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17阅读:
字号:小|大
学习目标
1、鉴赏诗词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讲解:
考纲剖析
一、鉴赏诗词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1、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对诗歌来说就是意境,既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也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包括作者),也指即兴即景诗歌里的景和物。其实,沧海桑田是形象,大漠孤城是形象,田园风光、湖光山色也是形象。在即兴即景之作里,形象就是意象。由此可见,形象和意境是一种种属关系和包容关系。意象是意境的构成要件。
①古典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诗歌里面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如2002年的高考试题:春城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虽然高考设题时没有直接考察学生的领悟作品形象和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但它通过考查“折柳”这一关键词的作法,将形象的考察暗寓其中,因为,折柳就是“折柳曲”的省称,其意境是:在春晓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是“折柳曲”。但我们体味一下,还是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想象的空间里,眼前拓开了一幅画面:夜阑人静一位游子正在聚神凝听,侧耳伸首,想到春天已到来,而自己却漂流在外,不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虽不言形象然而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
②诗歌的形象里面包孕和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如:
《采莲曲》(其二)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描写了一群美丽、天真、烂漫、勤劳的采莲少女的形象。作者没有将少女置于中心地位,却把少女放置在荷塘中,让她们夹杂在田田的荷叶、艳艳的何丛之中。使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创设了一种优美的意境。试想一下,在这美丽的景色和美丽的少女的形象上面,难道就折射不出作者那种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喜爱之情吗?
③诗歌的形象往往代表相对固定的意义并能传达情感、揭示主旨。如: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首诗里,“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蕴涵着诗人的感情并且富有诗意的形象(意象),已经成了古典诗歌里面描写失意的“秋士”和“漂泊的客子”的形象的代称。更为绝妙的是,“夜半钟声”已经不是单纯的诗歌意象了。因为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住于此,所以,“夜半钟声”这一形象,才从单纯的枫桥夜景意象的水平上升到“一种静谧幽美、富有浓郁的历史和宗教色彩的表现孤独失意的士人的情景交融的典型意境”了。
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几中类别: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④爱民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⑤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2、语言
诗歌的语言有:
①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②含蓄隽永: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③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④形象生动: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⑤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⑥沉郁顿挫:如杜甫的《阁夜》。
3、表达技巧
诗词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两个层面的内容:
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②表现手法: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以景结情);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比兴、抑扬对比、象征联想、渲染烘托。
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虚实结合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就是虚写。
点面结合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乐景写哀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联想和想象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二、评价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而言,大体可概括为:
①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②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③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④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⑤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高考回顾
近十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回顾:
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
1995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1996年是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
1997年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
1998年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1999年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
2000年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2001年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规律透析:
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选材应力避家喻户晓和艰涩冷僻的作品;均选自课外。
2003年诗词鉴赏命题展望
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对2003年高考诗词鉴赏命题趋向作一些预测和展望:
一、选材展望
1、范围:2003年高考,估计可能考到的诗体有三类:绝句(唐宋为主)、律诗(唐宋为主)、词中的小令(两宋为主)。高考不大可能考长诗,因此,复习时应对短诗有所偏重。
2、类别:
①咏物诗。1994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蝉》。
②咏史诗。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水龙吟》(问人间谁是英雄)
③即兴即景抒怀之作。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如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1997年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比较阅读;1998年贾岛《题李凝幽居》;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2000年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2001年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2002年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二、考试内容预测:
①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抒发的情感)。
②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④分析课文中学过的典故、常识(如“折柳”)。
三、考试形式预测:
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有可能以下面两种方式出现:
①2002年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检测形式;
②2003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即写赏析小论文的形式。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伏波”,指后汉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证人所在军营。
参考答案: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眠,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的亲人身上。
复习建议:
1、注重诗歌感性材料的积累。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将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尽管文学常识没有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 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
①整体感知,辨清类别;
②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③体会意境、体察形象;
④突出技巧,明辨特色;
⑤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诗歌鉴赏新八股
1、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2、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6、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8、语言:高亢 清婉秀丽 用语华丽 极尽铺陈之能事 用语平易 含义隽永
能力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①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②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2、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②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③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①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解答问题: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①两首都写到了“春眠”,请指出其不同?
《春晓》:
《田园乐》:
②在《春晓》中,诗人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请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①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②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③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①请回答这首诗的主旨,并具体分析。
②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③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7、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①简评本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②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写一段赏析文字,不超过200字。
马诗二十三首①(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①《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共23首。②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
9、阅读杜甫《江汉》,完成后面题目。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尤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诗中“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作者运用什么写法抒发怎样一种感情?
