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对高三语文复习的几点建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22阅读:
字号:|

明确语文复习目标  全面兼顾能力训练
           ——对高三语文复习的几点建议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苏俊华(226400)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这门学科越来越引起我们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的语文高考,尤其是2002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的命题思路,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向人们表明,今后语文高考正努力践行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移、尽可能地运用高考这一传统“指挥棒”与素质教育接轨、全面考察考生语文素质的命题思想。那种指望靠考前“读读背背”甚至猜题押宝的复习方法已经绝对失去了它的生存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我们广大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心态是很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微妙的。明明自己对语文十分喜爱,也花了不少时间,可总是得不到理想得分数;而有些同学,花的时间不是很多,语文基础也不见得很好,可很多时候就是考得好。对语文,有些学生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此,有的同学钻进题海,拼命做题;有的同学大袖一甩,完全“跟着感觉走”。这些态度都是不正确的。

我认为,语文学科确实是高考所有学科中最不具稳定性的一门学科,也正因为这一点,在高考复习中,语文也是最具发展空间的一门学科。这巨大的不定的发展空间为语文增添了无限的魅力。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复习态度,克服拼命做题目、自以为做得越多越好以及不认真复习、自以为复习未必有用、指望“临场发挥”这两种侥幸心理,有的放矢,认真复习,突出重点,讲究实效,那么,我们一定会得到语文女神的青睐。



现在根据我几年来连续任教高三语文的体会,就如何进行语文复习,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学习《考试说明》,明确语文复习的最终目标。

    学习《考试说明》,不仅是教师的事情,同时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指导学生,花一点时间,了解一点有关《考试说明》的内容,使大家明确我们复习语文该做什么,该复习到什么程度。

首先要根据2002年颁布的《考试说明》,明确后一阶段的范围目标。一是要明确《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能级要求,尤其是2002年新提出的要求,如“诗歌鉴赏”“文言文翻译”变成主观表述题,作文“发展等级”中增加“丰富”的新要求等,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明确高考试题结构的变化。近两年来,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题比例减小,测试的重点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和作文这三个方面。2002年的语文试卷,一卷只有45分,二卷变为105分,主观表达题的分量增加幅度较大,分别由原来的40%和60%调整为30%和70%。在内容方面,取消了文学常识和现代诗歌的考察,新增了文言文翻译题和名句名篇默写。学生要善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语文高考知识点逐条梳理,查漏补阙。语文练习要有针对性,求精勿滥,注重实效。

    其次要巩固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顿悟能力,并力争形成稳定的语文理性思维能力,力争语文成绩稳中有升,明确能力提升目标。现代文阅读着重考查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这三方面试题的正确回答都以对文章的准确理解为前提。过去的考生答不好题,主要不是文章读不懂,试题不会答,而在于没有处理好读文章与答题的关系。因此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找到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要素读懂读通文章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在复习训练中,要依文思维、依题思考,克服以自己主观认识为核心、随心所欲的缺点,培养自己整体把握、局部突破的解题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欣赏及其解题水平。

    第三,纠正课外阅读及其作文训练无所作为的偏见,重视课外阅读、作文整理及训练,明确阅读目标及作文训练目标。尽管高考复习任务繁重,今年又是提前一个月考试,我们不能忽视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自己急需“恶补”的书,例如中国古典诗歌、现当代散文名著,填补自己荒凉的阅读园地。我们更不能忽视作文自我训练,毕竟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题。这段时间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习作,认真总结自己作文的得与失;二是要学会整理充实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三要善于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一些积极、昂扬、向上且较为深刻、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认识储存起来。最后尤其要指出的是,我们要在平时的复习中花一定的时间来强化书写训练,力求清楚、工整、美观。这一点很重要。

二、语文复习要全面兼顾语文多种能力的强化训练

语文知识面广量多,头绪繁杂,但并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我们有的同学考试前复习语文,每次总是抱住复习资料前面部分的字音、字形以及文学常识、名句背诵不放,没有全面兼顾语文复习的方法面面,从而导致语文成绩停滞不前。

我认为,语文复习要兼顾知识、能力、方法三个层面。字音、字形以及文学常识、名句等的掌握属于知识层面,而知识是松散的,零碎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是并不能构成能力,而能力是人的素质的内核,也是高考的终极指向,因此它应成为我们语文复习的最大目标。而方法属于一种技能,技能不等同于能力,但它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它帮助我们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我们为什么学不好语文,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怎样复习好语文。

