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06年重庆市高考古诗试题(人教版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36阅读:
字号:小|大
重庆市璧山中学特级教师
重庆高考语文阅卷组长 巫正鸿
2006年重庆市高考古诗试题为:
1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今年重庆市高考语文阅卷,笔者作为第四大题的阅卷组长,负责古文翻译、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的阅卷工作,对古诗鉴赏一题深有感触,现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 命题者的意图解读
今年,重庆卷的古诗鉴赏,从命题的形式上看,是两首诗比较鉴赏,与湖北卷的形式相同;从选择的古诗材料上看,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是初中教材,是学生学过的篇章,算是“熟章”,张维屏《新雷》一诗学生没有学过,算是“生章” ,生熟相配,既考了学生的知识又考了学生的能力,符合高考命题的基本思想;从命题者的意图来看,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实际上是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扎扎实实搞好教材的教学工作,夯实学生的古诗阅读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从设置的题目来看,重庆卷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两个小问。第一个小问“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题主要是考学生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纵观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几乎都考了对诗词关键字词的理解,比如:辽宁卷古诗鉴赏的第二问“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第二个问是“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这实际上是考学生对诗句的具体理解。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几乎都考了对诗句的具体理解,比如安徽卷古诗鉴赏第一问“‘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设置的第二个问是“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表面上是考对两首诗的末句理解,实际上是考学生对两首诗的整体把握。
由于题量和分值等原因,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没有考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等,全国许多省市都考了这方面的问题,今年不考不等于明年不考,来年的高三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 对评分细则的解读
对高考评分细则的研究,有助于来年的高考复习,有助于提高得分率。高考评分非常讲究得分点,考生一定要有得分点的意识。 比如, 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一题“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这道题两个问,共2分,考生应猜得到一问一分,第一个小问实际上是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就在原诗句之中,只要答道“觉春生”“安排着”“只待”三个关键词中的两个,给1分,答对一个不给分,照抄原诗句不给分。第二个小问只要答出“新雷响”,暗示春天到来即可(当然,答出比喻或象征意义的也得分)。其实这个答案也是扣原诗句中的关键词“却有情”“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第二问“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个问4分,考生应该猜得到,分别把每一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答对了各2分, 《新雷》的末句“只待新雷第一声”寄托了作者对新生活、新气象(未来、前途、前景、机遇、生活……)的渴望(盼望、期望、期盼……);《己亥杂诗(其五)》的末句“化作春泥更护花” 寄托了作者对新事物(后辈、晚辈……)的关爱 (奉献、甘愿牺牲……)。答对了修饰语1分,答对了中心词1分。在制定评分标准的时候,我们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操作过程中本着能给分,就尽量给分;能不扣分,就尽量不扣分的原则进行评分。从阅卷的情况来看,第一题得分率较高,第二题得分率较低,平均得分在3分左右,总的来说这道题的得分率较低。这说明古诗鉴赏依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三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1、要弄清楚写了什么。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思乡、怀古、忧愁、伤离、憧憬,也可能是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等等,在高考场上我们如何准确、迅速的把握作者写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呢?首先,是要抓住题目、作者和注释,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著名诗人往往有特定的生活背景,他的诗歌要表达特定的思想和感情。题解、注释常常暗示我们答题的思维方向。比如:辽宁卷选了苏轼的《东坡》, 题解“[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联系中学教材对苏轼的介绍,知道他因“乌台诗案”贬到黄州,这时期他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乐观旷达的情怀。知道了这一点,答准题就并不难。其次,抓住诗歌的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走向。比如今年的重庆卷对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末句的理解,就要抓住“更护花”这三个关键字。第三,注意词语的隐含的意义。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含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字的骨子里含有深刻的,甚至是多重的意义,古诗鉴赏就是要嚼出骨子里的深味。今年湖北卷古诗鉴赏,苏轼的《东坡》中“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第四,注意用典。典故、神话、传说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含义,诗人用典往往使作品容量更大,思想更深刻,表现力更强,读者联想的空间更宽广。了解用典对我们整体把握全诗很有帮助。
2 要弄清楚是怎样写的。写诗要讲章法,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阅读就要根据诗的特点,披文入情,准确把握诗的内涵。首先,抓住典型细节。诗人常常通过细节,透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比如:李商隐《端居》“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其次,抓住全诗的整体结构,因为诗的结构安排不同,诗人要突出的思想和主题也不同。今年四川卷古诗鉴赏,周密《夜归 》第一问“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个题实际上就是考学生对整体结构的把握。第三,抓住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今年重庆卷的第二问“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就是考学生对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把握。第四,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角度。高考一般都是选一些比较短的诗,这些诗往往都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高考诗歌鉴赏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构成一个什么意境。比如:今年安徽卷,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
