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6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解题:
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1945年发表。诗人柳亚子读后写道:“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轼)、辛(弃疾)未能抗,况余子呼?” “沁园春”,词牌名。词——五十八字以內为小令, 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称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称长调。
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有名“寿星明” “东仙” “洞庭春色” “大圣乐”等。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沁(qìn)园 莽(mǎng)莽 红装素裹(guǒ) 分(fèn)外
妖娆(ráo) 稍逊(xùn) 风骚(sāo) 单(chān)于
成吉思汗(hàn) 数(shǔ)风流 一代天骄 (jiāo)
2、解词:[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可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第一层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北国”,即祖国北方,点明了所写的地域。“千里” “万里”是互文,应合起来理解,意思是千万里范围之内到处是“冰封” “雪飘”。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并在想象之中扩展视觉形象,使视线远达千万里,形成了广阔的意境,显示了宏大的气魄。一动一静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壮丽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 一个“望”字领起了以下七句,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作者“望”到了哪些呢?(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个“望”又显示了作者自己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他的意兴是那么豪迈,真是壮志凌云。“望”中所见,有静景,有动景。静景,写“长城”,写“大河”。写这些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的一片,照应第一层中“万里雪飘”,“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势奇伟而雄浑。“顿失滔滔”写了变化之速,照应“千里冰封。”通过以上静态的描写,使北国壮丽的雪景更加形象具体,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热爱华夏大地的深情。
动景,写群山,写高原。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 “驰”,这样化静态为动态,有多种因素。第一,视觉的。作者站在高处,看得很远,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精神的。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第三,时代的。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如果说,前三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那么由此转入想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红装素裹”,指阳光与白雪交相辉映,装点着祖国的河山。“分外妖娆”,是更加娇艳动人的意思。“看”与“望”字照应,用字富于变化,也似在引导读者展开想象,欣赏那一幅绚烂多彩的美丽图景。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下阕:评论历史上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第一层承上启下,由描写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再一次赞美祖国山河。“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两句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
②第二层具体评论历史人物。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惜”字的意味非常丰富。一个“惜”字贯穿这一层意思的始终,委婉地指出历代帝王的不足,句句饱含惋惜之情。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第一,“惜” 中含褒,以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为前提,他们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肯定他们也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 “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 “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秦皇汉武”的弱点是“略输文采”。“略”,略微,“输”,差的意思,“文采”指文化方面的才华与成就。意思是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唐宗宋祖”,指出他们的不足是“稍逊风骚”。“稍”是稍微,“逊”差的意思,“风骚”也指文化方面的才华和成就。意思也是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稍微差一些。而“成吉思汗”,先称他是“一代天骄”,欲抑先扬,再说“只识弯弓射大雕”,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评古是为了论今,这一层有针对性地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第三层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有力地结束了对历史的回顾,指出历代帝王都已成为过去。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
“俱往矣”一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的,还要看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这句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一层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3、练习二: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体现诗人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4、练习三:两首词的比较:
相同: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不同:1、课文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这首词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
2、课文上片写景下片议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3、课文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这首词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课文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解题:
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1945年发表。诗人柳亚子读后写道:“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轼)、辛(弃疾)未能抗,况余子呼?” “沁园春”,词牌名。词——五十八字以內为小令, 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称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称长调。
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有名“寿星明” “东仙” “洞庭春色” “大圣乐”等。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沁(qìn)园 莽(mǎng)莽 红装素裹(guǒ) 分(fèn)外
妖娆(ráo) 稍逊(xùn) 风骚(sāo) 单(chān)于
成吉思汗(hàn) 数(shǔ)风流 一代天骄 (jiāo)
2、解词:[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可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第一层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北国”,即祖国北方,点明了所写的地域。“千里” “万里”是互文,应合起来理解,意思是千万里范围之内到处是“冰封” “雪飘”。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并在想象之中扩展视觉形象,使视线远达千万里,形成了广阔的意境,显示了宏大的气魄。一动一静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壮丽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 一个“望”字领起了以下七句,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作者“望”到了哪些呢?(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个“望”又显示了作者自己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他的意兴是那么豪迈,真是壮志凌云。“望”中所见,有静景,有动景。静景,写“长城”,写“大河”。写这些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的一片,照应第一层中“万里雪飘”,“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势奇伟而雄浑。“顿失滔滔”写了变化之速,照应“千里冰封。”通过以上静态的描写,使北国壮丽的雪景更加形象具体,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热爱华夏大地的深情。
动景,写群山,写高原。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 “驰”,这样化静态为动态,有多种因素。第一,视觉的。作者站在高处,看得很远,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精神的。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第三,时代的。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如果说,前三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那么由此转入想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红装素裹”,指阳光与白雪交相辉映,装点着祖国的河山。“分外妖娆”,是更加娇艳动人的意思。“看”与“望”字照应,用字富于变化,也似在引导读者展开想象,欣赏那一幅绚烂多彩的美丽图景。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下阕:评论历史上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第一层承上启下,由描写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再一次赞美祖国山河。“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两句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
②第二层具体评论历史人物。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惜”字的意味非常丰富。一个“惜”字贯穿这一层意思的始终,委婉地指出历代帝王的不足,句句饱含惋惜之情。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第一,“惜” 中含褒,以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为前提,他们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肯定他们也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 “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 “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秦皇汉武”的弱点是“略输文采”。“略”,略微,“输”,差的意思,“文采”指文化方面的才华与成就。意思是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唐宗宋祖”,指出他们的不足是“稍逊风骚”。“稍”是稍微,“逊”差的意思,“风骚”也指文化方面的才华和成就。意思也是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稍微差一些。而“成吉思汗”,先称他是“一代天骄”,欲抑先扬,再说“只识弯弓射大雕”,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评古是为了论今,这一层有针对性地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第三层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有力地结束了对历史的回顾,指出历代帝王都已成为过去。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
“俱往矣”一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的,还要看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这句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一层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3、练习二: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体现诗人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4、练习三:两首词的比较:
相同: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不同:1、课文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这首词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
2、课文上片写景下片议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3、课文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这首词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课文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向超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