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高二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34阅读:
字号:小|大
一、版本、章节
《兰亭集序》是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
《兰亭集序》是一篇著名的宴游诗序,虽名为“序”,但实与一般的序言不同。它借题发挥,由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论及人生的意义,言虽简而意颇深。由于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有限,加上对魏晋那一特定时代的疏离,学生在阅读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文文风清淡,不尚辞藻而多情致,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美文。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鉴赏能力。因此,本文易“深”文“浅”教,在学生把握基本文言字词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以读入文,在深入的诵读中品情悟理,掌握本文的行文特色,从而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生命追求中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序文特点,背诵全文。
2. 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的多义性及词类活用、省略等语言现象。
3. 了解并学习本文借题发挥,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等行文技巧。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重点文言知识以及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
2. 以读入文,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并辅之以点拨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情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由这次集会而抒发的人生感慨,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
五、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正确认识作者的生死观。
六、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读了此文,谁能告诉我作者想讲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死生亦大矣)既然“死生”是一件大事这是众所周知的,作者为何还大费周章的讨论一番呢?(学生讨论)(板书文题)
(说明:导入看似笨拙,实是针对本文思想性深的特点设计的。是为了先让学生又快又准的把握主体,让学生带着兴趣疑问走进文本的欣赏。此外还可指点学生知人论世,从而自然转入对作者背景的介绍和“借题发挥”行文技巧的把握上)
二、 背景介绍,以读入文,整体感知
1. 背景介绍
(说明: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土壤,为诵读创造氛围,但不宜过多展开)
2.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说明:用声音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3.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以读入文
4. 整体感知
感知一:本文既谈“生死”,作者是不是一上来就大谈“生死”呢?作者这样安排行文是一种什么技巧?(学生讨论)
明确:借题发挥,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诗序的独特性所在。
感知二:本文既是一诗序,请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作诗缘由 作诗情形 成书经过 成书意义(略)
(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归纳,培养学生速读检索的能力)
感知三:概括各段的要点,并从每段中找出一个字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发言)
板书:记会—修禊之乐 慨叹—死生之痛 明意—今昔之悲
(说明:此环节主要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进一步了解“借题发挥”的特点,并逐步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 释疑解难,积累知识,培养语感
1. 学生展示各小组在预习时整理出的疑难词语
2.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并联系旧知识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
3. 小组之间展开讨论交流,教师补充并用多媒体展示本文需学生掌握的主要文言知识,方便学生积累巩固(略)
(说明:此环节注重文言基础的落实,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注意方法的点拨以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文言能力)
四、 以读入文,研读赏析,感悟探究
1. 研读第一段
(1) 本文既然借“题”发挥,就先来仔细研读这个“题”--兰亭集会。请大家自由朗读本段,就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欣赏。
(说明:本段语言清新,音韵和谐,学生自由朗读可以以读入文,倾听作者心灵的声音,自主赏析表达可鼓励学生拥有个体的阅读体验,培养鉴赏力。也为欣赏写景技巧做准备)
(2) 既然作者感情落脚在“乐”上,那作者何“乐”之有?(学生讨论交流,可用书上的语句回答)
明确:朋友之情 山川之美 春光融融 饮酒赋诗 畅叙幽情
师点拨:杜丽娘曾用“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唱出了内心的苦闷,而今作者却五乐齐臻,足见“信可乐也”
(3) 作者是怎样抒发心中之“乐”的?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点拨:王国维曾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之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可见宴游之上真是其景其情,其乐融融。
(4) 学生朗读
师点拨:要读出“乐”应该以轻快明朗语调读之
2. 研读第二段
(1) 全班同学齐读(注意朗读语气的转变)
(2) 作者又乐而忧,由生而死,是如何借题“发挥”,抒发对“死生亦大”的感慨
多媒体投影显示:
① 人的生命本体都有不易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② 外在的大千世界变幻莫测,难以长久——(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③ 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易逝的——(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说明:由于本段意韵教深,特设置三个鉴赏点,由学生据此从本段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填入括号里,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理解说明,从而理解作者感叹的原因,再由教师点拨以相应的时代背景知识,古代文人的感叹名①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作者“死生亦大“的积极意义)
(3) 学生带着体悟再次朗读本段内化
点拨:本段以议论为主,探索人生哲理,朗读时注意“犹、大、矣、痛”等词的语气,以和缓低沉语调读出慨叹语气。
3. 研读第三段
(1) 学生集体朗读,找出应以批判语气读出的一句话。
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 学生翻译此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 理清本段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板书:感古人——批时人——明意旨
(说明:学生讨论后明确,由此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看似消极实则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体会诗序行文的妙处)
(4) 投影显示《兰亭集序》摹本,学生对照摹本朗读全文,并在读中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生命气度。
五、 引申讨论
作者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了此文,你对“死生”有何看法?
