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51阅读:
字号:小|大
祭十二郎文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韩愈
时间:12月26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
地点:多媒体606
对象:高二年十五班
授课教师:郑巧芬
教学说明:
这篇课文安排教学三个课时,在一二课时中,完成的教学内容有:简介作者韩愈,介绍写作背景,通过诵读全文来正音,重点梳理了本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文中的特殊句式;通过学生串讲的形式,整体感知全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各个段落的大意,理清思路,感知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第三个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比较阅读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阅读法,辨析《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的异同,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达到精读的目的
运用比较阅读法,辨析几首古诗词,巩固加强对该方法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比较阅读法,开启思维,培养发现能力和知识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比较阅读法,发现本文与《祭妹文》的异同,提高阅读能力、发现能力及研究性学习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起“比较阅读”的思维,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操作方法,将之运用在实际的学习中
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
课前分发阅读材料,内容为《祭妹文》原文及相关的一些问答题。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指定几个学生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书信体的文章,并缩写为600字左右,一同学上台展示
(评价:我们可以将这个同学的这篇文章和课文进行比较,这篇文章虽然与之形式不同,内容也做了稍微的缩改,但同样是感人至深,可谓是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 导入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慈)。”因而成为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和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
能够具有如此殊荣的另一篇祭文就是清代袁枚的《祭妹文》。虽然两篇文章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学习,你还是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更为深刻的体会的。
我们现在要运用的方法就叫做“比较阅读法”
三、简单了解“比较阅读法”
1、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精读方法。
2、具体分类:
从方向来说,有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类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对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
从作用来说,有比较质疑和比较辨析(比较质疑是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较辨析是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
从内容来说,有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单项比较是就某一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较大方面比较,也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乃至开头或结尾等具体方面比较。综合比较是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比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后就不同的方面,追问究竟,提出问题,进行辨析。 )
明确:我们今天要做的主要是“类比分析”,“比较辨析”,“综合比较”
四、比较学习《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一) 步骤一:认真研读材料
快速地明确一下《祭妹文》练习的答案,让学生更清楚地感知文章的内容
(二) 、步骤二: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在比较时的一些发现
(三) 、步骤三:列出比较点,引导学生再思考,整理归纳
比较点有:内容,写作思路,情感内容,抒情方式
明确:
1、 内容上的相似点(参考):
第一点:两文所悼祭凭吊的对象——抒情对象,有着令人叹奇的巧合。
韩愈的侄子十二郎“少而强”年弱于韩愈,而袁枚也是下吊胞妹袁凯(字素文),亡者俱属中年而天。昌黎先生与随园老人都体验到了“白发人反送黑发人”的巨大悲痛。
《祭十二郎文》: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祭妹文》: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第二点:韩氏叔侄与袁氏兄妹各自感情的维系有着相似的特殊性的原因所在。
他们虽然叔侄隔辈,兄妹有序,而实际上却有着“棠棣之情,孔怀之谊”,不啻是“心息相通”的挚友。
第三点:两文又都在祭文中感慨自己年衰孤凄,表现“日暮”式的苍老
韩文中“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袁文中“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
第四点:韩十二郎与袁机都是客死他乡而安葬异地,且与亲人分别日久;分别之时,亲人对自己的病又不以为意。
韩愈对侄子的软脚病就是这样:“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最终只留下“其竞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的遗憾。
袁枚亦然:“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同样留下“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的悲叹。
