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其它 -> 学习心得 -> 正文

[学习心得]感悟名师的教学艺术

作者:网络收集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5-12-1 19:28:31阅读:
字号:|

在《小学青年教师》编辑部组织的“名师大课堂”活动中,我聆听了特级教师孙建锋、吉春亚和靳家彦老师的观摩课,他们以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在听课活动中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充分领略了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尊重理解学生,唤醒个性的独特体验。

在几位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都舍不得老师走,都想再多上一会儿。需生需要老师的理解与尊重,源课堂上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老师把学生看成人,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学生。老师的眼里有学生就会既教书又教人。

孙建峰老师课前调查学生对张惠妹和周杰伦的知晓率,学生全部举手,可见孩子们十分崇拜他们,而孙老师并不批判,而是间接地引导让孩子们知道歌星要崇拜,老师同样要崇拜。

靳家彦老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字词时,他不让学生写,只是问:“谁能记住这个字的***不写错?”“老师明天早上提字谁能全对?”……学生被他激得信心十足地纷纷举手表示能做到。虽然这只是课堂上的一种教学艺术,不能天天不写,但可以让学和明天写一遍,第三天写两遍,第四天又不写……他就把学生看作了真实的生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优化。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必须在语文教育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做到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几位特级教师的课上可以看到,他们都很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特别珍视孩子独特的思维体验。
    孙建锋老师组织学生再读《最大的麦穗》时,鼓励学生将自已的感受批在书旁。有位学生谈了自已的体会:“我想考清华大学,但如果以后考不上清华,考上了河南大学的话,也一样会去上,但会更努力,争取考上清华的研究生。”孙老师听了很是激动在地大赞,说他读书读出了自已的聪明。随后问:“你真的想考清华?”孩子肯定地答:“想”孙老师接着说:“我去年到北京学习时去了清华园,在清华园里摘了两片红 叶,一片送给了我的孩子,一片自已保存存着。”说着他郑重地把夹在书中的红叶拿了出来强调“霜打的红叶,你想要吗?”孩子答:“想要!”孙老师又问:“你确定我会送给你吗?那要看你怎样去接。”只见孩子伸出双手,踮起脚尖去接,但孙老师却一次次抬高自已的手以致孩子伸高双手仍够不着。孙老师又问:“你为何用双手去接?”孩子说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而那是清华园的红叶,应十分珍惜。孩子是那么地执著,孙老师感动地将红叶相送,孩子满脸喜悦,就在这时孙老师抱起孩子说:“我们拉钩约定一下,你一定考上清华大学好不好?”生自信地说:“好!”老师的手指和学生的手指拉在了一起,孙老师又说:“有信心吗?”生大声说:“有!”孙老师说:“这个约定你会忘了他吗?”生答:“不会!”孙老师又问:“今天是几号?如果再过六年你在清华大学读书,你会给今天抱起你的老师什么”(孩子:会给你深深的祝福)。老师尊重了孩子的感受,把孩子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位学生能否考上清华已经不重要了,但他也许永远也忘不了曾有个老师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说你的目标是清华,而重要的是学生至少已经有了考入清华的自信与勇气。
    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几位老师的课中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使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也变得多元化。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教学生会学习。
     如今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选择、更新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就要在教学中把结果变成过程,把知识变成智慧,让学生多实践,尽力使学生能将知识与生活结合。
     正如靳家彦老师说的,他上课的宗旨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所以他在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开课时他没有用老掉牙的办法把“这样”一词用红笔标出来,而是把它丢了,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读课题时学生就突出地重读了这样,提出了问题“有什么样的小村庄?”;而了解小村庄怎么样时,又抓了重点“什么都没了”让学生读了三遍,学生又提出问题“它怎么就没了呢?”学生在学习中是动脑后自已提出的,因此读时就特别注意。读文后,他引导学生思考,这课书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就是不砍树吗?接着让学生写出心得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情感在交流,思路在碰撞。交流后还创设了记者招待会的情境,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欲罢不能,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进步提高、发展、灵活。 靳老师在教学中就根据不同的课文巧妙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并不简单的学习与训练。如他所讲:在一节作文-应用文指导课《给母校提建议》上,他先引导学生对自已的母校充分地夸,充分地夸后,由一首歌曲《一封家书》唱起,边唱边让学生总结书信的格式,最后投影出一封家书的歌词,学生就淋漓尽致地尽得书信的精髓。在他看来,理念决定着设计,设计决定着呈现,呈现决定着效果,靳老师设计的新、实、活、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掌握了方法,总结了方法。
    三、以无穷的语言魅力 ,润物细无声。
    新课改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给学生一滴水就要有源源不断的常流水,而我们教师的课堂用语跟随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学习的效果都紧密联系。要想教学生学会说话,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提高,我们自已也必须要先会说话,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必须能运用自如。几位老师的课堂之所以充满生机,之所以能牵动学生及听课老师的心,也离不开他们自身的魅力与文化底蕴。

