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必修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55阅读:
字号:小|大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泉州实验中学 高希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
首先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本课型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但怎样看待作者的这些观点,尤其是“对爱情的渴望”观点的把握,允许学生探讨但不宜渲染。讨论是必要的,但现在这一代的孩子,处在知识大爆炸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充斥他们的大脑,要注意避免学生乱讲,必须给予有力的引导,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猴子是因为思考这个问题变成人的吗?
什么情况下时候可爱的动物们会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呢?
在童话世界中。当所有的动物具备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并且语言相通的时候。
当然童话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问与我们共存与世的其他生命,虽然它们都在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生命的存在和传承,但他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只能由人类来回答。不仅因为语言的隔膜,更因为只有人类会深入思考的生命,而且会一直思考下去。
记得帕斯卡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幻灯片:
• 人不过是一根芦苇,在自然界中最脆弱,但它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 ——(法)帕斯卡(Pascal)
•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于仅懂生存
•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人类是多么渺小柔弱,但人却不断地追寻存在的意义,总是会一直思考三个问题,“我从何而来,我为何而生,我去往何处?”只要人类的生命不息,这样的追问就不会停止。这三个问题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就是这份思考的心灵的光芒,让我们可以超越死亡,与永恒的宇宙对话。
你们能说出先哲们的一些关于生命思考的答案吗?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第二个生的问题问题。
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想过这个问题,而且可能在每一个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答案。你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始思考生命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开始思考的呢?当时有没有怎样的答案呢。
生的思考很可能源自生的困惑或者死的触动。在我们幼小的生命中的某一天突然明白死的意义开始,我们就会思考生命,我在初一的时候,因为邻居家很疼我的16岁哥哥因为救一名8岁落水儿童死了,我就在那时开始思考发现原来没有生命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获得比我们长久的存在,原来世间万物,所有有生命的,一定会死亡消失,原来生命仅有一次,时间重不停留回转,生命脆弱而珍贵。
正如史铁生所说
幻灯片: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史铁生
我们也往往因为这样的思考学会了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学会放下那颗高傲、孤独和不可侵犯的心,学会与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和平相处,相知相爱。
但是生命是何等多姿多彩,生命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应怎样渡过我们的一生。但是我们有幸可以倾听一位大师他自己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
二、作者介绍:
这位大师就是罗素。
幻灯片作者介绍。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多个领域(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均有著述,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幻灯片1.
1、良好的家庭教育
2、反对战争、反对独裁
3、辉煌的交往
4、追求和平、支持核裁军
5、诺贝尔奖获得者
1、良好的家庭教育
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祖父(在博克(Burke)著的《贵族名册》中记载了这个贵族世家:伯特兰•罗素的家谱中找不出一个平头百姓,他的母亲凯特•斯坦利(Stanley Kate)是1066年法国入侵者的后裔,其先祖因在博思沃斯原野战役中的功绩被封为伯爵。他的父亲安伯利勋爵(Amberley)是一位在国会为通过《改革法案》而呼吁呐喊并终得成为维多利亚喉舌的第一代罗素伯爵之子。)
笃信宗教,主张自由主义观点的祖母
祖父大量藏书及家庭教师的多国语言
2、反对战争、反对独裁
反对一战入狱(1918)
热烈欢迎十月革命的成功
支持裁军静坐被判监禁(1961)
晚年致力禁核运动,创立和平基金会
3、辉煌的交往
1895年同倍倍尔、李卜克内西来往
1920年在莫斯科见到列宁
1920年到北京演讲并向梁启超介绍苏俄
1955年和爱因斯坦一起签名主张禁核
4、追求和平、支持核裁军
1955年起草禁核声明送各国科学家签名
1958年组织核裁军运动
5、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为何而生”,罗素以其一生的探索和实践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最单纯而又最强烈的回答。本文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
三课文解读
现在我们来感受他动人的文笔中深邃的思想。请同学朗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对与生命他有哪些追求。注意文章的结构特点。
1、本文结构——对高考作文结构模式的借鉴意义。
明确结构:先总后分再总。议论式的随笔一般有四种结构模式,即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和总分式。
总——分——总
开头总提,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总结。
2、讨论归纳作者一生有哪几种追求,这些追求中哪一种是他最执著而又最痛苦的?
