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资料之二:论读书(鄂教版九年级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18阅读:
字号:小|大
1. 2 论读书
学必有获
“知识就是力量与能力”。当你读完培根的《论读书》,你一定会对读书产生兴趣,学到许多读书的方法。希望你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提高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学海拾贝
你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吗?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它是一种思想,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文学视窗1.作者名片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2.写作背景
〈论说随笔文集〉初版于1597年,最初只收了10篇,书出后风靡一时,以后多次重版,到1625年第四版时,全书有58篇文章了。在这些随笔小品中,他以精妙的格言警句,提炼概括了丰富的生活哲理。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著作充满最精妙、最聪明的议论”,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
3.话题链接
难成亲戚
英国著名的哲学爱弗兰斯•培根(1561--1626年)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 (hog,意为“猪”)和培根(bacoh,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相形显小
有一次,伊丽莎白女工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于女王生活在诧深墙高的宫庭大院里,平时也多来往于达官显贵们奢侈华贵的住宅,当她看到简朴普通的大法官的宅第时,不禁惊叹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培根站在女王身边,仔细端详了自己的房舍后,耸耸肩说:“陛下,我的住宅其实并不错,只是因为陛下抬举我,光临寒舍,才使它显得小了。
这是我对女王和国家的职责和义务
据说培根从剑桥毕业后,因为父亲去世,生活没了着落,外面还欠了债,所以投奔了埃塞克斯伯爵。这位埃伯爵对培根算是仁至义尽了,不但给了他1800英镑让他偿还债务,还极力向英女王推荐,希望女王能予以重任。女王因为培根曾经抨击过她的法案,所以未理睬,这样,埃伯爵还是把培根留在了身边,作为他的得力助手。
但是世事难料,这位埃塞克斯伯爵后来背叛了女王,培根力劝他放弃政变,效忠女王;但埃塞克斯主意已定,可能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最终被女王发现,投进了监狱。后来培根作为女王的法律顾问参与了埃塞克斯的审判,可怜的埃伯爵最后被送上了断头台~~~~
培根自己说:“关于那件案子和审讯过程中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我对女王和国家的职责和义务,在这样的事情上,我是决不为世界上的任何人而表现虚伪和胆怯的。因为任何诚实而居心端正的人都会宁愿舍弃他的国王而不愿舍弃他的上帝,宁愿舍弃他的朋友而不愿舍弃他的国王,但在某些情形下我宁愿舍弃任何尘世的利益,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不愿舍弃朋友。
(1) 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益智探究]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就行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007 黄冈)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6分)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 A ,数学使人 B ,科学使人 C ,伦理学使人 D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 E (培根《谈读书》)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词中书写有误的字,并将其依次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田字格 内。(2分)
(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A、B、c、D处选填合适的词语。(只选序号)(2分)
选项:①周密 ②庄重 ③灵秀 ④深刻
我会选:A. B. C. D.
(3)请根据语境给文中E处选填合适的语句。( )(只选序号)(2分)
A.凡有所学,定成性格。 B.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凡有所学,能不成性格? D.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哉?
个性阅读 我的阅读我做主
谈 读 书
老舍
我有个很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
从前看过的书,十之八九都不记得;我每每归过于记忆力不强,其实是因为阅读时马马虎虎,自然随看随忘。这叫我吃了亏——光翻动了书页,而没吸收到应得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因此,有人问我读过某部好书没有,我虽读过,也不敢点头,怕人家追问下去,无辞以答。这是个毛病,应当矫正!丢脸倒是小事,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
矫正之法有二:一曰随读随作笔记。这不仅大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考试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我曾这么办过,确有好处。不管自己的了解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写过笔记必得到较深的印象。及至日子长了,读书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可惜,我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有许多读过的著作都忘得一干二净。既然忘掉,当然说不上什么心得与收获,浪费了时间!
