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鲁人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04阅读:
字号:小|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
1.湘西少年:
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2、军旅生涯:1917――1922
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当夜过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询问了几句,各人按罪名轻重先来一顿板子、一顿夹棍。有二十七个在刑罚中画了供,用墨涂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就被簇拥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 (《清乡所见》)
文姓秘书的影响:教沈从文看报纸,看辞书,劝导沈好好读书写字
3、抒情诗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4、被流放的歌者:
“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用笔者求其有意义,有作用,传统写作方式以及对社会态度,实值得严肃认真加以检讨,有所抉择……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起步,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载《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并批判道:“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我”在什么地方?寻觅,也无处可以找到。我“意志”是什么?我写的全是要不得的,这是人家说的......我终得牺牲。我不向南行,留下在这里,本来即是为孩子在新环境中受教育,自己决心作牺牲的!应当放弃了对一只沉船的希望,将爱给予下一代。(1949年初致夫人张兆和的信)
1949年的春节刚过去几天,早晨,他开始实现这一悲壮的举动,被儿子制止了。儿子走后,他又用几种方法寻求解脱,幸好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小舅子张中和及时来到沈家,解救了他。或许是天道未泯,一代大师本不该如此离开人世;也许是天意轮回,中国的文物研究注定需要此人。不管怎样,沈从文侥幸逃过了这次命运的劫难。在我看来,这是他个人之幸,更是国家之幸。
在医院,他仍然处于极度的精神错乱中,把戴着口罩的医生认定为伪装的迫害者。出院后,不断有朋友来看他。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从紊乱中解脱出来,变得安静了。
一和好的音乐对面,我即得完全投降认输。它是唯一用过程来说教,而不是以是非说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师。一到音乐中我就十分善良,完全和孩子们一样,整个变了。我似乎是从无数回无数种音乐中支持了自己,改造了自己,而又在当前从一个长长乐曲中新生了的。(1949年9月20日致夫人的信)
正是音乐的滋润,心灵豁然洞开,沈从文已领悟到了生命的深层内涵:“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沈从文别集•抽象的抒情》)
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充满感情地写道:“我还记得兆和说过,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静,看样子他明白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已尽了自己的责任,清清白白,无愧于心。他的确是这样。我多么羡慕他!可是我却不能走得像他那样平静,那样从容,因为我并未尽了自己的责任,还欠下一身债。我不可能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离开人世。”
终有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甜酒•苦酒――沈从文的爱情生活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在中国公学,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沈从文跟得很紧,追得很累,而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照例不复。可沈从文不管这些,依旧勤快地写他的情书。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沈从文曾跟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亲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后,张兆和即拍电报给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县;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由其家人护送回故乡凤凰,一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一部分洒向沱江清溪之中……
二、大师经典――《边城》
1.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愁人的美丽:温暖而哀伤
我坐在后舱口稀薄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对于这条河水这个地方的一切旧帐。原来我离开了这个地方已十六年。想起这一堆倏然而来飘然而逝的日子,想起这堆日子中所有人事的变迁,我轻轻的叹息了好些次。……“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象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象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面前万象百物,对拉船人和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的情感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我仿佛很渺小很谦卑,对一切有生无生似乎都在向我伸手,且微笑的轻轻的说:‘我来了,是的,我依然和从前一样的来了。我们全是原来的样子,真令人高兴。你,充满着牛粪和桐油气味的小小河街,……很可喜的是我们还互相认识,因为我们过去实在太熟悉了’。” (《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他深深感受到的东西,竟如刻骨铭心一般并且顽强地渗透在他的《边城》等作品之中。他对那些不能真正体味他作品的“城里人”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他的作品背后却又有着极现实又极恒定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一些人生的基本形式和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比如说隔膜。沈从文小说的表面生活是平和的,温情脉脉的(《边城》呒终处在一派淳朴之气中)。然而这淳朴之气下面,却是深深的隔膜(几乎是“存在主义”的隔膜)。顺顺与二老的隔膜,二老与大老的隔膜,二老与翠翠的隔膜,二老与老船夫的隔膜,老船夫与顺顺的隔膜,老船夫与翠翠的隔膜,翠翠与整个世界的隔膜(甚至对她自己都有隔膜)……注定了一切都将在悲剧中了结(一种比啼哭与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剧)。沈从文以为朱光潜先生对他所作的断语最在本质上:深心里,是个孤独者。这种孤独感散发在《边城》的字里行间。《边城》,这“边”字,就有了一丝孤独。作品一开头:“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孤独便又深了点。那独立山头的白塔,那类似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渡口景象,那一幅幅黄昏与夜晚的凄清幽远的景色……无一莫把孤独托现出来。作品背后,是一个无底的企盼(张德蒂的雕塑《边城》以翠翠的盼望做画,极传《边城》之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的简单介绍,为我们了解“边城”做了一点铺垫工作。但对一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作品来说,我们所做的仅仅是个开始。一部伟大的作品是要用尽一生去阅读、体会、沉思,使我们在生命历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有一盏心灵之灯相伴左右。今天,我们继续前路,通过对所选部分做出简要的分析来聆听大师。
二、布置问题
(一)写了什么
1.阅读预习提示,指出小说“写了什么”?
