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导学案(教师专稿)(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8阅读:
字号:小|大
(教师专稿)
【学习目标】
1、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2、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3、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学法指导】
1、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个人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的美学主张和风格流派。
【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简介(补充):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2、导读:
《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何其芳在《诗歌欣赏》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
【合作探究】
1、《蛇》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把“蛇”比作什么,它们有哪些相似性?
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诗人把“蛇”比作(爱情的)寂寞(、苦闷)。
相似性: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蛇:形体修长、冰凉无言、咬人缠人……寂寞:深沉、凝重、挥之不去、咬噬心灵……
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沉浸在相思之中的诗人为爱而寂寞,为爱而冥想,为爱而期盼,这种感觉让人沉浸其中,挥之不去,就像“蛇”的沉寂无言、忠诚缠绕。
2、诗人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蛇”?诗人笔下的“蛇”给人怎样的感觉?
静静地没有言语,忠诚的侣伴,害着热烈的乡思……
这一意象给人亲切、可爱、忠诚的感觉。
3、诗歌第二节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比喻和谐音的手法。诗人使用了隐喻,将“浓郁的乌丝”比喻为“茂密的草原”。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像“茂密的草原”一样的“浓郁的乌丝”,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而“乡思”与“相思”谐音,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4、《蛇》在最后一节中为何要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
把“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以温暖的颜色修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意味着对姑娘应许的期待以及姑娘一旦应许的醉心的欢喜。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与变化,反衬出诗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
5、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课堂拓展】
阅读徐玉诺的《跟随者》[课本P30 ],比较《蛇》与《跟随者》两首诗在主观情思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主观情思不同:《跟随者》表达的是“人生的烦恼”,《蛇》表达的是“爱情的寂寞”,;
写作方法不同:《跟随者》是把“烦恼”比做“长蛇”和“无数小蛇”,但最后一节做了否定,“烦恼”是命运的跟随者。他诗中的“蛇”是一种单向的比喻。《蛇》抒发了两性之间爱情的相思,它更具有对话性和戏剧性,抒情围绕着统一的意象“蛇”展开。因为爱情是内心中最缱绻的情感,在表达上是层层递进的。
【课后练习】
阅读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评价手册》P25 ],完成第8、9题 。
【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2、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3、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学法指导】
1、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个人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的美学主张和风格流派。
【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简介(补充):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2、导读:
《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何其芳在《诗歌欣赏》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
【合作探究】
1、《蛇》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把“蛇”比作什么,它们有哪些相似性?
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诗人把“蛇”比作(爱情的)寂寞(、苦闷)。
相似性: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蛇:形体修长、冰凉无言、咬人缠人……寂寞:深沉、凝重、挥之不去、咬噬心灵……
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沉浸在相思之中的诗人为爱而寂寞,为爱而冥想,为爱而期盼,这种感觉让人沉浸其中,挥之不去,就像“蛇”的沉寂无言、忠诚缠绕。
2、诗人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蛇”?诗人笔下的“蛇”给人怎样的感觉?
静静地没有言语,忠诚的侣伴,害着热烈的乡思……
这一意象给人亲切、可爱、忠诚的感觉。
3、诗歌第二节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比喻和谐音的手法。诗人使用了隐喻,将“浓郁的乌丝”比喻为“茂密的草原”。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像“茂密的草原”一样的“浓郁的乌丝”,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而“乡思”与“相思”谐音,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4、《蛇》在最后一节中为何要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
把“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以温暖的颜色修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意味着对姑娘应许的期待以及姑娘一旦应许的醉心的欢喜。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与变化,反衬出诗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
5、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课堂拓展】
阅读徐玉诺的《跟随者》[课本P30 ],比较《蛇》与《跟随者》两首诗在主观情思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主观情思不同:《跟随者》表达的是“人生的烦恼”,《蛇》表达的是“爱情的寂寞”,;
写作方法不同:《跟随者》是把“烦恼”比做“长蛇”和“无数小蛇”,但最后一节做了否定,“烦恼”是命运的跟随者。他诗中的“蛇”是一种单向的比喻。《蛇》抒发了两性之间爱情的相思,它更具有对话性和戏剧性,抒情围绕着统一的意象“蛇”展开。因为爱情是内心中最缱绻的情感,在表达上是层层递进的。
【课后练习】
阅读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评价手册》P25 ],完成第8、9题 。
【教学反思】
周斌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