首先是抓实知识层面的系统整理,打牢语文基础。高考语文命题一直在追求“稳中求变,稳中求质”的特点,尽管2002年高考语文是近几年变化最大的一年,但估计是为旧教材向新教材过渡作铺垫,在新的课程标准尚未在全国全面实行之前,这种命题态势将会有一段时间的稳定性。以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为例,第一大题共6道小题的内容主要就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正确识记,即辩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型的正确识记,即辩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第3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词语意思的正确理解。再比如第三大题文言文第11、12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的掌握,第四大题第18题对名句名篇的默写考查。诸如此类的题目,都基本属于知识层面,这类知识面广量多,头绪繁杂,我们只有在平时注重系统记忆和整理,才能在考试时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如2001年高考试卷文言文第11题C项“使老弱女子乘城,”的“乘”,题中解释为“巡视”,是个错误的项。而课文中就有“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这个“乘”就解释为“登,登上。” 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因此重视课本积累整理确实必不可少。但这远不是语文学习的唯一。

第二,要强化能力层面的全面训练。

2002年4月新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高考《考试说明》中则将以上多种语文能力划分为A、B、C、D、E五种等级,其中A为识记能力,高考题中的1、2、18题共10分属于识记能力,最高能力层级为E级,只有17题诗歌鉴赏属于此级,共6分,作文属于D级。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会重视语文多种能力的训练。我们尤其要重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归纳、鉴赏、评价等能力。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题的分值共48分,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最后得分的高低,如果等到老师复习该考点时才开始训练阅读能力的话,效果不会很好,我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须长时间不间断地训练。怎么去做呢?一句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按照一定的思路去阅读一篇文章,包括怎样把握全文的中心,抓哪些重要句子,哪些是该注意的内容,这些内容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等,以上这些问题一旦成为你阅读过程中的一种习惯,那么你每读一篇文章,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找重点,去分析,阅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写作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占很重分量,分值是60分,占全卷的三分之一,可见其重要性。其实很多人都很清楚这种重要性,可是又不知如何提高。我认为还是要多练。每天或隔天写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及时记录下新鲜的事物和内心的感受;多阅读他人的文章,思考他人文章的长处,可以从仿写开始,走向个性创作。只要坚持这样训练,写作能力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第三,要优化方法层面的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保证我们的语文能力形成稳定性的强有力保证。作为语文学科,学习方法具有共性,但作为由每个不同个性的生命个体参与的高三语文复习,同其他所有由人参与的思维活动一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各人有各人的学习方法。从个人角度来说,语文复习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仅就“识记”能力层级,说明“积累”的共性方法。

语文复习无外乎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两件事。语文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效果才可能显现。语文记忆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广,只有靠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日积月累,才可在考场上从容不迫地选择正确答案。如何进行“识记”积累?我认为现在要积累的是这些知识:多音字,文学常识,名篇名句,文言实词和虚词。 

 例如谈谈多音字。容易弄混的,常用的也不过六、七十个,每天记一个,坚持下来,两个多月就可以轻松掌握常见的多音字了。但是记忆要讲究方法,多音字多因意思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要记音先记意,还有记少不记多、造句法等多种方法可以帮助记忆。另外,记忆还须巩固。比如第一天记了“着”字的几种读音、各类读音的组词,第二天可以先回顾,再记忆新的字“柏”,到第三天就先复习“着”和“柏”,再记忆新字“了”,第四天先复习“着、柏、了”再记忆新字“剥”如此就不容易记了新的忘了旧的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反复7次才可以永久记住。

名篇名句。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学瑰宝,名篇名句数量极多,如果平时不积累,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记住较多内容的,所以,我们应该从踏入高三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忆名篇名句。每天背三到五句,日积月累,记忆的仓库里就添了不少东西,要用时,可以信手拈来,毫不费劲,比临时抱佛脚要好得多。 

文言实词、虚词。高考语文试卷第三大题是文言文阅读,涉及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等知识,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不仅对直接答题有帮助,还可以让你较快地把握全文的意思,从而做好翻译题和句意理解题。实词和虚词可以交替记忆,先记忆实词,再记忆虚词。虚词根据2002年《考试说明》重点复习15个,每个虚词的用法和相应的例句课本中可以找到。实词120个可以根据每册课本后附录的文言实词列表逐个逐个记忆。 

