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专项训练(二)——写出人物的个性之三(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15阅读:70
字号:小|大
达标练习2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要求写记叙类的作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记叙自己经历,也可以编述故事)。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只有引导材料和写作要求,而没有话题,看起来跟我们熟知的话题作文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只要细致分析一下引导材料,便不难从中发现,引导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无外乎就是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校园的课钟、窗外的风雨、新岁的爆竹、梦中的短笛等声音。也就是说,这道作文题的话题其实就是“声音”。这种不明确点出话题而需写作者自行确立话题的作文题型,我们称之为潜话题型话题作文。这种作文题型是2005年才出现的新题型,它能更好地引发我们思考,反映出我们的生活情趣,从而有效地考查我们的观察力、感悟力、体验美的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度、认识的高度等。潜话题型话题作文一诞生便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估计将成为今后各省高考作文的首选题型。
潜话题型话题作文的写作跟一般话题作文的写作稍有不同:一是我们必须准确地确立话题,否则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写2005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时,必须准确确立好“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这一话题,否则便难以把握好“内”与“外”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必须高度重视审题。一般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往往较低,而潜话题型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一些,它的引导材料或提示语都有可能对话题起限制作用。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假如我们仅从三个广角镜头归纳出“当今的文化生活”这一话题便匆匆行文的话,便有可能偏题,我们还必须注意提示语——“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从而确定出其话题应为“当今的文化生活与自己的成长”。本道作文题则在材料中对话题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
【一语破的】千万种声音中,能触动内心世界的,必定是使我感受最深的声音。
【素材超市】自己最熟悉的声音:校园的声音、家庭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声音等。
(一)校园的声音。
1.老师上课时神采飞扬的讲解及抑扬顿挫的语调,让我终身难忘,更让我体味到老师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
2.老师循循善诱的批评教导声,如雨露般滋润着我茁壮成长。
3.我的特异功能——听声知人。由走路、说话声判断出声音的主人,可见友情的融洽与醇美。
4.同窗的梦呓。同窗平素酷爱绿装,军训时,更是梦语不断。这让我感受到了同窗处处以军人自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竞选演讲。班委的竞选演讲,充分展示了同龄人的青春风采和鲜明个性。
6.令人生厌的铃声。铃声一响,老师上场;铃声一落,超负荷作业滚滚而来。这是紧张、单调的学校生活的再现。
(二)家庭的声音。
1.父母的叹息声鞭笞着我永不停息。 2.父母的脚步声散发着浓浓的亲情。 3.父母的叮嘱声绵延着厚重如山的关怀。
(三)与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声音。
1.听《好大一棵树》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像树一样,做一个在风雨中昂起头,冰雪压不服,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人。
2.当自己失败不自信时,从《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等音乐声中,找回了前进的勇气。
