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虚词(人教版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8:08阅读:
字号:小|大
周南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备课组成员: 杨国炳 胡锦云 胡宗如 黄静 谭龙帅 饶霞
备 课 时 间: 第十二周
教学内容 准确辨析常见虚词的使用
教学重点难点 虚词的使用辨析及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考纲定位: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历年高考都是常考点,能力层级为D。
高考虚词考查核心是“灵活使用”。因而对于虚词、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只能是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一些常见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清它们间的细微差别,结合语境之间及句子内部关系,再注意词与词间的配套搭配,这类题就容易做了。
典型题例:
例1 2003年全国高考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 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 。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 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 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 计划 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 规划 不是/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 计划 不是/而是
【解析】此题是一道实词和虚词的综合考试题,正确答案为C。关于①②句答案分析,可参见实词部分相应的答案提示。③句为虚词选择填空题, “不仅是/而且是”和“不是/而是”都是连接词,但在表达的意义上有区别:“不仅是/而且是”表示的是递进性的并列关系,即连接的两项可以同时肯定;而“不是/而是”表示的是选择性的并列关系,即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从本句的意思看,显然要表达的还是前一种意思,而不是后一种意思,所以只能选用“不仅是/而且是”。当然,要做出这种判断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即对“邓亚萍”有所了解,知道她曾是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著名乒乓球选手,几年前已经退役,后来先后到清华大学和英国学习,现在还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她还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北京申奥和北京奥组委等工作。由于邓亚萍几乎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相信每一位报考大学的学生不会不知道她的这些情况。 【答案】C
例2 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才。
B.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反科学的内容。
C.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秘书处后,WTO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D.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判断虚词运用正误的能力。正确答案为D。D项是滥用虚词。“被”表被动,“应”字表示主动,事理上互相矛盾,使用重复,应去掉“被”。A项“或”是连词,表示有两种可能性存在,结果必居其一,与句意相符。B项“就”是一个副词,表示乙事紧接着甲事发生,使用正确。C项的“与”是一个介词,它的宾语是“成员国”,用“与”字后,使前面的“中国”和与字所组成的介宾短语组成并列关系,使用正确。 【答案】D
例3 2002年全国高考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正确选项为C项。 一再———再三、多少———稍微、往往———常常三对词语都是副词,各对词语之间的意义都有相同之处,并且有时都可以互换。但各对词语之间使用上有时有区别:“一再”和“再三”的区别在于不是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第①句“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陈述。“稍微”和“多少”的区别在于,“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就不能。“常常”和“往往”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一是“往往”主要指“在一定条件下才经常发生的动作”,而“常常”不受限制;二是“往往”在使用时“必须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动作”,而“常常”不受这种限制。换句话说,“常常”的准确释义是“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的经常性和频繁性”,而“往往”的准确释义是“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第③句的行为动作,既没有“一定的条件”,也并不“带有某种规律性”,所以只能用“常常”。 【答案】C
题型解读:
虚词运用试题题型主要有三种:
①关联词语的选择填空。(例1)
②副词的选择填空。(例2)
③虚词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正误的判断。(例3)
知识梳理:
一、如何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一)掌握关联词语的几个难点:
]、转折关联词
(1)重转 虽然(尽管)一一但是(可是 但却)
(2)轻转 但 但是 可 可是 却 然而
(3)弱转 只是 不过 倒
2、递进关联词
(1)一般递进一一单用关联词或成套用关联词均可。
单用的递进关联词,如:而且,并且,从而 进而何况况且更还
成套合用的递进关联词,如:不但(不仅 不只不光)一一而且(还 也 又)
(2)衬托递进,常用关联词如:
尚且一一何况(况且 还 更不用说)
别说(慢说 不要说)一一就是(连)
3、选择关联词
疑问式选择关系,一般用:是一一还是
陈述式选择关系,一般用:或者一一或者
非彼即此,必居其一。用:不-----就是,要么 要么
先舍后取,用:与其一不如(宁可)
先取后舍,用:宁可一一不(也不)
关联词语在运用时有几个难点需注意:转折关联词,要注意“轻转”与“重转”所用的关联词不同。重转分句间的意思明显相反,转折的意思很重,一般用成套关联词。“轻转”,转折的意味比重转轻些,一般单用关联词。而“弱转”,前后分句间对比的意思往往不那么明显,也单用关联词。
递进关联词使用时要注意“递进”与“并列”的关系。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关联词不同,因而意思的侧重点有区别。也就是说,分句间使用关联词的时候,往往用哪种关联词都通顺,这就要特别注意分辨
