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庄子 秋水》(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44阅读:
字号:|
课的类型:文言文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文言文语法.
3.理解该作品的思想并能熟练背诵课文.
4.将作品中的思想运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品思想和作品风格.
2.理解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语法.
教学难点:
1.品味作品语言特点.
2.大致理解庄子的认识论思想.
教学方法:
讲授法.点拨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
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我相信大家都听过井底之蛙的故事吧,其实这则故事改编自庄子的寓言。井底之蛙的故事给了你们什么启示呢?让学生思考并一起讨论这则故事蕴含的深意。适时点拨学生,让学生明白:1.人贵有自知之明.2.满招损,谦受益.3.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凭主观臆断.这些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阐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秋水》就阐释了这些道理。
二.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人,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后人合称二人为“老庄”。那么庄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中是这么描述庄子的(资料)。庄子的代表作就是《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以及杂篇。今天要学习的《秋水》就选自外篇。


三.诵读课文:
1看着投影,诵读改造后的文段: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而叹曰:“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分析去掉一些句子后的秋水怎么样?并详细讨论去掉的句子所起的作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想象自己就是河伯配乐诵读。
四.思想内容分析:(投影)
以外物和内心两个角度来分析.
1.《秋水》文辞优美,意蕴深刻。善于运用想象与夸张的手法,描绘黄河与大海的恢弘气势。“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中的灌字写出了黄河水的一夜暴涨,汪洋恣肆。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写尽了黄河波浪壮阔,汪洋浩瀚之景。
上面两句及时对黄河的描写,又是黄河欣然自喜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北海的浩瀚难穷做陪衬。
后面写北海仅用八字“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将北海的浩瀚无际形容殆尽。
2.在描绘黄河,北海的汪洋浩淼同时,庄子还描摹了河伯的神态和心理。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中,“于是焉”一词将河伯之喜与前文描绘的黄河之大自然联系起来。“欣然”一词又将河伯的洋洋自得表现得淋漓尽致,“尽”表现了河伯自鸣得意,无视他物的心理。
后面的“旋其面目”表现了河伯的惊诧,而“望洋兴叹”则表现了他赌海神的钦佩之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则写出了河伯的羞惭与愧疚。
庄子以最简练的语言丰满了河伯的形象,一个自高自傲沾沾自喜而后又愧疚难当的河伯。
3.小结:
秋水的多视角解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学生用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总结。庄子的《秋水》,阐述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个人不应该以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满足,更不该骄傲自满。而且我们也要学会河伯那种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五.总结庄子的认识论思想:
在秋水的基础上补充几个庄子的寓言。如“惠子相梁”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根据这几篇文章总结出庄子的思想体系(认识客体的多变性,主体认识的有限性,认识工具的局限性,相对主义认识)
六.庄子的写作特点:
庄子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仅只是阐述道理,而是将深刻的道理用有趣的,神化的故事表现出来。这就使得他的文章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而且庄子的文章看似与现实无关,可却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拿秋水来说,将河伯海神与仲尼伯夷相比,将水与道德知识相比,很形象,也提高了文章的内涵,使主题更深刻。而且这一比喻又反过来嘲笑了孔子之流并不是大方之家。
七.课文总结:
“余丹的故事”。学了今天的课文后,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迷惑的时候,今天上的课能对你有所帮助的话,今天的课就是有意义的。
板书设计:
一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二    河伯→海神          →       水
  仲尼伯夷→大方之家      →    道德知识
 

张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