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作文讲评(高二教学案例)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27阅读:
字号:小|大
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在纽约的一场旧物拍卖会上,拍卖师拿出了一把看起来很破旧,磨损得非常厉害的小提琴。他拨了一下琴弦,发现它已经严重走调。会场发出了一阵笑声。拍卖从10美元起价,直到0.5美元也没有人拍下。这时,一位老人走上台,他拿出一张纸,细心把琴上的污痕和灰尘擦去,一丝不苟地给每一根琴弦调好音,然后将它轻轻地放在肩上,开始演奏。美妙的旋律从这把琴中流淌出来,所有的人顿时全神贯注——这是他们有生以来来过的最美妙的音乐。拍卖师再次出价,最终以6000美元成交。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指导】
审题有“三维度”,即“题目要求我写什么”“我能够写什么”“我写什么最好”。力求进入第三个维度,寻求最佳途径、方式来表达自己被话题激发出的情绪和感受。
材料是个思维原点,也是触发考生的思想机器的机关。只要有材料,就必须阅读,必须对材料进行认真揣摩、深入分析。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立意的高下。不可以断章取义,力图整体观照材料,把握其内涵、概括其实质、倾听其弦外之音,领悟材料的主旨。而就本材料而言,叙述对象多元,情节结构多环,审视角度多元,因此立意也是多元的。
考生可以假想并设问:①如果我是那把小提琴,会想些什么?②如果我是那位老人,又是在通过调弦启发世人思考什么?③如果我是命题人,又是想通过这一故事让考生思考认识什么?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分别对应于三个最佳角度得出的三类立意。
【第一类】①擦拭心灵琴弦的尘垢;②永不言弃;③人生需要调整,人生才能实现潜能最大化,人生最优化;④是琴就要会展现自我,勿被自卑、懒惰的灰尘封住了优美的乐音!
⑤千里马与伯乐。⑥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⑦美不自美,因人而美。⑧自身的功底与恰当的机遇。⑨是金子总会有闪光的时候。
【第二类】①善于以独特视角发现事物的价值;②不人云亦云,不盲目从众;③敢于创新;④勇于尝试;⑤化腐朽为神奇;⑥善于发现,眼光独到,世界便不一样。⑦点琴成乐。⑧千里马更需伯乐。⑨发现人才的人最可敬。⑩为伯乐击掌。(11)社会需要千里马,更需要伯乐。(12)厚积方能薄发。
【第三类】①新与旧;②现象与本质;③时尚与传统;④心美,世界才美;⑤凡事不要急于下结论;⑥对人才多一些宽容、关爱,少一些简单粗暴。⑦世界上真正识宝的人不多,大多数都是没有眼光、只看得见表象的蠢人。
(一)单一角度 (外在因素:)
1、老人 -----最佳角度: 1) 挖掘价值,发现美,独具慧眼。 2) 伯乐的重要性。
欠佳角度: 把老人喻为知音,表达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之意。
2、买家 ----最佳角度: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存在问题: 论证不是很充分,出彩的少。
3、拍卖师 ---材料对此人物描述较少,不带过多感情色彩。,人物相对平面化。不宜切入。
(自身条件:) 1、 琴 ---最佳角度:
1) 是金子总会发光。 2) 机遇的重要性。 3) 人才须雕琢(玉不琢不成器)
欠佳角度: 1)“顽石”可变,“朽木”可雕。
2)为自己调好弦,正好音,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现状。(须注意老人才是调弦正音的外推力。) (二)综合角度 材料间的内在逻辑,彼此联系须关注,注意辩证思维。
最佳角度: 价值的实现既需要外在条件的促成,又需要自身潜质的具备。
存在问题: 辩证思维训练需加强,此类观点较少,不够普及。
三、经典标题
有错就改;不能绝对化地看待事物;细心(基本符合题意);细节决定成败;美声与噪音;发现美;修饰出来的美丽;天生我材必有用;老人是个善良的人;天才也需要修饰;架起理解的桥梁;朽木亦能飘香(另有“朽木可雕也”);价值(万事万物都有价值,人亦然);发挥本来的美;带给人感动,只是举手之劳;给人生调好音;透表溯本;相信自己,勿自暴自弃;人的作用;古琴的自白;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留住真善美;伯乐之缺;术业有专攻;玉不琢不成器;隐藏的价值;也谈眼力;善举的影响;独具慧眼看绝路(不轻易放弃者,坚信绝处可以逢生者,东山再起者);点金术未练到家;我们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奏出最美的乐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人(事物);被隐藏的美;掸去心灵的灰尘;眼光决定一切;这一个美好出于他的手;破碎不等于完结;改正缺点错误;变(转变)——耐心思考总结;美需要时间、调整和发现;质量才是硬道理;配合;变废为宝;用心雕琢;人生的镜子(需要一面镜子找到自己的不足,改正缺点);成功在于磨炼;用心是创造奇迹的有力武器;埋在牛粪中的金子;等待发光;改变,亦是新起点;换一种方式;翅残的天使(破琴的成功);慧眼;机遇;走调;人生需有一位导师;善于观察;物是 “人” 非;转机;擦亮人生;不抛弃,不放弃;破旧不一定是坏事;修正人生;美丽无处不在;打造精彩;好琴需要好琴师。