   就如吉春亚老师的课上,渗透着浓厚的中华底韵,深深地吸引着我。为了引导学生将所学诗句运用到文中,她利用自已的学识,将学生引入诗境,先让学生欣赏对子,及加入诗句后的文章,又让学生自已感受加入诗句后产生的不同凡响之处,对比体会后出示了诗和段,让学生开始依自已的感悟选诗填空,练习诗与现代文的融合。练习十余组后,学生已总结了解一定规律后,她组织学生观察图,说说自已想到了哪些诗句,组织学生看图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并用上想到的诗句。师先带领练,然后又放手让学生自已练。这样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在她创设的情境与氛围中耳濡目染,在诗的海洋在遨游着。自然激发出很多诗的语言,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节课上,她只引导学生读对子就有100多个,还有30多组对联及一些对联故事。可见她自身的文学积累就十分丰富。

     吉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艺术更是不同凡想,她对学生的评价指导语言就是优美的诗语,她课堂上的即兴语言更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地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如:在学生谈自已的不同意见时,她就评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又有不同的意见了”“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意见出来了。”“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等。最后她又临时发挥送了学生几句话:“个性是金,闪闪发光,个性是木,生根发芽,个性是水,源远流长,个性是火,可以燎原,个性是土,扎实根基。”课堂上,时而以画入境地,如临其境,时而以读入境,以声传情,渲染气氛,学生示范和总结中吸收运用,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在几位特级教师的课堂中,每一句话每一个创造和突发的情境都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资源,都变成老师妙语连珠的教学资源。

四、不搞“包装”,使学生扎扎实实学有所获。

     现今的不少语文公开课总是过于包装,一节下来授课内容少得可怜,学生只是在一个又一个复杂的花样活动中高兴又高兴,但收获甚微。而几位特级教师的课堂容量都不小,学生的每一步活动都是学有所用。他们把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的关系,辨证地看待新课标与传统教育。如:靳老师的课堂整节课就环绕着一个基点进行着教学,在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培养创新精神,在课堂上他给学生创造了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画个小村庄,在画时,他有意捉、逮那些不敢画,不会画,不举手的孩子亲自作示范,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充满信心,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全部都投入到课堂中来,一个都不能少,把每个学生都看作了一个生命,他相信学生一定行,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他要所有的学生和集体共同前进。他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羊。他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技能。

又如目前因为课堂提倡探究、合作、综合,很多老师就课课探究,堂堂讨论,课堂上内容安排五花八门。而在这几位老师看来,新课改强调自主探究是因为以前太关注接受学习了,但接受性学习还是必须的,要依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人类五千年的历史不能让他都试验一遍,应用唯物辨证法看待问题,不能用形而上学。新课程强调课程综合,但还具有独立性,不是音乐、体育、美术、自然的大杂汇,我们还要注意学科特点,语文是语言的培养,离开学生语言的发展不叫语文,扎扎实实地搞课改。

所谓以小见大,几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真情流淌,灵活风趣,活泼自然,挥洒自如,向我们展示了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