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评析(人教版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6:43阅读:
字号:小|大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评析
焦作一中语文组 董玉保
第 I 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菁华(qīng) 宁可(nìng) 冠心病(guān) 翘首回望(qiáo)
B. 吐蕃(fān) 庇护(bǐ)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gū)
C. 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g) 按捺不住(nà)
D.链接(liàn) 创口(chuāng) 倒春寒(dào) 拈花惹草(niān)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是D项,这一组对加点字的读音标注全都正确。这道题的其他几项中都有一个字读音标注不正确。A项中“菁”正确的读音为jīng,标注是qīng,B项中“蕃”正确的读音为bō,标注是fān,C项中“梵”正确的读音为fàn标注是fán。
另外,A项中的“冠心病”、B项中的“呱呱坠地”、C项中的“请帖”迷惑性比较强。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是项,这一句中的成语“春秋鼎盛”使用是不恰当的。其他几句中的成语,即A项中的“寻根究底”、C项中的“崇论宏议”、D项中的“明日黄花”使用都是恰当的。“春秋鼎盛”中“春秋”指年龄,“鼎盛”意思是正当旺盛之时,“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三四十岁的年纪),不能修饰“时代”,况且与下文中的“身强力壮的青年”语境不符。“寻根究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在A句中表明对待邻里之间的是非的态度,是恰当的;“崇论宏议” 指高明宏大越的议论或见解,用否定的形式来陈述代表的言论,是恰当的;“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在D句中比喻过去的火爆场面,是恰当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支援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判断病句的能力,其中既有结构性病句,也有逻辑性语病。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是项C,这一句没有语病。A句的毛病是偷换主语,从上下文语义看,“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的是“甲型流感病毒”而不是“病情”,承前省略主语不当。B句的毛病属“成分残缺或赘余”,句中“学雷锋活动”是名词词组,不能充当“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的谓语,这一句只需删除“活动”即可;D句的毛病属“搭配不当”,句中“为期两天”不能修饰“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可以修改为“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但是C项中,“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中的“他们”既可以指代前面的“大家”,也可以指代“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是否也有错误呢?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__,__。__,__ 。__,__。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④⑤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衔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是B项,这一项衔接最恰当。整个语段是一个说明性语段,分两个层次。题面提供的六个语句当中,②③⑤说明狗的特点,①④⑥说明人们利用狗的特点帮助人类。从内容上看,③⑥是一个层次,说明狗的勇敢的特点;①②④⑤是一个层次,说明狗的聪明的特点。从形式上看,⑥句无主语,位置应该在后,即③⑥。④句“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是一个过渡句,“特殊的天赋”是对②⑤的概括,“充分利用”又引领①句“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②句的主语是“它的嗅觉”,“它的”应该指代前文出现的“狗”,而⑤句的主语是“狗”,因此两句的顺序为⑤②,综上所述,第二层次的顺序应为:⑤②④①。③句开头有“比如”一词,说明此句为举例说明狗的特点,因此放在开头即③⑥⑤②④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边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D。从原文第一段看,“王”字在古代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上面不加一横,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因此A项是正确,罗振玉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省其上画的异体 “亦‘王’字”,并解决了甲骨文卜辞的意义理解的难题,因此B项也是正确的。原文第二段讨论“王”字的形体构造,列举了种种说法。作者赞同吴其昌的观点——“王”字像斧钺之形,因此C想也是正确的。原文第三段解释“王”字意义的演变,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但这并不意味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原文第四段说“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说明斧钺是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因此D项“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是错误的。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啊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威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B。原文第二段“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是说明“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的依据,一是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二是《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赏赐弓斧钺给周族首领姬昌;而B项说“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是没有依据的。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择推断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D。原文第五段指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王”字解释为“三画而边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显然是后人的臆测”,“后人”在文中是指许慎本人。作者为什么说许慎是臆测呢?因为原文第一段提到,罗振玉采用“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的方法才解释出“王”字的意义的,因此,时间的遥远并不是主要原因,采用的方法才是主要原因。A项的推断则是正确的,原文第一段有“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的话,可见A项的推断成立。原文第二段说“‘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因此B项的推断也是正确的。关于C项,原文第四段说“王”取横置的斧钺之形象,是由产生的时代决定的。作者认为“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因此“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并以荷马时代的希腊为例支持自己的观点。所以C项推断是正确的,不是选项。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