诗人就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其次,注意环境的渲染。在诗歌中,诗人常常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达思想和感情,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今年湖北卷古诗鉴赏第二问“《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考这个知识点。
3 表达。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古诗鉴赏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定势,都是客观表述题。在高考场上,许多考生在表述的时候缺乏应有的得分技巧,丢失了应得的分数。第一,表述要扣题,要审定清楚命题者问的什么,比如,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一问“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许多考生答成“万紫千红”, “万紫千红”是“新雷”之后的结果,而不是造物‘有情’体现的地方。第二,一定要从原文本中去筛选答案信息。高考古诗鉴赏题,不可能出得过于偏僻、艰深,基本上都能从标题、作者、原诗、注释等捕捉到答案信息。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一问就是就是如此。第三,表述要准确,重点要突出。答题的切入点要准确,用语要准确。问什么答什么要搞清楚,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比如:今年全国二卷,第一问“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第一个小问就是要考生表态,是或不是,第二个小问就是要考生抓住这个画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明白了题意,答题就不会找不到方向。第四,答题要前后联系,答题切不可孤立地抓住一句两句诗来理解,一定要联系题目、作者、注释、写作的背景、原诗的上下文(甚至类似的诗作),反复斟酌 ,仔细推敲答题的思路和要点。比如,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二问“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就是要考生通过比较来揣摩两首诗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第五,要善于联想和想像,比如:今年的湖北卷古诗鉴赏,第一问“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答题的时候就要善于联想,原来诗人用水来喻离愁和友情悠长。这样的诗词,我们学了不少,李煜的《虞美人》、李白的《赠汪伦》等等,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的第二问“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许多考生就不知道把“只待新雷第一声”,联想到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将“化作春泥更护花”,联想到无私的牺牲精神或甘心奉献精神。要么就新雷谈新雷,就落花谈落花;要么胡乱答一通。第六,表述过程要完整。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明确从那儿找到切入口下笔作答,中间要阐述什么问题,踩到哪些要点,最后如何终结,比如:今年的湖北卷第二问“《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怎样”一词,就明确的告诉考生要把容情于境的过程答出来。从今年重庆卷的古诗鉴赏答题来看,许多考生答题过程不完整,答题过程中不善于踩点。其实,高考场上,考生的答题不可能与标准答案一模一样,只要答到临近点都可以得分。所以,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老师不要只念标准答案,应与学生探讨可能的得分范围;学生也不要只迷信一种答案,要多思考,还可以怎样表述。
四、现说现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重庆高考语文阅卷组长 巫正鸿
2006年重庆市高考古诗试题为:
1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今年重庆市高考语文阅卷,笔者作为第四大题的阅卷组长,负责古文翻译、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的阅卷工作,对古诗鉴赏一题深有感触,现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 命题者的意图解读
今年,重庆卷的古诗鉴赏,从命题的形式上看,是两首诗比较鉴赏,与湖北卷的形式相同;从选择的古诗材料上看,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是初中教材,是学生学过的篇章,算是“熟章”,张维屏《新雷》一诗学生没有学过,算是“生章” ,生熟相配,既考了学生的知识又考了学生的能力,符合高考命题的基本思想;从命题者的意图来看,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实际上是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扎扎实实搞好教材的教学工作,夯实学生的古诗阅读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从设置的题目来看,重庆卷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两个小问。第一个小问“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题主要是考学生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纵观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几乎都考了对诗词关键字词的理解,比如:辽宁卷古诗鉴赏的第二问“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第二个问是“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这实际上是考学生对诗句的具体理解。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几乎都考了对诗句的具体理解,比如安徽卷古诗鉴赏第一问“‘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设置的第二个问是“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表面上是考对两首诗的末句理解,实际上是考学生对两首诗的整体把握。
由于题量和分值等原因,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没有考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等,全国许多省市都考了这方面的问题,今年不考不等于明年不考,来年的高三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 对评分细则的解读