明确:
一是对纯真爱情的渴望,
二是对无穷知识的追求,
三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
而第三种追求才是作者最执著而又最痛苦的。(为什么)
3.试概括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爱情能带来狂喜;——爱情不仅是快乐之源,它的丧失也是痛苦之源。其次,爱情之所以被人称颂,还因为它能给所有最美的事物带来更高的价值,如音乐、高山日出、皓月当空的大海。一个从来没有和他喜爱的女子一起享受过好事物的人,便不能充分体会出这些事物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爱情能使人摆脱孤寂——在于强调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在爱的结合中能见到天堂的缩影——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罗素心中的爱情是圣洁高尚,无私的,爱情教会了他宽容,爱,和感受生命中一切的美,让他的生命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4作者追求那些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分为几大类?第三段最后一句的“这方面”指的是什么?
一是渴望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世界
一是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科学
一是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知识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
5世界的苦难有哪些?
自然灾害:火山,地震,2004印度洋大海啸,前一阵子美国的飓风,中国的SARS,世界性的禽流感等等,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多少有些脆弱,有些无能为力。
人为苦难:战争,疾病,贫穷,痛苦,孤寂,饥饿,等等多少可以避免。
这些苦难有源自人类对其他生命的漠视,有源自人性自私狂妄的私欲贪念野心等这样的人为痛苦尤其令罗素不堪忍受,他说都是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幻灯片:
不可遏止的同情:
饥饿的儿童
被压迫被折磨者
孤苦无依的老人
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现实的世界使罗素痛苦,他希望减轻这些痛苦,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二战时,1918年,罗素曾经发表反对战争的演讲,被英国政府逮捕,地第一次饱尝了铁窗的滋味。1961年,已89岁高龄的他又因参加了反对政府的静坐,又一次身陷囹圄。就在逝世的当天,他还在为以阿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而忧心冲冲。
罗素是之痛苦不是为一己之痛。他深沉的痛苦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6.试分析作者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内涵与关系。
1)他2岁丧母亲,4岁丧负,是一个从小失去父母之爱的孩子,一生坎坷,命运多舛,正因为失去,明白渴望的强烈,他敏感而多情的心灵更能够深刻感受处于苦难中人类不幸的痛苦,当他从爱情中感受到人类之爱的美好和强烈之后,更坚定了他对人类始终不逾的关爱,如张爱玲所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他说,爱情不仅是快乐之源,它的丧失也是痛苦之源。其次,爱情之所以被人称颂,还因为它能给所有最美的事物带来更高的价值,如音乐、高山日出、皓月当空的大海。一个从来没有和他喜爱的女子一起享受过美好事物的人,便不能充分体会出这些事物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爱的圣洁高尚催生了他对美的感受,对生命的热爱,追求爱情让他的人生进入了极其美好的境界。那是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那里是一切真善美的存在,那也是人类理想的境地。
2)我生来并不幸福。那时候,我最喜欢听的圣歌是:“厌倦尘世,我肩头重负罪孽。”五岁时,我曾想到,如果我能活到70岁,那我到现在才捱过我全部生命的十四分之一,我觉得面前漫长的无聊生涯简直难以忍受。青春时代,我厌恶生活,一度徘徊于自杀的边缘;而我之所以终于抑制了自尽的念头,只是因为想多学些数学。现在,相反地,我热爱生活;几乎可以这么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生活更加热爱了。
他一生孜孜不卷的追求,他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他之所以这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
知识拯救了他,引领他进入美好的理想境界,他用毕生投入知识的海洋创造更多的知识,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苦难。
他追求爱情,追求知识,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而且,文章最后写到“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值得为它而活着
同情人类苦难是作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的真正动力。
幻灯片
三种追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
• 1他感受到爱的幸福
• 他传播爱,渴望人类走进爱的天堂
• 2知识拯救了他
• 他用一生所得智慧拯救苦难中的人类
7.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使用的是比喻 修辞;这种修辞特点生动形象;创设的情景是我象茫茫大海上一只浮萍被狂风吹来吹去;
“深深的苦海”是人生之艰难。“肆意”,说明激情之强烈对我命运的主宰是我一生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绝望的边缘是生之苦难是追求之执着而不可的痛苦,是渴望救赎人类而无能为力的痛苦。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
——在将近一百年的生命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不是一位案头书生,他身上流淌着伯特兰•家族的滚烫的血液,“强烈的誓为国家尽忠效力的家族责任感”,在强烈的政治热情下,他成了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看见了所有的苦难
他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直到逝世的当天,还在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他为他所信仰的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其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博受精神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
8对罗素的人生评价及启迪
他睿智,他博大精深;
他渴望知识、追求真理;
他充满温情、多姿多彩;
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
这就是罗素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满怀着对他的崇敬之情,沿着他老人家的足迹走下去吧,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幸福,为了生活在我们周围人都能过上快乐生活而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吧!
