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劳技 -> 正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

作者:郑漪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5-12-1 19:27:53阅读:
字号:|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们当前要共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其中比较常用的就是开展劳动竞赛,使劳动实践过程带有适当的竞赛因素,以激起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上进心较强,他们的主导性劳动动机是取得优秀成绩,争戴小红花,争当优秀生,以博得老师、家长的赞扬和同学们的尊重。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倾向、可以在中低年级学生的劳动实践中、适当安排一些小竞赛活动、给优胜者以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使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动机始终处于极佳处况,一定会增强教学效果。

二、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促进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在劳动课教学中,学生是劳动实践的主体。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乃是组织学生更好地实践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一种协作环境,引导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劳动实践中,组织学生互相协作的形式较多,常用的大体有这样几种:分工性协作。几个人或一些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每个人负责劳动实践中的一个环节。这样,每个学生在劳动实践时,就会体会到自己同他人,同整个集体之间的关系,考虑到这个环节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别人或整个劳动过程,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完成。小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要强心理,在劳动实践中,恰当地组织好学生的分工协作,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劳动动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刷书包》和《洗衬衣》等课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劳动实践时,?教师可以将每个学生安排在整个劳动过程的某种环节中。如每组的1号同学打水泡书包或衬衣;2号同学打肥皂,揉搓书包或衬衣;3号同学进行漂洗。

辅助性协作。在劳动课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形:教师讲解演示得十分细致清楚,但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学不会,掌握不了,但往往经过同学的指点帮助后,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所学劳动技能的要领。例如一次某校上《学针织》一课,在学起头技巧时,尽管教师讲解,演示的很清楚,甚至配上幻灯录像增大了演示的可视度,但仍有一些同学掌握不了一手挽线,一手挑线的技巧,但经周围同学稍一指点,他们“顿开茅塞”,很快掌握了起头的技巧。

互助性协作。有些劳动课的实践内容较为复杂,环节较多。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加之缺乏锻炼,在从事劳动实践时,有时会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情形。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时,应让学生结成对子或分成小组。当一人实践时,他人可以在旁提供帮助或照顾,以保证劳动实践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以集体形式组织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劳动实践中,不同的劳动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影响也有区别。不同的劳动情境和条件,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学生个人单独实践的形式,可以锻炼其独立的品质,培养其创造精神。但也容易产生单纯计较个人实践效果,炫耀自我思想倾向。而以集体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劳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每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他们能灵活地运用劳动技巧,又能协调动作,搞好配合。同时,这种劳动集体本身就是一 个有力的教育因素,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会更多地想到集体的劳动效果,集体的荣誉,看到集体的力量。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比较向往集体活动,有较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要求,组织好集体形式的劳动实践,通过它促进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形成。

教材中的《建立校外服务站》和《帮助军烈属和残疾人》等课,如果以集体形式组织学生劳动实践,每个同学都要发挥其作用,还要注意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比如会修自行车的主动去修车;会洗衣服同学认真洗衣服,即使劳动技能较差的学生,也会努力寻求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作用。这时学生的主导性劳动动机就是怎样提高集体的劳动效果,怎样为集体争取荣誉。实践证明,这种集体形式的劳动,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和集体责任感的形成,都有较好的作用。

四、努力创设愉悦的情境,增添劳动实践的乐趣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小学劳动教学也同样是如此。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操作,课堂气氛就会枯燥乏味,从而会使学生感到烦燥、厌倦、劳累。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的不稳定性,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劳动环境,使学生的劳动情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中来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在这方面通常有这样一些做法:角色游戏。例如在指导学生实践“摆放收拾餐具”、“泡茶”等,教师可找几个学生分别扮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客人,然后让学生按一定要求模拟摆放餐具或端茶敬客。再让同学们检查评论。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感到生动有趣,乐意参加。

现场实践。经验证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场景和新奇的活动内容。现场劳动实践,身临其境,会使参加劳动的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积极、主动、兴奋的精神状态,教学效果较好。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好这种形式的劳动实践。

例如,教学《给小树浇水》和《小树的养护》等课,一定要到实地进行具体劳动实践,而不要在课堂上搞模拟实践,纸上谈兵。

实地参观。有些教学内容,由于劳动实践的局限性,课堂上只能指导学生做部分实践。如学《灭鼠害》一课,消灭老鼠的方法很多,课堂上只能做几种灭鼠工具的模似操作,在课堂上根本不能捉到老鼠。对于这一类教学内容,教师如能领学生亲自到粮库、仓库等地去参观,请有关人员介绍实际灭鼠情况,学生会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更会加深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

音像配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无疑会大大提高劳动课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劳动课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比如用幻灯、录相演示劳动技能的操作过程,或在学生动手实践时播放一些符合劳动气氛的音乐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及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环境里得到缎炼,受到熏陶。

五、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教育,使其养成规范性的良好的劳动习惯安全卫生教育是小学劳动课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爱热闹,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考虑事情不周全。如果教师在安全问题上,不事先说明,不把各种可能出现的事故因素都交代清楚,一 时的疏忽大事,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而卫生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从严要求是有益的。如果放任不管,不负责任,将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丢三拉四,顾首不顾尾的坏毛病,而且不易改变。因此,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卫生的教育,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把它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加以考虑和处理,以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使用剪、刀、或带电操作时,对工具的拿、放及使用都要有统一严格的要求,绝不能含糊。对剪、切下来的废料应统一要求放在专用的塑料袋或纸盒中,并在下课后及时清理干净。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