当然,语文复习过程中总涉及到一个技能训练问题,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都有其特有的技能训练要求和特点,只要我们用心揣摩,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在这最后的语文复习中获得大面积丰收。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苏俊华(226400)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这门学科越来越引起我们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的语文高考,尤其是2002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的命题思路,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向人们表明,今后语文高考正努力践行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移、尽可能地运用高考这一传统“指挥棒”与素质教育接轨、全面考察考生语文素质的命题思想。那种指望靠考前“读读背背”甚至猜题押宝的复习方法已经绝对失去了它的生存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我们广大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心态是很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微妙的。明明自己对语文十分喜爱,也花了不少时间,可总是得不到理想得分数;而有些同学,花的时间不是很多,语文基础也不见得很好,可很多时候就是考得好。对语文,有些学生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此,有的同学钻进题海,拼命做题;有的同学大袖一甩,完全“跟着感觉走”。这些态度都是不正确的。

我认为,语文学科确实是高考所有学科中最不具稳定性的一门学科,也正因为这一点,在高考复习中,语文也是最具发展空间的一门学科。这巨大的不定的发展空间为语文增添了无限的魅力。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复习态度,克服拼命做题目、自以为做得越多越好以及不认真复习、自以为复习未必有用、指望“临场发挥”这两种侥幸心理,有的放矢,认真复习,突出重点,讲究实效,那么,我们一定会得到语文女神的青睐。

现在根据我几年来连续任教高三语文的体会,就如何进行语文复习,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学习《考试说明》,明确语文复习的最终目标。

    学习《考试说明》,不仅是教师的事情,同时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指导学生,花一点时间,了解一点有关《考试说明》的内容,使大家明确我们复习语文该做什么,该复习到什么程度。

首先要根据2002年颁布的《考试说明》,明确后一阶段的范围目标。一是要明确《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能级要求,尤其是2002年新提出的要求,如“诗歌鉴赏”“文言文翻译”变成主观表述题,作文“发展等级”中增加“丰富”的新要求等,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明确高考试题结构的变化。近两年来,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题比例减小,测试的重点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和作文这三个方面。2002年的语文试卷,一卷只有45分,二卷变为105分,主观表达题的分量增加幅度较大,分别由原来的40%和60%调整为30%和70%。在内容方面,取消了文学常识和现代诗歌的考察,新增了文言文翻译题和名句名篇默写。学生要善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语文高考知识点逐条梳理,查漏补阙。语文练习要有针对性,求精勿滥,注重实效。

    其次要巩固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顿悟能力,并力争形成稳定的语文理性思维能力,力争语文成绩稳中有升,明确能力提升目标。现代文阅读着重考查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这三方面试题的正确回答都以对文章的准确理解为前提。过去的考生答不好题,主要不是文章读不懂,试题不会答,而在于没有处理好读文章与答题的关系。因此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找到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要素读懂读通文章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在复习训练中,要依文思维、依题思考,克服以自己主观认识为核心、随心所欲的缺点,培养自己整体把握、局部突破的解题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欣赏及其解题水平。

    第三,纠正课外阅读及其作文训练无所作为的偏见,重视课外阅读、作文整理及训练,明确阅读目标及作文训练目标。尽管高考复习任务繁重,今年又是提前一个月考试,我们不能忽视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自己急需“恶补”的书,例如中国古典诗歌、现当代散文名著,填补自己荒凉的阅读园地。我们更不能忽视作文自我训练,毕竟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题。这段时间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习作,认真总结自己作文的得与失;二是要学会整理充实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三要善于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一些积极、昂扬、向上且较为深刻、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认识储存起来。最后尤其要指出的是,我们要在平时的复习中花一定的时间来强化书写训练,力求清楚、工整、美观。这一点很重要。

二、语文复习要全面兼顾语文多种能力的强化训练

语文知识面广量多,头绪繁杂,但并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我们有的同学考试前复习语文,每次总是抱住复习资料前面部分的字音、字形以及文学常识、名句背诵不放,没有全面兼顾语文复习的方法面面,从而导致语文成绩停滞不前。

我认为,语文复习要兼顾知识、能力、方法三个层面。字音、字形以及文学常识、名句等的掌握属于知识层面,而知识是松散的,零碎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是并不能构成能力,而能力是人的素质的内核,也是高考的终极指向,因此它应成为我们语文复习的最大目标。而方法属于一种技能,技能不等同于能力,但它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它帮助我们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我们为什么学不好语文,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怎样复习好语文。

