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遗爱在人间(鲁人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10阅读:
字号:小|大
[基础积累]
一、字音
绍兴(shào) 遒劲(jìng) 手迹(jì) 裴度(péi)
遗骸(hái) 髹漆(xiū) 夹峙(zhì) 楹联(yíng)
严饬(chì) 崔嵬(wéi) 叱咤风云(zhà)
二、字形
三、词语
1、词语解释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盘马弯弓:比喻先做出惊人的姿势,不立刻行动。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髹漆:把漆涂在器物上。
齿冷:耻笑。
炎汉季世:已有病态的汉代末期。
赍志以殁:志未遂而死去。
崔嵬:高大。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2、近义词辨析
四、标点知识——分号
分号的作用是:强调并列关系或标明大层次。使用分号要注意:(1)分句内部已经用了逗号;如果分句内部没有逗号,不能用分号。(2)并列词语之间不能用分号。
分号的用法有两种。
①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
例如:(1)有的人活着,等同死去;有的人长眠九泉,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左手抚膝,似在深心运筹北伐大计;右手,拈着人们熟悉的那把羽毛扇,又像是置身于东吴万千军中,从容不迫,舌战群儒……
②非并列关系 (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1)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章导读]
一、知人论世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二、思路探究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通过武侯祠的历史变迁、诸葛亮塑像、殿前古柏的描写、记叙,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留给人间的巨大精神财富的赞美,让人看到了他“跨越时空的美丽”。全文可分成四部分。
(1)第一部分(1-3自然段)。这一部分由一个“相信它必定是真实的”传说写起,写到抗金名将岳飞路过诸葛亮故里——笼中刻下的感人肺腑的诸葛亮留下的《出师表》的表文,指出了诸葛亮是一位盘马弯弓的英雄好汉,是一位虽死犹生,值得后世景仰的伟大人物。
(2)第二部分(4-11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是武侯祠的来历和变迁,教人从中获得某种新的精神升华。
首先指出武侯祠是值得常去的地方,要带着几分思古的向慕之心去走一走,能增强对历史的洞察力,获得某种新的精神升华。
第二是介绍武侯祠的位置并点明了武侯祠“不过是帝庙寺的一个配亭”。但是这么一个普通的配亭总能引起人们的崇拜。
第三是介绍祠庙庭院里的褒颂诸葛亮的石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历来为人们称颂。
第四介绍武侯祠建立的波折。这里用了比较的方法,昏庸的后汉主刘禅在丞相殉国后竟违背民意不肯为武侯立祠,而李氏父子、桓温怀有一颗敬佩之心为诸葛亮建祠、护祠。诸葛亮为一腔忠臣,匡扶两朝,是蜀汉的头号功臣,他的“鞠躬尽瘁”的精神连一个刘禅也不受感动,实是令人齿冷;而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竟为诸葛亮立祠,可见诸葛亮的影响的巨大。
第五介绍了武侯祠的迁址和修葺。引用杜甫的《蜀相》可让人在清幽肃穆的氛围中去深深体味当年诸葛亮高瞻远瞩、匡世济民的思想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3)第三部分(12-19自然段)。这一部分描写了诸葛亮殿前的清幽环境和塑像的非凡气度,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面对这些情景作者浮想联翩,提出了为什么千百年来诸葛亮得到了那样多同情、敬佩与爱戴?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评价。
①评价他竭尽人谋,提出正确的联吴伐魏的战略,在刘备逝世后,毅然挑起军国重担,坚持北伐,直到赍志以殁。
②评价他平定南中,发展农桑,厉行法制,严饬军纪,廉俭奉公,两袖清风,拒绝厚葬。
③评价他严以律己,心存人民,各族人民利用不同的方式为他奋斗、效死,诸葛亮成为一个德范万世的表率。
总之,作者在客观的评价中包含了对诸葛亮高风亮节的高度赞美。
(4)第四部分(20自然段-结尾)。这一部分作者通过一位舞剑老人讲述的有关武侯祠前古柏的故事,说明了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三、探幽揽胜
1、《千秋遗爱在人间》是记成都武侯祠的散文,一开始和结尾部分都各写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并且两处作者都信誓旦旦地说是真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一开始用岳飞在武侯祠抄录《出师表》的故事,引出全文,在赞扬岳飞手迹的同时,更主要的目的是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引出作者对武侯诸葛亮的凭吊。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写了一个关于武侯祠前古柏的传说,不仅回扣了文章的开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说明诸葛亮在人们心中,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的形象,人们认为他是一个神灵,武侯祠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是人们的一方精神家园,包括这里的一草一木。作者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并不是出于迷信,而是出于崇敬。
2、这篇凭吊诸葛亮赞扬其丰功伟绩的文章,选材丰富,开合自如,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连缀成篇的?
