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叶洞天(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12阅读:
字号:小|大
一、作者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
有深远的影响。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徐弘祖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麻叶洞位于湖南茶陵平水乡水源村境内,在云阳山下,与秦人古洞是姊妹洞。按徐霞客“游麻叶洞”一文记载,麻叶洞幽深曲折,只是洞中狭窄之地较多,不太好进去,但其中的美丽胜景,则是他所游览过的洞中最吸引人的。
二、分组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1、积累基础知识
.注音:
布幄 wò 东瞰kàn裂隙xì夹峙 zhì关隘 ài荷锄 hè接踵 zhǒng石坳 ào
横亘 gèn攀跻 jī 摄服 shè上穹 qióng镂雕 lòu所赍火炬 jī矫首 jiǎo
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点
①即麻叶洞也 判断句
②此衖中第一奇也 判断句
③童子之牧者 定语后置句
④行人之负载者 定语后置句
⑤今何以枯洞也 宾语前置句
⑥何以致之 宾语前置句
⑦非有法术,不能摄服 ( 之)省略句
⑧予以为大师 ( 你 ) 省略句
2、 质疑
三、问题探讨
1.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段:简述麻叶洞周边的地理形势、山脉走向、水流方向等.
第二段:由写景转为叙事,记了极有趣的一件事.
第三段:按照行程记述游洞经过.描述所见所感所思.
第四段:继续写行程,描摹洞内景物.
第五段:写出洞后的所见所感.
2.文中两次关于当地土人的记叙,在文中有何作用?这反映了徐霞客哪些可贵的品质?
作者两次写到当地土人,从行文上而言,写景中插入这样的叙事,一方面使得行文富有波澜,另一方面增添了行文的趣味性.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两次写到当地土人,前后也构成了一定的照应关系,这也使得本文的结构安排更加独具匠心.
从内容上而言,这也与作者无所畏惧的探险行为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作者献身科学的无畏精神.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特别是迷信思想在当地土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保有万物有灵的”泛灵”痕迹,神秘事物对他们仍具有极大的威慑力.这种对神秘事物的恐惧是用”重资”都不能改变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认为在这里更多地体现出徐霞客勇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无畏精神.他对于破除迷信敢于现身说法,这也体现出一个大无畏的无神论者的高大形象.
四、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的景观,逐一描写。最后写出来的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详写上山游洞的经过,其中关隘、景物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游洞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详写出洞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洞里的裂缝、石头的形状等,写到每个景点,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上则莲花下垂,连络成帏,结成宝盖,四周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纹皆刻镂”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课文翻译:
麻叶洞天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七日,离开上清洞三里,有一个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面是大岭,南面是洪碧山,东面是云阳山和枣核岭的支脉,北面则是枣核岭的西麓。大岭向东延伸,两面高山夹着涧水流下,(高山)对峙像门一样,而对着门有一座山峰,高耸的大石头突兀出来,(这就)是将军岭;涧水从它的西部奔腾而过,而枣核岭的支脉,(它的)西端也到这里为尽头了。涧的西面有石崖向南,环转像鸟展开的翅膀,向东俯看涧中,而大岭的支脉,东面到这里也是尽头了。环转的山崖下面,也开了一个缝隙,太浅而不能进入。山崖前面有一条小溪,从西向东,经过崖前流入大涧中。沿着小溪到山崖的西部乱石间,在下面水流尽了,在上面开了一个窟窿,就是麻叶洞啊。洞口朝南,只有斗大,在
