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57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的】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简介写作背景:
要点:《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三、回顾小说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课本单元说明)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1)、人物描写
a、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b、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人物形象
a、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b、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c、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3)、故事情节
a、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b、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 ,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4)、环境描写
a、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b、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c、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d、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学生朗读,初步理解课文
1、读字词积累
2、(一)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序幕(第1段至第3段)、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二)理清文章结构:
〈1〉按内容划分:
第一部分(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13段)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2〉按小说的结构划分:
序幕(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
开端、发展(4-9段):写断腿前的孔乙己。
高潮(10-11段):写断腿后的孔乙己。
结局(12-13段):写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五、师生共同活动,研讨课文
【活动设计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即清末,(1919年向前推20多年,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1898年左右),那是封建社会末期,政府腐朽、无能,社会动荡不安。)
地点——鲁镇的咸亨酒店;
2、作者起笔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介绍酒店两种类型的顾客。请问:这两种类型的顾客各有什么特点?
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喝酒的方式是“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在“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了喝”。
(边叙述边板书):
短衣 孔 长衫
柜外 乙 屋里
站喝 己 坐喝
指着板书〔提问〕:“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这些对立的词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形象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顾客之间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等级的森严,这正是当时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作者起笔介绍鲁镇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状况,把与后面的故事有关的地点、人物等交代清楚,很自然的引出故事,展示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文章用冰凉的气氛为前奏,使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显得轰然而起,行文更有波澜。
3、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4、“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为什么?
答案:不是,因为本文是小说,其中人名、地名是虚构的
5、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于职务的关系,“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描写孔乙己。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②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③增加悲凉的意味。连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的冷漠;④用小伙计的眼光写被打断腿之后的孔乙己,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⑤小伙计读过一点书,但不多,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就觉得半懂不懂,这样孔乙己的语言描写详略的处理可以恰到好处。
6. 小伙计最初职务是什么?(舀酒)但过了几天,掌柜为什么说我干不了这事?
(应为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羼水也很为难。)
后来我的职务是(专管温酒)的。
7、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掌柜对长衫客:唯恐伺候不周,(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
对短衣帮:则往酒里羼水,能欺就欺。(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人如此势利冷酷心,孔乙己的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8、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9、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大部分人生活贫困,少数人享受,人与人之间十分冷漠,气氛十分压抑,生活毫无生气。
10、小结
好,同学们,刚才说的“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就在这等级森严,势利冷漠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孔乙己,孔乙己有什么可笑之处?他特殊在什么地方?
六、1、指名朗读第4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要求:①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特殊身份?
这是怎样的一种特殊身份?③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语言特征的描写暗含着怎样的潜台词?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
“站着喝酒”说明什么?(孔乙己生活贫困,无法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档。)
“穿长衫”说明什么?(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教师: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2、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齐读第一次出场肖像描写“他身材高大。。。。。。。。也没有洗。)回答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
那么孔乙己穿的长衫是怎么样的?
“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答案: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板书:好喝懒做。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 和穿长衫一样,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板书:迂腐
小结:从刚才的肖像描写概括孔乙己是一个
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迂腐不堪的悲剧人物形象。
3、同学们,接下来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读4孔乙己一到店-----11段,看课文选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来展开情节的。
(1)与酒客——护短(第4、6段)
(2)与“我”——教字(第7段)
(3)与“孩子们”——分豆(第8段)
(4)与“丁举人”——被打(第10段)
4、护短一事是孔乙己到店后所发生的第一件事,是情节的开端。思考:
孔乙己一到店,酒客们怎样对待他?请找出最有代表性的动词。答案:一是“笑”,二是“叫”、“嚷”,
众人取笑孔乙己的哪几件事?
众人取笑孔乙己,先嘲弄,戳他的疮疤,再笑他偷书;再奚落他没有进学。(众人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
面对众人的取笑孔乙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神态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的“排”的含义:
表现的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可见他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显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
语言神态描写:当别人揭穿事实时,他窘得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窃”与“偷”本是本义词,只是语言色彩不同,可孔乙己宁可承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和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了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正是孔乙己所独有的。这反映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迂腐不堪)的思想性格。
教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的反应时“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的反应是“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别的反应?
答案:他的确识字,而且“写得一手好字”,还有人请他抄书,这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 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而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科场失意,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痛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
教师: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层灰色”。这句是什么描写?