第五点:两人又共同选择抚养“遗孤”来弥补憾事
“敦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韩文)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袁文)
2、 写作思路上的相似:
结论:都以时间为顺序,以怀念悲痛的情感为线索
分析:
《祭十二郎文》:先通过家世的衰落颓败、幼时的孤苦伶仃及叔侄二人之间三别三会的叙述,抒写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悔恨无穷与抱恨终生。然后叙写十二郎之死,流露出内心无穷的迷惘和无尽的悲伤,最后通过对家属的吊慰、坟茔的迁徙及遗孤的教养的叙述,极写内心无处诉说、不可遏止的辛酸与悲苦,显得哀婉凄楚。行文自始至终以时间为顺序,以怀念为线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
《祭妹文》:同样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泪花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回归,从侍奉老母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递步进,感情波涌浪推,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呼应,浑然一体。
3、 感情基调,情感内容上的相似点:
结论:不是单一的思念和赞颂,情感内容丰富,悲痛死者而又感伤自身
《祭十二郎文》抒发了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祭妹文》抒发了骨肉之情,痛惜、哀伤、悔恨、无可奈何之情
分析:《祭十二郎文》从家世的凄凉、身世的不幸,到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自己的衰病到晚辈的幼小,这一切的一切都汇聚成一股感情的急流使作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这里有怀念也有内疚,有哀愤也有感激,有期望更有辛酸,字字似血,句句是泪,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无任何修饰和渲染,无一字一句不是作者骨肉至情的的真切流露。
袁枚的《祭妹文》贯穿全文的同样是凄楚哀婉的情调。本文基本上采取了顺叙的写法,先写兄妹幼年情事,以“呜呼”二字,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调,再写自己中年归家之后的景况,最后写妹妹病危和亡逝。末段连呼“呜呼哀哉”,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言辞哀婉凄切,情意缠绵悱恻,把对亡妹的思念、同情、内疚、哀痛统统浓缩在伤心欲绝的悲叹之中。
4、从两篇文章的抒情方式来看
结论:采用对话形式,直接抒情,借事抒情
《祭十二郎文》有直接抒情(语气词),借事抒情(生活琐碎家事)
《祭妹文》有直接抒情(语气词),借事抒情(生活琐碎家事),借景抒情(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分析:
《祭十二郎文》在选材上一反过去祭文对功绩或德行的赞颂,而选择了作者和十二郎之间的个人家常琐事,从自己幼年丧父到叔侄相以为命,从漂泊天涯到未老先衰,从病情揣测到沉痛自责,从后事安排到吊慰家属, 虽多记生活琐事,但无一字不关“情”,无一句不含“情”,可谓事事关情,语语动情,句句系情,字字含情。此外,本文还特别注重虚词的应用以增强行文的感染力,使文章独具风采。全文多处反复运用了“而”“邪”“也”“矣”“乎”等语气词,不仅加重了抒情的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而且增强了文章顿挫有力的节奏,突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祭妹文》同样是选择了生活琐事来抒发对亡妹的悼念之情,纯以散体形式抒写
情感,文不加饰,朴素无华,在家常琐事的诉说中贯注着诚挚的骨肉之情,确是不可多得的杰作。从朝夕相处同捉蟋蟀,到比肩并坐相伴读书;从椅裳拽衣不放悲声,到衣锦归家瞠视而笑;从妹归母家服侍阿母,到治办文墨见其才学;从阻人走报宽慰长兄到终宵刺探兄妹情深;从绵啜盼兄挣扎应诺到临终之际一目未瞑;从轻信医言远游他乡到痛悔自责伤心悲绝,这一切都属于琐琐屑事,可正是这些极富情致的生动细节,字字凄楚,句句动人,让人睹之神伤,闻之心动,从而产生出追魂摄魄的魅力。“总见自生至死,无不一体关情,悱恻无极,所以为绝世奇文”
(四)、从比较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以时间为顺序,以情感为线索,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第二:情感丰富,以情动人
第三:抒情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均叙写了很多家庭琐事,融情于事。
五、 提示其他可比较的地方,启发学生课后思考
1、文本的综合比较
导入:《祭十二郎文》除了可以跟它非常相似的《祭妹文》进行比较外,还可以跟这个单元的其他几篇文章进行比较,无论是必修课本还是现在的选修课本,每个单元的课文选择都是抓住它们的共同点来布置安排的。比如这个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赏析指导”这样写:本单元所选课文,风格各不相同,但从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看,都是前后贯通的,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课文文章和课外的比较,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拓展我们的阅读面。
例如:75页,《项羽之死》课后题,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异文的写法比较;“愿为诸君快战”,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同文的用词比较
110页,《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后题,将本文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异文的人物描写比较
113页,《项脊轩志》课后题,试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作比较,说说两篇文章缩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志有什么不同——异文的内容和情感的比较
2、文本的单项比较
除了方法,内容,情感之间的比较,作为文言文,文本本身的字词意义是同学们要攻克的最大也是最直接的难题,这同样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来进行。
例如:虚词“其”的用法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难道
B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
C 其信然邪?
D 其梦耶?
E 其传之非其真邪?