★ 杜绝两种现象: 1、 全文不点题。 2、 以故事为载体,含蓄晦涩。
四、范文
(一)美,可以创造
市场中全是喧哗,那些石头随意摆放在水泥地上,或奇形怪状,或黝黑难看。走来走去的都是挑选石头的人们。这些石头是翡翠,未被修饰的翡翠。它们被买家以较便宜的价格买回去,经加工雕琢,它们便成了那防弹玻璃柜中精美的工艺品。
当你望着那些如水滴流淌般的翡翠,你能想象它曾经黝黑的面孔吗?将翡翠静握手中,闭上双眼,仿佛已走到世外桃源,仿佛听得见小溪汩汩流淌和风微微吹过山谷的温暖。可你能听得见那如蒸笼般的市场中的叫卖声吗?或许,你根本不能想象它曾经的遭遇,只是感叹这翡翠凝结的历史的泪滴。
世间之美,很多不是自然天成,人们对其的探索挖掘,让美更加感动我们。
旧场拍卖会上的一把旧提琴,轻轻躺在拍卖师手中,它破旧,走调,仿佛它早已失去它的价值,没有了美感的它,留下的只是残破的木头身子。然而,经过老人的一番调试后。老人轻轻拉动琴弦,琴弦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合成了一首优美的调子。提琴的价格便从0.5美元直至6000美元。提琴的美丽在于演奏着的感人肺腑的音乐。
一把旧琴可以奏出世间绝唱。一张破纸承载着触人心弦的诗篇。一杆墨笔可以画出春意阑珊、骄阳似火、秋雨绵绵还有朔风凛冽。
还有,你望得见那夜空之中的辰星吗?那遥远而不可接触的神秘,多少人为之用尽一生心血,慢慢地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着,如同在荆棘之地中滚爬,周围全是血的腥味,却有着一种令人心碎的美。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宇宙的美也一点一点为人熟知。这是人们用那颗热忱的心,才有了这美的诞生。
世间万物,本存在于此,无生亦无灭。眼前的高楼,美的不是方正的砖块,而是砖块砌成楼房的摩天之美。
而我们只有用着那热忱的心,我们的双手,在其中探寻,创造着一种美,能长存于世间,令世人感动。这样便可以创造奇迹,创造美丽。
(二)闭着眼才能把世界看透彻
在众人和老人眼里,小提琴外表 “破旧”、“磨损得很厉害”完全是一样的,但众人只看到了“破”、“旧”、“损”,用市俗和直觉否定了小提琴;老人同样看到了“破”、“旧”、“损”,却用知识的理性考察它,断定在此之前,这把小提琴是它的主人钟爱的、不可或缺的好琴,其破损、磨损程度恰恰是它作为精品琴的体现。
一弯新月,农家道它如镰,渔夫道它如舟,文人道它如眉,武夫道它如弓,生活中,面对同一现象,比如寻找赚钱的机会,比如把握成长的机会,往往如拍卖会上认知小提琴一样,眼光的不济就把精品小提琴轻易地廉价地让给别人,只有智者才能在同样的现象中抓住玄机,拥有与精品提琴亲密接触的机会。有两个鞋业营销员同时到一海岛开拓市场,海岛上渔民无穿鞋习惯,一个营销员给鞋厂回话:“这儿根本没有办法建立鞋业市场,因为这儿的人不需要鞋子。”另一个致电说:“好消息,这里的鞋业市场前景太好了,我们将从零开始!”对一个现象的认知不限于清谈空论,而是决定成长成功的关键。
所谓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其实是机会总是为独具慧眼的人准备的。按常理,苹果砸在头上,不是生出抱怨就是惹出咒骂。经验的直觉常常遏止了思考,阻碍了视力。赚钱、成长的机会如影随形地伴人一生,但上帝不会告诉你苹果砸在头上你该怎样分析,也不会告诉你,沐浴时水溢出来后你该有怎样的眼光。上帝只能告诉你,聪明的,希望你有眼光和认知力量。
有时,面朝常识春暖花开,有时只有睿智的眼光,才可把握机会,拥有成功。理性的认知需要心眼的观照,闲着眼睛才可把世界看得透彻,求得凤凰涅盘。林清玄说:“鹤立于雪,愚者见鹤,聪者见雪,智者见白。”所以心眼比肉眼重要。
(三)只为浮云遮望眼
在同一现场,对同一把提琴,人们的态度使小提琴的命运前后判若云泥。与会的众人急切地表达看法,宣泄着情绪,对小提琴的认知不管是嘲弄还是后来的喝采追捧,都呈现了一种急匆匆的轻率。这里面的文化精神意蕴太让人悲怆而警醒了。
人们看小提琴不是看小提琴本身,而是把小提琴直接当作钱看待,所以按经验来认知,从小提琴的外表得认知结论。当真理不在现场挺身而出,小提琴的价值就被遮蔽。其实生活到处都有这样的“拍卖会”,人们对生活里的“小提琴”的认知,也常常采用经验式的只看外表的直觉,人们嘲弄“小提琴”的行为被反复纠正之后又再次反复嘲弄,不以为病。
正像看待灰头土脸的小提琴一样,众人也在看老人的每一个动作,这次看得很清晰,连每一个细节都盯得很真,但众人仍然是“睁眼瞎”。只有上帝知道,老人擦去琴上的“污痕和灰尘”正是在擦亮这些人的眼睛。众人也不知道,老人之手正如上帝之手,正在用默然的智慧护卫小提琴本身的价值,同时也用沉默的行为羞辱大傻冒二傻冒们:为什么会浮云遮了望眼,“不识庐山真面目”了呢?
