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语文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20阅读:138
字号:小|大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本单元主题是“成长如蜕”,关注成长中的心理与情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几篇小说,理解其主题,把握其人物思想感情,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铸剑》篇幅虽长,但情节简单,教学时重点分析少年眉间尺的性格变化。
2.传授学习方法,诱导学生自我质疑解惑,积极激活学生思维。以文后“相关链接”为实践引导,启发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与解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习惯。要求学生评价文中人物,明确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借助媒体重现小说情节氛围。学后,安排探究性写作实践。
4.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理解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梳理情节,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2.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教学难点:
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梳理小说情节。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学生简述故事梗概。
(2)学生评价并补正。
(3)浏览课文,明确情节:
开端:戏鼠明仇,铸剑丢头。
发展:寻仇遇阻,复仇献头。
高潮、结局:智取王命,鼎中啮头。
尾声:三首俱葬,臣民祭头。
过渡:由小说三要素知识转入人物形象分析。
2.眉间尺形象分析(重点突破)
(1)思考:请从文中找出刻画眉间尺性格的内容,并说说眉间尺有什么性格?
(2)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分析。
(3)学生各抒己见。
(4)明确:
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 (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
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复仇炽烈)
(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
③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杀王行为莽撞;干瘪脸纠缠,手足无措)
④他成长迅速,抉择果敢。
(他正确地选择黑色人帮他复仇,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这是他性格的第二次转变,表明他已经趋于成熟。)
3.黑色人形象分析
(1)学生从文中找出刻画黑色人的内容,并说说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2)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分析、表述见解。
(3)根据学生表述情况,教师选择性提问:
①黑色人帮眉间尺复仇的出发点是什么?(难点突破)
②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经验?
③黑色人“杀王——自刎——直奔咬王——王死沉底”之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4)明确:
①纯粹“复仇”,不图“回报”,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锄强扶弱)
②阻止眉间尺莽撞刺王;携眉间尺的头和剑进入王宫;要王近观眉间尺的头在鼎中游动,伺机杀王。(舍生取义)
③与敌斗争坚决、彻底。
4.眉间尺与黑色人性格比较(重点突破)
(1)学生表述意见。
(2)明确:眉间尺——涉世不深、怯懦脆弱,不知世道险恶和敌人残忍。
黑色人——富有经验、斗争坚决、彻底;锄强扶弱,舍生取义。
7.小结:(略)
8.作业:
①情感、价值观体现:你最欣赏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文中主人公是谁?
②学以致用:联系自身,16岁的你能干什么?孝敬父母,独立生活做到了吗?如何处理同学间产生的矛盾?
③知识拓展: 比较鲁迅小说《药》《阿Q正传》中的“看客”形象与本文中第二、四节所写的“看客”有哪些相同之处。
附《铸剑》板书设计:
铸剑
鲁迅
铸剑情节:丢头——献头——啮头——祭头
人物形象:
眉间尺:优柔寡断、复仇炽烈、能力有限、成长迅速
黑色人:锄强扶弱、舍生取义、斗争彻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讨论、分析文章主题。
2.分析、品味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分析文章主题
1.思考:课文的“相关链接”(73页)一、二,是著名文学评论家袁良骏、严家炎关于课文主题的针锋相对的评论,链接的目的是启发同学们对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读,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请问: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如果这两种你都不认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阅读“相关链接”材料。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除“链接一、二”观点外,可能有学生认为本文是神话或传说,表现了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4.主题小结:
链接一:《铸剑》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复仇”精神。从《铸剑》的写作背景角度立论。
链接二:《铸剑》是一篇武侠小说,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从《铸剑》中黑衣人的行为表现角度立论。
同学们可各抒己见,因角度不同,结论可能不同,要求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1.思考:下面几段话各自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何艺术效果?
①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忽然腾沸。
②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③(黑色人)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
④“……向鼎边一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嘴边吹过不住。”
⑤“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
2.学生答疑。
3.明确:
①心理描写。表现眉间尺对母亲的复杂心态,既有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②动作描写。表现眉间尺行为果敢、壮烈,完全摆脱了优柔寡断的性格。
③外貌、神情描写。表现黑色人的坚毅、冷酷、严峻。
④细节描写。对老臣惊慌丑态的辛辣讽刺。
⑤强烈讽刺。揭露国民无聊、愚昧、麻木的劣根性,引起“疗救者注意”。
4.学生对课文的其他人物描写内容畅谈看法。
5.小结:(略)
三、练习巩固
1.鲁迅在黑色人身上寄托了怎样的人格思想?
2.探究性写作实践:以课文为蓝本编写话剧,要求突出眉间尺的性格。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蓬的车,几个短衣人物也和他同坐在一处。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后面怎样,阿 Q没有见。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口皇〕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
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马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
……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