3.赛场上观众为运动员欢呼呐喊的声音,令我热血沸腾并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
4.从自己的呼吸声中,感受到“逝者如斯夫”的紧迫并警醒自己时不我与。
(四)自然界的声音。
1.雨敲石板发出的叮咚声引人沉浸在“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柔与“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悲壮等美丽意境中,从而让人洗去心灵的污浊,升华思想。
2.黄河波涛滚滚,撞击两岸的气壮山河之声让人感受到拼搏的壮美。
3.冰雪融化、燕子泥喃、蜜蜂嗡嗡、小麦拔节、小草的萌动等春天的声音告示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负大好时光。
(五)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声音。
1.做梦偶然听到风与沙联手扩大地盘、进攻人类、计划消灭人类的对话,旨在说明风、沙要与人类较量,对人类进行报复,从而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2.由自己最钟爱的“百鸟朝凤”想到大自然中树木越来越少、鸟类越来越少,从而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而哭泣。
【思路突破】 思路设计一: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人的声音社会的声音,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洞箫声等等,这些声音里,哪些是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这些声音凭着什么特点,又是怎样让你动了真情,感受至深?从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等角度由实到虚;从人的角度社会的呼吁角度,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洞箫声等等角度,写出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
思路设计二:
还有一种无形的声音,爱心和同情的呼唤,对于保护自然爱惜生命的呼吁,对于真挚感情的向往等等,这些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要用心倾听。
父亲的笛声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
【推荐理由】作者以笛声为线索行文,而又把父爱熔铸于笛声之中:年少时爱父亲,其笛声最美;年龄稍长时厌父亲,吹笛被看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时复苏了爱父的情感,其笛声与我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笛声始终牵动着“我”的内心深处,“是我的心魂”。这笛声,其实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笛声了,而是如山般深沉的父爱的象征。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耐人寻味,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小作者仅用“用粗糙的手捏我的脸蛋”“兀自傻呵呵地笑”“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等几个细节,便把“父亲”的质朴、憨厚、隐忍、痴心的形象勾勒出来了。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清新,文采斐然,意境优美,真情款款,富有乡村风味。掩卷思之,令人回味无穷。
心只为之牵动
一种声音,总是会让我在人群中蓦然回首——咳嗽。
的确,这不是天籁,不是妙音,但是它总是时刻牵动着我的心,因为我的父亲。
父亲经常咳嗽,许是因为频繁抽烟。父亲是个直率的人,处事原则也是顺其自然,因此对于自己的咳嗽也从不在乎。他经常说:“只要今天过得开心就好。”但母亲和我总是颇为担心。
父亲的咳嗽总是来得惊天动地,每每我总是听得心痛,听得撕心裂肺。
幼时,父亲还年轻,可以把我放在他的肩上,穿过人山人海;可以为我飞身跃起拿下高大圣诞树尖上的礼物。彼时的父亲,健康,咳嗽鲜有。
如今,父亲的咳嗽经常在家中响起,纠扯着我的心,全家都默认是父亲抽烟过度。其实我比谁都清楚,父亲更多是因我而苍老。为我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奔波忙碌,父亲付出的代价便是健康。他愈是对此描绘得云淡风清,愈是让我无地自容,无处容我的任性,无处容我的叛逆。
也许我现在的懂得还为时不晚。因为中国人传统上内藏的感情,我从未在父亲咳嗽的时候为他倒过一杯水,我一直为此惭愧。我只能总是装做不经意地为父亲做些什么,然后轻描淡写地带过;总是在父亲在家的时候显得心情愉快,与他谈笑风生。然而无论做什么,都已经不能让父亲的咳嗽声不再出现。
于是我只能在夜深人静时,被父亲格外刺耳的咳嗽声惊醒,拥被而坐,泪流满面。