(二)选填关联词语既是虚词考查的重点,也是其难点,选填关联词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I.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选填关联词语,必须理清句子的结构层次,在分析推断句子的意念关系时,不能从局部人手,一句挨一句地分析推断,这样的推断往往在局部上是可行的,而从全段看可能是行不通。应选通读所供文字,把握全段内容,从宏观人手,先分析推断第一层的意念关系,然后依次类推,逐层分析推断句子的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选填关联词语就可靠多了。
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
所谓已知条件,即所提供的语段,以及有时可能保留的个别关联词语,或与关联词语相照应的词。因此,我们根据句意来分析句子之间的意念关系来选填词语,如有保留的个别关联词语,要看哪个能与它搭配照应,这样就容易多了。
3.先易后难,化难为易,注意利用选择题型。
有些复杂的句子,对某一局部的结构层次一时辨析不清,不要因为局部而影响整体,而选填已辨析清楚的部分,如此扩大已知条件,增强语感,有时句子的局部难点,可因此化难为易。高考考查关联词语用的是选择题型,因而可充分利用排除法,即不一定每一空都要确定,有时确定好两三个,即可选出答案。
(三)连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见学海导航学生55,教师101)
(四)关联词语选择填空题的应试,可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
(1)综观全局,理清整个语段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及分句间的关系。
(2)根据表达中心和有关句间关系,参照语言表达习惯,选择突破口。选择突破口的方法有二:一是通过确定一个正确的词语,从而排除其他有关的选项;二是通过否定一个词语.从而排除有关的选项。
(3)把备选目标代入题干进行审查核对,从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干作为答案。
二、副词的使用:
1、副词的使用及辨析:(见学海导航学生61,教师110)
2、副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见学海导航学生54,教师100)
3、副词的辨识正误题,应注意从下列五个方面认真审查:
表达的意义、表达的范围、表达的程度、表达的数量、该类副词的语法功能等。此外,还要注意该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三、介词的使用:
1、介词的使用及辨析:(见学海导航学生61,教师110)
2、介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见学海导航学生54,教师100)
3、介词的辨识正误题,应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审查:
(1)介词的语法功能是否得当。(2)有无介词误用或滥用现象。(3)适当运用换位法,即把容易混淆的有关介词分别换位,从而确定介词使用的正确与否。(4)介词与其所带的宾语是否搭配。
巩固练习: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思维方式的转变比其他几个思想层面的转变更为艰巨,——也更为重要。——思维方式是其他几个思想层面的实现形式,作用更为深刻、长久和关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注重思维方式的变革,——在更深层次上推进思想解放。
A.但 虽然 也 从而 B.但 因为 就 从而
C.而且 虽然 也 并且 D.而且 因为 就 并且
[答案]D
[解析]第一个空前后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表示转折关系的A、B两项。第三个空前后是条件关系,据此,可排除A、C两项。第四个空前后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那时的人看来,取得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 ,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 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 , 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A.因为 至于 因此 如果 B.但是 而 因此 只要
C.但是 至于 然而 如果 D.因为 至于 然而 只要
[答案]C
[解析]考查语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处为转折羌系, 第四处应为假设关系。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 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大白话。 我却知道,有不少人,——很多人并非为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去建构自己的人生与生活。 窺察别人的生活与家庭,便成了他们生活的另一部分。
A.也许 但是 而且 因此 B.如果 而 甚至 因而
C.如果 但是 而且 因此 D.也许 而 甚至 因而
[答案]D
[解析]第一个空前后是选择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 C两项。第二个空前后是转折关系,用“但是”表示转折语气偏重,选“而”更符合语言习惯.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第三个空之间是递进关系,选“甚至”更符合语感,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在改革之年,我忙,你不也 忙吗?最近没空就不必来信了。
②晚饭后我去找他,他不在, 在球场碰上了他。
③事情发生得太 了,以至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A.照样 恰巧 突然 B.照样 恰好 忽然
C.照常 恰巧 忽然 D.照常 恰好 突然
[答案]A
[解析]①都可以表明同一主体动作、行为或状态,维持原来情况不变。但“照样“还可以表明某一动作、状态与另一动作、状态相同,而“照常”没有这一语法功能。
②“恰好”侧重表示“正好、正合适”;“恰巧”表示偶然的巧合。③两词意义相近。但“突然”可以作谓语、定语和补语,“忽然”则不能。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各地的“豆腐渣”工程情况各异,但其共性都是有关责任者的腐败使然, ,人们又叫“豆腐渣”工程为“腐败”工程。根治“豆腐渣”工程 要严格质量管理, 要在反腐败上下功夫。
A.尽管 因此 不仅 还 B.虽然 那么 既 又
C.尽管 那么 不仅 还 D.虽然 因此 既 又
[答案]A
[解析]第二条横线前后是因果关系,由此可以排除带有“那么”的B、C两项。“严格质量管理”和“反腐败”之间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伊拉克军官一向美军使用自杀性爆炸行动,萨达姆 就追授这位军官两枚勋章。
②这几年他 住在北京,没有到别的城市去过。
③但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 高、 强烈、 有集中性。因此就 带普遍性。(填同一字)
A.随后 向来 更 B.随后 一向 越