明确: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
2.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
明确: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
3.这些“爱”中所突出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
(二)怎样写的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明确: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2. “薄薄的凄凉”――隐约的内心波动,无法勃发。
“胡思乱想”――摆脱不掉的情思,莫名其妙。
“忽然哭了”――无处言说,人情质朴。
心上沉重――入情渐深
轻飏的梦――爱有所属
梦外人生――傩送的爱
柔软的芦管――翠翠的爱
又摘虎尾草――心有所属
3.什么样的爱?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纯净 平等 真挚 自然……似乎是超越人间,可又是深埋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谁不希望一场纯净的爱情。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比较: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上邪》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简•爱》:“你以为我穷、不美,我就低你一等?你错了。我们是平等的。就像我们同样穿行过坟墓,同样站在上帝的脚跟前,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简这样对罗切斯特说。
《呼啸山庄》:(凯瑟琳在与女仆交谈):“我在这世上最大的苦恼,就是希克厉的苦恼;他的每一个苦恼,从刚开头,我就觉察到,切身感受到了。我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他,即使其它一切都毁灭了。独有他留下来,我依然还是我。假使其它一切都留下,独有他毁灭了,那整个宇宙就变成一个巨大的陌生人,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
《大话西游》:曾经有一分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花样年华》: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的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4、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5、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6、教师总结。
柔情似水,这里,柔情是一种最高贵也最高雅的情感。作者用最出神的笔墨淡然写出一份柔情,对现实进行过滤或裁剪,或根据心的幻想去营造一个世界。我们要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让我们一起去感应,去享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而温暖,它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干净起来,敞亮开来……
但当你合上书本,世事纷沓而来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阅读《边城》的那个场景那个瞬间是那样的不真实,仿佛是一段偷来的并不属于你的时光……于是,你摇摇头,笑了。
《边城》的意义:这美好的柔情也许只能存在于古老的湘西,那偏远的边地;这美好的柔情深埋在每个人的心底,那心中的一个角落。
三、布置作业:
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
1.湘西少年:
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2、军旅生涯:1917――1922
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当夜过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询问了几句,各人按罪名轻重先来一顿板子、一顿夹棍。有二十七个在刑罚中画了供,用墨涂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就被簇拥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 (《清乡所见》)
文姓秘书的影响:教沈从文看报纸,看辞书,劝导沈好好读书写字
3、抒情诗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4、被流放的歌者:
“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用笔者求其有意义,有作用,传统写作方式以及对社会态度,实值得严肃认真加以检讨,有所抉择……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起步,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载《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并批判道:“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我”在什么地方?寻觅,也无处可以找到。我“意志”是什么?我写的全是要不得的,这是人家说的......我终得牺牲。我不向南行,留下在这里,本来即是为孩子在新环境中受教育,自己决心作牺牲的!应当放弃了对一只沉船的希望,将爱给予下一代。(1949年初致夫人张兆和的信)
1949年的春节刚过去几天,早晨,他开始实现这一悲壮的举动,被儿子制止了。儿子走后,他又用几种方法寻求解脱,幸好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小舅子张中和及时来到沈家,解救了他。或许是天道未泯,一代大师本不该如此离开人世;也许是天意轮回,中国的文物研究注定需要此人。不管怎样,沈从文侥幸逃过了这次命运的劫难。在我看来,这是他个人之幸,更是国家之幸。
在医院,他仍然处于极度的精神错乱中,把戴着口罩的医生认定为伪装的迫害者。出院后,不断有朋友来看他。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从紊乱中解脱出来,变得安静了。
一和好的音乐对面,我即得完全投降认输。它是唯一用过程来说教,而不是以是非说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师。一到音乐中我就十分善良,完全和孩子们一样,整个变了。我似乎是从无数回无数种音乐中支持了自己,改造了自己,而又在当前从一个长长乐曲中新生了的。(1949年9月20日致夫人的信)
正是音乐的滋润,心灵豁然洞开,沈从文已领悟到了生命的深层内涵:“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沈从文别集•抽象的抒情》)
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充满感情地写道:“我还记得兆和说过,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静,看样子他明白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已尽了自己的责任,清清白白,无愧于心。他的确是这样。我多么羡慕他!可是我却不能走得像他那样平静,那样从容,因为我并未尽了自己的责任,还欠下一身债。我不可能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离开人世。”