首先是抓实知识层面的系统整理,打牢语文基础。高考语文命题一直在追求“稳中求变,稳中求质”的特点,尽管2002年高考语文是近几年变化最大的一年,但估计是为旧教材向新教材过渡作铺垫,在新的课程标准尚未在全国全面实行之前,这种命题态势将会有一段时间的稳定性。以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为例,第一大题共6道小题的内容主要就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正确识记,即辩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型的正确识记,即辩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第3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词语意思的正确理解。再比如第三大题文言文第11、12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的掌握,第四大题第18题对名句名篇的默写考查。诸如此类的题目,都基本属于知识层面,这类知识面广量多,头绪繁杂,我们只有在平时注重系统记忆和整理,才能在考试时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如2001年高考试卷文言文第11题C项“使老弱女子乘城,”的“乘”,题中解释为“巡视”,是个错误的项。而课文中就有“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这个“乘”就解释为“登,登上。” 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因此重视课本积累整理确实必不可少。但这远不是语文学习的唯一。

第二,要强化能力层面的全面训练。

2002年4月新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高考《考试说明》中则将以上多种语文能力划分为A、B、C、D、E五种等级,其中A为识记能力,高考题中的1、2、18题共10分属于识记能力,最高能力层级为E级,只有17题诗歌鉴赏属于此级,共6分,作文属于D级。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会重视语文多种能力的训练。我们尤其要重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归纳、鉴赏、评价等能力。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题的分值共48分,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最后得分的高低,如果等到老师复习该考点时才开始训练阅读能力的话,效果不会很好,我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须长时间不间断地训练。怎么去做呢?一句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按照一定的思路去阅读一篇文章,包括怎样把握全文的中心,抓哪些重要句子,哪些是该注意的内容,这些内容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等,以上这些问题一旦成为你阅读过程中的一种习惯,那么你每读一篇文章,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找重点,去分析,阅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写作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占很重分量,分值是60分,占全卷的三分之一,可见其重要性。其实很多人都很清楚这种重要性,可是又不知如何提高。我认为还是要多练。每天或隔天写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及时记录下新鲜的事物和内心的感受;多阅读他人的文章,思考他人文章的长处,可以从仿写开始,走向个性创作。只要坚持这样训练,写作能力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第三,要优化方法层面的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保证我们的语文能力形成稳定性的强有力保证。作为语文学科,学习方法具有共性,但作为由每个不同个性的生命个体参与的高三语文复习,同其他所有由人参与的思维活动一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各人有各人的学习方法。从个人角度来说,语文复习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仅就“识记”能力层级,说明“积累”的共性方法。

语文复习无外乎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两件事。语文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效果才可能显现。语文记忆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广,只有靠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日积月累,才可在考场上从容不迫地选择正确答案。如何进行“识记”积累?我认为现在要积累的是这些知识:多音字,文学常识,名篇名句,文言实词和虚词。 

 例如谈谈多音字。容易弄混的,常用的也不过六、七十个,每天记一个,坚持下来,两个多月就可以轻松掌握常见的多音字了。但是记忆要讲究方法,多音字多因意思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要记音先记意,还有记少不记多、造句法等多种方法可以帮助记忆。另外,记忆还须巩固。比如第一天记了“着”字的几种读音、各类读音的组词,第二天可以先回顾,再记忆新的字“柏”,到第三天就先复习“着”和“柏”,再记忆新字“了”,第四天先复习“着、柏、了”再记忆新字“剥”如此就不容易记了新的忘了旧的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反复7次才可以永久记住。

名篇名句。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学瑰宝,名篇名句数量极多,如果平时不积累,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记住较多内容的,所以,我们应该从踏入高三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忆名篇名句。每天背三到五句,日积月累,记忆的仓库里就添了不少东西,要用时,可以信手拈来,毫不费劲,比临时抱佛脚要好得多。 

文言实词、虚词。高考语文试卷第三大题是文言文阅读,涉及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等知识,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不仅对直接答题有帮助,还可以让你较快地把握全文的意思,从而做好翻译题和句意理解题。实词和虚词可以交替记忆,先记忆实词,再记忆虚词。虚词根据2002年《考试说明》重点复习15个,每个虚词的用法和相应的例句课本中可以找到。实词120个可以根据每册课本后附录的文言实词列表逐个逐个记忆。 

当然,语文复习过程中总涉及到一个技能训练问题,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都有其特有的技能训练要求和特点,只要我们用心揣摩,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在这最后的语文复习中获得大面积丰收。

 作者邮箱: sujunhua@pub.nt.jsinfo.net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