C.随即 一向 更 D.随即 向来 越
[答案]C
[解析]①“随即”所表示的时间非常短促,有强调“立刻”的意思;“随后”则侧重表示在时间上前后相承。②两词都可以用来说明行为状态从过去到现在都是这样。但是如果限定了时段,就只能用“一向”,不能用“向来”了。③都能表示程度深。但“越”表明程度因某一情况或时间的推移而加深;“更”用于比较两种或几种事物性质、状态的差别。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很显然, 我要描写农民,我就必须下乡去体验生活。
②这篇作品不论在思想内容方面 在艺术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③对于批评建议, 有益于我们改进工作,就得听取,就得采纳。
A.既然 还是 只要B.虽然 或者 只要C.虽然 还是 只有D.既然 或者 只有
[答案] A
[解析] 第一句,“虽然”与后面的“就”搭配不当,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第二句“不论”与“还是”搭配最恰当,据此可以肯定答案就在A、C之中。第三句具有充分条件关系,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
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面对鲜花和掌声,他 谦虚地笑笑,他知道成功凝聚着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汗水和智慧。
②早春二月,南国已是阳光和暖;草长莺飞, 偶或南下的冷空气还会使人感到未曾褪尽的残冬寒意。
③尽管霍利菲尔德有着必胜的信念和丰富的经验, 年迈却是一个拳手不可更改的劣势,他还是被鲁伊兹夺去了拳王金腰带。
A。只是 不过 但是 B。不过 但是 只是
C.只是 但是 不过 D.但是 只是 不过
[答案] A
[解析] ①句表强调限于某种情况即“谦虚地笑笑”,用“只是”;②句有轻微转折意味,用“不过”或“只是”;③句转折意味较重,又有“尽管”呼应,用“但是”。
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这个村在大学生村长的带领下,精诚团结,集思广益,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推选村长参加了全县的脱贫致富经验交流大会。
②“日心说”发表之初,一般民众 许多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都怀疑这是对上帝大不敬的言论。
③许多志士仁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流血牺牲 在所不惜,更不用说受苦受累.
A.甚至 并且 尚且 B.并且 甚至 尚且
C.并且 尚且 甚至 D.甚至 并且 甚至
[答案] B
[解析] ①句表更进一层。用“并且”;②句举突出的事例,用“甚至”;③句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用“尚且”。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我 不想去,只是没工夫罢了。
②文章流畅 很好,而主要的还在于内容。
③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 如此,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A.未尝 诚然 倘能 B.何尝 诚然 唯其
C.何尝 虽然 倘能 D.未尝 虽然 唯其
[答案] B
[解析] “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有时相当于“不是”,有时是“不曾”的意思;“何尝”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第一个空选“何尝”更符合语境。“虽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但后边的并不是因此而不成立;“诚然”是“确实”“实在”的
意思,从上下文来看,第二个空应选“诚然”。根据第三句的“才能”一词可知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应选“唯其”。
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三年的苦心研究,他终于在新品种的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②由于缺乏诚意,双方都不肯作出让步,争端问题 未能得到解决。
③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件 伟大的作品,至今仍震撼着不同肤色的欣赏者的心灵。
A.经过 一直 何等 B.通过 一直 何等
C.经过 一度 何其 D.通过 一度 何其
[答案] A
[解析] 第一句填“经过”更符合语言习惯。第二句,“一度”不用于未能实现的事物,因此,应填“一直”。第三句“何其”有不以为然之义,填“何等”正符合语境。
1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南阳人杰地灵,藏龙卧虎,彪炳史册的又 诸葛亮一人呢?
②他梦想在作文大赛中获得奖励,这次他 获得了一等奖。
③优秀的教师并非为了金钱工作,所以, 得不到丰厚的报酬,他也会竭尽全力。
A.何止 恰恰 即使 B.何止 偏偏 既然
C.何尝 偏偏 既然 D.何尝 恰恰 即使
[答案] A
[解析] 第一句表示不止诸葛亮一个,应选“何止”。 第二句表示恰好之意.应选“恰恰”。第三句表示让 步关系.应选“即使”。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他批评起部下来, 一位家长训斥一个淘气的孩子。
②送科技下乡, 是帮助那里的人们致富,其意义极其深远。
③三星堆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史学界 整个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A.居然 无非 乃至 B。居然 无疑 竟至
C.俨然 无疑 乃至 D.俨然 无非 竟至
[答案] C
[解析]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样子,不合乎第一句的语境,因此,可排除A、B两项。“无非”是“只是” “不外乎”的意思,不符合第二句的语境,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竟至”是“竟然到了”的意思。不合语境,据此可排除B、D两项。
1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理解得正确,才能说什么像什么,不走样, 不含糊.不夹杂。
②他 学会了法语,现在正在学英语。
③望着这片丰收在望的麦田,那喜悦的感情啊, 浮上了每个农民的眉梢。
A.只要 已经 就像 B.只有 曾经 就像
C.只有 已经 简直 D.只要 曾经 简直
[答案] C
[解析] 第一句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应填“只有”。 “曾经”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是以前某段时间存在或发生过的,不符合第二句的语境,应排除。第三句是个夸张句,填“就像”就成了不恰当的比喻句。
1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班主任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他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考文科 考理科?”