有人把父母比做折了翅膀的天使,自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只能永远守护在孩子身边,不能飞翔。孩子长大后,便会渴望飞向更广阔的天空。老了的天使,只能在家中望穿秋水。
太多时候我们把父母给我们的爱当作天经地义,接受得理所当然。年轻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的感受,忽略了他们的脆弱,忽略了他们的衰老。最令我难以理解的是竟然有如此多的同龄人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百道孝为先,中国的传统美德被遗忘在逝去的时光中。
最终我们会心痛,会悔恨。当父母故去之后,突然发现我们视而不见的竟是如此深沉的爱,无可取代。
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总是在一代代的重演。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午夜梦回,泪流满面的我,听着父亲的咳嗽声,心痛着,却无能为力。一声,两声,声声入耳,铭刻在心…
爆竹声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之夜热烈的爆竹声总能触动我的心灵深处,它以其磅礴的气力尘封过去的一年,并为新的一年揭开了序幕。矗立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线上,用心聆听时间之轮从身边滚过的声响,宏大而厚重。
时钟将近十二点,窗外寂静的夜空已开始时不时地被一些稀疏的“独鸣”打破。人们心中都很清楚,真正的盛宴将于零点准时开席,我静心等待那一刻的来临。当春晚主持人倒数十秒时,我的心已无法平静,我很清楚下一步的狂欢将会如何震动我的内心。“新年好,向全国人民拜年------”。已经是新的一年了,我顾不得寒冷打开窗,想更真切地感受窗外的一切......远处吹来一些爆竹声,有点轻;耳边也有几声鸣响,有点短,怎么了?我有点失意,不明白曾经撼动我心的爆竹声去了哪里。
躺在床上,回想起曾经惊天动地的爆竹声,心跳又不觉加速起来。
“三、二、一、”伴随着零点的临近,窗外的黑空不再寂静,取而代之的是响彻云霄的惊雷之声。爆竹声用其特有的方式,使今晚与众不同。海啸般的音浪在此刻使其余的一切为之褪色,没有什么能与其抗衡。爆竹声用它那排山倒海之势冲刷着黑幕下每一寸土地,使原本寒冷的冬夜也随之升温,它在向人们宣告春的脚步。每到此刻。我都经不住颤动。不知是内心的激奋带动了全身,还是爆竹的声浪引起了共振。在强烈的听觉刺激下。我已分不清是喜是悲,只是被一种莫名的感动包围着,冲击着。然而今晚的感动却只能来自于回忆。
初四的夜晚,爆竹声起始于晚餐之后,随着夜深了,爆竹声更是不绝于耳,其势与除夕之夜不可同日而语。声音之响,时间之长,完全胜过了除夕的一切。本想欣赏这“迎财神”的贺礼,却始终不在状态。双耳听到的是嘈杂,内心感到的是焦躁。同是爆竹之声,产生的感觉却截然不同。所感到庆幸的是人们还没有忘记“接财神”的传统,却也毫无掩饰地暴露了对金钱、对不劳而获的青睐。除夕夜的“冷清”一定只是巧合,我宁愿相信是爆竹本身的问题,而绝非世人的内心的选择。
曾经感动无数人的爆竹之声并未远离,它就在我们身边,等待我们将它点燃。耐心等待下一个除夕,它会因为爆竹声音的回归而锦上添花。
那一声声“再见”
坐在车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窗外,我的脸上渐露一抹微笑:瞧,那边的幼儿园,小朋友们挥动着稚嫩的小手和爸爸妈妈说再见。你们可知道,那一声声“再见”也包含了那千丝万路缕,纠缠的情感呢?
那一年,坐在车上的是爸爸,说“再见”的是爷爷……
我的老家在云南,爸爸拥有一身的好本事,所以他想要到大城市里打拼,干一番大事业。于是,火车站里,爷爷对爸爸不停地说着再见,依依不舍地送别了爸爸。
我从小就很少见到爷爷,但每天都会听到爸爸谈起他,讲他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小时侯家里很穷,爸爸想吃糖,爷爷就省吃俭用给他买糖吃;过年了,爸爸想穿新衣,爷爷就卖了自己的,再去给他做一件;大了,爸爸想上学 ,爷爷就把自己珍爱的集邮簿送进当铺……爷爷不仅爱儿子,还爱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爷爷原是一位朴实的煤矿工,结识的都是一帮穷朋友,他常常把工厂里发的奖金送给那些天天只能啃菜叶的人,把升职的机会给那些上有老,下有一大帮孩子的家庭顶梁柱……爸爸每天都讲这讲那,可有一天,他突然不讲了。云南那边传来消息,爷爷病了。
那一天,坐在车上的依旧是爸爸,说“再见”的是我。
火车站里,人潮涌动,喧哗声,哭泣声,欢笑声,嘈杂的声响纷纷入耳,爸爸却听而不闻,焦急地寻找售票处,额上的汗珠也不时地滚进他的衣裳,妈妈也牵着我的手在人群中穿梭……爸爸买了票,赶忙上了车,妈妈追着车在呼喊:“一定要让咱爸的病治好,你也要一路平安啊!”我也一样呼喊,只不过是一直重复两个字,“再见”。我不舍爸爸的离去,却又那样的担心爷爷,所以脱口而出的只有“再见”,一定要再次看到您平安地回来,和爷爷一起平安地回来!
“再见”并不只是一曲骊歌,那里面有对亲人的牵挂和对重逢的企盼;“再见”是一种爱的舍弃和奉献;“再见”更是一种承诺,一种对责任,对爱的承诺。“相见识难别亦难”,那一声声“再见”总让我看到爱的希望,因爱说再见!