答案:神态描写: 孔乙己脸上表情变化深刻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以自己身为读书人为荣,以没有过学为耻。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
5、酒客们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是什么目的?——这是明知故问,目的是挖苦他,嘲弄他,刺激他的心病,拿他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作者借此勾画这些人的麻木不仁和穷极无聊。
6、同学们孔乙己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
7、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
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8、孔乙己受尽了人们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孩子们说话,以寻求一点人生的温暖,分角色朗读(读7、8段)
与“我”——教字和与“孩子们”——分豆是孔乙己到店后所发生的第二、三件事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孔乙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
善良,待人热情,迂腐不堪。
9、〔提问〕: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七、同学们,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不过也有人会提起他,为什么会提起他呢?大家读“与“丁举人”——被打(第10---11段)“这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也是到店后所发生的第四件事
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因为结账,才发觉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由结帐想起,说明孔乙己的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不过十九个钱。从结账引出了掌柜与酒客的对话,交代了孔乙己“被打”的经过。
(1)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明确:
侧面描写。
(2)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3)、“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5.孔乙己被打之后,来到酒店,大家看第11段,
(1)这段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用意?
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男生B: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孔已己的同情。
教师:秋风和同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男生B:因为秋风是令人感到肃瑟的,而孔已己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这是用秋风来烘托一种感情,烘托一种气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好,你说。
男生N:我的理解是,这间接地写出了孔已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死亡的季节。这就暗示了孔已己的必然死亡。
教师:说得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秋风一天凉比一天”,我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社会也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凉比一天!你刚才说秋天是死亡的季节,但实际上对人们来讲,秋天本来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孔已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收获”了,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2)划出孔乙己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2)思考:和第一次到店相比,孔乙己有什么变化?
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常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眼睛“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他的断腿,但他仍死要面子,以腿“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断断续续。先前他在“短衣帮”面前是“排出九文大钱”,现在只能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种鲜明对比,显示孔乙己的遭遇更为悲惨。
6、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
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 除“我”之外,在这“笑”中没有怜悯和同情,人与人关系那么冷漠。他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板书)
八、教师朗读12、13节
〔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提问):文章最后着力描写孔乙己欠酒店十九个钱,似乎没有钱人们再不会想起他,这十九个钱似乎表示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教师:同学们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已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这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
九、概括中心思想
1、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总的来说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①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为废物笑料,任人践踏的对象。②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他不只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③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以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④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向了死路。当然,还有他个人原因: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麻木不仁
2、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孔乙己的“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3、归纳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小说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简介写作背景:
要点:《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三、回顾小说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课本单元说明)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1)、人物描写
a、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b、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人物形象
a、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b、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c、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3)、故事情节
a、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b、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 ,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4)、环境描写
a、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b、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c、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d、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学生朗读,初步理解课文
1、读字词积累
2、(一)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序幕(第1段至第3段)、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二)理清文章结构:
〈1〉按内容划分:
第一部分(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13段)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2〉按小说的结构划分:
序幕(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
开端、发展(4-9段):写断腿前的孔乙己。
高潮(10-11段):写断腿后的孔乙己。
结局(12-13段):写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五、师生共同活动,研讨课文
【活动设计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即清末,(1919年向前推20多年,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1898年左右),那是封建社会末期,政府腐朽、无能,社会动荡不安。)
地点——鲁镇的咸亨酒店;
2、作者起笔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介绍酒店两种类型的顾客。请问:这两种类型的顾客各有什么特点?
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喝酒的方式是“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在“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了喝”。
(边叙述边板书):
短衣 孔 长衫
柜外 乙 屋里
站喝 己 坐喝
指着板书〔提问〕:“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这些对立的词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形象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顾客之间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等级的森严,这正是当时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作者起笔介绍鲁镇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状况,把与后面的故事有关的地点、人物等交代清楚,很自然的引出故事,展示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文章用冰凉的气氛为前奏,使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显得轰然而起,行文更有波澜。
3、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4、“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为什么?
答案:不是,因为本文是小说,其中人名、地名是虚构的
5、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于职务的关系,“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描写孔乙己。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②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③增加悲凉的意味。连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的冷漠;④用小伙计的眼光写被打断腿之后的孔乙己,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⑤小伙计读过一点书,但不多,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就觉得半懂不懂,这样孔乙己的语言描写详略的处理可以恰到好处。
6. 小伙计最初职务是什么?(舀酒)但过了几天,掌柜为什么说我干不了这事?
(应为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羼水也很为难。)
后来我的职务是(专管温酒)的。
7、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掌柜对长衫客:唯恐伺候不周,(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
对短衣帮:则往酒里羼水,能欺就欺。(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人如此势利冷酷心,孔乙己的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8、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9、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大部分人生活贫困,少数人享受,人与人之间十分冷漠,气氛十分压抑,生活毫无生气。
10、小结
好,同学们,刚才说的“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就在这等级森严,势利冷漠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孔乙己,孔乙己有什么可笑之处?他特殊在什么地方?
