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张潮《采莲词》新解(苏教版高三教学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23阅读:
字号:|
 
 
张潮,又作张朝,润州丹阳人,生卒年份不详。大约生活于开元至大历年间。一生未涉官场,钟情于田园山水,是个名副其实的“处士”。然而他善写诗,而且有相当高的水准。唐代殷璠汇其诗入《丹阳集》,评曰:“潮诗委曲怨切,颇多悲凉。”唐代李康成编的《玉台新咏》后集,顾陶编的《唐诗类选》,北宋李昉等人编的《文苑英华》,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等都收录其诗。
张潮的作品散轶严重,《全唐诗》中仅存五首,篇名分别是《江风行》、《襄阳行》、《采莲词》、《江南行》、《长干行》,另外尚存断句一联。尽管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可谓句句金玉,字字珠玑,广为世人传诵。《全唐诗简编》就录其三首,可见当代学者对张潮诗作水平的肯定。
下面我们就看看他的《采莲词》。
  采莲词
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学术界认为,“这首诗匠心独运,从另外一个角度写采莲,突出了采莲姑娘们团结互助的精神。第一句写早晨,太阳冉冉升起,晴空万里,又是一个采莲的好日子。第二句写傍晚,乌云突然涌来,遮住了大半个江面,一场大雨即将来临。第三、四句转而写人,狂风袭来,小船摇摆不定,大有颠覆之势,危急时刻,幸遇相识的邻女,两舟并靠在一起,就不怕狂风恶浪了。这首诗歌虽然短小,但写得惊心动魄,起起伏伏,几经转折,终于化险为夷。”


也就是说,这首诗赞颂采莲姑娘团结互助不畏风浪的品质。应该说,抛开生活实际,仅仅从诗歌字面上理解,这种解读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把这种解读告诉给渔家姑娘,她们绝对不会认同的。
笔者是地地道道的渔家子弟,从小生活在洪泽湖上,对此诗描写的情况是有发言权的。我认为,学术界对该诗的解读偏离了生活的真实。
风浪之中“莲舟”是不宜“并著”的。人们都知道风浪之中船不可空载,都知道并船可抗风浪的道理,却不知这种做法不是针对所有船只的道理。是的,大船航行绝不可空载,比如去年击退海盗的“振华”号万吨远洋货轮,返航时便自然地注了半舱海水。“并著”船只最典型的例子是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水军做法。但是,小船就不同了。多大的船为小船呢?大概在十米长以内的吧。渔家俗语叫此船为“小溜子”,后又叫“生产筏子”。小时,我等皆采过莲蓬,采莲船必须是小船,而且是越小越好,否则撑不进荷花荡的。故而,诗中的“莲舟”必定是小船了。小船在荷花荡里是不怕风雨的,因为在茂密的荷花荡里再大的风(10级吧,江湖上最大的了)也掀不起浪的,吹不动船的; 至于下雨,就更不怕了,打个大片的荷叶,往头上一顶,只听雨打荷叶声——那个惬意呀——这是常识。
但是,诗中明明白白写“并著莲舟不畏风”,这又是为何呢?张潮没写错,诗的第二句写得清清楚楚,“晚来云起半江中”,傍晚时分,就是不“云起半江中”,“晚来” 采莲船也要回家的,回家就必然要离开荷花荡,必然要经过开阔的水面,恰在这时,起风了!
开阔的水面,有风就有浪。抗击风浪最好的办法是“并著莲舟”吗?如果这样想这样做,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小船抗风浪与大船不同,它抗风浪法是“跳浪法”,小船随着波峰浪谷“跳动”,江湖河道的风浪也奈何不了它的。一并船不但不利于小船跳浪,而且小船间的涌浪有可能打沉小船的——这也是常识——你看过踏板冲浪运动有几个并板的?
所以,同是善于驾莲舟的有好水性的渔家姑娘(采莲女)彼此间不会“赖”(依赖,依靠,幸亏)什么了,这点风浪算不了什么,独自驾舟回来便是了,绝不至于如此愚蠢地去“并著”“莲舟”的。
但是,诗中却明明写“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这是怎么回事呢?此诗妙就妙在“赖逢邻女曾相识”一句上,是谁“赖逢邻女”?是采莲女吗?不是。根据以上分析,必然是几个(或一个)男子(可能其中就有张潮),这(些)男子无疑是“旱鸭子”,他(们)一大早也去采莲(或采风或为情),不想回来时麻烦了,遇风了。是巧遇“曾相识”的“采莲女”吗?可能是,更可能她一直就在他们船边。她也许早就希望“并著”了,希望彼此成为并蒂莲了,众目睽睽的,不能有过份的举动呀。真是“天助我也”,这下好了,赶上“天时”了,再过份的动作也有托词了:关键时刻,我采莲女岂能丢下“旱鸭子”船不管,独自跳浪回家吗?她迅速而喜悦地“并著莲舟”了,可以美滋滋地为小情郎保驾护航了!所以,张潮说:“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是的,“不畏风”一语双关到家了,既不畏风浪,也不畏人们的风言风语了。
可见,“莲舟”不是为抗风浪而“并著”的,而是为情而并的,不信,看看唐代诗人崔国辅的《采莲曲》:
玉溆花争发, 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 并著木兰舟。
因此,实际的水上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张潮的《采莲词》是一首情诗,写了采莲女对情郎的有情有义,关键时刻对小情郎进行了一番大胆而泼辣的保护,写得巧妙而动人心魄。
 

敬爱的周公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