文章由传说开始,至传说结束,首尾相合,结构谨严。第一个传说是岳飞在武侯祠抄录《出师表》,直接引出武侯祠。然后作者从武侯祠开始,按照行踪将古迹和故事贯串在一起,虚实结合,情随景生,事由情牵地写了祠堂的来历、诸葛亮殿、诸葛亮的简要生平,最后又回到武侯祠前,写祠前的古柏,引出第二个传说故事,表达对诸葛亮的由衷景仰之情,并结束文章。
【模拟试题】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祭祠(cí) 殉国(xùn) 执刀勒石(lè)
B. 捋须(lū) 门楣(méi) 扼腕叹息(è)
C. 记载(zài) 巨匾 (biǎn) 赍志以殁(mò)
D. 崩殂(cú) 遗骸(hé) 疑信参半(cā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 奔弛 镌刻 抚摸 器宇轩昂
B. 安祥 聒噪 景仰 运筹帷幄
C. 留连 树阴 剑鞘 厉行法制
D. 谗言 潇洒 向慕 浮想连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砖道左侧一碑立于明朝,碑身拙厚,驮于龟趺之上,碑文详述了祠庙的来历和 。
②站在庭前,举目环顾,但见左钟右鼓,前亭后榭,布局 ,错落有致。
③人们常常扼腕叹息,叹息诸葛亮虽逢明主却未获天时。然而, 这样,他 竭尽人谋,提出取荆州、定西川、三分天下而后联吴伐魏的正确战略。
A. 变革 精巧 尽管/还是
B. 变迁 精妙 尽管/还是
C. 变革 精妙 即便/还是
D. 变迁 精巧 即便/还是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准确的是( )
A. 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在阅读时,我经常被里面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B. 一名清华大学的在读硕士生竟然放弃马上直读博士的机会,转而参加2003年全国高考,对此,许多人都觉得不可理喻。
C. 今年五一节期间,我市一些商家打着“买一赠一”的旗号,暗地里却欺骗消费者,他们或是将手表带拆下,或是将原配话筒与音响分开,来作所谓“赠品”,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使消费者明明吃了亏还以为讨了便宜。
D. 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领导带头苦干,群众自会不甘人后。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才会逐渐好转。
5、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正确的是( )
A. 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奔驰过多少盘马弯弓、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
B. 砖道右侧的唐碑由柳公绰(书法大师柳公权之兄)书丹,工匠鲁建执刀勒石。
C. 论才学,他稍逊庞统,比奇谋,他不如法正(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同时更没有关、张之辈值得夸耀的资历。
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夫子的一句格言。
6、给下面几句话排序,只填序号即可。
①经过文臣武将塑像长廊,穿过先主正殿,就来到诸葛殿前。
②站在庭前,举目环顾,但见左钟右鼓,前亭后榭,布局精巧,错落有致。
③小楼外侧,有亭翼然。
④每值四月春深,庭中花香扑鼻,草木葳蕤,分外怡人。
⑤到了秋天,这里荷叶田田,丹桂飘馨,另有一番幽趣。
⑥走完回廊,跨过石桥,可通向桂荷楼,楼前自然是碧水一潭。
⑦亭中置石琴一架,不免使人联想起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场面。
阅读下文,回答7-9题。
他生于群雄并起的炎汉季世,待到刘皇叔三顾频繁之际,曹阿瞒早已横扫诸袁,奄有了北方的大步,碧眼儿也坐稳了江东,人们常常扼腕叹息,叹息他虽逢明主却未获天时,然而,即便这样,他还是竭尽人谋,提出定荆州、定西川、三分天下而后联吴伐魏的正确战略。殊不料,彝陵一败,先主崩殂,在极度的艰难困苦之中,他毅然挑起军国重担,坚持北伐,直到赍志以殁。
北伐中原利耶弊耶?那是研究者们的事情。历史最怕的是假设。可是,有一些事实却是无法抹煞的。——他平定南中,夷心归化;他发展农桑,境内安康;他厉行法制,贵贱无欺;他严饬军纪,众口皆碑。至于他本人,则廉洁奉公,惟有一些薄田供子弟读书、生活,而自己则不增一寸生财,“随身衣食,奚仰于官”,真可谓两袖清风!临终前,他拒绝厚葬,并指定要埋在汉中前线,他要亲眼看见大汉的旌旗插向长安,插向中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夫子的一句格言。心中有人民,人民才会为他的事业去奋斗、去效死,这真是一条万古不变的至理!在南中,各族人民怀念他,亲切地唤他“孔明老爹”;鼓称“诸葛鼓”;他带兵翻过的大山,后人取名“相公岭”。到处都有他的遗迹,在湖北,在陕西,在甘肃,在四川。剑阁有“武侯坡”,勉县有“读书台”,长江有“水八阵”,据说那里就是诸葛亮步阵吓退小将陆逊的地点。我为写《三国》的电影剧本,曾经到过成都的西北郊,那里有一处地名叫“九里堤”,现在已经寻找不到什么痕迹了,当年却有一条坚实的大堤,挡住府河的激流,保护了大片的良田。而九里堤人们又称“诸葛堤”。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有根据,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一个德范万世的表率,已经化为一座雕像,或者,一颗植根于人民心田的枝叶常青的大树。