对高考评分细则的研究,有助于来年的高考复习,有助于提高得分率。高考评分非常讲究得分点,考生一定要有得分点的意识。 比如, 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一题“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这道题两个问,共2分,考生应猜得到一问一分,第一个小问实际上是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就在原诗句之中,只要答道“觉春生”“安排着”“只待”三个关键词中的两个,给1分,答对一个不给分,照抄原诗句不给分。第二个小问只要答出“新雷响”,暗示春天到来即可(当然,答出比喻或象征意义的也得分)。其实这个答案也是扣原诗句中的关键词“却有情”“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第二问“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个问4分,考生应该猜得到,分别把每一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答对了各2分, 《新雷》的末句“只待新雷第一声”寄托了作者对新生活、新气象(未来、前途、前景、机遇、生活……)的渴望(盼望、期望、期盼……);《己亥杂诗(其五)》的末句“化作春泥更护花” 寄托了作者对新事物(后辈、晚辈……)的关爱 (奉献、甘愿牺牲……)。答对了修饰语1分,答对了中心词1分。在制定评分标准的时候,我们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操作过程中本着能给分,就尽量给分;能不扣分,就尽量不扣分的原则进行评分。从阅卷的情况来看,第一题得分率较高,第二题得分率较低,平均得分在3分左右,总的来说这道题的得分率较低。这说明古诗鉴赏依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三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1、要弄清楚写了什么。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思乡、怀古、忧愁、伤离、憧憬,也可能是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等等,在高考场上我们如何准确、迅速的把握作者写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呢?首先,是要抓住题目、作者和注释,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著名诗人往往有特定的生活背景,他的诗歌要表达特定的思想和感情。题解、注释常常暗示我们答题的思维方向。比如:辽宁卷选了苏轼的《东坡》, 题解“[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联系中学教材对苏轼的介绍,知道他因“乌台诗案”贬到黄州,这时期他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乐观旷达的情怀。知道了这一点,答准题就并不难。其次,抓住诗歌的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走向。比如今年的重庆卷对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末句的理解,就要抓住“更护花”这三个关键字。第三,注意词语的隐含的意义。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含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字的骨子里含有深刻的,甚至是多重的意义,古诗鉴赏就是要嚼出骨子里的深味。今年湖北卷古诗鉴赏,苏轼的《东坡》中“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第四,注意用典。典故、神话、传说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含义,诗人用典往往使作品容量更大,思想更深刻,表现力更强,读者联想的空间更宽广。了解用典对我们整体把握全诗很有帮助。
2 要弄清楚是怎样写的。写诗要讲章法,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阅读就要根据诗的特点,披文入情,准确把握诗的内涵。首先,抓住典型细节。诗人常常通过细节,透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比如:李商隐《端居》“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其次,抓住全诗的整体结构,因为诗的结构安排不同,诗人要突出的思想和主题也不同。今年四川卷古诗鉴赏,周密《夜归 》第一问“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个题实际上就是考学生对整体结构的把握。第三,抓住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今年重庆卷的第二问“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就是考学生对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把握。第四,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角度。高考一般都是选一些比较短的诗,这些诗往往都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高考诗歌鉴赏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构成一个什么意境。比如:今年安徽卷,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
诗人就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其次,注意环境的渲染。在诗歌中,诗人常常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达思想和感情,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今年湖北卷古诗鉴赏第二问“《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考这个知识点。
3 表达。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古诗鉴赏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定势,都是客观表述题。在高考场上,许多考生在表述的时候缺乏应有的得分技巧,丢失了应得的分数。第一,表述要扣题,要审定清楚命题者问的什么,比如,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一问“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许多考生答成“万紫千红”, “万紫千红”是“新雷”之后的结果,而不是造物‘有情’体现的地方。第二,一定要从原文本中去筛选答案信息。高考古诗鉴赏题,不可能出得过于偏僻、艰深,基本上都能从标题、作者、原诗、注释等捕捉到答案信息。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一问就是就是如此。第三,表述要准确,重点要突出。答题的切入点要准确,用语要准确。问什么答什么要搞清楚,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比如:今年全国二卷,第一问“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第一个小问就是要考生表态,是或不是,第二个小问就是要考生抓住这个画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明白了题意,答题就不会找不到方向。第四,答题要前后联系,答题切不可孤立地抓住一句两句诗来理解,一定要联系题目、作者、注释、写作的背景、原诗的上下文(甚至类似的诗作),反复斟酌 ,仔细推敲答题的思路和要点。比如,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二问“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就是要考生通过比较来揣摩两首诗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第五,要善于联想和想像,比如:今年的湖北卷古诗鉴赏,第一问“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答题的时候就要善于联想,原来诗人用水来喻离愁和友情悠长。这样的诗词,我们学了不少,李煜的《虞美人》、李白的《赠汪伦》等等,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的第二问“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许多考生就不知道把“只待新雷第一声”,联想到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将“化作春泥更护花”,联想到无私的牺牲精神或甘心奉献精神。要么就新雷谈新雷,就落花谈落花;要么胡乱答一通。第六,表述过程要完整。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明确从那儿找到切入口下笔作答,中间要阐述什么问题,踩到哪些要点,最后如何终结,比如:今年的湖北卷第二问“《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怎样”一词,就明确的告诉考生要把容情于境的过程答出来。从今年重庆卷的古诗鉴赏答题来看,许多考生答题过程不完整,答题过程中不善于踩点。其实,高考场上,考生的答题不可能与标准答案一模一样,只要答到临近点都可以得分。所以,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老师不要只念标准答案,应与学生探讨可能的得分范围;学生也不要只迷信一种答案,要多思考,还可以怎样表述。
四、现说现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