石缝中折转几个梯度下去。
开始寻找火炬请向导,也都答应提供火炬,而没有敢做向导的。说:“这里面有神龙。”有的说:“这里面有妖精鬼怪。若不是有法术的人,不能震住(它们)。”最后用重金找到一个人,刚要脱衣服进去,问我(知道我)是个读书人,不是道士,又惊恐而出说:“我以为(你是)大师,所以想跟着(你)进去,若是读书人,我怎么能以身陪葬呢?”我就去前面的村庄,把行李存放在他家,与家仆各拿一个火把进洞。当时村民跟着到洞口的有几十个人,砍柴的腰别镰刀,耕地的扛着锄头,妇女做饭的不再烧火做饭,织布的扔下织梭,儿童放牧的,路人背着担着(东西)的,接踵而至,都没人敢跟随(我们进洞)。
我们二人就把脚先探进,踏着一级一级的石阶入洞,传递着火炬下去,转了很多个弯儿到洞底。洞稍微宽敞了,可以侧身抬头看了,才开始拿着火把前进。那洞东面西面的裂缝,都没有进口,正北有个洞孔,低得只有一尺高,宽也是这样,然而它的下面很干燥而且平坦。就先把火把放进去,然后像蛇一样匍匐前进,背部擦着洞壁,腰部贴着地面,身体向后翘起(用力),才度过这个里洞的第一关。它那里面的裂缝已高了,东西也贯通了,然而也没有进去的地方。又过了第二关,它的狭窄与低矮和前一关一样,进入的办法也同前。进去之后,(洞壁的)里层也有横向裂缝,那西南裂的地方不很深,那东北裂的地方上面有一个凹陷的石洞,猛地又纵向裂开,上高下窄,高不见顶。到这里石头幻化出怪形,纹理(也)顿时改变,(仿佛)每一小块儿都具有灵性。那西北的裂谷,渐入渐窄,里面只是夹着一条石缝了,不能容纳下火炬。(就)转而去东南的裂谷,仍然下了一个石洞,它的地面平铺着沙石,像涧底一样洁净光滑,只是干燥没水,不只是不用提起衣裳,而且避免了弄脏。裂谷东南的尽头,乱石高累,像楼台一样重叠,从它的缝隙都可以攀登而上。那上面有石孔一线,一直透到洞顶,光线从缝隙中往下照射,像明星弯月,可以远望而不可以摘取啊。叠石的下面,涧底通向南面,覆盖的石头压得很低,仅仅一尺来高;这以前一定通到洞外,是涧水流入的地方,但不知从前为什么涌流,现在为什么干涸了,不可思议啊。
从重重叠叠的石台下来,向北沿着涧底进入,那窄的地方非常低,和外面的两道关相似。慢慢从它西面攀登上一个石窟,向北转再向东,就像度过马鞍形状的山石,又像越过尖峭的山峰。两边洞壁上的石头质地色泽,光鲜欲滴,垂下的石乳,倒挂的石莲,纹理就像雕刻出来的一样,形状就像要飞舞起来的样子。往东下一个阶梯,又是湿润的地面,已转入关隘的里面了。这里开辟出一个巷道,宽有两丈,高有一丈五,覆盖的石头平整得就像布幔,涧底平坦得就像大路。向北走半里,下面有一块石头,架置在那里,像一张床一样,边棱整齐。它上面则石莲下垂,连接在一起就像帏幔,结合成一个“宝盖”,四面垂下石幔,大小像床一样;中间浑圆通透,盘空直上,上面隆起为顶,它后面的西壁,洁白的圆柱竖立着,或大或小,形状不一,而都色泽晶莹,纹理都像雕刻上的,这是巷中第一奇景啊。又向正北半里,洞分为上下两层,涧底向东北而去,上面的洞可以
从西北攀登。这时我所持的火炬已经烧完十分之七,恐怕回去的路上(没有火炬)辩识不清(路径),就从来时的道路转几个弯儿,穿过那两个关隘,到达透光的地方,火炬恰好烧完了。穿过洞口出来,仿佛像脱胎转世换了一个世界一样。
在洞外面守候观看的人,又增加了几十个,看见我等(二人)都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称奇,把我们当成了具有大法术的人,并说:“刚才久等以为(你们)一定落入怪物之口,所以我等想进不敢进,想离离不开。现在安然无恙,若不是神灵保佑,怎么能这样!”我分别答谢他们,说:“我做我想做的事,我探我的胜境罢了,烦劳各位(在这里)久立,怎么才能表达我的歉意呢!”然而那洞只是入口的地方多狭隘,那里面(则)洁净干燥,我所见过的洞,(在这一点上)都赶不上(它),不知当地人为什么害怕进洞到了如此的地步!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
有深远的影响。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徐弘祖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麻叶洞位于湖南茶陵平水乡水源村境内,在云阳山下,与秦人古洞是姊妹洞。按徐霞客“游麻叶洞”一文记载,麻叶洞幽深曲折,只是洞中狭窄之地较多,不太好进去,但其中的美丽胜景,则是他所游览过的洞中最吸引人的。
二、分组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1、积累基础知识
.注音:
布幄 wò 东瞰kàn裂隙xì夹峙 zhì关隘 ài荷锄 hè接踵 zhǒng石坳 ào
横亘 gèn攀跻 jī 摄服 shè上穹 qióng镂雕 lòu所赍火炬 jī矫首 jiǎo
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点
①即麻叶洞也 判断句
②此衖中第一奇也 判断句
③童子之牧者 定语后置句
④行人之负载者 定语后置句
⑤今何以枯洞也 宾语前置句
⑥何以致之 宾语前置句
⑦非有法术,不能摄服 ( 之)省略句
⑧予以为大师 ( 你 ) 省略句
2、 质疑
三、问题探讨
1.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段:简述麻叶洞周边的地理形势、山脉走向、水流方向等.