7、划线的语句“历史最怕的是假设”的含义是什么?
答:
8、文段的结尾一连用两个比喻句来比喻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能不能只用一个,这两个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设喻的?
答:
9、节选的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
【试题答案】
1、A (B. 捋须(lǖ) C. 记载(zǎi) D. 遗骸(hái))
2、C (A. 奔弛-奔驰 B.安祥-安详 D. 浮想连篇-浮想联翩)
3、D
4、C(C.“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做坏事。A. “拍案而起”指十分愤怒。B. “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D. “上行下效”指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
5、B(A. 奔驰过多少盘马弯弓,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C. 论才学,他稍逊庞统;比奇谋,他不如法正(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同时更没有关、张之辈值得夸耀的资历。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夫子的一句格言。)
6、①④②⑥⑤③⑦
7—9略
一、字音
绍兴(shào) 遒劲(jìng) 手迹(jì) 裴度(péi)
遗骸(hái) 髹漆(xiū) 夹峙(zhì) 楹联(yíng)
严饬(chì) 崔嵬(wéi) 叱咤风云(zhà)
二、字形
三、词语
1、词语解释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盘马弯弓:比喻先做出惊人的姿势,不立刻行动。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髹漆:把漆涂在器物上。
齿冷:耻笑。
炎汉季世:已有病态的汉代末期。
赍志以殁:志未遂而死去。
崔嵬:高大。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2、近义词辨析
四、标点知识——分号
分号的作用是:强调并列关系或标明大层次。使用分号要注意:(1)分句内部已经用了逗号;如果分句内部没有逗号,不能用分号。(2)并列词语之间不能用分号。
分号的用法有两种。
①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
例如:(1)有的人活着,等同死去;有的人长眠九泉,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左手抚膝,似在深心运筹北伐大计;右手,拈着人们熟悉的那把羽毛扇,又像是置身于东吴万千军中,从容不迫,舌战群儒……
②非并列关系 (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1)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章导读]
一、知人论世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二、思路探究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通过武侯祠的历史变迁、诸葛亮塑像、殿前古柏的描写、记叙,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留给人间的巨大精神财富的赞美,让人看到了他“跨越时空的美丽”。全文可分成四部分。
(1)第一部分(1-3自然段)。这一部分由一个“相信它必定是真实的”传说写起,写到抗金名将岳飞路过诸葛亮故里——笼中刻下的感人肺腑的诸葛亮留下的《出师表》的表文,指出了诸葛亮是一位盘马弯弓的英雄好汉,是一位虽死犹生,值得后世景仰的伟大人物。
(2)第二部分(4-11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是武侯祠的来历和变迁,教人从中获得某种新的精神升华。
首先指出武侯祠是值得常去的地方,要带着几分思古的向慕之心去走一走,能增强对历史的洞察力,获得某种新的精神升华。
第二是介绍武侯祠的位置并点明了武侯祠“不过是帝庙寺的一个配亭”。但是这么一个普通的配亭总能引起人们的崇拜。
第三是介绍祠庙庭院里的褒颂诸葛亮的石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历来为人们称颂。