六、1、指名朗读第4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要求:①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特殊身份?
这是怎样的一种特殊身份?③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语言特征的描写暗含着怎样的潜台词?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
“站着喝酒”说明什么?(孔乙己生活贫困,无法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档。)
“穿长衫”说明什么?(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教师: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2、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齐读第一次出场肖像描写“他身材高大。。。。。。。。也没有洗。)回答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
那么孔乙己穿的长衫是怎么样的?
“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答案: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板书:好喝懒做。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 和穿长衫一样,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板书:迂腐
小结:从刚才的肖像描写概括孔乙己是一个
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迂腐不堪的悲剧人物形象。
3、同学们,接下来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读4孔乙己一到店-----11段,看课文选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来展开情节的。
(1)与酒客——护短(第4、6段)
(2)与“我”——教字(第7段)
(3)与“孩子们”——分豆(第8段)
(4)与“丁举人”——被打(第10段)
4、护短一事是孔乙己到店后所发生的第一件事,是情节的开端。思考:
孔乙己一到店,酒客们怎样对待他?请找出最有代表性的动词。答案:一是“笑”,二是“叫”、“嚷”,
众人取笑孔乙己的哪几件事?
众人取笑孔乙己,先嘲弄,戳他的疮疤,再笑他偷书;再奚落他没有进学。(众人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
面对众人的取笑孔乙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神态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的“排”的含义:
表现的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可见他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显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
语言神态描写:当别人揭穿事实时,他窘得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窃”与“偷”本是本义词,只是语言色彩不同,可孔乙己宁可承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和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了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正是孔乙己所独有的。这反映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迂腐不堪)的思想性格。
教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的反应时“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的反应是“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别的反应?
答案:他的确识字,而且“写得一手好字”,还有人请他抄书,这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 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而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科场失意,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痛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
教师: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层灰色”。这句是什么描写?
答案:神态描写: 孔乙己脸上表情变化深刻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以自己身为读书人为荣,以没有过学为耻。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
5、酒客们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是什么目的?——这是明知故问,目的是挖苦他,嘲弄他,刺激他的心病,拿他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作者借此勾画这些人的麻木不仁和穷极无聊。
6、同学们孔乙己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
7、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
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8、孔乙己受尽了人们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孩子们说话,以寻求一点人生的温暖,分角色朗读(读7、8段)
与“我”——教字和与“孩子们”——分豆是孔乙己到店后所发生的第二、三件事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孔乙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
善良,待人热情,迂腐不堪。
9、〔提问〕: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七、同学们,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不过也有人会提起他,为什么会提起他呢?大家读“与“丁举人”——被打(第10---11段)“这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也是到店后所发生的第四件事
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因为结账,才发觉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由结帐想起,说明孔乙己的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不过十九个钱。从结账引出了掌柜与酒客的对话,交代了孔乙己“被打”的经过。
(1)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明确:
侧面描写。
(2)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3)、“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5.孔乙己被打之后,来到酒店,大家看第11段,
(1)这段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用意?
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男生B: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孔已己的同情。
教师:秋风和同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男生B:因为秋风是令人感到肃瑟的,而孔已己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这是用秋风来烘托一种感情,烘托一种气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好,你说。
男生N:我的理解是,这间接地写出了孔已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死亡的季节。这就暗示了孔已己的必然死亡。
教师:说得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秋风一天凉比一天”,我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社会也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凉比一天!你刚才说秋天是死亡的季节,但实际上对人们来讲,秋天本来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孔已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收获”了,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2)划出孔乙己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2)思考:和第一次到店相比,孔乙己有什么变化?
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常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眼睛“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他的断腿,但他仍死要面子,以腿“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断断续续。先前他在“短衣帮”面前是“排出九文大钱”,现在只能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种鲜明对比,显示孔乙己的遭遇更为悲惨。
6、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
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 除“我”之外,在这“笑”中没有怜悯和同情,人与人关系那么冷漠。他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板书)
八、教师朗读12、13节
〔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提问):文章最后着力描写孔乙己欠酒店十九个钱,似乎没有钱人们再不会想起他,这十九个钱似乎表示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教师:同学们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已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这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
九、概括中心思想
1、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总的来说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①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为废物笑料,任人践踏的对象。②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他不只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③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以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④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向了死路。当然,还有他个人原因: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麻木不仁
2、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孔乙己的“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3、归纳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小说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杨思立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