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52阅读:75
字号:小|大
[学习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2、深入意境,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方法]:
教法:
1、朗读指导法
2、启发式导问法
学法:
1、 朗读感悟法。
2、 问题讨论法。
[教学设想]:导入—解题—知人论世—三步朗读—学写
[教学预案]:
一、 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走过了戴望舒的《雨巷》,今天我们又将《再别康桥》。(老师板书课题)
二、展示课堂目标
三、解题:
1、有谁能解释一下标题的字面意思?从标题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揣测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一次离别康桥,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因为自古以来离别诗都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
2、有谁能列举几首来印证一下?
预设: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小结:由此可见,大凡离别诗歌都要抒发依依不舍或劝勉之情。
四、 作家、背景:
1、作者是谁?抽一学生写出作者姓名“徐志摩”。
2、学生先介绍,然后课件展示作者介绍。
3、小结:作者在康桥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确实让作者有些留恋难舍。由此可见,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也是揣摩诗歌情感的窗口。
五、诵读、整体感知。
(一)流利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抽学生朗读,然后由其他学生到黑板上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并纠正。
3、抽几个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认为应注意的生字,并注音,然后让学生读 。
(二)情绪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1、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
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2、进行背书比赛:老师每两行提示一个字,看谁最先背得。
3、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三)审美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以自己的方式读诗歌,看谁读得最有感情,并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其他同学评价。
朗读指导预设:第1节:轻缓,因为作者把康桥当做熟睡的母亲一样,“轻轻”害怕打扰了康桥的宁静。
第2-4节:平缓,因为这是诗人在静静地回忆在康桥的一幕幕情景,诗人沉浸在甜美的回忆中。
第5节:由平缓—爆发,因为康桥的一幕幕美景让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有“放歌”的畅快。
第6节:“但”一转,写出了悄悄离别康桥的苍凉与无奈,诗人此时的心境是凄婉而哀伤的,所以,语调转为低沉。
第7节:低缓。“悄悄”呼应开头,把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与不舍抒发到及至。
2、你最喜欢哪一小节或哪一句?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或这一句妙在何处?(老师作必要的引导)
老师引导预设:描述意境---结合艺术手法分析意境的美妙---概括思想感情。
范例预设:夕阳照射下,河畔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3、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再次朗读,读出感情。
4、让学生到讲台上读或背,假想自己就是徐志摩,带上手势表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情,展示自己的风采。
六、老师引导学生写自己别离的故事。
作者在离别康桥时感情是依依不舍,作者在抒发这种感情时,是将此感情融入了他笔下描写的康桥的许多景物之中,也许有一天你会别离老师、朋友、亲人,与徐志摩的情景相似,请你们把自己别离的故事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
康桥美景 金柳、水草
潭 、 星辉 依恋、不舍
悄悄的来,悄悄的走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2、深入意境,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方法]:
教法:
1、朗读指导法
2、启发式导问法
学法:
1、 朗读感悟法。
2、 问题讨论法。
[教学设想]:导入—解题—知人论世—三步朗读—学写
[教学预案]:
一、 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走过了戴望舒的《雨巷》,今天我们又将《再别康桥》。(老师板书课题)
二、展示课堂目标
三、解题:
1、有谁能解释一下标题的字面意思?从标题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揣测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一次离别康桥,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因为自古以来离别诗都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
2、有谁能列举几首来印证一下?
预设: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小结:由此可见,大凡离别诗歌都要抒发依依不舍或劝勉之情。
四、 作家、背景:
1、作者是谁?抽一学生写出作者姓名“徐志摩”。
2、学生先介绍,然后课件展示作者介绍。
3、小结:作者在康桥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确实让作者有些留恋难舍。由此可见,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也是揣摩诗歌情感的窗口。
五、诵读、整体感知。
(一)流利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抽学生朗读,然后由其他学生到黑板上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并纠正。
3、抽几个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认为应注意的生字,并注音,然后让学生读 。
(二)情绪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1、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
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2、进行背书比赛:老师每两行提示一个字,看谁最先背得。
3、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三)审美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以自己的方式读诗歌,看谁读得最有感情,并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其他同学评价。
朗读指导预设:第1节:轻缓,因为作者把康桥当做熟睡的母亲一样,“轻轻”害怕打扰了康桥的宁静。
第2-4节:平缓,因为这是诗人在静静地回忆在康桥的一幕幕情景,诗人沉浸在甜美的回忆中。
第5节:由平缓—爆发,因为康桥的一幕幕美景让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有“放歌”的畅快。
第6节:“但”一转,写出了悄悄离别康桥的苍凉与无奈,诗人此时的心境是凄婉而哀伤的,所以,语调转为低沉。
第7节:低缓。“悄悄”呼应开头,把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与不舍抒发到及至。
2、你最喜欢哪一小节或哪一句?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或这一句妙在何处?(老师作必要的引导)
老师引导预设:描述意境---结合艺术手法分析意境的美妙---概括思想感情。
范例预设:夕阳照射下,河畔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3、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再次朗读,读出感情。
4、让学生到讲台上读或背,假想自己就是徐志摩,带上手势表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情,展示自己的风采。
六、老师引导学生写自己别离的故事。
作者在离别康桥时感情是依依不舍,作者在抒发这种感情时,是将此感情融入了他笔下描写的康桥的许多景物之中,也许有一天你会别离老师、朋友、亲人,与徐志摩的情景相似,请你们把自己别离的故事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
康桥美景 金柳、水草
潭 、 星辉 依恋、不舍
悄悄的来,悄悄的走
余长敏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