点评:展现“亲情”,向来是看似好写但实是最难写好的文章主题。因为它容易落入俗套,往往就是写家长的关心和叮咛,语言往往就是那几句话,平中无奇,缺少新意,引不起读者的兴趣。本篇文章的作者角度独特,着眼于“再见声”,通过“再见”展现“亲情”,小中见大,构思奇巧。为了不使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显得平淡,作者巧妙的把主体部分分成两大块,即:爸爸和爷爷之间的再见,我和爸爸之间的再见,两个版块相互独立,在内容上又相互融合,充分展现了一家三代人那美好的心灵和真挚的感情,结尾“因爱说再见”也点得不错。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要求写记叙类的作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记叙自己经历,也可以编述故事)。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只有引导材料和写作要求,而没有话题,看起来跟我们熟知的话题作文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只要细致分析一下引导材料,便不难从中发现,引导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无外乎就是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校园的课钟、窗外的风雨、新岁的爆竹、梦中的短笛等声音。也就是说,这道作文题的话题其实就是“声音”。这种不明确点出话题而需写作者自行确立话题的作文题型,我们称之为潜话题型话题作文。这种作文题型是2005年才出现的新题型,它能更好地引发我们思考,反映出我们的生活情趣,从而有效地考查我们的观察力、感悟力、体验美的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度、认识的高度等。潜话题型话题作文一诞生便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估计将成为今后各省高考作文的首选题型。
潜话题型话题作文的写作跟一般话题作文的写作稍有不同:一是我们必须准确地确立话题,否则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写2005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时,必须准确确立好“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这一话题,否则便难以把握好“内”与“外”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必须高度重视审题。一般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往往较低,而潜话题型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一些,它的引导材料或提示语都有可能对话题起限制作用。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假如我们仅从三个广角镜头归纳出“当今的文化生活”这一话题便匆匆行文的话,便有可能偏题,我们还必须注意提示语——“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从而确定出其话题应为“当今的文化生活与自己的成长”。本道作文题则在材料中对话题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
【一语破的】千万种声音中,能触动内心世界的,必定是使我感受最深的声音。
【素材超市】自己最熟悉的声音:校园的声音、家庭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声音等。
(一)校园的声音。
1.老师上课时神采飞扬的讲解及抑扬顿挫的语调,让我终身难忘,更让我体味到老师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
2.老师循循善诱的批评教导声,如雨露般滋润着我茁壮成长。
3.我的特异功能——听声知人。由走路、说话声判断出声音的主人,可见友情的融洽与醇美。
4.同窗的梦呓。同窗平素酷爱绿装,军训时,更是梦语不断。这让我感受到了同窗处处以军人自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竞选演讲。班委的竞选演讲,充分展示了同龄人的青春风采和鲜明个性。
6.令人生厌的铃声。铃声一响,老师上场;铃声一落,超负荷作业滚滚而来。这是紧张、单调的学校生活的再现。
(二)家庭的声音。
1.父母的叹息声鞭笞着我永不停息。 2.父母的脚步声散发着浓浓的亲情。 3.父母的叮嘱声绵延着厚重如山的关怀。
(三)与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声音。
1.听《好大一棵树》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像树一样,做一个在风雨中昂起头,冰雪压不服,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人。
2.当自己失败不自信时,从《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等音乐声中,找回了前进的勇气。
3.赛场上观众为运动员欢呼呐喊的声音,令我热血沸腾并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