探究学习:这篇随笔短小精悍,层次分明,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尤其是他对人类的关爱之情,特别令人感动。
9图片幻灯片。
这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这就是和我们一样渴望幸福与爱在世间仅有一次生命的人类,他们在遭受怎样的痛苦。我们可以闭眼漠视吗?他们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一片土地,却在忍受百倍于我们的苦难,不是他们过错而要背负的苦难,他们就在我们的身旁,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呢?
四.小结:
生命的意义是因各自的理解而不同,那些坚强勇敢的人都会以自己一生的生命来诠释自己的理解,于是我们看到的一个个伟大的英雄,一段段不朽的传说。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了别人他生在世间的价值。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类人生的意义凡高、贝多芬、林肯、马丁路得金。同时,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平凡的人,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们如同一群苦行僧,可是没有人的生命会追求痛苦,如果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世间是没有苦行僧的,那么是怎样虔诚的信仰召唤着他们呢?是什么温暖他们漫长孤独而艰难的行走旅程的呢?是爱的收获。是渴望的目光朴实真诚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爱,这就是行走者的动力源泉,因为被认可,被尊重因为自己能够给他们带来幸福而感受到自身的存在的价值,这就是行走的原因。
现在你们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吗?每个学生可以真诚的回答,也可以问老师。
在爱中,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
五作业:
想像性随笔: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每一人生阶段也有所不同。少年时期追求什么?中年时期追求什么?老年时候又追求什么?
泉州实验中学 高希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
首先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本课型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但怎样看待作者的这些观点,尤其是“对爱情的渴望”观点的把握,允许学生探讨但不宜渲染。讨论是必要的,但现在这一代的孩子,处在知识大爆炸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充斥他们的大脑,要注意避免学生乱讲,必须给予有力的引导,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猴子是因为思考这个问题变成人的吗?
什么情况下时候可爱的动物们会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呢?
在童话世界中。当所有的动物具备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并且语言相通的时候。
当然童话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问与我们共存与世的其他生命,虽然它们都在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生命的存在和传承,但他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只能由人类来回答。不仅因为语言的隔膜,更因为只有人类会深入思考的生命,而且会一直思考下去。
记得帕斯卡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幻灯片:
• 人不过是一根芦苇,在自然界中最脆弱,但它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 ——(法)帕斯卡(Pascal)
•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于仅懂生存
•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人类是多么渺小柔弱,但人却不断地追寻存在的意义,总是会一直思考三个问题,“我从何而来,我为何而生,我去往何处?”只要人类的生命不息,这样的追问就不会停止。这三个问题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就是这份思考的心灵的光芒,让我们可以超越死亡,与永恒的宇宙对话。
你们能说出先哲们的一些关于生命思考的答案吗?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第二个生的问题问题。
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想过这个问题,而且可能在每一个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答案。你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始思考生命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开始思考的呢?当时有没有怎样的答案呢。
生的思考很可能源自生的困惑或者死的触动。在我们幼小的生命中的某一天突然明白死的意义开始,我们就会思考生命,我在初一的时候,因为邻居家很疼我的16岁哥哥因为救一名8岁落水儿童死了,我就在那时开始思考发现原来没有生命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获得比我们长久的存在,原来世间万物,所有有生命的,一定会死亡消失,原来生命仅有一次,时间重不停留回转,生命脆弱而珍贵。
正如史铁生所说
幻灯片: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史铁生
我们也往往因为这样的思考学会了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学会放下那颗高傲、孤独和不可侵犯的心,学会与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和平相处,相知相爱。
但是生命是何等多姿多彩,生命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应怎样渡过我们的一生。但是我们有幸可以倾听一位大师他自己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
二、作者介绍:
这位大师就是罗素。
幻灯片作者介绍。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多个领域(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均有著述,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幻灯片1.