F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他的
G汝其善抚之 一定
H齐国其庶几乎 或许
I其真无马耶?其真不识马也。
——这就是我们考试中所出现的一词多义的意义和用法的判别
又如:“惟兄嫂是依”与“唯利是图”,这就是我们考试中所出现的“特殊句式”的异同判断。
六、拓展迁移:比较阅读法在语文学习中的其他应用
(一) 了解比较阅读法在现代文阅读中的应用
比较点:包括文章的体裁、立意、标题、结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方法作用,乃至文章的风格、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
(二)、最常用于诗歌鉴赏中,因为诗歌短而精,比较好操作
1、快速了解诗歌比较的类型有:
1、“同朝同人同题”艺术鉴赏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题菊花》与《菊花》两首七绝诗
2、“同朝同人异题”艺术鉴赏
唐代“诗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山居秋暝》
3、“同朝异人同题”艺术鉴赏。
盛唐王昌龄与晚唐马戴各自撰写的《出塞》七绝诗
4、“同朝异人异题”艺术鉴赏。
唐朝“诗仙”李白《赠汪伦》与韦应物《滁州西涧》
5、“异朝异人异题”艺术鉴赏。
唐代贺知章《咏柳》与宋代陆游《关山月》
6、“异朝同人异题”艺术鉴赏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旧中国)与《郊原的青草》(新中国)
7、“异朝同人同题”艺术鉴赏。
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北宋)与《点绛唇•寂寞深闺》(南宋)
8、“异朝异人同题”艺术鉴赏。
唐代杜牧与清代赵翼的各自《赤壁》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可比较的篇目有:
鲍照的《拟行路难》与李白的《行路难》,李白的《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与王维的《归嵩山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李贺的《梦天》,杜甫的《登岳阳楼》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韦庄的《菩萨蛮》与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甫的《阁夜》与《旅夜书怀》,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煜的《虞美人》与《浪淘沙》
2、以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进行比较练习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比较点:比较两首诗歌中的“梅花”的形象特点的异同
明确:
3、了解诗歌比较阅读的考查题型
近几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阅读。这种比较鉴赏题型,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采用了这种新题型。本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鉴赏,而2007年高考浙江卷则是3篇作品的比较阅读。 2008年有三套(湖南卷,湖北卷,广东卷),其中湖北卷是属于诗内自比。
第一:情感、内容的比较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入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第二:意象,意境的比较
【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第三:语言赏析的比较
【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秋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的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第四:手法、技巧的比较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七、总结本节课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从同中见异,也可从异中
见同。 通过比较,我们懂得了辨别,同时也懂得了归纳,形成知识系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一段话。所以说,如果大家以后多多阅读,多多比较,必然能够心领神会,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技巧。
八、作业布置
比较郭沫若和瞿秋白的《卜算子 咏梅》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韩愈
时间:12月26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
地点:多媒体606
对象:高二年十五班
授课教师:郑巧芬
教学说明:
这篇课文安排教学三个课时,在一二课时中,完成的教学内容有:简介作者韩愈,介绍写作背景,通过诵读全文来正音,重点梳理了本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文中的特殊句式;通过学生串讲的形式,整体感知全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各个段落的大意,理清思路,感知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第三个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比较阅读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阅读法,辨析《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的异同,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达到精读的目的
运用比较阅读法,辨析几首古诗词,巩固加强对该方法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比较阅读法,开启思维,培养发现能力和知识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比较阅读法,发现本文与《祭妹文》的异同,提高阅读能力、发现能力及研究性学习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起“比较阅读”的思维,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操作方法,将之运用在实际的学习中
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
课前分发阅读材料,内容为《祭妹文》原文及相关的一些问答题。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指定几个学生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书信体的文章,并缩写为600字左右,一同学上台展示
(评价:我们可以将这个同学的这篇文章和课文进行比较,这篇文章虽然与之形式不同,内容也做了稍微的缩改,但同样是感人至深,可谓是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 导入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慈)。”因而成为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和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