终有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甜酒•苦酒――沈从文的爱情生活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在中国公学,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沈从文跟得很紧,追得很累,而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照例不复。可沈从文不管这些,依旧勤快地写他的情书。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沈从文曾跟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亲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后,张兆和即拍电报给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县;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由其家人护送回故乡凤凰,一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一部分洒向沱江清溪之中……
二、大师经典――《边城》
1.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愁人的美丽:温暖而哀伤
我坐在后舱口稀薄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对于这条河水这个地方的一切旧帐。原来我离开了这个地方已十六年。想起这一堆倏然而来飘然而逝的日子,想起这堆日子中所有人事的变迁,我轻轻的叹息了好些次。……“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象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象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面前万象百物,对拉船人和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的情感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我仿佛很渺小很谦卑,对一切有生无生似乎都在向我伸手,且微笑的轻轻的说:‘我来了,是的,我依然和从前一样的来了。我们全是原来的样子,真令人高兴。你,充满着牛粪和桐油气味的小小河街,……很可喜的是我们还互相认识,因为我们过去实在太熟悉了’。” (《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他深深感受到的东西,竟如刻骨铭心一般并且顽强地渗透在他的《边城》等作品之中。他对那些不能真正体味他作品的“城里人”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他的作品背后却又有着极现实又极恒定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一些人生的基本形式和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比如说隔膜。沈从文小说的表面生活是平和的,温情脉脉的(《边城》呒终处在一派淳朴之气中)。然而这淳朴之气下面,却是深深的隔膜(几乎是“存在主义”的隔膜)。顺顺与二老的隔膜,二老与大老的隔膜,二老与翠翠的隔膜,二老与老船夫的隔膜,老船夫与顺顺的隔膜,老船夫与翠翠的隔膜,翠翠与整个世界的隔膜(甚至对她自己都有隔膜)……注定了一切都将在悲剧中了结(一种比啼哭与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剧)。沈从文以为朱光潜先生对他所作的断语最在本质上:深心里,是个孤独者。这种孤独感散发在《边城》的字里行间。《边城》,这“边”字,就有了一丝孤独。作品一开头:“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孤独便又深了点。那独立山头的白塔,那类似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渡口景象,那一幅幅黄昏与夜晚的凄清幽远的景色……无一莫把孤独托现出来。作品背后,是一个无底的企盼(张德蒂的雕塑《边城》以翠翠的盼望做画,极传《边城》之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的简单介绍,为我们了解“边城”做了一点铺垫工作。但对一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作品来说,我们所做的仅仅是个开始。一部伟大的作品是要用尽一生去阅读、体会、沉思,使我们在生命历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有一盏心灵之灯相伴左右。今天,我们继续前路,通过对所选部分做出简要的分析来聆听大师。
二、布置问题
(一)写了什么
1.阅读预习提示,指出小说“写了什么”?
明确: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
2.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
明确: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
3.这些“爱”中所突出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
(二)怎样写的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明确: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2. “薄薄的凄凉”――隐约的内心波动,无法勃发。
“胡思乱想”――摆脱不掉的情思,莫名其妙。
“忽然哭了”――无处言说,人情质朴。
心上沉重――入情渐深
轻飏的梦――爱有所属
梦外人生――傩送的爱
柔软的芦管――翠翠的爱
又摘虎尾草――心有所属
3.什么样的爱?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纯净 平等 真挚 自然……似乎是超越人间,可又是深埋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谁不希望一场纯净的爱情。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比较: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上邪》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简•爱》:“你以为我穷、不美,我就低你一等?你错了。我们是平等的。就像我们同样穿行过坟墓,同样站在上帝的脚跟前,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简这样对罗切斯特说。
《呼啸山庄》:(凯瑟琳在与女仆交谈):“我在这世上最大的苦恼,就是希克厉的苦恼;他的每一个苦恼,从刚开头,我就觉察到,切身感受到了。我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他,即使其它一切都毁灭了。独有他留下来,我依然还是我。假使其它一切都留下,独有他毁灭了,那整个宇宙就变成一个巨大的陌生人,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
《大话西游》:曾经有一分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花样年华》: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的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4、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5、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6、教师总结。
柔情似水,这里,柔情是一种最高贵也最高雅的情感。作者用最出神的笔墨淡然写出一份柔情,对现实进行过滤或裁剪,或根据心的幻想去营造一个世界。我们要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让我们一起去感应,去享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而温暖,它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干净起来,敞亮开来……
但当你合上书本,世事纷沓而来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阅读《边城》的那个场景那个瞬间是那样的不真实,仿佛是一段偷来的并不属于你的时光……于是,你摇摇头,笑了。
《边城》的意义:这美好的柔情也许只能存在于古老的湘西,那偏远的边地;这美好的柔情深埋在每个人的心底,那心中的一个角落。
三、布置作业:
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