拍卖会上的众人看老人走上台去的动作,肯定会不约而同地嘀咕:“要干什么?”“脑壳有疱”?可能有几个精明的会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下有戏了……”众人的看,是对“看”的反动,就像鲁迅笔下的一系列“看客”,楞头楞脑。众人的眼睛虽然多,在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之中却完全失明,这还能叫眼睛吗?但你能否认这不是眼睛吗?人多力量大呀!敢否定吗?所以由此成为“流俗”,再成为“流弊”,人人在流弊中深陷不拔,故此不以为病!
从看小提琴转到看老人,回过神来的和没回过神的又一窝蜂地转到看小提琴,这次的“看”有太多“听”的成份---认知小提琴的优劣是“听”的定夺,“看”只是次要的条件---于是乎,群情振奋,热情洋溢,举牌竞价,此伏彼起。
在功利境界里活得很现实的人们,对真理赋予了价值的事物都热切关注,对赋予事物价值的真理都置之不顾。真理惨遭驱逐之时,就是众人继续无知,庸人队伍继续壮大之时。众人的眼睛没有眼光,但总是强势地形成流俗,原因就在这儿。
众人对小提琴的态度与他们的生计方式密切关联。他们对小提琴为什么不是精品,后来为什么又是精品的原因缺乏追思。简单、直接,没耐性。贱视象老人那样做“清洁工”式的工作,更不屑于老人的“一丝不苟”。由简单而简陋,由直接而浅薄,“何乃太区区”!一个族群丢弃了知性,眼睛必然失明,除了闹出寻宝人对宝物视而不见的愚蠢外,还有败家丧家的罪孽。王道士把持莫高窟,他劳动人民的一切美好善举在酿成的文化重债面前,都成了犯罪的野蛮行径。
人们对小提琴出尔反尔的认知还警醒我们,庸人看待事物,总是用“正常”的经验直觉当价值判断。当同一认知对象显示出意料之外的优异后,又立刻推翻自己原来正常的认知,又“正常”地称颂它崇拜它。否认起来理直气壮,肯定赞美时也气壮理直,好象起初嘲笑否认的人不是他自己,而当下肯定赞扬的人才是自己一样。大凡用直觉经验当认知原则的,都经常改变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总是在“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的游移中自信着,习惯了“太极”,也习惯了“跟着感觉走”,更习惯了懒得思考或不思考。
“习惯一旦形成,便牢不可破。”置身于习惯中的人们,自信而幸福地浅陋着,故不以此为病。
(四)“古典”的静穆比轰轰烈烈的宣泄更有境界
拍卖会上的老人“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露声色始终安静着,他的存在和出现具有真理性的意义,值得深思。
当时,小提琴被嘲弄得一塌糊涂,老人“走上台,他拿出一张纸,细心把琴上的污痕和灰尘擦去,一丝不苟地给每一根琴弦调好音,然后将它轻轻放在肩上……”老人内敛着所有的情绪和知觉,凭着对音乐的敬畏和对小提琴的专业知识(从老人能出色演奏小提琴推知),默然擦试。此时的安静,在老人这儿是一份坚毅和充实,在众人那儿是一头雾水的空洞。
真正的认知开始在语言消失的地方,“古典”的静穆比轰轰烈烈的宣泄更有一番境界。老人用行动点亮了理性之光,用琴声颠覆了众人聒噪,用沉默的“一丝不苟”抖落了小提琴身上一切浅薄的嘲笑和一切无知的妄语。在事实的深处,遏止了迷茫性的增长,还小提琴本来的价值。此时的老人,是怎样一个哀痛者和幸福者!
此后,小提琴身价从0.5美元攀升至6000美元,在众人追逐价值的喧嚣中,老人仍然很安静——要么默然地坐在拍卖会上的某个角落,要么悄然淡出了会场……于无声处,老人消失在自己赋予的价值氛围里,悄然无影。
老人两次寂静,在众人冷漠的嘲笑和热烈的追捧反衬下,显得很苍凉很悲壮。
真理总是这样,关键时挺身上前,毫不显摆;默然淡出时,“不带走一片云彩”。真理从不追问,我赋予了小提琴6000美元的价值,那我该拥有怎样的价值呢?沉默是金却与金无缘,真理总有这样的遭遇,所以人类认知的伤口总是难以愈合。
踽踽独行的真理,此时站在思考者的心智里大声疾呼:朋友,你们懂得那个老人为什么默无声息的原缘了吗?恬退隐忍永远是真理的性格,真理永远不会昂首阔步,招摇于喧嚣热闹之中,她总是在思想的黑洞里为思考者送来一支小蜡烛的光芒,超然物外,校正凡尘,善待人类的漠视和不公。
(五)“鸡蛋碰石头”的胜利
在众人一致抛弃小提琴的嘲笑声中,那个老人很从容地走上台去,这是需要勇气的,他要顶住“脑壳有疱”的奚落,还要顶着“必须干出点名堂,否则吃不了兜着走”的巨大压力。但不管怎样,老人对破损小提琴的亲密接触的“反常”举动更是对众人错误观点的公然挑战,这是鸡蛋碰石头的对垒。从老人走上台迈出第一步开始,输赢几乎早已定局,那个敢于抗衡大众的“鸡蛋”将是大错特错的。
但老人似乎胸有成竹,他对小提琴的一举一动比他迈步还要从容自如,就象当今学生作业,拿着笔在姆指食指间转着玩儿,众人还未从诧异中回过神来,老人已把调适好的小提琴“轻轻放在肩上”,不出老人所料,小提琴并不是众人所认为的垃圾,而是能流淌出“美妙旋律”的好琴。
勇气和自信来源于老人的独特眼光和知识储备,一般说来,古旧的提琴往往不是孬琴。老人从“破旧”、“磨损非常厉害”的外表下面看出了少有人知的奥秘:这把琴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演奏,或许经过N个著名演奏家,否则咋这么“磨损厉害”?