第四介绍武侯祠建立的波折。这里用了比较的方法,昏庸的后汉主刘禅在丞相殉国后竟违背民意不肯为武侯立祠,而李氏父子、桓温怀有一颗敬佩之心为诸葛亮建祠、护祠。诸葛亮为一腔忠臣,匡扶两朝,是蜀汉的头号功臣,他的“鞠躬尽瘁”的精神连一个刘禅也不受感动,实是令人齿冷;而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竟为诸葛亮立祠,可见诸葛亮的影响的巨大。
第五介绍了武侯祠的迁址和修葺。引用杜甫的《蜀相》可让人在清幽肃穆的氛围中去深深体味当年诸葛亮高瞻远瞩、匡世济民的思想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3)第三部分(12-19自然段)。这一部分描写了诸葛亮殿前的清幽环境和塑像的非凡气度,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面对这些情景作者浮想联翩,提出了为什么千百年来诸葛亮得到了那样多同情、敬佩与爱戴?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评价。
①评价他竭尽人谋,提出正确的联吴伐魏的战略,在刘备逝世后,毅然挑起军国重担,坚持北伐,直到赍志以殁。
②评价他平定南中,发展农桑,厉行法制,严饬军纪,廉俭奉公,两袖清风,拒绝厚葬。
③评价他严以律己,心存人民,各族人民利用不同的方式为他奋斗、效死,诸葛亮成为一个德范万世的表率。
总之,作者在客观的评价中包含了对诸葛亮高风亮节的高度赞美。
(4)第四部分(20自然段-结尾)。这一部分作者通过一位舞剑老人讲述的有关武侯祠前古柏的故事,说明了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三、探幽揽胜
1、《千秋遗爱在人间》是记成都武侯祠的散文,一开始和结尾部分都各写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并且两处作者都信誓旦旦地说是真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一开始用岳飞在武侯祠抄录《出师表》的故事,引出全文,在赞扬岳飞手迹的同时,更主要的目的是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引出作者对武侯诸葛亮的凭吊。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写了一个关于武侯祠前古柏的传说,不仅回扣了文章的开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说明诸葛亮在人们心中,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的形象,人们认为他是一个神灵,武侯祠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是人们的一方精神家园,包括这里的一草一木。作者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并不是出于迷信,而是出于崇敬。
2、这篇凭吊诸葛亮赞扬其丰功伟绩的文章,选材丰富,开合自如,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连缀成篇的?
文章由传说开始,至传说结束,首尾相合,结构谨严。第一个传说是岳飞在武侯祠抄录《出师表》,直接引出武侯祠。然后作者从武侯祠开始,按照行踪将古迹和故事贯串在一起,虚实结合,情随景生,事由情牵地写了祠堂的来历、诸葛亮殿、诸葛亮的简要生平,最后又回到武侯祠前,写祠前的古柏,引出第二个传说故事,表达对诸葛亮的由衷景仰之情,并结束文章。
【模拟试题】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祭祠(cí) 殉国(xùn) 执刀勒石(lè)
B. 捋须(lū) 门楣(méi) 扼腕叹息(è)
C. 记载(zài) 巨匾 (biǎn) 赍志以殁(mò)
D. 崩殂(cú) 遗骸(hé) 疑信参半(cā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 奔弛 镌刻 抚摸 器宇轩昂
B. 安祥 聒噪 景仰 运筹帷幄
C. 留连 树阴 剑鞘 厉行法制
D. 谗言 潇洒 向慕 浮想连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砖道左侧一碑立于明朝,碑身拙厚,驮于龟趺之上,碑文详述了祠庙的来历和 。
②站在庭前,举目环顾,但见左钟右鼓,前亭后榭,布局 ,错落有致。
③人们常常扼腕叹息,叹息诸葛亮虽逢明主却未获天时。然而, 这样,他 竭尽人谋,提出取荆州、定西川、三分天下而后联吴伐魏的正确战略。
A. 变革 精巧 尽管/还是
B. 变迁 精妙 尽管/还是
C. 变革 精妙 即便/还是
D. 变迁 精巧 即便/还是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准确的是( )
A. 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在阅读时,我经常被里面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B. 一名清华大学的在读硕士生竟然放弃马上直读博士的机会,转而参加2003年全国高考,对此,许多人都觉得不可理喻。
C. 今年五一节期间,我市一些商家打着“买一赠一”的旗号,暗地里却欺骗消费者,他们或是将手表带拆下,或是将原配话筒与音响分开,来作所谓“赠品”,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使消费者明明吃了亏还以为讨了便宜。