②诗中“落日心尤壮,秋风病欲苏”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一种精神?最后两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范成大,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①简评本诗所描绘的意境。
②请解释诗歌为什么要以“碧瓦”为题,并赏析“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两句诗。
参考答案
1、①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②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2、①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②《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③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①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②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4、①《春晓》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早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闹”的“闹”字来表现。《田园乐》最后才写到春眠,花落莺啼反衬山客的居处和心境越加宁静,其意境主要在“静”上。
②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①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②“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6、①本诗是一首思乡之作。写出了作者的思乡游子的孤独、寂寞、缠绵凄清的情怀。如,“摇落”一词和“清枫霜叶”就奠定了全诗的思乡基调,而“孤城紧闭”“独鸟背飞”进一步点染了作者的游子之思,“何处倒寒衣”这一传神的细节,把作者的悲苦忧愁,寄寓于那破空而来的为亲人赶制寒衣的砧声里。描写的含蓄蕴藉,言尽而意存。
②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③诗歌从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时间上有递承,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感情逐渐加重的心路历程。
7、①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②“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8、略。
9、①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孤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之感。
②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指自己虽已年老,但自信还有一定的才识。
10、①这首诗通篇写景,作者笔下的暮春之景,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近景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空中,杨柳飞絮,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景的感觉。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情况,实际上这首诗是别有寄兴的。前两句中,作者以春秋笔法暗喻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统治者却沉醉在笙歌之中,纵情声色,“碧瓦楼”是权贵们宴饮歌舞之地,“绣幕”后是一幅醉生梦死的寻欢作乐图。朝廷如此腐败,国事何须再问。讽刺的意味十分浓厚,后两句“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实际上是情语,阳春烟景,行将逝矣,一番风雨过后,匆匆春归去,以此暗喻南宋偏安局面的岌岌可危。对当权者是绵里藏针的冷刺。
② “碧瓦”别开生面,有揭示题旨的作用。“碧瓦”青绿色的琉璃瓦,令人联想到是华美宅邸,再联系绣幕、赤栏桥等景物,诗人描绘的不是田野村家,而是贵族之家。南宋小朝廷偏安半壁,歌舞西湖,燕雀巢于幕上,不知祸之将至,这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南宋统治者。讽刺南宋君臣沉醉临安,忘却国耻。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空中,柳絮飘飞,地上,梨花满地,洁白如雪,同时也是感情至深的情语。富有寄托,寄兴亡之感于明丽的景物描写中。批评南宋朝廷沉醉歌舞,不管国事的做法。
1、鉴赏诗词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讲解:
考纲剖析
一、鉴赏诗词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1、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对诗歌来说就是意境,既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也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包括作者),也指即兴即景诗歌里的景和物。其实,沧海桑田是形象,大漠孤城是形象,田园风光、湖光山色也是形象。在即兴即景之作里,形象就是意象。由此可见,形象和意境是一种种属关系和包容关系。意象是意境的构成要件。
①古典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诗歌里面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如2002年的高考试题:春城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虽然高考设题时没有直接考察学生的领悟作品形象和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但它通过考查“折柳”这一关键词的作法,将形象的考察暗寓其中,因为,折柳就是“折柳曲”的省称,其意境是:在春晓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是“折柳曲”。但我们体味一下,还是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想象的空间里,眼前拓开了一幅画面:夜阑人静一位游子正在聚神凝听,侧耳伸首,想到春天已到来,而自己却漂流在外,不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虽不言形象然而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
②诗歌的形象里面包孕和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如:
《采莲曲》(其二)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描写了一群美丽、天真、烂漫、勤劳的采莲少女的形象。作者没有将少女置于中心地位,却把少女放置在荷塘中,让她们夹杂在田田的荷叶、艳艳的何丛之中。使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创设了一种优美的意境。试想一下,在这美丽的景色和美丽的少女的形象上面,难道就折射不出作者那种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喜爱之情吗?
