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07阅读:
字号:小|大
《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知识点。
2、 感受文学形象,体味文本的丰富意蕴。
第一课时
一、知人论世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东施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曳尾涂中、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二、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三、关于《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云:
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可见理解本篇对于领会全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
四、学生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为下面划线字注音
北冥( ) 蜩蝉( ) 鲲鹏( )
舂粮( ) 蟪蛄( ) 大椿( )
斥鴳( ) 泠然( ) 万仞( )
蓬蒿( ) 抟( ) 迁徙( )
坳堂( ) 草芥( ) 夭阏( ) 决起( )
第二课时
一、疏通、翻译课文第一段
冥: 怒:
垂: 徙:
天池: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二、疏通、翻译课文第二段
志: 抟:
扶摇: 野马:
其……其: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三、疏通、翻译课文第三段
且夫: 覆:
胶: 培:
莫之夭阏:
图: 南: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计划南行。
四、疏通、翻译课文第四段
决(xuè): 枪(qiāng):
则:或 控:
奚以••••••为:
适: 莽苍:
反: 果然: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五、疏通、翻译课文第五段
知: 年:
奚以: 晦朔:
冥灵: 众人:
匹: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六、疏通、翻译课文第六段
是: 穷发:
冥海: 修:
绝: 且:
奚适: 仞:
下: 至:
辩: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七、疏通、翻译课文第七段
效: 比:
而: 征:
犹然: 誉:
劝: 非:
数数然: 虽然:
待:
八、疏通、翻译课文第八段
若夫:
乘: 正:
御: 辩:
且: 恶:
理解: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主要内容归纳】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课文鉴赏要点】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当堂练习】翻译下面句子,体会其句式特点。
1)、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5)、之二虫,又何知?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复习巩固】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大小之辩也 [4]御六气之辩
[5]而征一国者 [6]旬有五日而后反
2、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而后乃今培风 [2]犹有所待者也
[3]而征一国者 [4]我决起而飞
[5]枪榆枋而止 [6]行比一乡
[7]奚以知其然也 [8]腹犹果然
[9]抟扶摇 [10]若夫乘天地之正
3、解释多义词
之
[1]汤之问棘也是已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之二虫又何知
[4]举世而誉之
[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
[1]化而为鸟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斯
[1]斯已矣
[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下
[1]则风斯在下矣
[2]不过数仞而下
上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上古有大椿者
4、文言句式
去以六月息者也。
之二虫又何知!
莫之夭阏者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知识点。
2、 感受文学形象,体味文本的丰富意蕴。
第一课时
一、知人论世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东施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曳尾涂中、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二、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三、关于《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云:
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可见理解本篇对于领会全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
四、学生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为下面划线字注音
北冥( ) 蜩蝉( ) 鲲鹏( )
舂粮( ) 蟪蛄( ) 大椿( )
斥鴳( ) 泠然( ) 万仞( )
蓬蒿( ) 抟( ) 迁徙( )
坳堂( ) 草芥( ) 夭阏( ) 决起( )
第二课时
一、疏通、翻译课文第一段
冥: 怒:
垂: 徙:
天池: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二、疏通、翻译课文第二段
志: 抟:
扶摇: 野马:
其……其: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三、疏通、翻译课文第三段
且夫: 覆:
胶: 培:
莫之夭阏:
图: 南: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计划南行。
四、疏通、翻译课文第四段
决(xuè): 枪(qiāng):
则:或 控:
奚以••••••为:
适: 莽苍:
反: 果然: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五、疏通、翻译课文第五段
知: 年:
奚以: 晦朔:
冥灵: 众人:
匹: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六、疏通、翻译课文第六段
是: 穷发:
冥海: 修:
绝: 且:
奚适: 仞:
下: 至:
辩: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七、疏通、翻译课文第七段
效: 比:
而: 征:
犹然: 誉:
劝: 非:
数数然: 虽然:
待:
八、疏通、翻译课文第八段
若夫:
乘: 正:
御: 辩:
且: 恶:
理解: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主要内容归纳】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课文鉴赏要点】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当堂练习】翻译下面句子,体会其句式特点。
1)、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5)、之二虫,又何知?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复习巩固】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大小之辩也 [4]御六气之辩
[5]而征一国者 [6]旬有五日而后反
2、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而后乃今培风 [2]犹有所待者也
[3]而征一国者 [4]我决起而飞
[5]枪榆枋而止 [6]行比一乡
[7]奚以知其然也 [8]腹犹果然
[9]抟扶摇 [10]若夫乘天地之正
3、解释多义词
之
[1]汤之问棘也是已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之二虫又何知
[4]举世而誉之
[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
[1]化而为鸟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斯
[1]斯已矣
[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下
[1]则风斯在下矣
[2]不过数仞而下
上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上古有大椿者
4、文言句式
去以六月息者也。
之二虫又何知!
莫之夭阏者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赵士慧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