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56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及其积极意义。 
3、 背诵全文。
4、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2、 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课文背诵。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作者简介。
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六一居士的由来:欧阳修自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由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再加醉翁一个
二、听配乐朗读课文。正音
1、 解释主要词语:
林壑尤美  (    )名之者谁?翼然临于泉上者4、饮少辄醉(  


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负者歌于途(   )伛偻提携(     )(     ) 觥筹交错(        )
颓然乎其间者 (                                          )
2、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三、 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醉翁亭记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第二课时 :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欣赏第一个景点——醉翁亭
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环滁皆山也)
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3、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 对照图片将学生带到美丽诱人的风景区去感受自然之美。 
5、根据提示背诵此段。  
6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欣赏景点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物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三、研读第三段,欣赏景点三:官民同游。
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醉——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 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第三课时
一、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二、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5、找出文中的成语:水落石出、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
6、本文的切入点是什么?(醉)
7、太守为何而醉?(为景而醉:琅琊秀丽,酿泉迷人。为人而醉:滁人游,众宾欢。为情而醉:与民同乐
三、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四、小结: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五、 作业设计: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按要求从文中摘句并翻译。
   ①写山间四时的句子。   ②写滁人游的句子。
3、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