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04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清文章思路。
2 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重点 整体感知,准确把握主题文章。
难点 思考由“第一个”到“无数个”探险者,由“现实——历史——未来——现实”三个漫想空间是如何的。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一 , 导入:
二 教学目标展示:
三 释题:
1 万重山:
2 简介三峡:
3 漫想:
四 作者简介
五 初读课文
1 请大家带着下面的练习读课文
(一)在文中圈出下列的字,并结合工具书给其注音:
(二)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是词语
(三)思考
(1)作者漫想的起点在何处?
终点又在哪里?
(2)作者是怎样描述三峡风景的?
2 一生朗读课文第二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一组图片
3 读完后找几个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里景物的特点
4作者为什么要壮写这些景物?
五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 大家再次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作者立足于眼前的景物,产生“漫想”思路的语句。
(第3段):“头脑中一无所。……一个古
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5段):“于是,我的思维,如同被风牵
引着,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
(第8段):“再想下去。”
(第11段):“我的思维向更遥远的空间和
时间飞去。”
(第4段):“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
(最后一句):“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
人的曾经感到和未感到的喜悦。”
2 这些“漫想”是语句是沿着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3 挑战者会遇到哪些困难?速读课文6—10节,找出答案
4 面对这些困难和阻力他有怎样的表现?
5 文章在第9节中四次写到“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你认为第一个挑战者到底有没有想过这些困难呢?
6指名学生用改写人称(改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朗读第9节,其余同学感受着那艰险的历程。
7 这里赞扬了第一个穿过
三峡的人怎样的一种精神?
8 为什么要赞扬这种精神?
9 联系实际,处在这一时代的我们该怎样做?
10 作者又想到了哪些第一个?
11齐读最后两节。
12 展示最后两节景色的图片。
13 思考:作者“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 和未曾感到的喜悦”。这里:
A“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什么?
B“未曾感到的喜悦”指的又是什么?
14 归纳中心:
15拓展练习:
运用联想和想象以《我对着长江沉思》 为题,写300字左右的一段话。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些什么。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过万重山漫想》
指导二:(幻灯片显示)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
2 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指导三:(幻灯片显示)
A 取材于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B “万重山”能突出三峡山多,山险的特点
2, 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它地跨四川的奉节、巫山和湖北的巴东、秭归等五个县市。全长近二百公里。
a 瞿塘峡:为长江第一峡,又称夔峡,从奉节县的白帝城到巫山县的大溪。全长8公里,它的景色以雄伟壮丽著称。
b 巫峡:为长江第二峡,西起四川的巫山,东到湖北的巴东县。全长40公里,它的景色特点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
c 西陵峡:是三峡最长的一个峡全在湖北境内,全长76公里,它的特点是滩多险急。
漫想——是“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但不等于“乱想”“瞎想”,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是遐想。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
夔门( ) 篙工( )
欹侧( ) 啃噬( )
混沌( ) 追溯( )
催山坼地( )
(1)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
(2)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坼,裂开。
(3)敧侧:倾斜。
(4)抟:盘旋。
(5)端倪:推测事物的始末。
明确:
起点——夔门
终点——船出三峡
明确:
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的缺口伸出的几道光束
明确:
雄伟、神秘(奇)、惊险
明确:
它是“漫想”的铺垫,作者正是由此雄奇的景物开始了他的“漫想”之旅。
讨论后明确:
——思维的起点
——思维的展开
——思维的延伸
——思维的拓展
——思维的深化
——思维的终点
明确:
现实——历史——未来——现实
3 讨论后明确:
A 物质上:工具的原始和简陋
B 精神上:舆论是压力
C 知识上:认识的局限性
讨论后明确:
物质上的困难:毫不含糊地这么做
精神上的压力:微微一笑
知识上局限:不知道,也没有想
讨论后明确:
“不知道”并不是真的对前面的艰险一无所知,而是强调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
“没有想”也不是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而是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
讨论后明确:
不怕困难
不怕风险
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
明确:
期望人们能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来开创未来。
明确: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疏导:
A“曾经感到的喜悦”——是胜利的喜悦.