① 多媒体投影显示古今中外对“生死”的不同看法,以及历来对作者思想不同的评价(略)
②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可相机补充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
师点拨:佛家追求死后的轮回,道家崇尚人生的无为,儒家主张大丈夫当有所为,当今繁华的社会里很多人要及时行乐、挥霍生命,很多文人慨叹人生的短暂,但有志者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如海德格尔所说:“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
(说明:此环节的讨论引申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六、 课堂小结
1. 艺术特色 2。本文的思想意义(略)
七、 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摹山范水的文字
3. 课外与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比较阅读
4. 研究性学习:感悟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方法:分小组协作,收集自己喜欢的一位文人的作品、生平资料等并进行研究,在网上或班里展示交流研究的成果
八、 教学反思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完成本文教学后,感触最深的首先就是本文的导入设计,虽然看似笨拙,却对整个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我把“既然我们都知道生死是一件大事,作者为何还要探讨”这个问题抛向学生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作者太消极了,有的说作者在无病呻吟、钻牛角尖,有的说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都有过生命短暂的感叹,王羲之作为一个名士自然也会考虑了…这样既设了疑,又激了趣,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有序展开。所以,导入的设计要着眼欲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调动他们自我的生命体验,这样才能在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展开教学。
感触之二就是以读入文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文言文教学再也不能是一极走入置学生的精神需求于不顾,一味的“咬文嚼字”;一极又走向置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于不顾,抛弃文本,过渡引申,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因此就有必要突出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文言文的阅读其实就是一个在读中积累品悟、内化提升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有滋有味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而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读懂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并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当然,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是不可少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恰到好处的引申和点拨,这样才有助于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课堂上,我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面容上,从学生灼灼发光的眼睛里,感受到他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灵之声,已经在读中提升了自我。
再者,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迁移的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外作业的设计就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确实,他们也给了我百倍的惊喜。学生主动要求拿出一节课展示他们的阅读研究成果,还专门为此举行了一场精彩地“是否应该积极对待生命”的主题辩论会。如何让学生的心灵乘着自己的思想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兰亭集序》是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
《兰亭集序》是一篇著名的宴游诗序,虽名为“序”,但实与一般的序言不同。它借题发挥,由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论及人生的意义,言虽简而意颇深。由于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有限,加上对魏晋那一特定时代的疏离,学生在阅读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文文风清淡,不尚辞藻而多情致,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美文。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鉴赏能力。因此,本文易“深”文“浅”教,在学生把握基本文言字词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以读入文,在深入的诵读中品情悟理,掌握本文的行文特色,从而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生命追求中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序文特点,背诵全文。
2. 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的多义性及词类活用、省略等语言现象。
3. 了解并学习本文借题发挥,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等行文技巧。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重点文言知识以及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
2. 以读入文,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并辅之以点拨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情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由这次集会而抒发的人生感慨,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
五、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正确认识作者的生死观。
六、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读了此文,谁能告诉我作者想讲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死生亦大矣)既然“死生”是一件大事这是众所周知的,作者为何还大费周章的讨论一番呢?(学生讨论)(板书文题)
(说明:导入看似笨拙,实是针对本文思想性深的特点设计的。是为了先让学生又快又准的把握主体,让学生带着兴趣疑问走进文本的欣赏。此外还可指点学生知人论世,从而自然转入对作者背景的介绍和“借题发挥”行文技巧的把握上)
二、 背景介绍,以读入文,整体感知
1. 背景介绍
(说明: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土壤,为诵读创造氛围,但不宜过多展开)
2.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说明:用声音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3.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以读入文
4. 整体感知
感知一:本文既谈“生死”,作者是不是一上来就大谈“生死”呢?作者这样安排行文是一种什么技巧?(学生讨论)
明确:借题发挥,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诗序的独特性所在。
感知二:本文既是一诗序,请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作诗缘由 作诗情形 成书经过 成书意义(略)
(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归纳,培养学生速读检索的能力)
感知三:概括各段的要点,并从每段中找出一个字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发言)
板书:记会—修禊之乐 慨叹—死生之痛 明意—今昔之悲
