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粤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03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教具
多媒体
教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段话掷地有声:“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这段话的作者就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我们就深入课文,感受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二、基础梳理
1、字音
稻菽 饥馑 刻骨铭心 蕴藏 淤泥 花蕊 粳米 分蘖
2、词语辨析
从而――进而 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蕴藏――储藏
3、词语积累
民以食为天 刻骨铭心 义无反顾 无与伦比
三、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文研讨
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提示: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这是一篇人物通讯,报道的核心是人物,而人物的事迹和人物的境界又以后者为重。这篇人物报道中体现了这位战斗在稻田里的科学家哪些人格光芒?这些人格光芒又是通过哪些具体、典型事例体现出来的?
提示:
⑴朴素而又执著
⑵勤于实践
⑶博学致用
⑷敢于挑战权威
⑸捍卫真理
⑹心愿单纯而崇高
总之,袁隆平的学识广博而深刻,心胸宽广而坦荡,心愿单纯而崇高,追求高洁而执著,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时代的楷模。
1、 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结构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提示:
⑴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导语中:“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接着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而导语与后文是分总关系。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道德操守、准则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个人理想、志向
⑵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
五、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世纪金榜》“知能素养演练”
第二课时
一、 深入探究课文
1、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
提示:
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2、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本单元新闻中的人物,都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
3、本文是一篇具有极强代表性的人物通讯,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细节描写,具体、典型的事例,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请学生找出细节描写的文字,并理解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请学生找出文中具体典型的事例,并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事例的。如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反驳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请学生找出文中议论和抒情的文字,并理解其对人物评价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 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课文,并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和压缩,把主要意思用两个复句表达出来。(练习四)
——袁隆平对这蔸奇特的稻禾精心照顾,收获时对其种子进行了观察分析,根据遗传学的分离定律,断定这株去年发现的稻禾,是“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袁隆平经过反复计算,发现了真理,认定:只要探索出“天然杂交稻”的生长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2、写一篇人物通讯。
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教具
多媒体
教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段话掷地有声:“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这段话的作者就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我们就深入课文,感受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二、基础梳理
1、字音
稻菽 饥馑 刻骨铭心 蕴藏 淤泥 花蕊 粳米 分蘖
2、词语辨析
从而――进而 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蕴藏――储藏
3、词语积累
民以食为天 刻骨铭心 义无反顾 无与伦比
三、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文研讨
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提示: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这是一篇人物通讯,报道的核心是人物,而人物的事迹和人物的境界又以后者为重。这篇人物报道中体现了这位战斗在稻田里的科学家哪些人格光芒?这些人格光芒又是通过哪些具体、典型事例体现出来的?
提示:
⑴朴素而又执著
⑵勤于实践
⑶博学致用
⑷敢于挑战权威
⑸捍卫真理
⑹心愿单纯而崇高
总之,袁隆平的学识广博而深刻,心胸宽广而坦荡,心愿单纯而崇高,追求高洁而执著,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时代的楷模。
1、 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结构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提示:
⑴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导语中:“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接着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而导语与后文是分总关系。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道德操守、准则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个人理想、志向
⑵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
五、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世纪金榜》“知能素养演练”
第二课时
一、 深入探究课文
1、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
提示:
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2、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本单元新闻中的人物,都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
3、本文是一篇具有极强代表性的人物通讯,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细节描写,具体、典型的事例,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请学生找出细节描写的文字,并理解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请学生找出文中具体典型的事例,并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事例的。如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反驳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请学生找出文中议论和抒情的文字,并理解其对人物评价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 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课文,并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和压缩,把主要意思用两个复句表达出来。(练习四)
——袁隆平对这蔸奇特的稻禾精心照顾,收获时对其种子进行了观察分析,根据遗传学的分离定律,断定这株去年发现的稻禾,是“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袁隆平经过反复计算,发现了真理,认定:只要探索出“天然杂交稻”的生长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2、写一篇人物通讯。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