能够具有如此殊荣的另一篇祭文就是清代袁枚的《祭妹文》。虽然两篇文章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学习,你还是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更为深刻的体会的。
我们现在要运用的方法就叫做“比较阅读法”
三、简单了解“比较阅读法”
1、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精读方法。
2、具体分类:
从方向来说,有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类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对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
从作用来说,有比较质疑和比较辨析(比较质疑是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较辨析是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
从内容来说,有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单项比较是就某一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较大方面比较,也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乃至开头或结尾等具体方面比较。综合比较是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比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后就不同的方面,追问究竟,提出问题,进行辨析。 )
明确:我们今天要做的主要是“类比分析”,“比较辨析”,“综合比较”
四、比较学习《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一) 步骤一:认真研读材料
快速地明确一下《祭妹文》练习的答案,让学生更清楚地感知文章的内容
(二) 、步骤二: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在比较时的一些发现
(三) 、步骤三:列出比较点,引导学生再思考,整理归纳
比较点有:内容,写作思路,情感内容,抒情方式
明确:
1、 内容上的相似点(参考):
第一点:两文所悼祭凭吊的对象——抒情对象,有着令人叹奇的巧合。
韩愈的侄子十二郎“少而强”年弱于韩愈,而袁枚也是下吊胞妹袁凯(字素文),亡者俱属中年而天。昌黎先生与随园老人都体验到了“白发人反送黑发人”的巨大悲痛。
《祭十二郎文》: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祭妹文》: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第二点:韩氏叔侄与袁氏兄妹各自感情的维系有着相似的特殊性的原因所在。
他们虽然叔侄隔辈,兄妹有序,而实际上却有着“棠棣之情,孔怀之谊”,不啻是“心息相通”的挚友。
第三点:两文又都在祭文中感慨自己年衰孤凄,表现“日暮”式的苍老
韩文中“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袁文中“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
第四点:韩十二郎与袁机都是客死他乡而安葬异地,且与亲人分别日久;分别之时,亲人对自己的病又不以为意。
韩愈对侄子的软脚病就是这样:“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最终只留下“其竞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的遗憾。
袁枚亦然:“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同样留下“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的悲叹。
第五点:两人又共同选择抚养“遗孤”来弥补憾事
“敦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韩文)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袁文)
2、 写作思路上的相似:
结论:都以时间为顺序,以怀念悲痛的情感为线索
分析:
《祭十二郎文》:先通过家世的衰落颓败、幼时的孤苦伶仃及叔侄二人之间三别三会的叙述,抒写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悔恨无穷与抱恨终生。然后叙写十二郎之死,流露出内心无穷的迷惘和无尽的悲伤,最后通过对家属的吊慰、坟茔的迁徙及遗孤的教养的叙述,极写内心无处诉说、不可遏止的辛酸与悲苦,显得哀婉凄楚。行文自始至终以时间为顺序,以怀念为线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
《祭妹文》:同样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泪花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回归,从侍奉老母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递步进,感情波涌浪推,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呼应,浑然一体。
3、 感情基调,情感内容上的相似点:
结论:不是单一的思念和赞颂,情感内容丰富,悲痛死者而又感伤自身
《祭十二郎文》抒发了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祭妹文》抒发了骨肉之情,痛惜、哀伤、悔恨、无可奈何之情
分析:《祭十二郎文》从家世的凄凉、身世的不幸,到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自己的衰病到晚辈的幼小,这一切的一切都汇聚成一股感情的急流使作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这里有怀念也有内疚,有哀愤也有感激,有期望更有辛酸,字字似血,句句是泪,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无任何修饰和渲染,无一字一句不是作者骨肉至情的的真切流露。
袁枚的《祭妹文》贯穿全文的同样是凄楚哀婉的情调。本文基本上采取了顺叙的写法,先写兄妹幼年情事,以“呜呼”二字,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调,再写自己中年归家之后的景况,最后写妹妹病危和亡逝。末段连呼“呜呼哀哉”,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言辞哀婉凄切,情意缠绵悱恻,把对亡妹的思念、同情、内疚、哀痛统统浓缩在伤心欲绝的悲叹之中。
4、从两篇文章的抒情方式来看
结论:采用对话形式,直接抒情,借事抒情
《祭十二郎文》有直接抒情(语气词),借事抒情(生活琐碎家事)
《祭妹文》有直接抒情(语气词),借事抒情(生活琐碎家事),借景抒情(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分析:
《祭十二郎文》在选材上一反过去祭文对功绩或德行的赞颂,而选择了作者和十二郎之间的个人家常琐事,从自己幼年丧父到叔侄相以为命,从漂泊天涯到未老先衰,从病情揣测到沉痛自责,从后事安排到吊慰家属, 虽多记生活琐事,但无一字不关“情”,无一句不含“情”,可谓事事关情,语语动情,句句系情,字字含情。此外,本文还特别注重虚词的应用以增强行文的感染力,使文章独具风采。全文多处反复运用了“而”“邪”“也”“矣”“乎”等语气词,不仅加重了抒情的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而且增强了文章顿挫有力的节奏,突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祭妹文》同样是选择了生活琐事来抒发对亡妹的悼念之情,纯以散体形式抒写