1、良好的家庭教育
2、反对战争、反对独裁
3、辉煌的交往
4、追求和平、支持核裁军
5、诺贝尔奖获得者
1、良好的家庭教育
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祖父(在博克(Burke)著的《贵族名册》中记载了这个贵族世家:伯特兰•罗素的家谱中找不出一个平头百姓,他的母亲凯特•斯坦利(Stanley Kate)是1066年法国入侵者的后裔,其先祖因在博思沃斯原野战役中的功绩被封为伯爵。他的父亲安伯利勋爵(Amberley)是一位在国会为通过《改革法案》而呼吁呐喊并终得成为维多利亚喉舌的第一代罗素伯爵之子。)
笃信宗教,主张自由主义观点的祖母
祖父大量藏书及家庭教师的多国语言
2、反对战争、反对独裁
反对一战入狱(1918)
热烈欢迎十月革命的成功
支持裁军静坐被判监禁(1961)
晚年致力禁核运动,创立和平基金会
3、辉煌的交往
1895年同倍倍尔、李卜克内西来往
1920年在莫斯科见到列宁
1920年到北京演讲并向梁启超介绍苏俄
1955年和爱因斯坦一起签名主张禁核
4、追求和平、支持核裁军
1955年起草禁核声明送各国科学家签名
1958年组织核裁军运动
5、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为何而生”,罗素以其一生的探索和实践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最单纯而又最强烈的回答。本文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
三课文解读
现在我们来感受他动人的文笔中深邃的思想。请同学朗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对与生命他有哪些追求。注意文章的结构特点。
1、本文结构——对高考作文结构模式的借鉴意义。
明确结构:先总后分再总。议论式的随笔一般有四种结构模式,即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和总分式。
总——分——总
开头总提,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总结。
2、讨论归纳作者一生有哪几种追求,这些追求中哪一种是他最执著而又最痛苦的?
明确:
一是对纯真爱情的渴望,
二是对无穷知识的追求,
三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
而第三种追求才是作者最执著而又最痛苦的。(为什么)
3.试概括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爱情能带来狂喜;——爱情不仅是快乐之源,它的丧失也是痛苦之源。其次,爱情之所以被人称颂,还因为它能给所有最美的事物带来更高的价值,如音乐、高山日出、皓月当空的大海。一个从来没有和他喜爱的女子一起享受过好事物的人,便不能充分体会出这些事物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爱情能使人摆脱孤寂——在于强调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在爱的结合中能见到天堂的缩影——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罗素心中的爱情是圣洁高尚,无私的,爱情教会了他宽容,爱,和感受生命中一切的美,让他的生命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4作者追求那些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分为几大类?第三段最后一句的“这方面”指的是什么?
一是渴望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世界
一是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科学
一是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知识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
5世界的苦难有哪些?