老人在清洁提琴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小提琴只是“破旧”不是“破烂”,在调音过程中再次确认了小提琴丑陋外表下面的完美性。老人必然胜券在握。鸡蛋与石头挑战的结果,大大出人意料。
老人通过小提琴肯定了自己的正确和小提琴本身的价值,羞辱了众人眼光的丑陋。假如小提琴有人性,它一定会对老人感恩戴德。
老人的行为是一个隐喻,和下棋一样,他第一次举步就已经洞若观火地知道了结局,意识的触角穿过事实的表层,方能悟到天籁中神明的启事。老人上台后并未做非凡之事,他只是“一丝不苟”地做清洁工和调琴师的工作,他做的是“下等人”所做的事,却能在局限和悖谬中起死回生,给予认知对象新的发现和照亮。真是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中的超越。
老人就是社会上那些慧眼识珠的智者,是善于相马的伯乐。老人对小提琴的认知提醒人们,“看人只看外表”是多么草率幼稚呀!
老人的行为还告诉我们,要乐于做简单平凡的事,一丝不苟地做,就成为赢家。(在此不论)
(六)小提琴命运的变奏
小提琴外表破旧,磨损厉害,走调严重,被众人嘲笑,贱到0.5美元也没人买,后来经过净化调试,小提琴瞬间成了价值不菲的优秀提琴,它的无以伦比的美妙琴声使人们争相竞购。原来弃之如垃圾的提琴,质变为罕见的精品,小提琴命运的遭遇,就这样戏剧性地被否定着,被肯定着。人才的命运有时也如同小提琴的命运一样,常常有“土鸡变成金凤凰”的不幸与有幸。
在日常中,大家都在功利生存的日子里兴奋着眼前的利弊得失,人才似乎与大家没什么差别,甚至还可能比众人木纳、老实、“破旧”、“磨损得很厉害”,俨然“土鸡”一个。当他从大众的人堆里被拽出,推到一个显眼的位置重新考量重新评估其价值时,众人会不假思索反应到:你不是与我一样“破旧”、“磨损得厉害”吗?于是“会场上发出一阵笑声”,心想,有没有搞错?于是,“歌者默默”,他在讥笑声中很坦然,他在等待,或者说在寻求,他要一定的外力来助一臂之力,需要内行的调适激活,方可傲然耸身,脱颖而出。
所以材料中提琴的命运也是一个隐喻,让我们联想到“土鸡”与“金凤凰”的价值悬殊,同时咀嚼“土鸡”要成为“金凤凰”的艰难,这种艰难有时不是个人能力不够的问题,而是社会大众的眼光问题和社会力量是否有效扶持的问题。
小提琴的命题还启发我们,要坦然面对不同的评价,只要自己能发出非同一般的“美妙的旋律”,就应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以“歌声的沉默”面对人们的冷落或赞赏,“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守住心中那一轮明月,不要被生存的紧迫和焦虑麻木了攀升,不要被追名逐利的狂热钝化了智性。作为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更要把热忱、精力和心智用在珍贵的东西上,怀着坚守信念,憧憬着那个“老人”的垂青。比例陈景润的等待,比如周杰伦的寻求……
当前是大众话语的“麦克风”时代,也如同“美女帅哥到处有,大、研学生遍地走”一样是“专家”倍出的时代,人人不可避免地处于被认知、被省视、被考量的位置。但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等阴暗的文化心理并未因文明进步而消亡,“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的现象似乎就在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里,已许那把小提琴根本遇不上那个老人,那就继续灰尘满面泯然到底;已许一只金凤凰从来就没有展翅表现的时机,硬是被强行拽在土鸡群里,要么被“团结”到土鸡们的统一战线,要么被指责为“假清高”独自看守自己的月亮。
从小提琴的角度理解材料,还可换一种思路:
我们也如同小提琴一样,在社会交往中被一切愿意评价自己的人议论。我们是人不是神,是人都有缺点,一如“很破旧”、“磨损得非常厉害”的小提琴,虽然有时也能发出“美妙的旋律”,但离不开朋友的支持、师长的提携和上级的激励。处于“污痕和灰尘”之中是我们的常态,被打磨被调适才偶尔“美妙一下”。因此,自己要清楚自己的能耐,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儿。既便怀瑾握玉,亦惟发美妙之音耳,己能人亦能,己不能则人能,故应虚中乐善,别人笑之,则以为喜;别人誉之,则以为忧。“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高考励志语录
什么是不容易?把同学们都认为容易的题目百分之百的做对,就是不容易;什么是不简单?把学习中每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掌握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学习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弄懂就是不平凡。
如果有人每天送你86400元钱让你随便用,只是第二天到来时他会收回你没有花完的钱,那么你会如何花这些钱呢?当然是全部花完。现在你每天都有86400秒,你打算如何利用呢?如果你能像花钱购物一样的来利用时间学习,你的学习成绩又会怎样呢?时间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
