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散文 -> 写景散文 -> 正文

黄鹤楼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9 11:55:32阅读:
字号:|
    儿子考进了武汉理工大学,就要去武汉读书了。

    对于我们内蒙古人来说,武汉是遥远的地方,也是陌生的地方。不说生活习俗,光是地理天气对于北方人来说就是考验。

    孩子考上了名牌重点大学,父母是最高兴的人,我们决定送孩子到学校,亲身体验一下武汉这陌生的地方。现在送孩子上大学已经是一种习惯,好像家家如此。

    临行前查一查武汉的资料,了解些武汉的风土人情。 好看的、好玩的,还有哪些好吃的,我家三口都是旅行家兼美食家。

    热,武汉是著名的火炉之一。

    潮湿,武汉有两江和无数的湖泊,常年空气湿度比内蒙古高。生活在风高气爽气候条件下的内蒙古人最受不了的就是潮湿。

    文化名城,武汉位于荆楚大地,是楚文化发源地和中原文化向南发展的通道,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影响。武汉还是华中文化教育中心,武昌汇聚了华中著名的大学。儿子就是因为这点,才不顾酷热和潮湿勇敢的报考武汉理工。

    毛泽东就非常喜欢武汉,曾三十多次在武汉畅游长江,还写下了著名诗篇《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山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当年这首词是作为最高指示发布给全国人民的,以毛主席的个人魅力和这首词的艺术造诣,它都将家喻户晓。 顺便一提的是,从此后,武昌鱼也闻名遐迩成了中国人餐桌上一道美食。 其实,武昌鱼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就非常有名。 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是吴地,吴主孙皓觉得武昌地广人稠商业发达,有九省通衢的交通便利,就想把国都从南京迁到武昌。可是这一想法遭到多数大臣和老百姓的反对,有民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表示了人民对南京的喜爱。

    岳父也来送他的外孙,说起诗词,老人家也吟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唐人崔颢的千古名篇,去武汉不能不看黄鹤楼。”老人家是文化人,三句话不离本行。

    登上黄鹤楼,我才对这首诗有了切身感受,从古到今有多少人都是因读过这首诗而仰慕黄鹤楼,也是因为这首诗,黄鹤楼成为了享有千年文化盛名的中华美景。

    儿子说:“唐代诗人名篇很多,为什么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当时的大腕们没有游黄鹤楼的诗篇?”老人家更是来了谈资:“当年李白游黄鹤楼也想题诗一首,但是当他看到崔颢的这首诗之后,就搁笔了,非常遗憾的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想而知,除了黄鹤楼因战乱烧毁的年代外,历代文人骚客登上黄鹤楼都害怕无法超越崔颢而未能题诗。后来李白在黄鹤楼摆宴送孟浩然去广陵,借酒力而成一首,足见黄鹤楼在李白心中的地位: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当代文人诗人也登黄鹤楼,但留下名篇的不多。毛主席虽然没有看到今天的黄鹤楼,但老人也在蛇山黄鹤矶上留过影、题过词,词句气势磅礴,立意深远,给武汉留下了超越历史的一笔。

    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尽收眼底,烟波浩淼的长江从西南方向滚滚而来,穿过楼前横跨两岸连接龟蛇两山的武汉长江第一桥,又浩浩荡荡而去。隐隐约约中可以看见远方的天兴洲,它是那古诗中芳草萋萋的鹦鹉洲吗?我只是看到它如海市蜃楼般的漂浮在宽阔的长江之上,烟波中时隐时现。

    汉江在一个长虹般的桥拱下流出后注入长江,那是连接着汉口和汉阳的晴川桥。两江三岸,江滩上修起了美丽的公园,江中穿行着各种大小船只,江城的美如跃然纸上的画。

    汉江北岸呈三角形向远方伸延,那是汉口,有发达的商业区,高楼林立,气象万千。对岸是绿树掩映下的汉阳工业区,也有高大工业建筑点缀于绿茵之上。


    黄鹤楼的背面,楼群连着楼群,广场和绿地夹杂其间,间或还有一个个的湖泊,南湖、槛湖、东湖……那都是各个大学的校园。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民族大学……这些大学组成了武昌文化教育集群,构成华中文化教育中心。

    坐落在蛇山之上的黄鹤楼是武汉三镇的中心,每天它就这样俯视着这座荆楚大地上美丽的江城,楼外长江日复一日的滚滚而去,带走了多少关于它的美好传说。

    登上黄鹤楼,一定会被流传久远的传说故事所吸引,华中地区受道教影响,各种成仙得道的故事很多。八仙们各显神通是为了过海到蓬莱仙境,但他们的足迹似乎也到过荆楚大地,很多故事都有他们的仙踪。

    相传仙人子安驾鹤神游路过蛇山。蛇山上住着一位老翁,老翁开一片小酒馆,勉强维持生计。子安就住在老翁家中,每天与老翁谈仙论道、切磋博弈,老人从不要酒饭钱。子安临行前为报答老翁,在酒馆墙上画一仙鹤,每遇客来,主人鼓掌三下,墙上仙鹤便翩翩起舞。时间一长小酒馆生意逐渐红火起来。老人用剩余的钱修起一楼,取名黄鹤楼。子安回来后,招下仙鹤,与老人话别后驾鹤而去。从此,黄鹤楼的故事便在长江两岸流传起来。

    登上黄鹤楼,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一千古名胜早就装在我的心中,我与它神交已久。拾级而上一层层的浏览,历代名人墨宝云列其上,名诗名画装点四壁,文物古迹,饱人眼福。

    黄鹤楼几度焚毁又几度重修,早已不是那座久远的古迹,但是作为一个文化名胜,它早已深入人心,人们游览此地,完全是对心中那座名楼的朝觐。

    新修的黄鹤楼虽然飞檐斗拱,红柱碧瓦,但它不是古代的砖木结构,这座上世纪80年代重修的五层仿古建筑全是水泥钢筋浇铸而成。扶手、栏杆都是凉冰冰的,没有一点木质的温暖。我佩服南方的瓦匠,他们的雕镂之工竟可比木工的细致。我对这种只是形似的仿古建筑不以为然,这么有文化意义的古代名胜,竟然现代到了这般模样,不免有些遗憾。以武汉华中文化中心的地位,应懂得对待古代遗迹应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荆楚大地上真的没有那么几根木料了吗?我想不是的。武汉应学北京,北京修复永定门所用铁木来自南非,木工全用手工操作。修复古迹应让它的效果更接近古迹,这也体现一种文化理念。一座钢筋水泥内设电梯的黄鹤楼,能否代替我们心中的那座古迹?黄鹤楼的历史可能在它破土动工的那一时刻起就被割裂了。今后游览黄鹤楼的人们,也只能在这座现代化的大楼里面去想象那个久远的不可恢复的“黄鹤楼”了。

  

相关文章:

·香烟涣散的朝顶——忆衡山2011-10-9
·南江漂流记2011-10-9
·成都是个娱乐城2011-10-9
·团山寺之行2011-10-9
·夜入小镇品江流2011-10-9
·冬天2011-10-9
·风雨将军梁2011-10-9
·玫瑰花城赞2011-10-9
·怀旧杂言2011-10-9
·东河镇——水文2011-10-9

上一篇: 黄山散记   下一篇: 黑松林山水记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