(说明:此环节主要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进一步了解“借题发挥”的特点,并逐步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 释疑解难,积累知识,培养语感
1. 学生展示各小组在预习时整理出的疑难词语
2.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并联系旧知识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
3. 小组之间展开讨论交流,教师补充并用多媒体展示本文需学生掌握的主要文言知识,方便学生积累巩固(略)
(说明:此环节注重文言基础的落实,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注意方法的点拨以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文言能力)
四、 以读入文,研读赏析,感悟探究
1. 研读第一段
(1) 本文既然借“题”发挥,就先来仔细研读这个“题”--兰亭集会。请大家自由朗读本段,就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欣赏。
(说明:本段语言清新,音韵和谐,学生自由朗读可以以读入文,倾听作者心灵的声音,自主赏析表达可鼓励学生拥有个体的阅读体验,培养鉴赏力。也为欣赏写景技巧做准备)
(2) 既然作者感情落脚在“乐”上,那作者何“乐”之有?(学生讨论交流,可用书上的语句回答)
明确:朋友之情 山川之美 春光融融 饮酒赋诗 畅叙幽情
师点拨:杜丽娘曾用“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唱出了内心的苦闷,而今作者却五乐齐臻,足见“信可乐也”
(3) 作者是怎样抒发心中之“乐”的?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点拨:王国维曾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之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可见宴游之上真是其景其情,其乐融融。
(4) 学生朗读
师点拨:要读出“乐”应该以轻快明朗语调读之
2. 研读第二段
(1) 全班同学齐读(注意朗读语气的转变)
(2) 作者又乐而忧,由生而死,是如何借题“发挥”,抒发对“死生亦大”的感慨
多媒体投影显示:
① 人的生命本体都有不易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② 外在的大千世界变幻莫测,难以长久——(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③ 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易逝的——(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说明:由于本段意韵教深,特设置三个鉴赏点,由学生据此从本段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填入括号里,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理解说明,从而理解作者感叹的原因,再由教师点拨以相应的时代背景知识,古代文人的感叹名①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作者“死生亦大“的积极意义)
(3) 学生带着体悟再次朗读本段内化
点拨:本段以议论为主,探索人生哲理,朗读时注意“犹、大、矣、痛”等词的语气,以和缓低沉语调读出慨叹语气。
3. 研读第三段
(1) 学生集体朗读,找出应以批判语气读出的一句话。
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 学生翻译此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 理清本段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板书:感古人——批时人——明意旨
(说明:学生讨论后明确,由此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看似消极实则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体会诗序行文的妙处)
(4) 投影显示《兰亭集序》摹本,学生对照摹本朗读全文,并在读中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生命气度。
五、 引申讨论
作者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了此文,你对“死生”有何看法?
① 多媒体投影显示古今中外对“生死”的不同看法,以及历来对作者思想不同的评价(略)
②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可相机补充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
师点拨:佛家追求死后的轮回,道家崇尚人生的无为,儒家主张大丈夫当有所为,当今繁华的社会里很多人要及时行乐、挥霍生命,很多文人慨叹人生的短暂,但有志者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如海德格尔所说:“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
(说明:此环节的讨论引申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六、 课堂小结
1. 艺术特色 2。本文的思想意义(略)
七、 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摹山范水的文字
3. 课外与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比较阅读
4. 研究性学习:感悟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方法:分小组协作,收集自己喜欢的一位文人的作品、生平资料等并进行研究,在网上或班里展示交流研究的成果
八、 教学反思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完成本文教学后,感触最深的首先就是本文的导入设计,虽然看似笨拙,却对整个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我把“既然我们都知道生死是一件大事,作者为何还要探讨”这个问题抛向学生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作者太消极了,有的说作者在无病呻吟、钻牛角尖,有的说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都有过生命短暂的感叹,王羲之作为一个名士自然也会考虑了…这样既设了疑,又激了趣,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有序展开。所以,导入的设计要着眼欲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调动他们自我的生命体验,这样才能在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展开教学。
感触之二就是以读入文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文言文教学再也不能是一极走入置学生的精神需求于不顾,一味的“咬文嚼字”;一极又走向置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于不顾,抛弃文本,过渡引申,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因此就有必要突出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文言文的阅读其实就是一个在读中积累品悟、内化提升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有滋有味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而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读懂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并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当然,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是不可少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恰到好处的引申和点拨,这样才有助于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课堂上,我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面容上,从学生灼灼发光的眼睛里,感受到他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灵之声,已经在读中提升了自我。
再者,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迁移的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外作业的设计就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确实,他们也给了我百倍的惊喜。学生主动要求拿出一节课展示他们的阅读研究成果,还专门为此举行了一场精彩地“是否应该积极对待生命”的主题辩论会。如何让学生的心灵乘着自己的思想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赵会荣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