我觉得在中学求学时代,一定要有自我约束力,且称之为“心力”吧。“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来蚊虫冬又冷,背起书包待明年。”有些学生总有一些不想学习的理由。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学习之树永远长不大。古人云:“人静而后安,安而后定,定而后慧,慧而后悟,悟而后得。”很有道理。
在纽约的一场旧物拍卖会上,拍卖师拿出了一把看起来很破旧,磨损得非常厉害的小提琴。他拨了一下琴弦,发现它已经严重走调。会场发出了一阵笑声。拍卖从10美元起价,直到0.5美元也没有人拍下。这时,一位老人走上台,他拿出一张纸,细心把琴上的污痕和灰尘擦去,一丝不苟地给每一根琴弦调好音,然后将它轻轻地放在肩上,开始演奏。美妙的旋律从这把琴中流淌出来,所有的人顿时全神贯注——这是他们有生以来来过的最美妙的音乐。拍卖师再次出价,最终以6000美元成交。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指导】
审题有“三维度”,即“题目要求我写什么”“我能够写什么”“我写什么最好”。力求进入第三个维度,寻求最佳途径、方式来表达自己被话题激发出的情绪和感受。
材料是个思维原点,也是触发考生的思想机器的机关。只要有材料,就必须阅读,必须对材料进行认真揣摩、深入分析。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立意的高下。不可以断章取义,力图整体观照材料,把握其内涵、概括其实质、倾听其弦外之音,领悟材料的主旨。而就本材料而言,叙述对象多元,情节结构多环,审视角度多元,因此立意也是多元的。
考生可以假想并设问:①如果我是那把小提琴,会想些什么?②如果我是那位老人,又是在通过调弦启发世人思考什么?③如果我是命题人,又是想通过这一故事让考生思考认识什么?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分别对应于三个最佳角度得出的三类立意。
【第一类】①擦拭心灵琴弦的尘垢;②永不言弃;③人生需要调整,人生才能实现潜能最大化,人生最优化;④是琴就要会展现自我,勿被自卑、懒惰的灰尘封住了优美的乐音!
⑤千里马与伯乐。⑥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⑦美不自美,因人而美。⑧自身的功底与恰当的机遇。⑨是金子总会有闪光的时候。
【第二类】①善于以独特视角发现事物的价值;②不人云亦云,不盲目从众;③敢于创新;④勇于尝试;⑤化腐朽为神奇;⑥善于发现,眼光独到,世界便不一样。⑦点琴成乐。⑧千里马更需伯乐。⑨发现人才的人最可敬。⑩为伯乐击掌。(11)社会需要千里马,更需要伯乐。(12)厚积方能薄发。
【第三类】①新与旧;②现象与本质;③时尚与传统;④心美,世界才美;⑤凡事不要急于下结论;⑥对人才多一些宽容、关爱,少一些简单粗暴。⑦世界上真正识宝的人不多,大多数都是没有眼光、只看得见表象的蠢人。
(一)单一角度 (外在因素:)
1、老人 -----最佳角度: 1) 挖掘价值,发现美,独具慧眼。 2) 伯乐的重要性。
欠佳角度: 把老人喻为知音,表达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之意。
2、买家 ----最佳角度: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存在问题: 论证不是很充分,出彩的少。
3、拍卖师 ---材料对此人物描述较少,不带过多感情色彩。,人物相对平面化。不宜切入。
(自身条件:) 1、 琴 ---最佳角度:
1) 是金子总会发光。 2) 机遇的重要性。 3) 人才须雕琢(玉不琢不成器)
欠佳角度: 1)“顽石”可变,“朽木”可雕。
2)为自己调好弦,正好音,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现状。(须注意老人才是调弦正音的外推力。) (二)综合角度 材料间的内在逻辑,彼此联系须关注,注意辩证思维。
最佳角度: 价值的实现既需要外在条件的促成,又需要自身潜质的具备。
存在问题: 辩证思维训练需加强,此类观点较少,不够普及。
三、经典标题
有错就改;不能绝对化地看待事物;细心(基本符合题意);细节决定成败;美声与噪音;发现美;修饰出来的美丽;天生我材必有用;老人是个善良的人;天才也需要修饰;架起理解的桥梁;朽木亦能飘香(另有“朽木可雕也”);价值(万事万物都有价值,人亦然);发挥本来的美;带给人感动,只是举手之劳;给人生调好音;透表溯本;相信自己,勿自暴自弃;人的作用;古琴的自白;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留住真善美;伯乐之缺;术业有专攻;玉不琢不成器;隐藏的价值;也谈眼力;善举的影响;独具慧眼看绝路(不轻易放弃者,坚信绝处可以逢生者,东山再起者);点金术未练到家;我们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奏出最美的乐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人(事物);被隐藏的美;掸去心灵的灰尘;眼光决定一切;这一个美好出于他的手;破碎不等于完结;改正缺点错误;变(转变)——耐心思考总结;美需要时间、调整和发现;质量才是硬道理;配合;变废为宝;用心雕琢;人生的镜子(需要一面镜子找到自己的不足,改正缺点);成功在于磨炼;用心是创造奇迹的有力武器;埋在牛粪中的金子;等待发光;改变,亦是新起点;换一种方式;翅残的天使(破琴的成功);慧眼;机遇;走调;人生需有一位导师;善于观察;物是 “人” 非;转机;擦亮人生;不抛弃,不放弃;破旧不一定是坏事;修正人生;美丽无处不在;打造精彩;好琴需要好琴师。