B “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今天畅游三峡,观赏三峡奇景的喜悦,是目睹当今建设宏图的喜悦和畅想美好未来的喜悦。
教师总结:
作者通过对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赞美,讴歌了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并期望人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15 板书
所见---奇、险
1、简陋的工具
不怕风险
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2、外界的干扰 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过万重山漫想 所想--- 3、认识的局限
无数个“第一个”
所获---未曾有过的喜悦
2 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重点 整体感知,准确把握主题文章。
难点 思考由“第一个”到“无数个”探险者,由“现实——历史——未来——现实”三个漫想空间是如何的。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一 , 导入:
二 教学目标展示:
三 释题:
1 万重山:
2 简介三峡:
3 漫想:
四 作者简介
五 初读课文
1 请大家带着下面的练习读课文
(一)在文中圈出下列的字,并结合工具书给其注音:
(二)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是词语
(三)思考
(1)作者漫想的起点在何处?
终点又在哪里?
(2)作者是怎样描述三峡风景的?
2 一生朗读课文第二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一组图片
3 读完后找几个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里景物的特点
4作者为什么要壮写这些景物?
五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 大家再次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作者立足于眼前的景物,产生“漫想”思路的语句。
(第3段):“头脑中一无所。……一个古
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5段):“于是,我的思维,如同被风牵
引着,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
(第8段):“再想下去。”
(第11段):“我的思维向更遥远的空间和
时间飞去。”
(第4段):“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
(最后一句):“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
人的曾经感到和未感到的喜悦。”
2 这些“漫想”是语句是沿着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3 挑战者会遇到哪些困难?速读课文6—10节,找出答案
4 面对这些困难和阻力他有怎样的表现?
5 文章在第9节中四次写到“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你认为第一个挑战者到底有没有想过这些困难呢?
6指名学生用改写人称(改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朗读第9节,其余同学感受着那艰险的历程。
7 这里赞扬了第一个穿过
三峡的人怎样的一种精神?
8 为什么要赞扬这种精神?
9 联系实际,处在这一时代的我们该怎样做?
10 作者又想到了哪些第一个?
11齐读最后两节。
12 展示最后两节景色的图片。
13 思考:作者“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 和未曾感到的喜悦”。这里:
A“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什么?
B“未曾感到的喜悦”指的又是什么?
14 归纳中心:
15拓展练习:
运用联想和想象以《我对着长江沉思》 为题,写300字左右的一段话。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些什么。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过万重山漫想》
指导二:(幻灯片显示)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
2 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指导三:(幻灯片显示)
A 取材于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B “万重山”能突出三峡山多,山险的特点
2, 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它地跨四川的奉节、巫山和湖北的巴东、秭归等五个县市。全长近二百公里。
a 瞿塘峡:为长江第一峡,又称夔峡,从奉节县的白帝城到巫山县的大溪。全长8公里,它的景色以雄伟壮丽著称。
b 巫峡:为长江第二峡,西起四川的巫山,东到湖北的巴东县。全长40公里,它的景色特点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
c 西陵峡:是三峡最长的一个峡全在湖北境内,全长76公里,它的特点是滩多险急。
漫想——是“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但不等于“乱想”“瞎想”,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是遐想。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
夔门( ) 篙工( )
欹侧( ) 啃噬( )
混沌( ) 追溯( )
催山坼地( )
(1)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
(2)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坼,裂开。
(3)敧侧:倾斜。
(4)抟:盘旋。
(5)端倪:推测事物的始末。
明确:
起点——夔门
终点——船出三峡
明确:
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的缺口伸出的几道光束
明确:
雄伟、神秘(奇)、惊险
明确:
它是“漫想”的铺垫,作者正是由此雄奇的景物开始了他的“漫想”之旅。
讨论后明确:
——思维的起点
——思维的展开
——思维的延伸
——思维的拓展
——思维的深化
——思维的终点
明确:
现实——历史——未来——现实
3 讨论后明确:
A 物质上:工具的原始和简陋
B 精神上:舆论是压力
C 知识上:认识的局限性
讨论后明确:
物质上的困难:毫不含糊地这么做
精神上的压力:微微一笑
知识上局限:不知道,也没有想
讨论后明确:
“不知道”并不是真的对前面的艰险一无所知,而是强调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
“没有想”也不是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而是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
讨论后明确:
不怕困难
不怕风险
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
明确:
期望人们能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来开创未来。
明确: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疏导:
A“曾经感到的喜悦”——是胜利的喜悦.
B “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今天畅游三峡,观赏三峡奇景的喜悦,是目睹当今建设宏图的喜悦和畅想美好未来的喜悦。
教师总结:
作者通过对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赞美,讴歌了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并期望人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15 板书
所见---奇、险
1、简陋的工具
不怕风险
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2、外界的干扰 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过万重山漫想 所想--- 3、认识的局限
无数个“第一个”
所获---未曾有过的喜悦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