②依法缴纳税款后,您就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您在接受教育、乘车、去公园休闲等活动中,都已享受了纳税人应享受的权利。
③ 目前出现在报端的那些言论,我虽然又好气又好笑,但也颇有些高兴,因为毕竟有人回应了。
A.或者 其实 对于 B.或者 而且 关于
C.还是 其实 对于 D.还是 而且 关于
[答案] C
[解析] 句①,“还是”和“或者”都可表示选择关系.但“或者”不能用于选择问句,因此,这里只能选“还是”。句②句间不是递进关系,应排除有“而且”的项。句③,“对于”和“关于”都是介词.“对于”是引出对象.“关于”是引出关涉的事物及范围。
1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古今 不容混同,但古人生活中的相对真理,也同样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
②凡较高等的动物,除养育保护外,往往还教它们生存上 的本领。
③王小刚同学今天怎么还没有到校学习, 病了吧。
A.固然 必需 可能 B.虽然 必须 一定
C.虽然 必需 一定 D.固然 必须 可能
[答案] A
[解析] “固然”表示让步关系,“虽然”表示转折关系,从其表达功能看,第一句应选“固然”。“必需”表示一定需要,“必须”是副词,表示一定,从词性看,第二句应选“必需”。第三个句子是或然判断句.应排除表示必然判断的“一定”。
1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神州”二号飞船的船舱里,安装了几十件仪器设备, 就是一个“太空实验室”。
②他身体一向很好,这次 于一病不起,实在没有料到。
③我们不会侵犯他国的主权和领土, 进行丝毫的侵犯。
A.简直 竟至 哪怕 B.恍若 以至 哪管
C.简直 以至 哪管 D.恍若 竟至 哪怕
答案 A
[解析] “恍若”就是“仿佛是”的意思,与第一句的“就是”有重合的地方,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 “身体一向很好”突然“一病不起”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以至”表示程度的延伸,属于排除的项。 “哪管”是“哪里管它”的意思,填入该词不合语境,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
1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块地本来就好, 又上足了肥,明年你家小麦收成肯定差不了的。
②在这沸腾的现实生活申,想置身局外做一个旁观者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就会 时代抛弃。
③马列主义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 事物內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所决定的。
A.况且 为 由于 B.何况 为 由
C.况且 被 由 D.何况 被 由于
[答案] C
[解析] “何况”应用在反问语气的句子中,第一个空应为“而且”“况且”等。第二个空填“为”不符合语言习惯.第三个空“由于”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由”是介词,这里应选“由”。
1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同志们盼望早日上岗,为厂立功,张小华又 不是这样的心情呢?
②老王笑着说:“自家兄弟, 这么客气呢?”
③一部长篇小说有主题、副主题,且每一卷也 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
A.何尝 何必 何妨 B.何曾 何苦 何妨
C.何尝 何必 不妨 D .何曾 何苦 不妨
[答案] C
[解析] “何尝”用在肯定形式前表示否定,有“未尝”“哪里”“并不是”的意思,或者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何曾”表示未曾。第一句应选“何尝”。“何必”表示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何苦”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句末多带“呢”。第二句应选“何必”。“何妨”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为什么不”,二是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妨;“不妨”是“最好还是”的意思。第三句不是反问句,应选“不妨”。
2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优秀的诗文总能很快被时人认同和赞许。左思写《三都赋》,人们争相抄录传诵, 洛阳纸贵。 这件事本身也被传为文坛佳话。
②第一座由民间集资建造的大桥的竣工为孤岛和外地的物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更为迅速的发展。
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人类能在理论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自身 从技术上逐步改善自身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而各国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A.以至 从而 进而 B.从而 进而 以至
C.以至 进而 从而 D.进而 从而 以至
[答案] A
[解析] ①句表前半句所说的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用“以至”;②句联系原因和结果,用“从而”;③句表示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用“进而”。
2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粉碎了。
②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 坏, 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③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 留在兰家坪了。
A.马上 特别 一起 B。立刻 特别 一齐
C.马上 尤其 一齐 D.立刻 尤其 一起
[答案] D