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采用传统的考查方式,即选择四个实词,分别给出解释,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项的“肃”字,其基本意义有恭敬、严峻、严肃、整顿(整肃)、清除(肃清)等用法。这里的“肃”字表示恭敬义,是常见的用法,没有什么难度,也是正确的。 B项中的“会”字,其基本意义有会合聚集、盟会宴会、会见会面、时机机会、领悟领会等,作为虚词,有正好恰巧(副词)、必然一定(副词)等用法。这里的“稽”字表示“正好、恰巧”义,也是较为常见的用法,是正确的。C项中的“堪”字,其基本意义有能忍受能承受、能够可以等用法。试题中的“堪”字用的“能忍受能承受”义,也是它的常见用法,是正确的。D项中的“动”字,其基本意义有移动运动震动、变动、感动和动不动、常常(副词)等用法。这里用的是“动不动、常常”义,而试题的解释用文告来进行干扰,显然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信息筛选题通常的考查方式是,先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说明某个特定内容的一组。①“常为诸县之最”是百姓感激徳深而把城池修筑得质量最好,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是百姓听到徳深要到外地任职的消息后的表现,符合题干要求③“未尝辄敢出门”是写赵君实畏惧徳深,不符合题干要求④“诣阙请留德深”是写贵乡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下徳深,符合题干要求⑤“以贵乡文书为诈”写馆陶乡人认为任命徳深为贵乡长的公文是假的,符合题干要求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写两乡人诉讼的结果,不符合题干要求。因此D项为正确选项。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选取阅读材料中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人点,设立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谈到魏德深很有才干。B项谈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D项谈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陷害徳深的情况,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文意,没有分析或概括失当之处。只有D项,前半段谈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这也是符合原文文意的。但该项后半段又谈“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一句,与原文所述“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有差,原文意思是奸人赵君实躲藏起来不敢出门,而流窜之徒,归来的人很多,如集市一样,C项的表述与原文不符。C项为正确答案。
第 Ⅱ 卷
四、(23分)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使者。
译文: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分答案】(1)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2)馆陶县全境的老百姓都悲哭,因此跟着他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备考答案】他和郡丞元宝藏交往极为密切,前前后后在此担任令长的,没有谁不被他指挥的(没有谁不按照他的意图行事的)
馆陶全境的老百姓都为他的离开而悲伤哭泣,因此跟着他到贵乡安家的百姓有几百家。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作了要求,并各赋予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主要侧重在实词的理解上,第(1)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交接”、“令长”、“指麾”三处。“交接”,“交”“接”同义,表示“交往”,但古今意义不同。“令长”在这里是词类活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担任令长”。“指麾”的“麾”是通假字,通“挥”,““指麾””意为指派使唤。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悲泣”与“因”“从”两处。“悲泣”表示“为……悲伤哭泣”,“因”为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因为这个缘故”,“从”表示“跟从”,另外“馆陶众庶,合境悲泣”正确的顺序为“馆陶合境众庶悲泣”。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译诗】桥的西边,是一弯清溪,流到村里
岸上水阁,水中浮萍,绿色的痕迹
家住石湖,那是很少有人到的地方,
荷花深处,别致的庭院,别致的门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分答案】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荷花、人家、庭院等组成的。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之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身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视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备考答案】(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优美、清幽、恬静、闲适的隐居生活图,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流水、远村、绿岸、浮萍(荷)、荷花、庭院构成的。
(2)观点一:我同意这种说法。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居生活图景。后两句通过“人不到”和“藕花多处别开门”写出范成大坚定的的归隐之志,用趋炎附势的“人不到”,表达了范成大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用“藕花多处别开门”写出了庭院的环境美丽,表现了坚定地归隐信念,表达了自己对石湖道人的敬慕之情和对自己追求的漂泊生活的肯定。
观点二:不同意这种说法。这首诗前两句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之情,“人”只是泛指,“人不到”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而不是写范氏去职归隐后,那些趋炎附势之人不来的世态炎凉。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本题选用姜夔的《次石湖书扇韵》为鉴赏材料。
这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对诗歌的鉴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考生的答案不一定要求与参考答案一致。《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提出:阅读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2008、2009年诗歌鉴赏试题都体现了新课标的这种要求。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子曰:“知者不惑, , 。”(《论语•子罕》)
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道,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2)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羽扇纶巾,谈笑间, 。 , ,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参考答案】(1)勇者不惧,仁者不忧 不与秦塞通人烟 可以横绝峨眉颠 山崩地摧壮士死
(2)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解析】第(1)题前一句出自《论语•子罕》,后一句句出自李白《蜀道难》;第(2)题前一句出自屈原《离骚》,后一句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蜀道难》《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需要指出的是,(1)(2)题中均有一句不在大纲规定的背诵篇目之中,这是否意味着默写背诵重新回到“大海捞针”的时代?