4.从自己的呼吸声中,感受到“逝者如斯夫”的紧迫并警醒自己时不我与。
(四)自然界的声音。
1.雨敲石板发出的叮咚声引人沉浸在“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柔与“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悲壮等美丽意境中,从而让人洗去心灵的污浊,升华思想。
2.黄河波涛滚滚,撞击两岸的气壮山河之声让人感受到拼搏的壮美。
3.冰雪融化、燕子泥喃、蜜蜂嗡嗡、小麦拔节、小草的萌动等春天的声音告示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负大好时光。
(五)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声音。
1.做梦偶然听到风与沙联手扩大地盘、进攻人类、计划消灭人类的对话,旨在说明风、沙要与人类较量,对人类进行报复,从而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2.由自己最钟爱的“百鸟朝凤”想到大自然中树木越来越少、鸟类越来越少,从而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而哭泣。
【思路突破】 思路设计一: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人的声音社会的声音,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洞箫声等等,这些声音里,哪些是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这些声音凭着什么特点,又是怎样让你动了真情,感受至深?从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等角度由实到虚;从人的角度社会的呼吁角度,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洞箫声等等角度,写出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
思路设计二:
还有一种无形的声音,爱心和同情的呼唤,对于保护自然爱惜生命的呼吁,对于真挚感情的向往等等,这些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要用心倾听。
父亲的笛声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
【推荐理由】作者以笛声为线索行文,而又把父爱熔铸于笛声之中:年少时爱父亲,其笛声最美;年龄稍长时厌父亲,吹笛被看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时复苏了爱父的情感,其笛声与我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笛声始终牵动着“我”的内心深处,“是我的心魂”。这笛声,其实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笛声了,而是如山般深沉的父爱的象征。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耐人寻味,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小作者仅用“用粗糙的手捏我的脸蛋”“兀自傻呵呵地笑”“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等几个细节,便把“父亲”的质朴、憨厚、隐忍、痴心的形象勾勒出来了。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清新,文采斐然,意境优美,真情款款,富有乡村风味。掩卷思之,令人回味无穷。
心只为之牵动
一种声音,总是会让我在人群中蓦然回首——咳嗽。
的确,这不是天籁,不是妙音,但是它总是时刻牵动着我的心,因为我的父亲。
父亲经常咳嗽,许是因为频繁抽烟。父亲是个直率的人,处事原则也是顺其自然,因此对于自己的咳嗽也从不在乎。他经常说:“只要今天过得开心就好。”但母亲和我总是颇为担心。
父亲的咳嗽总是来得惊天动地,每每我总是听得心痛,听得撕心裂肺。
幼时,父亲还年轻,可以把我放在他的肩上,穿过人山人海;可以为我飞身跃起拿下高大圣诞树尖上的礼物。彼时的父亲,健康,咳嗽鲜有。
如今,父亲的咳嗽经常在家中响起,纠扯着我的心,全家都默认是父亲抽烟过度。其实我比谁都清楚,父亲更多是因我而苍老。为我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奔波忙碌,父亲付出的代价便是健康。他愈是对此描绘得云淡风清,愈是让我无地自容,无处容我的任性,无处容我的叛逆。
也许我现在的懂得还为时不晚。因为中国人传统上内藏的感情,我从未在父亲咳嗽的时候为他倒过一杯水,我一直为此惭愧。我只能总是装做不经意地为父亲做些什么,然后轻描淡写地带过;总是在父亲在家的时候显得心情愉快,与他谈笑风生。然而无论做什么,都已经不能让父亲的咳嗽声不再出现。
于是我只能在夜深人静时,被父亲格外刺耳的咳嗽声惊醒,拥被而坐,泪流满面。
有人把父母比做折了翅膀的天使,自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只能永远守护在孩子身边,不能飞翔。孩子长大后,便会渴望飞向更广阔的天空。老了的天使,只能在家中望穿秋水。
