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幽径悲剧》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44阅读:
字号:|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

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教学设想:

特定的历史时期,愚昧的人们不放过任何展示美的事物,这种行为深深刺伤了作者爱美、维美的心灵。他对美的热爱,对愚氓的痛恨化作浓浓的悲伤,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着重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挖掘,联系时代生活,让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 

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    懦者       萧条    浩劫    诛伐    惆怅    渺小

虬干    毛骨悚然   愚氓    摇曳    绽开    万斛    潋滟 

 

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 

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 

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A:11—16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     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    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   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的?

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二是写幽径四季的美景。

2、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

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美在四时,美在湖山。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人们仿佛是在绿雾中穿行”,“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继续学习,欣赏第二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Q:写藤萝之美,既有正面描写,又有对藤萝的侧面烘托,请找出正面描写的文字,反复朗读,看看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它既无棚……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从“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等几方面来写的。 

正面描写:“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袭入耳内”的蜜蜂声。(有形有声有色)

侧面烘托:(1)从形、色、味方面进行衬托,最有特色;(2)从命运方面进行衬托,成了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在所有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这一棵”,“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每到春天,……不足为外人道也”。 

 

Q:阅读第7段后思考,本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写幽径之美,以及其它名园中的藤萝,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写幽径,是为了衬托幽径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有特色”。所有这些,都是侧面烘托。

Q:题目为“幽径悲剧”,可文章实际是在写幽径的悲剧吗?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题目“幽径悲剧”中的“幽径”换掉,你觉得换成哪个词语好?为什么? 

明确:“藤萝”。因为从全文的主要内容来看“悲剧”的主角是幽径中地位不同寻常的“藤萝”。

3、作者最后指出,经过十年浩劫,只剩下了这棵藤萝了,它成了“我在悲愤、惆怅之余”的“惟一的一点安慰”。这说明这棵藤萝在我的心灵深处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也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三部分。

1、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主要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的。

描写:1、描写了今年春天我所见到的吓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看到这种景象后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我走过这一条幽径时的景象。(极力渲染了我悲哀至极的心情)

议论: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六”,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等等,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2、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

文中连用了四个“偏偏”,说明像我一样能够为古藤而伤心的人,也是偶然的。所以作者的用意是,告诉人们,社会对于“愚氓”毁灭美丽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吁社会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

最后作者表示,我制造的这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且将“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表明了我将永远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我矢志不移的决心。

 

四、品味语言。(课后练习二中的三道题目)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洗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即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闪愁”,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五、揭示文章中心

两点:一是藤萝很美,但又不仅是美,而且具有真善美。

二是文章矛头所指,既是十年浩劫,又不仅是十年浩劫,而是指今年(1992年),作者痛心的是“毁于愚氓”之手,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六、课后思考:

1.文章写的是幽径、藤萝悲剧,却用大量笔墨写了幽径、藤萝之美,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提示: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 对幽径、藤萝写的越美,它们遭毁灭后造成的悲剧效果越强烈。作者采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构思全篇。

2.在学习课文之前,你是怎样理解悲剧的?学了课文后,文章所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悲剧,是谁的悲剧,你对制造悲剧者有何感想?

七、总结:

作者把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圆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生活中真、善、美的悲剧。藤萝毁于愚氓之手,是他们造成了这悲剧。 

 

八.布置作业 

1.本文作者在描写幽径时,从春、夏、秋、冬四季写其美景,请你模仿这一写法描绘一下杨柳四季的不同形态。 

2.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板书设计 

                 幽 径 悲 剧

                   季羡林

 

                 原本                         现在

 


 

                  春:小花灿烂         花木遭劫:被坚决、

幽径之美     夏:一团浓阴         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    

                  秋:红绿相间         永世不得翻身

                  冬:浓烈勃发

                                                                  悲剧:毁于愚氓之手

                   形:盘曲而上        成了吊死鬼

藤萝之美      色:红绿相映        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味:芳香袭人        控诉、投诉无门

                   声:回味无穷        哭泣,哭泣,哭泣……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