D. 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领导带头苦干,群众自会不甘人后。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才会逐渐好转。
5、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正确的是( )
A. 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奔驰过多少盘马弯弓、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
B. 砖道右侧的唐碑由柳公绰(书法大师柳公权之兄)书丹,工匠鲁建执刀勒石。
C. 论才学,他稍逊庞统,比奇谋,他不如法正(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同时更没有关、张之辈值得夸耀的资历。
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夫子的一句格言。
6、给下面几句话排序,只填序号即可。
①经过文臣武将塑像长廊,穿过先主正殿,就来到诸葛殿前。
②站在庭前,举目环顾,但见左钟右鼓,前亭后榭,布局精巧,错落有致。
③小楼外侧,有亭翼然。
④每值四月春深,庭中花香扑鼻,草木葳蕤,分外怡人。
⑤到了秋天,这里荷叶田田,丹桂飘馨,另有一番幽趣。
⑥走完回廊,跨过石桥,可通向桂荷楼,楼前自然是碧水一潭。
⑦亭中置石琴一架,不免使人联想起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场面。
阅读下文,回答7-9题。
他生于群雄并起的炎汉季世,待到刘皇叔三顾频繁之际,曹阿瞒早已横扫诸袁,奄有了北方的大步,碧眼儿也坐稳了江东,人们常常扼腕叹息,叹息他虽逢明主却未获天时,然而,即便这样,他还是竭尽人谋,提出定荆州、定西川、三分天下而后联吴伐魏的正确战略。殊不料,彝陵一败,先主崩殂,在极度的艰难困苦之中,他毅然挑起军国重担,坚持北伐,直到赍志以殁。
北伐中原利耶弊耶?那是研究者们的事情。历史最怕的是假设。可是,有一些事实却是无法抹煞的。——他平定南中,夷心归化;他发展农桑,境内安康;他厉行法制,贵贱无欺;他严饬军纪,众口皆碑。至于他本人,则廉洁奉公,惟有一些薄田供子弟读书、生活,而自己则不增一寸生财,“随身衣食,奚仰于官”,真可谓两袖清风!临终前,他拒绝厚葬,并指定要埋在汉中前线,他要亲眼看见大汉的旌旗插向长安,插向中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夫子的一句格言。心中有人民,人民才会为他的事业去奋斗、去效死,这真是一条万古不变的至理!在南中,各族人民怀念他,亲切地唤他“孔明老爹”;鼓称“诸葛鼓”;他带兵翻过的大山,后人取名“相公岭”。到处都有他的遗迹,在湖北,在陕西,在甘肃,在四川。剑阁有“武侯坡”,勉县有“读书台”,长江有“水八阵”,据说那里就是诸葛亮步阵吓退小将陆逊的地点。我为写《三国》的电影剧本,曾经到过成都的西北郊,那里有一处地名叫“九里堤”,现在已经寻找不到什么痕迹了,当年却有一条坚实的大堤,挡住府河的激流,保护了大片的良田。而九里堤人们又称“诸葛堤”。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有根据,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一个德范万世的表率,已经化为一座雕像,或者,一颗植根于人民心田的枝叶常青的大树。
7、划线的语句“历史最怕的是假设”的含义是什么?
答:
8、文段的结尾一连用两个比喻句来比喻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能不能只用一个,这两个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设喻的?
答:
9、节选的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
【试题答案】
1、A (B. 捋须(lǖ) C. 记载(zǎi) D. 遗骸(hái))
2、C (A. 奔弛-奔驰 B.安祥-安详 D. 浮想连篇-浮想联翩)
3、D
4、C(C.“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做坏事。A. “拍案而起”指十分愤怒。B. “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D. “上行下效”指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
5、B(A. 奔驰过多少盘马弯弓,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C. 论才学,他稍逊庞统;比奇谋,他不如法正(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同时更没有关、张之辈值得夸耀的资历。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夫子的一句格言。)
6、①④②⑥⑤③⑦
7—9略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