自然灾害:火山,地震,2004印度洋大海啸,前一阵子美国的飓风,中国的SARS,世界性的禽流感等等,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多少有些脆弱,有些无能为力。
人为苦难:战争,疾病,贫穷,痛苦,孤寂,饥饿,等等多少可以避免。
这些苦难有源自人类对其他生命的漠视,有源自人性自私狂妄的私欲贪念野心等这样的人为痛苦尤其令罗素不堪忍受,他说都是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幻灯片:
不可遏止的同情:
饥饿的儿童
被压迫被折磨者
孤苦无依的老人
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现实的世界使罗素痛苦,他希望减轻这些痛苦,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二战时,1918年,罗素曾经发表反对战争的演讲,被英国政府逮捕,地第一次饱尝了铁窗的滋味。1961年,已89岁高龄的他又因参加了反对政府的静坐,又一次身陷囹圄。就在逝世的当天,他还在为以阿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而忧心冲冲。
罗素是之痛苦不是为一己之痛。他深沉的痛苦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6.试分析作者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内涵与关系。
1)他2岁丧母亲,4岁丧负,是一个从小失去父母之爱的孩子,一生坎坷,命运多舛,正因为失去,明白渴望的强烈,他敏感而多情的心灵更能够深刻感受处于苦难中人类不幸的痛苦,当他从爱情中感受到人类之爱的美好和强烈之后,更坚定了他对人类始终不逾的关爱,如张爱玲所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他说,爱情不仅是快乐之源,它的丧失也是痛苦之源。其次,爱情之所以被人称颂,还因为它能给所有最美的事物带来更高的价值,如音乐、高山日出、皓月当空的大海。一个从来没有和他喜爱的女子一起享受过美好事物的人,便不能充分体会出这些事物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爱的圣洁高尚催生了他对美的感受,对生命的热爱,追求爱情让他的人生进入了极其美好的境界。那是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那里是一切真善美的存在,那也是人类理想的境地。
2)我生来并不幸福。那时候,我最喜欢听的圣歌是:“厌倦尘世,我肩头重负罪孽。”五岁时,我曾想到,如果我能活到70岁,那我到现在才捱过我全部生命的十四分之一,我觉得面前漫长的无聊生涯简直难以忍受。青春时代,我厌恶生活,一度徘徊于自杀的边缘;而我之所以终于抑制了自尽的念头,只是因为想多学些数学。现在,相反地,我热爱生活;几乎可以这么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生活更加热爱了。
他一生孜孜不卷的追求,他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他之所以这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
知识拯救了他,引领他进入美好的理想境界,他用毕生投入知识的海洋创造更多的知识,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苦难。
他追求爱情,追求知识,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而且,文章最后写到“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值得为它而活着
同情人类苦难是作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的真正动力。
幻灯片
三种追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
• 1他感受到爱的幸福
• 他传播爱,渴望人类走进爱的天堂
• 2知识拯救了他
• 他用一生所得智慧拯救苦难中的人类
7.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使用的是比喻 修辞;这种修辞特点生动形象;创设的情景是我象茫茫大海上一只浮萍被狂风吹来吹去;
“深深的苦海”是人生之艰难。“肆意”,说明激情之强烈对我命运的主宰是我一生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绝望的边缘是生之苦难是追求之执着而不可的痛苦,是渴望救赎人类而无能为力的痛苦。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
——在将近一百年的生命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不是一位案头书生,他身上流淌着伯特兰•家族的滚烫的血液,“强烈的誓为国家尽忠效力的家族责任感”,在强烈的政治热情下,他成了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看见了所有的苦难
他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直到逝世的当天,还在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他为他所信仰的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其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博受精神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
8对罗素的人生评价及启迪
他睿智,他博大精深;
他渴望知识、追求真理;
他充满温情、多姿多彩;
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
这就是罗素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满怀着对他的崇敬之情,沿着他老人家的足迹走下去吧,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幸福,为了生活在我们周围人都能过上快乐生活而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吧!
探究学习:这篇随笔短小精悍,层次分明,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尤其是他对人类的关爱之情,特别令人感动。
9图片幻灯片。
这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这就是和我们一样渴望幸福与爱在世间仅有一次生命的人类,他们在遭受怎样的痛苦。我们可以闭眼漠视吗?他们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一片土地,却在忍受百倍于我们的苦难,不是他们过错而要背负的苦难,他们就在我们的身旁,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呢?
四.小结:
生命的意义是因各自的理解而不同,那些坚强勇敢的人都会以自己一生的生命来诠释自己的理解,于是我们看到的一个个伟大的英雄,一段段不朽的传说。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了别人他生在世间的价值。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类人生的意义凡高、贝多芬、林肯、马丁路得金。同时,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平凡的人,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们如同一群苦行僧,可是没有人的生命会追求痛苦,如果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世间是没有苦行僧的,那么是怎样虔诚的信仰召唤着他们呢?是什么温暖他们漫长孤独而艰难的行走旅程的呢?是爱的收获。是渴望的目光朴实真诚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爱,这就是行走者的动力源泉,因为被认可,被尊重因为自己能够给他们带来幸福而感受到自身的存在的价值,这就是行走的原因。
现在你们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吗?每个学生可以真诚的回答,也可以问老师。
在爱中,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
五作业:
想像性随笔: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每一人生阶段也有所不同。少年时期追求什么?中年时期追求什么?老年时候又追求什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