项目单一、可供几所学校交替使用的劳动 技术教育中心。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一般可以在学校自建劳动技术教育专用教室的同时,以区(县) 为单位建立一个规模较大、设备齐全、具有综合功能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供全县各校交替使用;在人口比较 稀少的地区,也可以几个乡联合建立劳动技术教育中心。这样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基本可以保证教 学任务的完成。暂时没有条件这样做的地区,可以通过校厂(场)挂钩来解决实习场地问题。
五、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质量较高、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是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 的关键。必须彻底改变那种“临时拉夫”的错误做法。各校应从现任教师中挑选热爱劳动技术课教学专业、业 务水平较高或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建立起劳动技术课的专任教师队伍。在过渡阶段 ,可以调用校内动手能力强的理、化、生教师担任讲课辅导教师,选择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实习 指导教师;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聘请厂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农村的农业技术员担任兼职教师。
要建立和健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研究网络。各级教研室应配备专职的劳动技术课教研员,成立中心教研组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以保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要建立劳动技术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在评定职称时,要适当对劳动技术课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以鼓励他们长期从事这项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 倾向,克服轻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上好劳动技术课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 来认识。目前,我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初中的升学率仅有25%,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具 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农村教育要坚决扭转不同程度存 在的脱离农村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路子……不论是九年教育,还是六 年教育,都要在学好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及文明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和实用科学知识的 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用其所学技能和知识,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去,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 ;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化和系列化。
二、从实际出发,加强劳动技术课的教材建设
劳动技术课的教材建设是改善和加强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础工程。要搞好劳动技术课的教材建设,必 须根据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 学生升学或就业打基础的实际出发,注重教材的基础性、通用性、实践性、思想性和先进性。这是编写初中劳 动技术课教材的 基本原则。教材内容应该包括工农业劳动技能和服务性劳动能力两个方面,分为“家庭饮食起 居”、“加工工艺”、“使用安装维修”、“种植、养殖技术与农副产品加工”等四个可操作系列,以改变初 中毕业生中存在的“农民子女不会务农、工人子女不会做工、优秀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的怪现象。要不断充 实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家用电器的使用维修等先进的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要从当地需要出发来选择教材内容; 要注意教材的思想性,以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劳动观点的教育;要突出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和操作训练。
为了解决教材适用性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可以在教学大纲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采用通用教材、地方教材和 学校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即由省、市、自治区组织编写通用教材,由各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编 写地方教材,供学校选用;同时允许学校增删或自编补充教材。
三、以操作训练为中心,改革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初中劳动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其特点主要在于它的实践性、基础 性和通用性。它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般的文化课,主要是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它 也有传授生产技术基本知识的任务,但那是为技能训练服务的。它也不同于以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 劳动习惯的一般劳动课,而是使学生通过劳动过程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劳动结合起来,掌握基本的生产知识和使 用简单劳动工具的技巧。它更不同于为从事某种职业所进行的专门技术培训,而是给学生打下从事生产劳动的 一般基础;即使在实际教学中把某一职业技术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也不能以这个职业的需要为目标,而应该使 之成为培养学生通用技术的“载体”。因此,劳动技术课必须以操作训练为中心,采用“手脑并用,操作为主 ”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把它变成劳动知识课。
在农村中学,应该推广全国“十杰教师”、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冯振飞和吉林省九台22中张再昌“横讲竖 穿”的教学经验。“横讲”,就是根据农村季节或农作物生长阶段来上劳动技术课,把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结 合起来,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竖穿”,就是在完成某一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栽培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之后 ,把“横讲”时所教过的栽培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条理。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 既看得见、摸得着,又学得深、记得牢。
在城市中学,可以推广上海市通过 多年实践所形成的“三个阶段、五个环节、三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三个阶段、五个环节”是:认知阶段,包括观察和模仿两个环节;形成阶段,包括操作环节;完成阶段,包括 反馈和矫正两个环节。“三种课型”是:以掌握某种操作技术或工具使用技术为目的的操作课;通过完成某件 作品来学习技术的制作课;以学生观察、模仿、讨论教师操作为内容的观察-练习课。
为了保证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还应该建立考核制度。考核内容既要包括劳动技术,也要包括劳动态度 ;既要注重平时考查,也要重视劳动技术竞赛成绩。
四、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建设是上好劳动技术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基地建设可以与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 产业相结合,也可以建立劳动技术课专用教室或专门的实习、实验基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舍得 在这方面花钱投资;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拨给专项经费,批给土地,并动员社会力 量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是有困难的,以市、区(县)为单位建立劳动 技术教育基地比较可 行。北京市建立了市级综合基地、区(县)基地和学校基地相结合的三级劳动技术教育中 心,上海市也建立了具有综合功能的区(县)级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和项目单一、可供几所学校交替使用的劳动 技术教育中心。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一般可以在学校自建劳动技术教育专用教室的同时,以区(县) 为单位建立一个规模较大、设备齐全、具有综合功能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供全县各校交替使用;在人口比较 稀少的地区,也可以几个乡联合建立劳动技术教育中心。这样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基本可以保证教 学任务的完成。暂时没有条件这样做的地区,可以通过校厂(场)挂钩来解决实习场地问题。
五、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质量较高、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是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 的关键。必须彻底改变那种“临时拉夫”的错误做法。各校应从现任教师中挑选热爱劳动技术课教学专业、业 务水平较高或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建立起劳动技术课的专任教师队伍。在过渡阶段 ,可以调用校内动手能力强的理、化、生教师担任讲课辅导教师,选择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实习 指导教师;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聘请厂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农村的农业技术员担任兼职教师。
要建立和健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研究网络。各级教研室应配备专职的劳动技术课教研员,成立中心教研组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以保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要建立劳动技术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在评定职称时,要适当对劳动技术课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以鼓励他们长期从事这项教学工作。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