★ 杜绝两种现象: 1、 全文不点题。 2、 以故事为载体,含蓄晦涩。
四、范文
(一)美,可以创造
市场中全是喧哗,那些石头随意摆放在水泥地上,或奇形怪状,或黝黑难看。走来走去的都是挑选石头的人们。这些石头是翡翠,未被修饰的翡翠。它们被买家以较便宜的价格买回去,经加工雕琢,它们便成了那防弹玻璃柜中精美的工艺品。
当你望着那些如水滴流淌般的翡翠,你能想象它曾经黝黑的面孔吗?将翡翠静握手中,闭上双眼,仿佛已走到世外桃源,仿佛听得见小溪汩汩流淌和风微微吹过山谷的温暖。可你能听得见那如蒸笼般的市场中的叫卖声吗?或许,你根本不能想象它曾经的遭遇,只是感叹这翡翠凝结的历史的泪滴。
世间之美,很多不是自然天成,人们对其的探索挖掘,让美更加感动我们。
旧场拍卖会上的一把旧提琴,轻轻躺在拍卖师手中,它破旧,走调,仿佛它早已失去它的价值,没有了美感的它,留下的只是残破的木头身子。然而,经过老人的一番调试后。老人轻轻拉动琴弦,琴弦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合成了一首优美的调子。提琴的价格便从0.5美元直至6000美元。提琴的美丽在于演奏着的感人肺腑的音乐。
一把旧琴可以奏出世间绝唱。一张破纸承载着触人心弦的诗篇。一杆墨笔可以画出春意阑珊、骄阳似火、秋雨绵绵还有朔风凛冽。
还有,你望得见那夜空之中的辰星吗?那遥远而不可接触的神秘,多少人为之用尽一生心血,慢慢地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着,如同在荆棘之地中滚爬,周围全是血的腥味,却有着一种令人心碎的美。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宇宙的美也一点一点为人熟知。这是人们用那颗热忱的心,才有了这美的诞生。
世间万物,本存在于此,无生亦无灭。眼前的高楼,美的不是方正的砖块,而是砖块砌成楼房的摩天之美。
而我们只有用着那热忱的心,我们的双手,在其中探寻,创造着一种美,能长存于世间,令世人感动。这样便可以创造奇迹,创造美丽。
(二)闭着眼才能把世界看透彻
在众人和老人眼里,小提琴外表 “破旧”、“磨损得很厉害”完全是一样的,但众人只看到了“破”、“旧”、“损”,用市俗和直觉否定了小提琴;老人同样看到了“破”、“旧”、“损”,却用知识的理性考察它,断定在此之前,这把小提琴是它的主人钟爱的、不可或缺的好琴,其破损、磨损程度恰恰是它作为精品琴的体现。
一弯新月,农家道它如镰,渔夫道它如舟,文人道它如眉,武夫道它如弓,生活中,面对同一现象,比如寻找赚钱的机会,比如把握成长的机会,往往如拍卖会上认知小提琴一样,眼光的不济就把精品小提琴轻易地廉价地让给别人,只有智者才能在同样的现象中抓住玄机,拥有与精品提琴亲密接触的机会。有两个鞋业营销员同时到一海岛开拓市场,海岛上渔民无穿鞋习惯,一个营销员给鞋厂回话:“这儿根本没有办法建立鞋业市场,因为这儿的人不需要鞋子。”另一个致电说:“好消息,这里的鞋业市场前景太好了,我们将从零开始!”对一个现象的认知不限于清谈空论,而是决定成长成功的关键。
所谓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其实是机会总是为独具慧眼的人准备的。按常理,苹果砸在头上,不是生出抱怨就是惹出咒骂。经验的直觉常常遏止了思考,阻碍了视力。赚钱、成长的机会如影随形地伴人一生,但上帝不会告诉你苹果砸在头上你该怎样分析,也不会告诉你,沐浴时水溢出来后你该有怎样的眼光。上帝只能告诉你,聪明的,希望你有眼光和认知力量。
有时,面朝常识春暖花开,有时只有睿智的眼光,才可把握机会,拥有成功。理性的认知需要心眼的观照,闲着眼睛才可把世界看得透彻,求得凤凰涅盘。林清玄说:“鹤立于雪,愚者见鹤,聪者见雪,智者见白。”所以心眼比肉眼重要。
(三)只为浮云遮望眼
在同一现场,对同一把提琴,人们的态度使小提琴的命运前后判若云泥。与会的众人急切地表达看法,宣泄着情绪,对小提琴的认知不管是嘲弄还是后来的喝采追捧,都呈现了一种急匆匆的轻率。这里面的文化精神意蕴太让人悲怆而警醒了。
人们看小提琴不是看小提琴本身,而是把小提琴直接当作钱看待,所以按经验来认知,从小提琴的外表得认知结论。当真理不在现场挺身而出,小提琴的价值就被遮蔽。其实生活到处都有这样的“拍卖会”,人们对生活里的“小提琴”的认知,也常常采用经验式的只看外表的直觉,人们嘲弄“小提琴”的行为被反复纠正之后又再次反复嘲弄,不以为病。
正像看待灰头土脸的小提琴一样,众人也在看老人的每一个动作,这次看得很清晰,连每一个细节都盯得很真,但众人仍然是“睁眼瞎”。只有上帝知道,老人擦去琴上的“污痕和灰尘”正是在擦亮这些人的眼睛。众人也不知道,老人之手正如上帝之手,正在用默然的智慧护卫小提琴本身的价值,同时也用沉默的行为羞辱大傻冒二傻冒们:为什么会浮云遮了望眼,“不识庐山真面目”了呢?