第二段:由写景转为叙事,记了极有趣的一件事.
第三段:按照行程记述游洞经过.描述所见所感所思.
第四段:继续写行程,描摹洞内景物.
第五段:写出洞后的所见所感.
2.文中两次关于当地土人的记叙,在文中有何作用?这反映了徐霞客哪些可贵的品质?
作者两次写到当地土人,从行文上而言,写景中插入这样的叙事,一方面使得行文富有波澜,另一方面增添了行文的趣味性.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两次写到当地土人,前后也构成了一定的照应关系,这也使得本文的结构安排更加独具匠心.
从内容上而言,这也与作者无所畏惧的探险行为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作者献身科学的无畏精神.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特别是迷信思想在当地土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保有万物有灵的”泛灵”痕迹,神秘事物对他们仍具有极大的威慑力.这种对神秘事物的恐惧是用”重资”都不能改变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认为在这里更多地体现出徐霞客勇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无畏精神.他对于破除迷信敢于现身说法,这也体现出一个大无畏的无神论者的高大形象.
四、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的景观,逐一描写。最后写出来的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详写上山游洞的经过,其中关隘、景物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游洞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详写出洞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洞里的裂缝、石头的形状等,写到每个景点,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上则莲花下垂,连络成帏,结成宝盖,四周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纹皆刻镂”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课文翻译:
麻叶洞天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七日,离开上清洞三里,有一个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面是大岭,南面是洪碧山,东面是云阳山和枣核岭的支脉,北面则是枣核岭的西麓。大岭向东延伸,两面高山夹着涧水流下,(高山)对峙像门一样,而对着门有一座山峰,高耸的大石头突兀出来,(这就)是将军岭;涧水从它的西部奔腾而过,而枣核岭的支脉,(它的)西端也到这里为尽头了。涧的西面有石崖向南,环转像鸟展开的翅膀,向东俯看涧中,而大岭的支脉,东面到这里也是尽头了。环转的山崖下面,也开了一个缝隙,太浅而不能进入。山崖前面有一条小溪,从西向东,经过崖前流入大涧中。沿着小溪到山崖的西部乱石间,在下面水流尽了,在上面开了一个窟窿,就是麻叶洞啊。洞口朝南,只有斗大,在
石缝中折转几个梯度下去。