焦作一中语文组 董玉保
第 I 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菁华(qīng) 宁可(nìng) 冠心病(guān) 翘首回望(qiáo)
B. 吐蕃(fān) 庇护(bǐ)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gū)
C. 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g) 按捺不住(nà)
D.链接(liàn) 创口(chuāng) 倒春寒(dào) 拈花惹草(niān)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是D项,这一组对加点字的读音标注全都正确。这道题的其他几项中都有一个字读音标注不正确。A项中“菁”正确的读音为jīng,标注是qīng,B项中“蕃”正确的读音为bō,标注是fān,C项中“梵”正确的读音为fàn标注是fán。
另外,A项中的“冠心病”、B项中的“呱呱坠地”、C项中的“请帖”迷惑性比较强。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是项,这一句中的成语“春秋鼎盛”使用是不恰当的。其他几句中的成语,即A项中的“寻根究底”、C项中的“崇论宏议”、D项中的“明日黄花”使用都是恰当的。“春秋鼎盛”中“春秋”指年龄,“鼎盛”意思是正当旺盛之时,“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三四十岁的年纪),不能修饰“时代”,况且与下文中的“身强力壮的青年”语境不符。“寻根究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在A句中表明对待邻里之间的是非的态度,是恰当的;“崇论宏议” 指高明宏大越的议论或见解,用否定的形式来陈述代表的言论,是恰当的;“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在D句中比喻过去的火爆场面,是恰当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支援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判断病句的能力,其中既有结构性病句,也有逻辑性语病。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是项C,这一句没有语病。A句的毛病是偷换主语,从上下文语义看,“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的是“甲型流感病毒”而不是“病情”,承前省略主语不当。B句的毛病属“成分残缺或赘余”,句中“学雷锋活动”是名词词组,不能充当“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的谓语,这一句只需删除“活动”即可;D句的毛病属“搭配不当”,句中“为期两天”不能修饰“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可以修改为“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但是C项中,“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中的“他们”既可以指代前面的“大家”,也可以指代“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是否也有错误呢?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__,__。__,__ 。__,__。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④⑤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衔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是B项,这一项衔接最恰当。整个语段是一个说明性语段,分两个层次。题面提供的六个语句当中,②③⑤说明狗的特点,①④⑥说明人们利用狗的特点帮助人类。从内容上看,③⑥是一个层次,说明狗的勇敢的特点;①②④⑤是一个层次,说明狗的聪明的特点。从形式上看,⑥句无主语,位置应该在后,即③⑥。④句“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是一个过渡句,“特殊的天赋”是对②⑤的概括,“充分利用”又引领①句“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②句的主语是“它的嗅觉”,“它的”应该指代前文出现的“狗”,而⑤句的主语是“狗”,因此两句的顺序为⑤②,综上所述,第二层次的顺序应为:⑤②④①。③句开头有“比如”一词,说明此句为举例说明狗的特点,因此放在开头即③⑥⑤②④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边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D。从原文第一段看,“王”字在古代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上面不加一横,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因此A项是正确,罗振玉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省其上画的异体 “亦‘王’字”,并解决了甲骨文卜辞的意义理解的难题,因此B项也是正确的。原文第二段讨论“王”字的形体构造,列举了种种说法。作者赞同吴其昌的观点——“王”字像斧钺之形,因此C想也是正确的。原文第三段解释“王”字意义的演变,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但这并不意味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原文第四段说“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说明斧钺是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因此D项“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是错误的。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啊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威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B。原文第二段“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是说明“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的依据,一是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二是《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赏赐弓斧钺给周族首领姬昌;而B项说“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是没有依据的。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择推断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D。原文第五段指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王”字解释为“三画而边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显然是后人的臆测”,“后人”在文中是指许慎本人。作者为什么说许慎是臆测呢?因为原文第一段提到,罗振玉采用“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的方法才解释出“王”字的意义的,因此,时间的遥远并不是主要原因,采用的方法才是主要原因。A项的推断则是正确的,原文第一段有“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的话,可见A项的推断成立。原文第二段说“‘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因此B项的推断也是正确的。关于C项,原文第四段说“王”取横置的斧钺之形象,是由产生的时代决定的。作者认为“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因此“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并以荷马时代的希腊为例支持自己的观点。所以C项推断是正确的,不是选项。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