拍卖会上的众人看老人走上台去的动作,肯定会不约而同地嘀咕:“要干什么?”“脑壳有疱”?可能有几个精明的会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下有戏了……”众人的看,是对“看”的反动,就像鲁迅笔下的一系列“看客”,楞头楞脑。众人的眼睛虽然多,在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之中却完全失明,这还能叫眼睛吗?但你能否认这不是眼睛吗?人多力量大呀!敢否定吗?所以由此成为“流俗”,再成为“流弊”,人人在流弊中深陷不拔,故此不以为病!
从看小提琴转到看老人,回过神来的和没回过神的又一窝蜂地转到看小提琴,这次的“看”有太多“听”的成份---认知小提琴的优劣是“听”的定夺,“看”只是次要的条件---于是乎,群情振奋,热情洋溢,举牌竞价,此伏彼起。
在功利境界里活得很现实的人们,对真理赋予了价值的事物都热切关注,对赋予事物价值的真理都置之不顾。真理惨遭驱逐之时,就是众人继续无知,庸人队伍继续壮大之时。众人的眼睛没有眼光,但总是强势地形成流俗,原因就在这儿。
众人对小提琴的态度与他们的生计方式密切关联。他们对小提琴为什么不是精品,后来为什么又是精品的原因缺乏追思。简单、直接,没耐性。贱视象老人那样做“清洁工”式的工作,更不屑于老人的“一丝不苟”。由简单而简陋,由直接而浅薄,“何乃太区区”!一个族群丢弃了知性,眼睛必然失明,除了闹出寻宝人对宝物视而不见的愚蠢外,还有败家丧家的罪孽。王道士把持莫高窟,他劳动人民的一切美好善举在酿成的文化重债面前,都成了犯罪的野蛮行径。
人们对小提琴出尔反尔的认知还警醒我们,庸人看待事物,总是用“正常”的经验直觉当价值判断。当同一认知对象显示出意料之外的优异后,又立刻推翻自己原来正常的认知,又“正常”地称颂它崇拜它。否认起来理直气壮,肯定赞美时也气壮理直,好象起初嘲笑否认的人不是他自己,而当下肯定赞扬的人才是自己一样。大凡用直觉经验当认知原则的,都经常改变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总是在“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的游移中自信着,习惯了“太极”,也习惯了“跟着感觉走”,更习惯了懒得思考或不思考。
“习惯一旦形成,便牢不可破。”置身于习惯中的人们,自信而幸福地浅陋着,故不以此为病。
(四)“古典”的静穆比轰轰烈烈的宣泄更有境界
拍卖会上的老人“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露声色始终安静着,他的存在和出现具有真理性的意义,值得深思。
当时,小提琴被嘲弄得一塌糊涂,老人“走上台,他拿出一张纸,细心把琴上的污痕和灰尘擦去,一丝不苟地给每一根琴弦调好音,然后将它轻轻放在肩上……”老人内敛着所有的情绪和知觉,凭着对音乐的敬畏和对小提琴的专业知识(从老人能出色演奏小提琴推知),默然擦试。此时的安静,在老人这儿是一份坚毅和充实,在众人那儿是一头雾水的空洞。
真正的认知开始在语言消失的地方,“古典”的静穆比轰轰烈烈的宣泄更有一番境界。老人用行动点亮了理性之光,用琴声颠覆了众人聒噪,用沉默的“一丝不苟”抖落了小提琴身上一切浅薄的嘲笑和一切无知的妄语。在事实的深处,遏止了迷茫性的增长,还小提琴本来的价值。此时的老人,是怎样一个哀痛者和幸福者!
此后,小提琴身价从0.5美元攀升至6000美元,在众人追逐价值的喧嚣中,老人仍然很安静——要么默然地坐在拍卖会上的某个角落,要么悄然淡出了会场……于无声处,老人消失在自己赋予的价值氛围里,悄然无影。
老人两次寂静,在众人冷漠的嘲笑和热烈的追捧反衬下,显得很苍凉很悲壮。
真理总是这样,关键时挺身上前,毫不显摆;默然淡出时,“不带走一片云彩”。真理从不追问,我赋予了小提琴6000美元的价值,那我该拥有怎样的价值呢?沉默是金却与金无缘,真理总有这样的遭遇,所以人类认知的伤口总是难以愈合。
踽踽独行的真理,此时站在思考者的心智里大声疾呼:朋友,你们懂得那个老人为什么默无声息的原缘了吗?恬退隐忍永远是真理的性格,真理永远不会昂首阔步,招摇于喧嚣热闹之中,她总是在思想的黑洞里为思考者送来一支小蜡烛的光芒,超然物外,校正凡尘,善待人类的漠视和不公。
(五)“鸡蛋碰石头”的胜利
在众人一致抛弃小提琴的嘲笑声中,那个老人很从容地走上台去,这是需要勇气的,他要顶住“脑壳有疱”的奚落,还要顶着“必须干出点名堂,否则吃不了兜着走”的巨大压力。但不管怎样,老人对破损小提琴的亲密接触的“反常”举动更是对众人错误观点的公然挑战,这是鸡蛋碰石头的对垒。从老人走上台迈出第一步开始,输赢几乎早已定局,那个敢于抗衡大众的“鸡蛋”将是大错特错的。
但老人似乎胸有成竹,他对小提琴的一举一动比他迈步还要从容自如,就象当今学生作业,拿着笔在姆指食指间转着玩儿,众人还未从诧异中回过神来,老人已把调适好的小提琴“轻轻放在肩上”,不出老人所料,小提琴并不是众人所认为的垃圾,而是能流淌出“美妙旋律”的好琴。
勇气和自信来源于老人的独特眼光和知识储备,一般说来,古旧的提琴往往不是孬琴。老人从“破旧”、“磨损非常厉害”的外表下面看出了少有人知的奥秘:这把琴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演奏,或许经过N个著名演奏家,否则咋这么“磨损厉害”?
