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前方》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54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尝试进行简单评点。
 3、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自己认为内涵比较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方法,与文本对话,感悟语句表达的深意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评点。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方”是一个抽象而充满诗意的名词,“前方”可以使我们产生无穷的联想,它以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去探索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纯真梦想,而这过程就是艰辛的人生旅途。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的摄影散文。
二、简介作家、文体(出示投影,结合课下注释):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少儿成长小说三步曲)。
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三、文本研读
1.观察图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早读课上已经很好的阅读这篇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全文共12节,由摄影图片切入,然后产生联想进行思考,最后又归于画面。首先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切入画面的?作者选择怎样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的。
明确:图片展现的是一个拥挤的老式公交车车厢,其中有一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外。切入点: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作者其实想归纳这样一个事实,既无论是归家还是远行,他们正在路上。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握重点
师:摄影散文的重心在作者由画面发生的思考上,课前布置了同学们预习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思考见解的语句,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明确: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同时加以提示:这样的语句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段首或段末)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和他们的一些见解,适时的补充分析。最后总结归纳,以投影展示:
①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
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
3、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师:为什么会引发这些思考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结合课文内容来探讨一下作者提出的这三个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提出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克制不住”说明?(离家的欲望很强烈,甚至是与身俱来的)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罗列了那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结合课文中的一些语句,并用一些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①迁徙的习性
②外界的诱惑
③出于无奈
④理想的召唤
为了表达出这种强烈的离家欲望,作者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一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找出这方面写的好的地方来点评一下。
(1)动物迁徙类比人类迁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
多媒体展示图片(离家是人的本性,是人内心的需要,是一种本能)
(2)外界的诱惑(谁也不愿意做井底之蛙,总想出去走一走,去闯一闯,去见识一下外面的花花世界)
播放《外面的世界》并显示课题,结合对于歌词的理解。
(3)出于无奈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曾经看过的一些影视剧作品,举例,直观感受。(或结合《乡土情结》中离家的几种情况对比分析)
(4)理想的召唤
前方——理想
由于理想的召唤,人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就有了路。这条路是一条追寻梦想的路,是人生之路,是人生的旅途,而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这里由理想的召唤又引申出人类流浪的天性,而这人类流浪天性,也出于命运。
播放《橄榄树》并显示歌词,相互结合理解。
4.重点阅读,难点突破
(1)师:请同学们阅读第十节,因为前方(理想),于是他便开始离家开始流浪,走在路上,踏上旅途,而这个旅途却是一场苦旅,人生的实质也是苦旅。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
明确:作家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具体的生活状况,更是深切关注着人的精神状态,人的身体或许并不在流浪,但人的心灵却是一直都在流浪。作家将现实中的路抽象为人生之路,命运之路,人生实质上一场精神的苦旅。
(苦旅——肉体,精神)
(2)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两小节,并思考:人的悲剧性实质包含怎样的深刻的含义?
明确:
①“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目的地:心灵的归宿、寄托,精神家园
人生总在不断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因此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事项,精神难有归宿。
②“而(其实应当是‘还’)在于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③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无法还家:一直在流浪,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
实实在在的家——精神家园
              离家-想家(乡愁、乡思)
无法还家
还家-无家
概括起来作者告诉我这样的悲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这个悲剧其实是人一直在生命的旅途上追寻理想,追寻精神的家园,但始终找不到,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3)朗读并分析作者解读崔灏的诗
明确:崔所念想的那个家并不是遮风挡雨的那个实在的家,而是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他登楼呼唤的是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栖身之所。
 “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5.朗诵崔诗,小结课文
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不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四、拓展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对人生旅途产生畏惧,不要追求精神的家园呢?
明确: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发人深省,更好的走好人生之路。这种悲剧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因为对外界未知、新奇的渴望,对于理想的追求,离开家园,朝向远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了精神的追求,人生也就充实起来,能够体现生命的价值。所以作者揭示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的,不是悲壮的,而是崇高的!这是一种崇高的悲剧性。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结束语:同学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人生的旅途很艰辛,尽管四壁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用你年轻的生命,年轻的心,痛苦着你的痛苦,幸福着你的幸福,追寻自己最初的梦想,精神的故乡。
 

张铂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