[解析] “立刻”“马上”均表示很短的时间,但“立刻”所表示的时间伸缩性很小,而“马上”所表示的 时间有一定的伸缩性,可长可短,所以①句用“立刻”。“尤其”与“特别”都可就同类事物申的某一部分,加以强调,后多加“是”,常用于名词、动词前,而尤其”可不加“是”,直接用于形容词前,而“特别”一般没有这种用法(“特别)”用在形容词前只表程度,同“非常”),所以②句用“尤其”。“一齐”多指行动在同一时间,而“一起”多指动作在同一处所,或兼同一时间,所以③句谊用“一起”。
2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是民主的。
②矿务局党委决定,这种新的采煤法先在个别班组试行, 在全矿推广。
③他竟一个人跑到深圳去了,——把我们扔下不管了。
④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消除了多年的隔阂, 达到了新的团结。
A.因而 从而 反而 进而 B.从而 进而 反而 因而
C.进而 反而 从而 因而 D.因而 进而 反而 从而
[答案] D
[解析] ①句为因果关系,②句为递进关系,③句为并列关系,④句为条件关系。
2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老将军戎马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 被“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牛棚里。
②辩证唯物论者并不反对把个别问题从历史的大联系申抽出来,做精细而深入的研究,——,他提倡这样的研究。
③有些人片面理解“减负”工作,认为“减负”就是大量减少作业 取消作业。
A.最终 相反 和 B.终于 而且 和
C.最终 而且 或 D.终于 相反 或
[答案] C
[解析] “终于”与“最终”都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但“终于”较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不合①句语境。依照②句我们可以另造一个句子:“他不反对这样做, 他提倡这样做。”显然前后分句间不是转折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因此②句宜选“而且”。③句中横线前后的短语间应是选择关系,所以选“或”。
2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从信息角度看,真话和假话同样可以具有最大的信息量。——从社会角度看,——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真话, 有可能获得最佳表达效果,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假话,其表达效果等于零.这是人所皆知的常识,——是言语表达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A.但是 只有 才 也 B.因为 只要 就 也 .
C.因为 只有 才 却 D.但是 只要 就 却
[答案] A
[解析] 第一空要填的词应连接第一、二句,而这两句是转折关系,因此选“但是”,先排除B、C。第二、三空所在的两个分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因此选“只有”、“才”。最后一句的两个分句间应是并列关系,“也”恰当.
25.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删除得准确的一项是 ( )
世间只有能够掌握规律的人,却①不可能有对于任何事情的发展细节都未卜先知的人.因为事物的内部的矛盾,未曾发展到一定程度,还没有显露的时候,却②是难以觉察的。但是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已经露出了“苗头”时,于是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却③有可能从一点“苗头”,推知它的全部。
A.却① 却② 并且 于是 B.却① 因为 于是 却③
C.因为 却② 但是 却③ D.却② 但是 并且 却③
[答案] A
[解析] 解此类题,可利用排除法从两个角度解题。先肯定必须删去的,或者先肯定必须保留的。应删去的有:“却②”。因为它前后是一个单句。后边对前面加以判断,“却”多余了;“并且”也多余,因为前后不是递进关系;前边有“当……时”修饰,“于是”也应删去。这样可选A。必须保留的有:一、二句是因果关系,所以“因为”必不可少。可排除B、C;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转折,而“却”与“但是”相呼应,所以“但是…‘却③”都应保留,因此可排除B、D,因而选A。只有“却①”是可留可删的。
2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 ( )
相比之下,有些地方的“实事”就不那么实了。——有些事情看起来规模宏大,——由于脱离了现实,财力不堪其负,弄得劳民伤财,群众——没有受益,——加重了负担。—— ,把事办实办好,摆正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还要求领导摆正“低处”和“高处”之间的关系。
A.虽然 但是 固然 反而 总之 B.虽然 甚至 不仅 而且 总之
C.尽管 甚至 固然 而且 总之 D.尽管 但是 不仅 反而 因此
[答案] D
[解析] 第一、二空应填表转折的关联词,“虽然” “尽管”均可,而“甚至”表递进,不合句意,可排除 B、C。第三、四空前后是递进关系,而且前一分句从否定方面说,所以不能用“不仅……而且…...”,而宜用“不仅……反而……”,而最后用“因此”领起结论句,也很恰当。
27.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当您依法缴纳了税款后,您就自然会享受到应有的权利。——您在接受教育、乘车、去公园休息等日常生活中,都已经享受了作为纳税人应该享受的权利。
② 班长,学校的这次会议你去参加吧,——团支书去参加也行。
③ 对一个事物,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看,而应该深入了解这一事物与别的事物之间的 联系。
A.其实 不然 相互 B.其实 或者 互相
C.而且 不然 互相 D.而且 或者 相互
[答案] A
[解析] ①句由两个句子构成,后一句是陈述事实来解释前一句;所以读用“其实”(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不然”’件为连词,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所以 ②句用“不然”好。③句选“相互”(可修饰名词,而“互相”一般不能修饰名词)。
28.依次填入下面句中空白处最准确的一组虚词是 ( )
①他 也想找个理由赶快脱身,可是这会儿他又张不开口.