第二个办法是: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这实在有好处。这会使我们把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结合起来,把作品与作家结合起来,引起研究兴趣,尽管我们并不想作专家。有了这点兴趣,用不着说,会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孤立地读一本作品,我们多半是凭个人的喜恶去评断,自己所喜则捧入云霄,自己所恶则弃如粪土。事实上,这未必正确。及至读了有关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采取人云亦云的态度,不便自作主张。不是的。这是说,我们看了别人的意见,会重新去想一想。这么再想一想便大有好处。至少它会使我们不完全凭感情去判断,减少了偏见。去掉偏见,我们才能够吸取营养,扔掉糟粕——个人感情上所喜爱的那些未必不正是糟粕。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极喜读英国大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爱不释手。我初习写作,也有些效仿他。他的伟大究竟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只学来些耍字眼儿,故意逗笑等等“窍门”,扬扬得意。后来,读了些狄更斯研究之类的著作,我才晓得原来我所摹拟的正是那个大作家的短处。他之所以不朽并不在乎他会故意逗笑——假若他能够控制自己,减少些绕着弯子逗笑儿,他会更伟大!特别使我高兴的是近几年来看到些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写成的评论。这些评论是以科学的分析方法把狄更斯和别的名家安放在文学史中最合适的地位,既说明他们的所以伟大,也指出他们的局限与缺点。他们仍然是些了不起的巨人,但不再是完美无缺的神像。这使我不再迷信,多么好啊!是的,有大作家的著作有很多,我们读不过来,其中某些旧作读了也不见得有好处。读那些新的吧。
真的,假若(还暂以狄更斯为例)我们选读了他的两三本代表作,又去读一本或两本他的传记,又去读几篇近年来发表的对他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一定会得到些正确的了解,从而取精去粕地吸收营养。这样,我们的学习便较比深入、细致,逐渐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这当然需要时间,可是细嚼烂咽总比囫囵吞枣强得多。
此外,我想因地制宜,各处都成立几个人的读书小组,约定时间举行座谈,交换意见,必有好处。我们必须多读书,可是工作又很忙,不易博览群书。假若有读书小组呢,就可以各将所得,告诉别人;或同读一书,各抒己见;或一人读《红楼梦》,另一人读《曹雪芹传》,另一人读《红楼梦研究》,而后座谈,献宝取经。我想这该是个不错的方法,何妨试试呢。
[赏析]
读书“马马虎虎、不求甚解”是中学生常犯的毛病。老舍先生以第一人称的学生身份,平实、亲切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矫正这一毛病的两种方法:一曰随时做笔记;二曰读读相关的作品、评论,以此丰富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提高个人的认识水平。并指出了学生简单易行的具体操作办法——成立读书小组。文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对中学生的读书学习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介绍第二种方法时,先指出“孤立的读一本作品”的弊端:“多半凭个人的好恶去评判,自己所喜则捧入云霄,自己所恶则弃如粪土。”文中举了自己读狄更斯作品的前后认识过程为例,指导中学生应该如何通过读更多的相关作品扩大视野,提高认识、鉴赏水平,从而能够站在更高、更客观的角度去评判是非,弃其糟粕、取其精华。避免犯一孔之间和主观主义错误。这样,明确指出了“让名家伟人不再神圣遥不可及,而是真正从书本中走出来,和中学生结为朋友。”的一条具体道路,让我们受益匪浅。
[迁移]你和作者的观点相同吗?如果相同,你还有什么方法矫正“不求甚解”的方法?如果不同,请说说你的见解。
学必有获
“知识就是力量与能力”。当你读完培根的《论读书》,你一定会对读书产生兴趣,学到许多读书的方法。希望你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提高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学海拾贝
你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吗?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它是一种思想,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文学视窗1.作者名片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2.写作背景
〈论说随笔文集〉初版于1597年,最初只收了10篇,书出后风靡一时,以后多次重版,到1625年第四版时,全书有58篇文章了。在这些随笔小品中,他以精妙的格言警句,提炼概括了丰富的生活哲理。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著作充满最精妙、最聪明的议论”,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
3.话题链接
难成亲戚
英国著名的哲学爱弗兰斯•培根(1561--1626年)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 (hog,意为“猪”)和培根(bacoh,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相形显小
有一次,伊丽莎白女工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于女王生活在诧深墙高的宫庭大院里,平时也多来往于达官显贵们奢侈华贵的住宅,当她看到简朴普通的大法官的宅第时,不禁惊叹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培根站在女王身边,仔细端详了自己的房舍后,耸耸肩说:“陛下,我的住宅其实并不错,只是因为陛下抬举我,光临寒舍,才使它显得小了。
这是我对女王和国家的职责和义务
据说培根从剑桥毕业后,因为父亲去世,生活没了着落,外面还欠了债,所以投奔了埃塞克斯伯爵。这位埃伯爵对培根算是仁至义尽了,不但给了他1800英镑让他偿还债务,还极力向英女王推荐,希望女王能予以重任。女王因为培根曾经抨击过她的法案,所以未理睬,这样,埃伯爵还是把培根留在了身边,作为他的得力助手。
但是世事难料,这位埃塞克斯伯爵后来背叛了女王,培根力劝他放弃政变,效忠女王;但埃塞克斯主意已定,可能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最终被女王发现,投进了监狱。后来培根作为女王的法律顾问参与了埃塞克斯的审判,可怜的埃伯爵最后被送上了断头台~~~~
培根自己说:“关于那件案子和审讯过程中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我对女王和国家的职责和义务,在这样的事情上,我是决不为世界上的任何人而表现虚伪和胆怯的。因为任何诚实而居心端正的人都会宁愿舍弃他的国王而不愿舍弃他的上帝,宁愿舍弃他的朋友而不愿舍弃他的国王,但在某些情形下我宁愿舍弃任何尘世的利益,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不愿舍弃朋友。
(1) 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益智探究]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就行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007 黄冈)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6分)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 A ,数学使人 B ,科学使人 C ,伦理学使人 D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 E (培根《谈读书》)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词中书写有误的字,并将其依次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田字格 内。(2分)
(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A、B、c、D处选填合适的词语。(只选序号)(2分)
选项:①周密 ②庄重 ③灵秀 ④深刻
我会选:A. B. C. D.
