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藤野先生》学教练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09阅读:
字号:|

黄梅县白湖中学徐少华
【目标】1、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
【重难点】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语段,领会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注音:
绯(    )红    芦荟(     )    解剖(    )    油光可鉴(     )
发髻(     )    不逊(     ) 匿(    )名 诘(    )责  
深恶(   )痛疾  瞥(    )见
2、多音字
 jì(     ) mó(      ) hē(      ) è(      )


 xì(     ) mú(      ) hè(      ) ě(      )
3、释词:
绯红: 遗民: 流言: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妄自尊大: 美其名曰:
杳无音信: 不逊:
4、搜集一两句爱国的名言警句: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导学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2、背景资料: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离开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义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同时追述了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
3、整理感知,梳理结构
(1)文章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结构:
[点拨]全文共3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3)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点拨:可从文中的6—23自然段去归纳总结]


(4)课文除直接描写了藤野先生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点拨: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等]


(5)贯穿全文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明线                                       
                           一条是暗线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
1、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运用了哪些修饰手法?有何用意?


2、“实在标致极了”是         表明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句中“无非”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这样”指代什么?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小结: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于是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下文中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学生默读4、5自然段,分组讨论:
4、“日暮里”让人想起                             的诗句,水户是富有民族气节
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作者记得这些地名,其实是作者        
        的曲折反映。
5、“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了哪些优待?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6—23自然段,思考:
6、作者抓住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促使我思想变化的两件大事分别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他们也何尝不是酒醉似的喝采”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32—35自然段,思考:
9、文中哪句话最能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敬仰之情?且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朗读36—38自然段,思考:
10、作者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为什么这样说?


11、文中最后一段话中的“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尾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总结: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感情的变化为暗线来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炼,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值得好好借鉴。
三、课内巩固
1、选出下面加点字或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油光可鉴 A.仔细看     B.镜子     C.当镜子照
2、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     )
A.不讲究、马虎 B.视线不清    C.不清洁,不干净
3、将下边句子中的反语用横线划出,然后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作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2)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4、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链接中考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③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①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④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⑥;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②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文中划线处的“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作者的感情是(    )
A.无可奈何,满腹辛酸,满腹委屈 B.自暴自弃,忍受凌辱,忍气吞声
C.遭受歧视,满腹辛酸,满腔愤怒 D.回避现实,甘受歧视,忍受凌辱
(2)“这一声听得特别刺耳”一句有四种理解,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拍掌欢呼声过于响亮 B.对日本青年狂呼行为的不满
C.这一声深深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D.对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的愤怒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写出当时某些中国人            的精神状态。
(4)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5)文中的“那时那地”是指(    )   A.东京留学时 B.仙台学医时 C.回国后写本文时     D.回国后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的时候
(6)结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时那时,我的意思却变化了”,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的意见”是指                                                      
②“意见变化”的内容                                                     
③“意见变化”的原因                                                          
2、写6个描写校园环境的四字词语:                                      
                          
3、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谈到过这场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徐少华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