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02阅读:
字号:小|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长沙市一中 李淑辉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长沙市一中 李淑辉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