(3)请根据语境给文中E处选填合适的语句。( )(只选序号)(2分)
A.凡有所学,定成性格。 B.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凡有所学,能不成性格? D.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哉?
个性阅读 我的阅读我做主
谈 读 书
老舍
我有个很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
从前看过的书,十之八九都不记得;我每每归过于记忆力不强,其实是因为阅读时马马虎虎,自然随看随忘。这叫我吃了亏——光翻动了书页,而没吸收到应得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因此,有人问我读过某部好书没有,我虽读过,也不敢点头,怕人家追问下去,无辞以答。这是个毛病,应当矫正!丢脸倒是小事,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
矫正之法有二:一曰随读随作笔记。这不仅大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考试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我曾这么办过,确有好处。不管自己的了解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写过笔记必得到较深的印象。及至日子长了,读书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可惜,我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有许多读过的著作都忘得一干二净。既然忘掉,当然说不上什么心得与收获,浪费了时间!
第二个办法是: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这实在有好处。这会使我们把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结合起来,把作品与作家结合起来,引起研究兴趣,尽管我们并不想作专家。有了这点兴趣,用不着说,会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孤立地读一本作品,我们多半是凭个人的喜恶去评断,自己所喜则捧入云霄,自己所恶则弃如粪土。事实上,这未必正确。及至读了有关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采取人云亦云的态度,不便自作主张。不是的。这是说,我们看了别人的意见,会重新去想一想。这么再想一想便大有好处。至少它会使我们不完全凭感情去判断,减少了偏见。去掉偏见,我们才能够吸取营养,扔掉糟粕——个人感情上所喜爱的那些未必不正是糟粕。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极喜读英国大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爱不释手。我初习写作,也有些效仿他。他的伟大究竟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只学来些耍字眼儿,故意逗笑等等“窍门”,扬扬得意。后来,读了些狄更斯研究之类的著作,我才晓得原来我所摹拟的正是那个大作家的短处。他之所以不朽并不在乎他会故意逗笑——假若他能够控制自己,减少些绕着弯子逗笑儿,他会更伟大!特别使我高兴的是近几年来看到些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写成的评论。这些评论是以科学的分析方法把狄更斯和别的名家安放在文学史中最合适的地位,既说明他们的所以伟大,也指出他们的局限与缺点。他们仍然是些了不起的巨人,但不再是完美无缺的神像。这使我不再迷信,多么好啊!是的,有大作家的著作有很多,我们读不过来,其中某些旧作读了也不见得有好处。读那些新的吧。
真的,假若(还暂以狄更斯为例)我们选读了他的两三本代表作,又去读一本或两本他的传记,又去读几篇近年来发表的对他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一定会得到些正确的了解,从而取精去粕地吸收营养。这样,我们的学习便较比深入、细致,逐渐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这当然需要时间,可是细嚼烂咽总比囫囵吞枣强得多。
此外,我想因地制宜,各处都成立几个人的读书小组,约定时间举行座谈,交换意见,必有好处。我们必须多读书,可是工作又很忙,不易博览群书。假若有读书小组呢,就可以各将所得,告诉别人;或同读一书,各抒己见;或一人读《红楼梦》,另一人读《曹雪芹传》,另一人读《红楼梦研究》,而后座谈,献宝取经。我想这该是个不错的方法,何妨试试呢。
[赏析]
读书“马马虎虎、不求甚解”是中学生常犯的毛病。老舍先生以第一人称的学生身份,平实、亲切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矫正这一毛病的两种方法:一曰随时做笔记;二曰读读相关的作品、评论,以此丰富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提高个人的认识水平。并指出了学生简单易行的具体操作办法——成立读书小组。文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对中学生的读书学习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介绍第二种方法时,先指出“孤立的读一本作品”的弊端:“多半凭个人的好恶去评判,自己所喜则捧入云霄,自己所恶则弃如粪土。”文中举了自己读狄更斯作品的前后认识过程为例,指导中学生应该如何通过读更多的相关作品扩大视野,提高认识、鉴赏水平,从而能够站在更高、更客观的角度去评判是非,弃其糟粕、取其精华。避免犯一孔之间和主观主义错误。这样,明确指出了“让名家伟人不再神圣遥不可及,而是真正从书本中走出来,和中学生结为朋友。”的一条具体道路,让我们受益匪浅。
[迁移]你和作者的观点相同吗?如果相同,你还有什么方法矫正“不求甚解”的方法?如果不同,请说说你的见解。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