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再别康桥》(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52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一、 新课引入

1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打开ppt 1,展示歌词。播放音乐。

提问:歌听完了,同学们猜一猜,通过这首歌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什么?
答案:一位诗人和一首诗。(徐志摩和再别康桥)
解释康桥-----再别-----(同学们,我们想象一下: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便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现在我们就走进这首诗,走进中国现代诗歌。)


4、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康桥:打开ppt 4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是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徐志摩曾经这样说过:
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可以说,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康桥美丽的风光打开ppt 5

2 :朱自清先生说,现代的中国诗人应该首推郭沫若和徐志摩,也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他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第一部是胡适之的《尝试记》,第二部是郭沫若的《女神》,第三部则是徐志摩《志摩的诗》,就是现在许多青年朋友也喜欢徐志摩的诗,那么,徐志摩的诗魅力何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名诗《再别康桥》,看看它妙在何处?打开ppt 2

3、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徐志摩。
打开ppt 3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二、 新课开讲

1、 同学们先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可以放开声音来读。要注意一些词的读音。青荇      漫溯   长篙      笙箫


3、好,现在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下《再别康桥》的朗诵录音,打开ppt 6

1)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以及朗读时语调的柔和、舒缓。 
2)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款款深情

同学们可以一边听,一边小声跟读,好好体会《在别康桥》蕴含着的感情,想一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播放朗诵录音。
(请一个同学来读读)

提问:下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的内容概括一下,说说诗人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

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人既然对康桥这么依依惜别,那说明他一定很喜欢、很舍不得康桥,对不对?那诗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么舍不得康桥呢?(因为康桥很美)康桥有多美呢?诗人已经在诗歌告诉我们了,那我们就来寻找、来欣赏这种美。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感情的,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 

提问:同学们在诗歌找一找,哪些意象可以表现康桥的美丽?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打开ppt 7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作用: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下面我们来好好来品味、欣赏这首诗:
具体内容赏析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在情感层次上:是眷念。)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写得十分传神,杨柳写成金柳,有色彩,比做新娘能想像出它的美好。所以这一比喻可以说是道出了心中美好的东西。也押韵有音乐美。)而且在中国古诗中有折柳送人习惯,而送人常在长短亭,杨柳岸边。故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 ,就别具意义了。别离愁情就更浓了。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

第三节: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是“软泥”,培育了诗人这条“水草,”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

第四节: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第五小节: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寻梦?有哪位同学知道作者的梦是什么?
关于人生的梦是什么呢?同学们,就用三个词来表达:“爱,美,自由”。徐志摩一生追求的就是“爱,美,自由”。
志摩说:我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灵魂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一节写诗人留恋忘返,放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说,这是诗人现实中的桃花源。

第六小节: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寻梦?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样又说不能放歌呢?)
对康桥世界无限依恋,百般珍惜。不想破坏不想打破宁静,我,夏虫,康桥都是沉默的。正应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康桥和作者融为一体了。

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真爱无声。所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提问:我们再从整体上来分析一下这首诗歌。本诗的美除了意象美这种内容的美之外,它的形式也很美,这形式美一共有三美,同学们知道是哪三美吗?

打开ppt 8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打开ppt 9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打开ppt 10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1)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打开ppt 11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小结本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现代诗,归纳一下是从哪些层面上赏析诗的呢?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选取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最后,给大家留点小任务:
打开ppt 12

挑战《再别康桥》:
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其中的一节诗.
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但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结识林徽因后更促使他决心离婚。不久后两人在柏林离婚,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是有名的才女,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于是徐志摩完美的追求因此开始转移,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但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另据有的传记作者透露,在结识陆小曼之前,徐志摩与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有过短暂而隐秘的恋情,赛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终未留一字痕迹)。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他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徐志摩就这样死了。然而,“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业务也相当发达;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直到去世;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徐志摩的人生方向总是与女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是这些伟大的女性成就了徐志摩的伟大才情,让他萌发出了“天才的激情” ;同样,也是徐志摩让她们的名字更加地响彻中外。
 

宁小爽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