③诗歌的形象往往代表相对固定的意义并能传达情感、揭示主旨。如: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首诗里,“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蕴涵着诗人的感情并且富有诗意的形象(意象),已经成了古典诗歌里面描写失意的“秋士”和“漂泊的客子”的形象的代称。更为绝妙的是,“夜半钟声”已经不是单纯的诗歌意象了。因为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住于此,所以,“夜半钟声”这一形象,才从单纯的枫桥夜景意象的水平上升到“一种静谧幽美、富有浓郁的历史和宗教色彩的表现孤独失意的士人的情景交融的典型意境”了。
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几中类别: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④爱民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⑤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2、语言
诗歌的语言有:
①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②含蓄隽永: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③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④形象生动: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⑤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⑥沉郁顿挫:如杜甫的《阁夜》。
3、表达技巧
诗词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两个层面的内容:
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②表现手法: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以景结情);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比兴、抑扬对比、象征联想、渲染烘托。
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虚实结合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就是虚写。
点面结合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乐景写哀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联想和想象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二、评价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而言,大体可概括为:
①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②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③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④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⑤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高考回顾
近十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回顾:
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
1995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1996年是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
1997年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
1998年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1999年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
2000年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2001年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规律透析:
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选材应力避家喻户晓和艰涩冷僻的作品;均选自课外。
2003年诗词鉴赏命题展望
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对2003年高考诗词鉴赏命题趋向作一些预测和展望:
一、选材展望
1、范围:2003年高考,估计可能考到的诗体有三类:绝句(唐宋为主)、律诗(唐宋为主)、词中的小令(两宋为主)。高考不大可能考长诗,因此,复习时应对短诗有所偏重。
2、类别:
①咏物诗。1994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蝉》。
②咏史诗。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水龙吟》(问人间谁是英雄)
③即兴即景抒怀之作。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如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1997年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比较阅读;1998年贾岛《题李凝幽居》;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2000年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2001年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2002年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二、考试内容预测:
①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抒发的情感)。
②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④分析课文中学过的典故、常识(如“折柳”)。
三、考试形式预测:
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有可能以下面两种方式出现:
①2002年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检测形式;
②2003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即写赏析小论文的形式。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伏波”,指后汉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证人所在军营。
参考答案: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眠,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的亲人身上。
复习建议:
1、注重诗歌感性材料的积累。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将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尽管文学常识没有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 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
①整体感知,辨清类别;
②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③体会意境、体察形象;
④突出技巧,明辨特色;
⑤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诗歌鉴赏新八股
1、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2、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6、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8、语言:高亢 清婉秀丽 用语华丽 极尽铺陈之能事 用语平易 含义隽永
能力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①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②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2、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②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③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①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解答问题: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①两首都写到了“春眠”,请指出其不同?
《春晓》:
《田园乐》:
②在《春晓》中,诗人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请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①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②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③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①请回答这首诗的主旨,并具体分析。
②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③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7、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①简评本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②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写一段赏析文字,不超过200字。
马诗二十三首①(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①《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共23首。②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
9、阅读杜甫《江汉》,完成后面题目。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尤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诗中“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作者运用什么写法抒发怎样一种感情?
②诗中“落日心尤壮,秋风病欲苏”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一种精神?最后两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范成大,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①简评本诗所描绘的意境。
②请解释诗歌为什么要以“碧瓦”为题,并赏析“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两句诗。
参考答案
1、①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②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2、①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②《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③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①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②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4、①《春晓》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早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闹”的“闹”字来表现。《田园乐》最后才写到春眠,花落莺啼反衬山客的居处和心境越加宁静,其意境主要在“静”上。
②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①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②“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6、①本诗是一首思乡之作。写出了作者的思乡游子的孤独、寂寞、缠绵凄清的情怀。如,“摇落”一词和“清枫霜叶”就奠定了全诗的思乡基调,而“孤城紧闭”“独鸟背飞”进一步点染了作者的游子之思,“何处倒寒衣”这一传神的细节,把作者的悲苦忧愁,寄寓于那破空而来的为亲人赶制寒衣的砧声里。描写的含蓄蕴藉,言尽而意存。
②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③诗歌从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时间上有递承,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感情逐渐加重的心路历程。
7、①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②“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8、略。
9、①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孤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之感。
②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指自己虽已年老,但自信还有一定的才识。
10、①这首诗通篇写景,作者笔下的暮春之景,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近景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空中,杨柳飞絮,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景的感觉。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情况,实际上这首诗是别有寄兴的。前两句中,作者以春秋笔法暗喻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统治者却沉醉在笙歌之中,纵情声色,“碧瓦楼”是权贵们宴饮歌舞之地,“绣幕”后是一幅醉生梦死的寻欢作乐图。朝廷如此腐败,国事何须再问。讽刺的意味十分浓厚,后两句“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实际上是情语,阳春烟景,行将逝矣,一番风雨过后,匆匆春归去,以此暗喻南宋偏安局面的岌岌可危。对当权者是绵里藏针的冷刺。
② “碧瓦”别开生面,有揭示题旨的作用。“碧瓦”青绿色的琉璃瓦,令人联想到是华美宅邸,再联系绣幕、赤栏桥等景物,诗人描绘的不是田野村家,而是贵族之家。南宋小朝廷偏安半壁,歌舞西湖,燕雀巢于幕上,不知祸之将至,这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南宋统治者。讽刺南宋君臣沉醉临安,忘却国耻。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空中,柳絮飘飞,地上,梨花满地,洁白如雪,同时也是感情至深的情语。富有寄托,寄兴亡之感于明丽的景物描写中。批评南宋朝廷沉醉歌舞,不管国事的做法。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