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是青少年发展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没有活动,青少年是很难发展的;青少年只有在活动中主动地投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发展。随着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试点研究正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活动教学是这一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活动是心理教育的有效措施
1.活动乃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在生活中,无论人从事何种劳动,他首先是作为活动者、创造者或创作者而出现的。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没有社会性的活动和交往,个体的心理就只能停留在动物的水平上。心理学理论的基点即活动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青少年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得以发展的。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直观的动作思维与情绪、冲动性意志等。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不像低级心理机能那样起源于科系发展,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起源于社会,是在活动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是心理的
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这些活动与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
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欲实现此宗旨,就必须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体活动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形式很多,如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劳动活动、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它们构成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世界,催发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在这里,学生活动的主体。因而,就这个意义而言,心理发展这把钥匙就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上。
活动,不仅为青少年的发展所必须,而且也为处在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所喜爱。心理学家认为:一般青少年都具有喜爱活动的特点,如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动脑探秘。因此,从吸引中小学生对心理教育课的兴趣,提高心理教育课的效果来讲活动也是必须的。
中小学生心理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活动,而活动又应是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为中小学生所喜爱的。所以活动既可视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又可视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2.活动教学缩短了心理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活动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心育课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表演、游戏、制作等活动,寓教育教学于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例如进行“请你了解我”的活动,教师可扮演成售票员,学生扮演四种不同性格的迟到的观众。表演完毕,可组织学生讨论,准确地概括出四名迟到观众的不同性格特点:大吵大闹,暴跳如雷,属于胆汁质型;软硬兼施,并乘机溜进去,属于多血质型;犹豫不决,进退两难,属于粘液质型;垂头丧气,委屈万分属于抑郁质型。我们自己属于哪能一类型呢?让学生对号人座,明确自己以及周围人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拉近了心育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3.活动教学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处于青春初期的现代少年,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迅速发展,这时的学生特别关心自己的形象。从外貌到内在的各个方面,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被人尊重的欲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烈,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迫切,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希望获得成功。心育课正是满足他们的这一欲望。可让他们在短剧表演、自我独白、行为塑造、问题讨论、成就展示、感情表达、自我推销、缓解冲突、造就乐趣的
活动中尽情地表现自我,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自信的三条腿小凳”的教学活动中,可在全校举办“生命线上的成功”橱窗展览。这一展览可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了解自己、欣赏自己、相信自己。
4.活动教学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积极承担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
进入青春初期的现代少年,开始懂得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个人是属于社会的,任何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应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每个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对家庭、对社会都应该承担起责任。活动教学不仅唤起了现代少年对心育课的兴趣,而且唤起了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家庭”一课,可组织学生开展家庭问卷调查、我说家庭、我和家庭、家庭乐趣的小设计、小制作等活动,使他们明确家庭的作用以及自己的责任。通过活动,让他们懂得“家庭为我们成长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可以充分享受着长辈的爱,我们也应该为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使之开始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参与缓解家庭矛盾,创造家庭的乐趣。
缘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就要活动育心。毫无疑问,活动育心的理论依据来自于“活动是青少
年发展的基本因素”这一科学命题。
活动育心要注意:⑴活动应具有目的性。人比动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人能在活动前预想目的,人能在活动后自学检验目的实现情况,进而构想新的活动。⑵活动应具有层次性。不同年龄的人适宜于进行不同的活动,中小学的活动则应具有中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不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就不能激发起中小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能为中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当然难以起到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活动育心应遵循的原则
活动本身具有的特点,规定了活动育心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那些学生最关心、最熟悉的事例和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心理感受,倾述自己的心声,从而更多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活动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人格。这不是通过单纯的说教就能解决的,必须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去感受、去鉴别、去尝试。因此,活动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所必需的。在课堂上,教者要设计出多种让学生
主持、参与的活动,并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学生共同参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去引导和感化学生,从而更好地达到心理训练的目的。
3.参与性原则。学生必须是各项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旁观者、接受者。个体只有借助活动的特殊机能,才能把主体纳入对象的现实中,并把这种现实改变为主观的形式,而人在社会活动中还含有活动的动机与目的、活动的方法与方式。所以,学生只有在积极的动机、明确的目的支配下,不是去适应教师安排的活动,而是在教师按一定方式、方法精心组织的教育活动中,才能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才能实现教育内容向学生主观世界的内化。
4.多样性的原则。形式多样,方能吸引学生,而且活动本身就具备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心育活动切忌单一化、呆板化,要形式多样,并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吻合。如若让中学生过多地进行游戏类心育活动,势必降低心育的功能,反之亦然。因此在考虑采取什么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形式内容的丰富,又要考虑年龄的层次。
三.心育活动的具体操作
每节心育课的目标不一样,心育活动的内容不一样,实现这些目标,完成这些内容的心育活动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根据心育的目标内容,根据中小学生年
龄特点应匹配最佳的活动形式。
1.游戏活动: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增进心理机能、领悟心理知识。例如:“做合格的听众”的游戏,要使学生控制住自己的动作不东张西望,不看手表,不翻书,不打哈欠等。这类游戏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2.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扮演相应的角色,促进学生产生与角色的心理的共鸣,从而模仿与学习角色的心理与行动。例如在“不合格的听众”中可设计“假如我是讲话者”一项内容,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体验做讲话者的情感,进而产生心理位移。
3.讨论活动:大家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增强自我修养。
4.头脑风暴活动:设计一系列“头脑风暴”活动,如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与发散性的、训练学生意志品质的等等。提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很快地说出与之有关的一切想法,不管对与错,不管成熟与否,不管可行不可行,不管好笑不好笑,你一言我一语,尽量地想,尽量地说,时间一到就结束,老师也不加评价。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评析,去净化自己的心灵。
5.展示活动:展示自己的照片,展示自己的习作,展示自己的小制作,展示自己
的藏品,展示自己的一切想展示的东西。展示,既是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又是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途径。这类活动特别适宜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掘学生认知潜能等训练目标。但要注意:展示之前,要作充分准备。
6.自我陈述活动:一种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说,通过说来自觉调整做法。另一种是分成小组,同学旁若无人地自我陈述,陈述的同学是倾吐,而听的同学则可以从中了解他的心态,相互帮助,相互教育。
7.情境陶冶活动: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心灵的感染,尤其适宜于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之类的教育。设计一系列“静心活动”,有的是置身于“静”的氛围之中练习静心,有的是在欣赏高雅的音乐声中静心,有的则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学习静心。
以上是心育活动策略的最佳匹配,需强调的是: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中要适机传授心育知识,要求一课一得;要适机传授心育方法,力求一课一法。
总之,活动符合现代少年的生理、心理上的特点,是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中小学的“活动育心”之路,有着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