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技巧 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44阅读:
字号:小|大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纵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以前考查中强化的文体知识被淡化了,然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 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三)理清说明顺序
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
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四)领会“九大”说明方法
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1、分类别:这是一种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逐一说明的方法。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列数字:即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作比较:距选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的并且和要说明的事物有着某种外部的或内在联系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或用数字等作比较,从而突曲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更加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其作用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被说明的事物。
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二、说明文考类题及答题技巧
1、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考察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4、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因此考生应记住具体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现归纳如下:
(1)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2)下定义: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3)列数子: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更准确无误,令人信服。
(4)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5)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
(6)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7)作诠释: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
(8)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生动,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9)列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把握。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解题目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 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6、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题型是划分段落层次。
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求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材料链接类)
主要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题型:(1)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2)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
7、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技巧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纵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以前考查中强化的文体知识被淡化了,然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B、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 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三)理清说明顺序
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
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四)领会“九大”说明方法
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1、分类别:这是一种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逐一说明的方法。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列数字:即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作比较:距选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的并且和要说明的事物有着某种外部的或内在联系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或用数字等作比较,从而突曲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更加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其作用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被说明的事物。
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二、说明文考类题及答题技巧
1、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考察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4、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因此考生应记住具体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现归纳如下:
(1)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2)下定义: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3)列数子: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更准确无误,令人信服。
(4)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5)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
(6)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7)作诠释: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
(8)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生动,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9)列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把握。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解题目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 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6、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题型是划分段落层次。
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求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材料链接类)
主要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题型:(1)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2)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
7、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技巧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纵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以前考查中强化的文体知识被淡化了,然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B、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张啸明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