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23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1、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