太多时候我们把父母给我们的爱当作天经地义,接受得理所当然。年轻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的感受,忽略了他们的脆弱,忽略了他们的衰老。最令我难以理解的是竟然有如此多的同龄人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百道孝为先,中国的传统美德被遗忘在逝去的时光中。
最终我们会心痛,会悔恨。当父母故去之后,突然发现我们视而不见的竟是如此深沉的爱,无可取代。
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总是在一代代的重演。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午夜梦回,泪流满面的我,听着父亲的咳嗽声,心痛着,却无能为力。一声,两声,声声入耳,铭刻在心…
爆竹声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之夜热烈的爆竹声总能触动我的心灵深处,它以其磅礴的气力尘封过去的一年,并为新的一年揭开了序幕。矗立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线上,用心聆听时间之轮从身边滚过的声响,宏大而厚重。
时钟将近十二点,窗外寂静的夜空已开始时不时地被一些稀疏的“独鸣”打破。人们心中都很清楚,真正的盛宴将于零点准时开席,我静心等待那一刻的来临。当春晚主持人倒数十秒时,我的心已无法平静,我很清楚下一步的狂欢将会如何震动我的内心。“新年好,向全国人民拜年------”。已经是新的一年了,我顾不得寒冷打开窗,想更真切地感受窗外的一切......远处吹来一些爆竹声,有点轻;耳边也有几声鸣响,有点短,怎么了?我有点失意,不明白曾经撼动我心的爆竹声去了哪里。
躺在床上,回想起曾经惊天动地的爆竹声,心跳又不觉加速起来。
“三、二、一、”伴随着零点的临近,窗外的黑空不再寂静,取而代之的是响彻云霄的惊雷之声。爆竹声用其特有的方式,使今晚与众不同。海啸般的音浪在此刻使其余的一切为之褪色,没有什么能与其抗衡。爆竹声用它那排山倒海之势冲刷着黑幕下每一寸土地,使原本寒冷的冬夜也随之升温,它在向人们宣告春的脚步。每到此刻。我都经不住颤动。不知是内心的激奋带动了全身,还是爆竹的声浪引起了共振。在强烈的听觉刺激下。我已分不清是喜是悲,只是被一种莫名的感动包围着,冲击着。然而今晚的感动却只能来自于回忆。
初四的夜晚,爆竹声起始于晚餐之后,随着夜深了,爆竹声更是不绝于耳,其势与除夕之夜不可同日而语。声音之响,时间之长,完全胜过了除夕的一切。本想欣赏这“迎财神”的贺礼,却始终不在状态。双耳听到的是嘈杂,内心感到的是焦躁。同是爆竹之声,产生的感觉却截然不同。所感到庆幸的是人们还没有忘记“接财神”的传统,却也毫无掩饰地暴露了对金钱、对不劳而获的青睐。除夕夜的“冷清”一定只是巧合,我宁愿相信是爆竹本身的问题,而绝非世人的内心的选择。
曾经感动无数人的爆竹之声并未远离,它就在我们身边,等待我们将它点燃。耐心等待下一个除夕,它会因为爆竹声音的回归而锦上添花。
那一声声“再见”
坐在车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窗外,我的脸上渐露一抹微笑:瞧,那边的幼儿园,小朋友们挥动着稚嫩的小手和爸爸妈妈说再见。你们可知道,那一声声“再见”也包含了那千丝万路缕,纠缠的情感呢?
那一年,坐在车上的是爸爸,说“再见”的是爷爷……
我的老家在云南,爸爸拥有一身的好本事,所以他想要到大城市里打拼,干一番大事业。于是,火车站里,爷爷对爸爸不停地说着再见,依依不舍地送别了爸爸。
我从小就很少见到爷爷,但每天都会听到爸爸谈起他,讲他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小时侯家里很穷,爸爸想吃糖,爷爷就省吃俭用给他买糖吃;过年了,爸爸想穿新衣,爷爷就卖了自己的,再去给他做一件;大了,爸爸想上学 ,爷爷就把自己珍爱的集邮簿送进当铺……爷爷不仅爱儿子,还爱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爷爷原是一位朴实的煤矿工,结识的都是一帮穷朋友,他常常把工厂里发的奖金送给那些天天只能啃菜叶的人,把升职的机会给那些上有老,下有一大帮孩子的家庭顶梁柱……爸爸每天都讲这讲那,可有一天,他突然不讲了。云南那边传来消息,爷爷病了。
那一天,坐在车上的依旧是爸爸,说“再见”的是我。
火车站里,人潮涌动,喧哗声,哭泣声,欢笑声,嘈杂的声响纷纷入耳,爸爸却听而不闻,焦急地寻找售票处,额上的汗珠也不时地滚进他的衣裳,妈妈也牵着我的手在人群中穿梭……爸爸买了票,赶忙上了车,妈妈追着车在呼喊:“一定要让咱爸的病治好,你也要一路平安啊!”我也一样呼喊,只不过是一直重复两个字,“再见”。我不舍爸爸的离去,却又那样的担心爷爷,所以脱口而出的只有“再见”,一定要再次看到您平安地回来,和爷爷一起平安地回来!
“再见”并不只是一曲骊歌,那里面有对亲人的牵挂和对重逢的企盼;“再见”是一种爱的舍弃和奉献;“再见”更是一种承诺,一种对责任,对爱的承诺。“相见识难别亦难”,那一声声“再见”总让我看到爱的希望,因爱说再见!
点评:展现“亲情”,向来是看似好写但实是最难写好的文章主题。因为它容易落入俗套,往往就是写家长的关心和叮咛,语言往往就是那几句话,平中无奇,缺少新意,引不起读者的兴趣。本篇文章的作者角度独特,着眼于“再见声”,通过“再见”展现“亲情”,小中见大,构思奇巧。为了不使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显得平淡,作者巧妙的把主体部分分成两大块,即:爸爸和爷爷之间的再见,我和爸爸之间的再见,两个版块相互独立,在内容上又相互融合,充分展现了一家三代人那美好的心灵和真挚的感情,结尾“因爱说再见”也点得不错。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