②他们要了两碗面,又要了两碗蒸鸭的“浇头”。 ——宜兴人吃面,无论是肉还是菜都不放在碗里.另外用小碗盛着,叫做“浇头”。
③在书店里,我——碰到了一个多年没见面的老朋友。
④天阴沉沉的,——有几片雪花飘落下来。
A.原来 本来 偶尔 偶然 B.本来 原来 偶然 偶尔
C.原来 本来 偶然 偶尔 D.本来 原来 偶尔 偶然
[答案] B
[解析] “原来”有两意思:一是“起初,没有经过改变的”,二是“表示发现真实情况”.“本来”有三个意思:一是“原有的”,二是“原先,先前”,三是表示“理所当然”。比较①②句意,②应填表示发现真实情况的“原来”.①就该填“奉来”.“偶然”侧重讲“不一定发生却发生了”,“偶尔”侧重讲“间或、有时候”,分析③④发现,应分别填“偶然”“偶尔”。
29.依次填入下文空缺处正确的一组关联词是 ( )
中美两国保持正常稳定的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
—— 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处理中美关系着眼于全球,着眼于二十一世纪。我们主张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严格遵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各项原则,增加信任。减少麻煩,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中美关系 会继续得到改善和发展。
A.既 又 乃至 只有 才 B。不仅 也 乃至 只要 就
C.不仅 还 甚至 因为 才 D.既 还要 至要 一定
[答案] B
[解析] 最后两个关联词只能是“只要……就 …”,它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只有充分条件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30.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方案没有敲定,我只能——说说方案的框架。
②社会学家坚决反对“‘克隆’——用于人类繁衍”的动议。
④ 凡明天参加本系统庆祝建党80周年歌咏比赛的同志—— 调休一天。
A.大略 可以 一律 B.简略 可以 一概
C.大略 能够 一概 D.简略 能够 一律
[答案] A
[解析] “简略”指言语文章的内容简单,不详细; “大略”有大概、大致之意。“能够”表示能力上达到某种效果,“可以”表示一种许可。“一律”和“一概” 都表示适用于全体.无一例外,但“一律”限用于人, 感情色彩亲切些;“一概”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感情色彩冷漠些。
点击误区:
考生对于虚词使用试题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没有吃透整个语段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不能从整体人手审查虚词的使用情况,而是先人为主,以想当然取代必然。
②没有搞清句间关系,只是机械地把虚词硬往文段里安插,凭主观语感办事。
③没有搞清楚有关虚词的用法,虚词使用基础差。
④平时重理轻文,读书少得可怜,根本无语感可言,事到临头,只好仓猝猜答。
(一)词类混用
1.连词混用
如:造纸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使淮河水变得又黑又臭,许多水生物、植物大量减少和绝迹。
——从连词“和”连接的内容来看,“减少”、“绝迹”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当用递进关系连词“甚至”。
2.介词混用
如:王大娘省吃俭用,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给山村小学的孩子们买了一台电脑。
——不是“把零用钱买了电脑”,而是“用零用钱买了电脑”。
3、副词混用
如: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做起活来未免慢一些。
——“未免”同一些词语搭配表示对某种事物、行为的评价和对过分情况的不以为然;“不免”表示某种结果不可避免。本句表示某种结果不可避免,只能用“不免”。
4.连词、介词混用
如: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自然条件的好坏”在句中为介宾短语作状语,应当用介词“由”,而不能用连词“由于”。
5.连词、副词混用
如: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也在抬头。
——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之间应当用副词“特别”或“尤其”来表示强调,却误用了递进连词“甚至”。
(二)搭配不当
如:无论老师和学生,在3+X考试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观念到思想的变化。
——“无论(不论、不管)”只能与“还”、“还是”搭配,不能与“和”搭配。
(三)位置不当
如:我不仅认识她,王军也认识她。
——“不仅”应放在句首,因为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若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放在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如:我不仅认识她,而且也认识你。不仅我认识她,王军也认识她。
对虚词的考查,表面考查的是“混用、误用、搭配不当”等问题,实际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虚词的备考复习除了了解虚词的运用常识之外,还必须抓住语境,搞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在深入把握语意上下功夫,在阅读感悟的深层次理解上下功夫,这才是语言运用的根本,也是高考考查的目的所在。
方法点拨:
一、现在考试的重心由原来的关联词语填空转移到了非关联词语的虚词上,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尤其要重视这些非关联词语的虚词。要重视下面的十个注意点:
(1)要吃透规定。就是说要清楚有些虚词在使用范围、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
(2)要把准词性。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因此要分清词性,以求准确运用。
(3)要摆正位置。也就是说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不能让虚词放错位置。
(4)要辨析异同。就是说必须辨析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
(5)要对应搭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
(6)要辨明关系.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
(7)要有机衔接。虚词作为语句表意的纽带,必须准确地显现出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做到有机衔接,而不能与语意逻辑相悖。
(8)要谨防脱漏。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
(9)要删除赘余。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随意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
(10)要把准变换。有些虚词的使用形式虽然变换了,但其表意效果却是不变的,我们要通晓它们形式与表意的关系,不可以定势思维硬套。
二、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如:小黄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等。
4.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考向预测
一、特点
1.考查比较稳定
前些年虚词考查时断时续,而且多是考连词。自1996年以来,虚词考查几乎年年有,覆盖面也扩大了,考查了连词(包括关联问)、介词、副词、助词等。
2.近义比较
选择运用的题型中,近几年主要是考查近义虚词的运用。而题干的要求一般是“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它要求考生能辨析异同,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
辨别正误的题型中,有的也隐含着近义比较。比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的第2题,三个错误项中,就隐含着“再”与“又”、“得以”与“得到”、“进而”与“从而”之间的比较。
3.常见常用
生僻的词和冷僻的用法不会在高考中考查。
二、重点
1.连词、副词
以前,高考卷中虚词的考查是连词,主要是关联词语的运用。近几年,介词、助词、副词都涉及到了,特别是副词,考得比较热。复习时这两类词语要多加注意。
2.几个题目,工、Ⅱ卷结合,全面考查高考直接考查虚词,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工卷。题型一般是两种:辨别正误和选择运用。另外,还有两种考查形式:在第一卷中,与辨析病句结合起来;在第二卷中,与修改语句结合起来。
3.材料多从权威工具书和近一年来的报刊中筛选出来。
三、趋向
1. 近十几年来,除2001年以外,其他年年都考查了虚词。
2. 从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是连词、介词、副词和助词。就全国高考考题来说,1997年考查的是连词“从而”、“无论”,副词“未尝”和介词“对”,1998年考的是一组关联词语,1999年考的是连词“再”、“尽管”和副词“得以”、“进而”。2000年考的是助词“的”,2002年考的是副词。可见,高考关于虚词的考查,基本上是既兼顾到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的考查面,每年又有所侧重,考查重点稳中有变。
预计2005年依然会考。
3.覆盖面广,可能会几种虚词综合考查,或者与实词综合考查。
4.难度不会加大,保持中等程度。
名师指津
要想在虚词考查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做扎扎实实的积累工作,进行切实有效的训练。
(一)、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
1.理解虚词的语法结构和语法作用。了解各种虚词的内部分类、语法特点。
2.掌握基本的句法知识
(])划分单句的主干成分,理出主、谓、宾的中心语;再理出修饰成分定、状、补。之后,从表意、结构方面看其中虚词的运用。
(2)掌握常见的九种复句,之后,看其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二)、注重虚词的积累和运用,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
1.多阅读美文,揣摩虚词微妙的表达效果;阅读用语严谨的议论文、说明文,体会虚词的结构作用,培养语感。
2.按组归类,积累一定量意义或用法相近的虚词,注意它们的特殊要求和侧重点。
3.注意某些虚词成套的特点,与实词的习惯搭配。
3. 注意省略形式要得当。
(三)、虚词运用的原则:
与上下文连贯顺畅.与整体文意协调;力求简洁,不可滥用: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四)、训练得法.注意技巧
1.多做高考试题、名校模拟题,积累一定量典型的训练题,揣摩虚词的表意作用和结构作用。
2.学习从词性角度,从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从语气、语义层次方面,从搭配习惯方面辨析虚词。
3.注意题干的要求。
4.排除法:做选择题时,不一定要对每一项都很有把握,也不一定从第一项、第一空做起。排除有问题的项,从而找到答案项.