情感,文不加饰,朴素无华,在家常琐事的诉说中贯注着诚挚的骨肉之情,确是不可多得的杰作。从朝夕相处同捉蟋蟀,到比肩并坐相伴读书;从椅裳拽衣不放悲声,到衣锦归家瞠视而笑;从妹归母家服侍阿母,到治办文墨见其才学;从阻人走报宽慰长兄到终宵刺探兄妹情深;从绵啜盼兄挣扎应诺到临终之际一目未瞑;从轻信医言远游他乡到痛悔自责伤心悲绝,这一切都属于琐琐屑事,可正是这些极富情致的生动细节,字字凄楚,句句动人,让人睹之神伤,闻之心动,从而产生出追魂摄魄的魅力。“总见自生至死,无不一体关情,悱恻无极,所以为绝世奇文”
(四)、从比较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以时间为顺序,以情感为线索,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第二:情感丰富,以情动人
第三:抒情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均叙写了很多家庭琐事,融情于事。
五、 提示其他可比较的地方,启发学生课后思考
1、文本的综合比较
导入:《祭十二郎文》除了可以跟它非常相似的《祭妹文》进行比较外,还可以跟这个单元的其他几篇文章进行比较,无论是必修课本还是现在的选修课本,每个单元的课文选择都是抓住它们的共同点来布置安排的。比如这个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赏析指导”这样写:本单元所选课文,风格各不相同,但从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看,都是前后贯通的,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课文文章和课外的比较,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拓展我们的阅读面。
例如:75页,《项羽之死》课后题,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异文的写法比较;“愿为诸君快战”,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同文的用词比较
110页,《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后题,将本文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异文的人物描写比较
113页,《项脊轩志》课后题,试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作比较,说说两篇文章缩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志有什么不同——异文的内容和情感的比较
2、文本的单项比较
除了方法,内容,情感之间的比较,作为文言文,文本本身的字词意义是同学们要攻克的最大也是最直接的难题,这同样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来进行。
例如:虚词“其”的用法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难道
B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
C 其信然邪?
D 其梦耶?
E 其传之非其真邪?
F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他的
G汝其善抚之 一定
H齐国其庶几乎 或许
I其真无马耶?其真不识马也。
——这就是我们考试中所出现的一词多义的意义和用法的判别
又如:“惟兄嫂是依”与“唯利是图”,这就是我们考试中所出现的“特殊句式”的异同判断。
六、拓展迁移:比较阅读法在语文学习中的其他应用
(一) 了解比较阅读法在现代文阅读中的应用
比较点:包括文章的体裁、立意、标题、结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方法作用,乃至文章的风格、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
(二)、最常用于诗歌鉴赏中,因为诗歌短而精,比较好操作
1、快速了解诗歌比较的类型有:
1、“同朝同人同题”艺术鉴赏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题菊花》与《菊花》两首七绝诗
2、“同朝同人异题”艺术鉴赏
唐代“诗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山居秋暝》
3、“同朝异人同题”艺术鉴赏。
盛唐王昌龄与晚唐马戴各自撰写的《出塞》七绝诗
4、“同朝异人异题”艺术鉴赏。
唐朝“诗仙”李白《赠汪伦》与韦应物《滁州西涧》
5、“异朝异人异题”艺术鉴赏。
唐代贺知章《咏柳》与宋代陆游《关山月》
6、“异朝同人异题”艺术鉴赏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旧中国)与《郊原的青草》(新中国)
7、“异朝同人同题”艺术鉴赏。
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北宋)与《点绛唇•寂寞深闺》(南宋)
8、“异朝异人同题”艺术鉴赏。
唐代杜牧与清代赵翼的各自《赤壁》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可比较的篇目有:
鲍照的《拟行路难》与李白的《行路难》,李白的《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与王维的《归嵩山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李贺的《梦天》,杜甫的《登岳阳楼》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韦庄的《菩萨蛮》与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甫的《阁夜》与《旅夜书怀》,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煜的《虞美人》与《浪淘沙》
2、以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进行比较练习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比较点:比较两首诗歌中的“梅花”的形象特点的异同
明确:
3、了解诗歌比较阅读的考查题型
近几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阅读。这种比较鉴赏题型,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采用了这种新题型。本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鉴赏,而2007年高考浙江卷则是3篇作品的比较阅读。 2008年有三套(湖南卷,湖北卷,广东卷),其中湖北卷是属于诗内自比。
第一:情感、内容的比较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入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第二:意象,意境的比较
【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第三:语言赏析的比较
【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秋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的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第四:手法、技巧的比较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七、总结本节课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从同中见异,也可从异中
见同。 通过比较,我们懂得了辨别,同时也懂得了归纳,形成知识系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一段话。所以说,如果大家以后多多阅读,多多比较,必然能够心领神会,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技巧。
八、作业布置
比较郭沫若和瞿秋白的《卜算子 咏梅》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