老人在清洁提琴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小提琴只是“破旧”不是“破烂”,在调音过程中再次确认了小提琴丑陋外表下面的完美性。老人必然胜券在握。鸡蛋与石头挑战的结果,大大出人意料。
老人通过小提琴肯定了自己的正确和小提琴本身的价值,羞辱了众人眼光的丑陋。假如小提琴有人性,它一定会对老人感恩戴德。
老人的行为是一个隐喻,和下棋一样,他第一次举步就已经洞若观火地知道了结局,意识的触角穿过事实的表层,方能悟到天籁中神明的启事。老人上台后并未做非凡之事,他只是“一丝不苟”地做清洁工和调琴师的工作,他做的是“下等人”所做的事,却能在局限和悖谬中起死回生,给予认知对象新的发现和照亮。真是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中的超越。
老人就是社会上那些慧眼识珠的智者,是善于相马的伯乐。老人对小提琴的认知提醒人们,“看人只看外表”是多么草率幼稚呀!
老人的行为还告诉我们,要乐于做简单平凡的事,一丝不苟地做,就成为赢家。(在此不论)
(六)小提琴命运的变奏
小提琴外表破旧,磨损厉害,走调严重,被众人嘲笑,贱到0.5美元也没人买,后来经过净化调试,小提琴瞬间成了价值不菲的优秀提琴,它的无以伦比的美妙琴声使人们争相竞购。原来弃之如垃圾的提琴,质变为罕见的精品,小提琴命运的遭遇,就这样戏剧性地被否定着,被肯定着。人才的命运有时也如同小提琴的命运一样,常常有“土鸡变成金凤凰”的不幸与有幸。
在日常中,大家都在功利生存的日子里兴奋着眼前的利弊得失,人才似乎与大家没什么差别,甚至还可能比众人木纳、老实、“破旧”、“磨损得很厉害”,俨然“土鸡”一个。当他从大众的人堆里被拽出,推到一个显眼的位置重新考量重新评估其价值时,众人会不假思索反应到:你不是与我一样“破旧”、“磨损得厉害”吗?于是“会场上发出一阵笑声”,心想,有没有搞错?于是,“歌者默默”,他在讥笑声中很坦然,他在等待,或者说在寻求,他要一定的外力来助一臂之力,需要内行的调适激活,方可傲然耸身,脱颖而出。
所以材料中提琴的命运也是一个隐喻,让我们联想到“土鸡”与“金凤凰”的价值悬殊,同时咀嚼“土鸡”要成为“金凤凰”的艰难,这种艰难有时不是个人能力不够的问题,而是社会大众的眼光问题和社会力量是否有效扶持的问题。
小提琴的命题还启发我们,要坦然面对不同的评价,只要自己能发出非同一般的“美妙的旋律”,就应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以“歌声的沉默”面对人们的冷落或赞赏,“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守住心中那一轮明月,不要被生存的紧迫和焦虑麻木了攀升,不要被追名逐利的狂热钝化了智性。作为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更要把热忱、精力和心智用在珍贵的东西上,怀着坚守信念,憧憬着那个“老人”的垂青。比例陈景润的等待,比如周杰伦的寻求……
当前是大众话语的“麦克风”时代,也如同“美女帅哥到处有,大、研学生遍地走”一样是“专家”倍出的时代,人人不可避免地处于被认知、被省视、被考量的位置。但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等阴暗的文化心理并未因文明进步而消亡,“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的现象似乎就在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里,已许那把小提琴根本遇不上那个老人,那就继续灰尘满面泯然到底;已许一只金凤凰从来就没有展翅表现的时机,硬是被强行拽在土鸡群里,要么被“团结”到土鸡们的统一战线,要么被指责为“假清高”独自看守自己的月亮。
从小提琴的角度理解材料,还可换一种思路:
我们也如同小提琴一样,在社会交往中被一切愿意评价自己的人议论。我们是人不是神,是人都有缺点,一如“很破旧”、“磨损得非常厉害”的小提琴,虽然有时也能发出“美妙的旋律”,但离不开朋友的支持、师长的提携和上级的激励。处于“污痕和灰尘”之中是我们的常态,被打磨被调适才偶尔“美妙一下”。因此,自己要清楚自己的能耐,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儿。既便怀瑾握玉,亦惟发美妙之音耳,己能人亦能,己不能则人能,故应虚中乐善,别人笑之,则以为喜;别人誉之,则以为忧。“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高考励志语录
什么是不容易?把同学们都认为容易的题目百分之百的做对,就是不容易;什么是不简单?把学习中每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掌握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学习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弄懂就是不平凡。
如果有人每天送你86400元钱让你随便用,只是第二天到来时他会收回你没有花完的钱,那么你会如何花这些钱呢?当然是全部花完。现在你每天都有86400秒,你打算如何利用呢?如果你能像花钱购物一样的来利用时间学习,你的学习成绩又会怎样呢?时间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
我觉得在中学求学时代,一定要有自我约束力,且称之为“心力”吧。“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来蚊虫冬又冷,背起书包待明年。”有些学生总有一些不想学习的理由。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学习之树永远长不大。古人云:“人静而后安,安而后定,定而后慧,慧而后悟,悟而后得。”很有道理。
姜姝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