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等生心理“亚健康”现象
关注中等生心理“亚健康”现象
[内容摘要]: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已经形成一种“抓两头、促中间”的理念,最终导致了“忙两头、丢中间”的局面。“中等生” 长期缺乏教师的关注,在学习生活中也甘居“配角”地位,心理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掀开他们的“盖头”来,了解在他们身上呈现出的各种心理“亚健康”现象,为水到渠成地疏导其不良心理提供必要的帮助。
关键词:中等生;心理问题;亚健康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贺卡如雪片般飘飞而来。信手打开一张,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老师,或许您已不记得我。我是许婷婷,一直都特别喜欢您的语文课。可是,初中三年来,课余时间您从未找我聊过天。每次考试结束后,看着您和颜悦色地抚摸着优等生的头,语重心长地与后进生交谈,我却只有羡慕的份儿……老师,您为什么不能分一点爱给我们中等生呢?”读完此信,不由得心潮迭起:将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成绩较好或特差的,对大部分中等生却连名字也想不起来了。
静心细想:中等生们智商虽不算太高,但有相当的理解、分析能力;功底虽谈不上扎实,但有一定基础;成绩虽不优秀,但学习态度还算端正。所以老师们大多认为他们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用不着太过费心。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中等生们一直无法进一步突破“围城”、提高自己,改变那种“原地踏步”的局面,说明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亚健康”心理状态,正是这些“拦路虎”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下面我针对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中等生的几个典型的心理“亚健康”状态,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认为中等生常见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大致有以下几种:
中庸心理――不为最先,不敢最后
中庸心理是中等生最普遍的心理特征,它显示出来的最大的劣根性就在于不思进取,不敢做“出头鸟”。他们性格内向,成绩中等,没有令人羡慕的辉煌的成就,也不会有大起大落的成绩令老师忧心忡忡;没有令人刮目相看的特长,也没有“冲锋陷阵”或“出风头”的胆识。“默默无闻”是对他们最好的形容。正因为如此,中等生总是成了被人遗忘的对象。他们习惯于埋头读书,习惯于墨守成规,习惯于思维呆滞,给老师的感觉永远似平静的湖面一般。仔细反思,中等生常常跟在优等生的屁股后面转,在许多问题上都只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基本上没有个人的主见。“不为最先,不敢最后”的随波逐流式的人生态度便是他们的处世哲学。
二、矛盾心理――欲进还退,欲说还休
“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波涛汹涌”是中等生心理最真实的写照。在中等生不动声色的背后,往往有一股急流如春笋一样地萌动,有时甚至潜滋暗长了“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花开花落无人怜”的幽怨情绪。如在回答教师提问时,虽然希望自己能口齿清楚地把问题回答好,但又表现得战战兢兢、目光游移不安、说话结结巴巴,盼望老师尽快让其坐下。内心希望自己豁达乐观,却时不时要为一时的小事而生闷气。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也想参与进来,却又担心别人嘲笑。其实,中等生除了“默默无闻”外,骨子里也“蠢蠢欲动”,时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处境。放任自己退一步,也许就会沦为差生,那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前进为优秀生的行列,那是他们所期待的,但由于基础、能力有限,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常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境地。为什么我的努力总不见成效?为什么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某某同学多,而我的成绩总是不如他?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困扰着中等生。
三、自卑心理――低人三分,破罐破摔
在学习中, “我不行”这句话经常挂在中等生嘴边,它体现了中等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偏低,以致产生轻视自己的情感。比如开展一个简单的活动,在小组内选个负责人,如果叫中等生负责,他就会说:“老师,我不行,我们这几个人一直都是某某负责的。” 暗地里,他们也会将自己与优等生比较,越比较,越自惭形秽,样样事情变得杯弓蛇影,就算再有尝试的机会也裹足不前,士气、勇气、志气皆化为乌有。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把所有的工作都让他的得力助手――优等生去做,殊不知这种策略是使不少中等生完全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从而加深了他们的自卑感。自卑心理的存在是建立自信的最大屏障,这样一来也会造成这部分中等生在学习生活中持消极态度,遇事瞻前顾后,做事优柔寡断,成少败多。这种心理导致的后果是他们更加没有底气,最终出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现象。
四、烦躁心理――失落怅惘,忧心忡忡
中等生学习比较努力,对自己的要求也还算严格。但他们由于受到长久的漠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只是把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肯定当成奋斗的目标。由于心情迫切,稍有不顺就自责不已,甚至还有负罪感。中考迫在眉睫,我读到一篇学生的随笔:“老师,我觉得自己很尽力,为啥成绩不见起色?我现在都不敢回家,不敢面对爸爸期望的眼神。我真恨自己,为什么笨鸟先飞这样的好事不能落在我的身上呢?老师,我该怎么办?”虽然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虑感对学生的学习是必要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高的觉醒和紧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但焦虑指数过高则会抑制学习积极性,导致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甚至严重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中等生由于总是处于一种对自己能力怀疑的苦恼状态,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安,很容易产生烦躁心理。
五、闭锁心理――紧闭心扉,固步自封
不声不响、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这是中等生很常见的外在表现。中等生很少与父母交流,不敢与老师亲近,也不会到办公室主动找老师谈话,他们只喜欢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里或日记里,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默默地咀嚼生活,品味孤单。比如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想想平时,答题的机会大多数属于差生,上黑板的良机几乎被差生包揽;好不容易有个公开课,差不多又成了尖子生的专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没我的份,进步奖、鼓励奖更是被差生所垄断。反正对我来说怎么也不可能得到老师的爱和关注,倒不如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中等生”。正是由于中等生长期承受着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烦恼等,因此很容易引起不良的情绪,加上得不到适当地排解,日积月累,他们就干脆修筑起了“心灵城墙”以保护自己。 六、抑郁心理――怨天尤人,自轻自贱
经常听到中等生这样的抱怨――“烦死了,烦死了”,他们这样长期的抱怨易形成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中等生产生抑郁心理的概率,严重程度以及对学生造成的危害程度要高于优等生和后进生,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受到的关注少,缺少发泄不良情绪的空间。相对于后进生,他们有较高的自我期望,更多的劳动付出,更大的学业和精神压力;相对于优等生,他们智力平平,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逊色不少。中等生由于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地位,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失败感、无力感,经常陷入自轻自贱的抑郁情绪中。
中等生的这些心理现象很容易被人忽略,因为它们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把鲜花样的微笑、阳光般的温暖毫不吝啬地给了尖子生,个别辅导的机会和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又毫无保留地给了差等生,而忽略了这群 “不上不下、不饥不饱”的中间阶层。法国作家圣?埃克休帕里说过一句值得我们深思的话:“也许你一生下来就具有成为诗人、音乐家或天文学家的才能,但在时间还不算太晚的时候,没有人拉你一把,时机一过就再也无法唤醒在你身上沉睡着的这些才能了。”这表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定位,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如果得到悉心培育,就能收获丰硕的成果。教师应擦亮自己的双眸,用真诚的心去唤醒曾经被我们冷落在一旁的中间阶层,用无声的爱去抚摸一度被我们忽视的中间阶层。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将爱的阳光和雨露撒遍班级每一个角落,多亲近这批同样有梦有诗的中等生,掀开他们那神秘的“盖头”,了解他们的心理,走进他们的世界,让他们也有“破茧成蝶”的一天。让我们牢记:“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