开始寻找火炬请向导,也都答应提供火炬,而没有敢做向导的。说:“这里面有神龙。”有的说:“这里面有妖精鬼怪。若不是有法术的人,不能震住(它们)。”最后用重金找到一个人,刚要脱衣服进去,问我(知道我)是个读书人,不是道士,又惊恐而出说:“我以为(你是)大师,所以想跟着(你)进去,若是读书人,我怎么能以身陪葬呢?”我就去前面的村庄,把行李存放在他家,与家仆各拿一个火把进洞。当时村民跟着到洞口的有几十个人,砍柴的腰别镰刀,耕地的扛着锄头,妇女做饭的不再烧火做饭,织布的扔下织梭,儿童放牧的,路人背着担着(东西)的,接踵而至,都没人敢跟随(我们进洞)。
我们二人就把脚先探进,踏着一级一级的石阶入洞,传递着火炬下去,转了很多个弯儿到洞底。洞稍微宽敞了,可以侧身抬头看了,才开始拿着火把前进。那洞东面西面的裂缝,都没有进口,正北有个洞孔,低得只有一尺高,宽也是这样,然而它的下面很干燥而且平坦。就先把火把放进去,然后像蛇一样匍匐前进,背部擦着洞壁,腰部贴着地面,身体向后翘起(用力),才度过这个里洞的第一关。它那里面的裂缝已高了,东西也贯通了,然而也没有进去的地方。又过了第二关,它的狭窄与低矮和前一关一样,进入的办法也同前。进去之后,(洞壁的)里层也有横向裂缝,那西南裂的地方不很深,那东北裂的地方上面有一个凹陷的石洞,猛地又纵向裂开,上高下窄,高不见顶。到这里石头幻化出怪形,纹理(也)顿时改变,(仿佛)每一小块儿都具有灵性。那西北的裂谷,渐入渐窄,里面只是夹着一条石缝了,不能容纳下火炬。(就)转而去东南的裂谷,仍然下了一个石洞,它的地面平铺着沙石,像涧底一样洁净光滑,只是干燥没水,不只是不用提起衣裳,而且避免了弄脏。裂谷东南的尽头,乱石高累,像楼台一样重叠,从它的缝隙都可以攀登而上。那上面有石孔一线,一直透到洞顶,光线从缝隙中往下照射,像明星弯月,可以远望而不可以摘取啊。叠石的下面,涧底通向南面,覆盖的石头压得很低,仅仅一尺来高;这以前一定通到洞外,是涧水流入的地方,但不知从前为什么涌流,现在为什么干涸了,不可思议啊。
从重重叠叠的石台下来,向北沿着涧底进入,那窄的地方非常低,和外面的两道关相似。慢慢从它西面攀登上一个石窟,向北转再向东,就像度过马鞍形状的山石,又像越过尖峭的山峰。两边洞壁上的石头质地色泽,光鲜欲滴,垂下的石乳,倒挂的石莲,纹理就像雕刻出来的一样,形状就像要飞舞起来的样子。往东下一个阶梯,又是湿润的地面,已转入关隘的里面了。这里开辟出一个巷道,宽有两丈,高有一丈五,覆盖的石头平整得就像布幔,涧底平坦得就像大路。向北走半里,下面有一块石头,架置在那里,像一张床一样,边棱整齐。它上面则石莲下垂,连接在一起就像帏幔,结合成一个“宝盖”,四面垂下石幔,大小像床一样;中间浑圆通透,盘空直上,上面隆起为顶,它后面的西壁,洁白的圆柱竖立着,或大或小,形状不一,而都色泽晶莹,纹理都像雕刻上的,这是巷中第一奇景啊。又向正北半里,洞分为上下两层,涧底向东北而去,上面的洞可以
从西北攀登。这时我所持的火炬已经烧完十分之七,恐怕回去的路上(没有火炬)辩识不清(路径),就从来时的道路转几个弯儿,穿过那两个关隘,到达透光的地方,火炬恰好烧完了。穿过洞口出来,仿佛像脱胎转世换了一个世界一样。
在洞外面守候观看的人,又增加了几十个,看见我等(二人)都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称奇,把我们当成了具有大法术的人,并说:“刚才久等以为(你们)一定落入怪物之口,所以我等想进不敢进,想离离不开。现在安然无恙,若不是神灵保佑,怎么能这样!”我分别答谢他们,说:“我做我想做的事,我探我的胜境罢了,烦劳各位(在这里)久立,怎么才能表达我的歉意呢!”然而那洞只是入口的地方多狭隘,那里面(则)洁净干燥,我所见过的洞,(在这一点上)都赶不上(它),不知当地人为什么害怕进洞到了如此的地步!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