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采用传统的考查方式,即选择四个实词,分别给出解释,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项的“肃”字,其基本意义有恭敬、严峻、严肃、整顿(整肃)、清除(肃清)等用法。这里的“肃”字表示恭敬义,是常见的用法,没有什么难度,也是正确的。 B项中的“会”字,其基本意义有会合聚集、盟会宴会、会见会面、时机机会、领悟领会等,作为虚词,有正好恰巧(副词)、必然一定(副词)等用法。这里的“稽”字表示“正好、恰巧”义,也是较为常见的用法,是正确的。C项中的“堪”字,其基本意义有能忍受能承受、能够可以等用法。试题中的“堪”字用的“能忍受能承受”义,也是它的常见用法,是正确的。D项中的“动”字,其基本意义有移动运动震动、变动、感动和动不动、常常(副词)等用法。这里用的是“动不动、常常”义,而试题的解释用文告来进行干扰,显然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信息筛选题通常的考查方式是,先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说明某个特定内容的一组。①“常为诸县之最”是百姓感激徳深而把城池修筑得质量最好,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是百姓听到徳深要到外地任职的消息后的表现,符合题干要求③“未尝辄敢出门”是写赵君实畏惧徳深,不符合题干要求④“诣阙请留德深”是写贵乡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下徳深,符合题干要求⑤“以贵乡文书为诈”写馆陶乡人认为任命徳深为贵乡长的公文是假的,符合题干要求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写两乡人诉讼的结果,不符合题干要求。因此D项为正确选项。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选取阅读材料中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人点,设立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谈到魏德深很有才干。B项谈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D项谈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陷害徳深的情况,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文意,没有分析或概括失当之处。只有D项,前半段谈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这也是符合原文文意的。但该项后半段又谈“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一句,与原文所述“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有差,原文意思是奸人赵君实躲藏起来不敢出门,而流窜之徒,归来的人很多,如集市一样,C项的表述与原文不符。C项为正确答案。
第 Ⅱ 卷
四、(23分)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使者。
译文: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分答案】(1)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2)馆陶县全境的老百姓都悲哭,因此跟着他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备考答案】他和郡丞元宝藏交往极为密切,前前后后在此担任令长的,没有谁不被他指挥的(没有谁不按照他的意图行事的)
馆陶全境的老百姓都为他的离开而悲伤哭泣,因此跟着他到贵乡安家的百姓有几百家。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作了要求,并各赋予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主要侧重在实词的理解上,第(1)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交接”、“令长”、“指麾”三处。“交接”,“交”“接”同义,表示“交往”,但古今意义不同。“令长”在这里是词类活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担任令长”。“指麾”的“麾”是通假字,通“挥”,““指麾””意为指派使唤。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悲泣”与“因”“从”两处。“悲泣”表示“为……悲伤哭泣”,“因”为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因为这个缘故”,“从”表示“跟从”,另外“馆陶众庶,合境悲泣”正确的顺序为“馆陶合境众庶悲泣”。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译诗】桥的西边,是一弯清溪,流到村里
岸上水阁,水中浮萍,绿色的痕迹
家住石湖,那是很少有人到的地方,
荷花深处,别致的庭院,别致的门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分答案】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荷花、人家、庭院等组成的。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之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身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视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备考答案】(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优美、清幽、恬静、闲适的隐居生活图,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流水、远村、绿岸、浮萍(荷)、荷花、庭院构成的。
(2)观点一:我同意这种说法。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居生活图景。后两句通过“人不到”和“藕花多处别开门”写出范成大坚定的的归隐之志,用趋炎附势的“人不到”,表达了范成大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用“藕花多处别开门”写出了庭院的环境美丽,表现了坚定地归隐信念,表达了自己对石湖道人的敬慕之情和对自己追求的漂泊生活的肯定。
观点二:不同意这种说法。这首诗前两句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之情,“人”只是泛指,“人不到”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而不是写范氏去职归隐后,那些趋炎附势之人不来的世态炎凉。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本题选用姜夔的《次石湖书扇韵》为鉴赏材料。
这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对诗歌的鉴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考生的答案不一定要求与参考答案一致。《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提出:阅读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2008、2009年诗歌鉴赏试题都体现了新课标的这种要求。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子曰:“知者不惑, , 。”(《论语•子罕》)
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道,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2)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羽扇纶巾,谈笑间, 。 , ,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参考答案】(1)勇者不惧,仁者不忧 不与秦塞通人烟 可以横绝峨眉颠 山崩地摧壮士死
(2)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解析】第(1)题前一句出自《论语•子罕》,后一句句出自李白《蜀道难》;第(2)题前一句出自屈原《离骚》,后一句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蜀道难》《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需要指出的是,(1)(2)题中均有一句不在大纲规定的背诵篇目之中,这是否意味着默写背诵重新回到“大海捞针”的时代?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