5.代入法: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选项代人原文,看是否简明连贯、通顺合理。
6.换元法:不能确定某个虚词是否恰当时,可以换用一个与它意义或用法很接近的词,看哪个更恰当。因为,一些题目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设置错误项的。
7.结构分析法:一般句子分析清楚主干和枝叶,复杂句子要耐心分析结构,可以看清虚词的搭配是否恰当。
解题诀窍
在考查虚词的使用的两类考题中各有不同的解题技巧。辨析虚词在句子中使用得是否正确,首先将各选项读一遍凭语感排出好坏优劣顺序,然后再仔细辨别一下所确定的选项理由是否充分。比如选使用正确的一项,则看不正确三项用什么词最合适,以支持所选的一项。选使用错误的一项,则除了试换本选项外,也可试换其他选项以拷问。“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则可从A到D用试填法,出现不通则排除,似通不通则搁置,最后把握整体再看所选的一组填入后是否层次关系清楚,是否符合逻辑。
备课组成员: 杨国炳 胡锦云 胡宗如 黄静 谭龙帅 饶霞
备 课 时 间: 第十二周
教学内容 准确辨析常见虚词的使用
教学重点难点 虚词的使用辨析及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考纲定位: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历年高考都是常考点,能力层级为D。
高考虚词考查核心是“灵活使用”。因而对于虚词、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只能是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一些常见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清它们间的细微差别,结合语境之间及句子内部关系,再注意词与词间的配套搭配,这类题就容易做了。
典型题例:
例1 2003年全国高考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 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 。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 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 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 计划 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 规划 不是/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 计划 不是/而是
【解析】此题是一道实词和虚词的综合考试题,正确答案为C。关于①②句答案分析,可参见实词部分相应的答案提示。③句为虚词选择填空题, “不仅是/而且是”和“不是/而是”都是连接词,但在表达的意义上有区别:“不仅是/而且是”表示的是递进性的并列关系,即连接的两项可以同时肯定;而“不是/而是”表示的是选择性的并列关系,即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从本句的意思看,显然要表达的还是前一种意思,而不是后一种意思,所以只能选用“不仅是/而且是”。当然,要做出这种判断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即对“邓亚萍”有所了解,知道她曾是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著名乒乓球选手,几年前已经退役,后来先后到清华大学和英国学习,现在还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她还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北京申奥和北京奥组委等工作。由于邓亚萍几乎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相信每一位报考大学的学生不会不知道她的这些情况。 【答案】C
例2 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才。
B.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反科学的内容。
C.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秘书处后,WTO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D.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判断虚词运用正误的能力。正确答案为D。D项是滥用虚词。“被”表被动,“应”字表示主动,事理上互相矛盾,使用重复,应去掉“被”。A项“或”是连词,表示有两种可能性存在,结果必居其一,与句意相符。B项“就”是一个副词,表示乙事紧接着甲事发生,使用正确。C项的“与”是一个介词,它的宾语是“成员国”,用“与”字后,使前面的“中国”和与字所组成的介宾短语组成并列关系,使用正确。 【答案】D
例3 2002年全国高考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正确选项为C项。 一再———再三、多少———稍微、往往———常常三对词语都是副词,各对词语之间的意义都有相同之处,并且有时都可以互换。但各对词语之间使用上有时有区别:“一再”和“再三”的区别在于不是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第①句“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陈述。“稍微”和“多少”的区别在于,“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就不能。“常常”和“往往”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一是“往往”主要指“在一定条件下才经常发生的动作”,而“常常”不受限制;二是“往往”在使用时“必须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动作”,而“常常”不受这种限制。换句话说,“常常”的准确释义是“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的经常性和频繁性”,而“往往”的准确释义是“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第③句的行为动作,既没有“一定的条件”,也并不“带有某种规律性”,所以只能用“常常”。 【答案】C
题型解读:
虚词运用试题题型主要有三种:
①关联词语的选择填空。(例1)
②副词的选择填空。(例2)
③虚词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正误的判断。(例3)
知识梳理:
一、如何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一)掌握关联词语的几个难点:
]、转折关联词
(1)重转 虽然(尽管)一一但是(可是 但却)
(2)轻转 但 但是 可 可是 却 然而
(3)弱转 只是 不过 倒
2、递进关联词
(1)一般递进一一单用关联词或成套用关联词均可。
单用的递进关联词,如:而且,并且,从而 进而何况况且更还
成套合用的递进关联词,如:不但(不仅 不只不光)一一而且(还 也 又)
(2)衬托递进,常用关联词如:
尚且一一何况(况且 还 更不用说)
别说(慢说 不要说)一一就是(连)
3、选择关联词
疑问式选择关系,一般用:是一一还是
陈述式选择关系,一般用:或者一一或者
非彼即此,必居其一。用:不-----就是,要么 要么
先舍后取,用:与其一不如(宁可)
先取后舍,用:宁可一一不(也不)
关联词语在运用时有几个难点需注意:转折关联词,要注意“轻转”与“重转”所用的关联词不同。重转分句间的意思明显相反,转折的意思很重,一般用成套关联词。“轻转”,转折的意味比重转轻些,一般单用关联词。而“弱转”,前后分句间对比的意思往往不那么明显,也单用关联词。
递进关联词使用时要注意“递进”与“并列”的关系。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关联词不同,因而意思的侧重点有区别。也就是说,分句间使用关联词的时候,往往用哪种关联词都通顺,这就要特别注意分辨
(二)选填关联词语既是虚词考查的重点,也是其难点,选填关联词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I.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选填关联词语,必须理清句子的结构层次,在分析推断句子的意念关系时,不能从局部人手,一句挨一句地分析推断,这样的推断往往在局部上是可行的,而从全段看可能是行不通。应选通读所供文字,把握全段内容,从宏观人手,先分析推断第一层的意念关系,然后依次类推,逐层分析推断句子的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选填关联词语就可靠多了。
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
所谓已知条件,即所提供的语段,以及有时可能保留的个别关联词语,或与关联词语相照应的词。因此,我们根据句意来分析句子之间的意念关系来选填词语,如有保留的个别关联词语,要看哪个能与它搭配照应,这样就容易多了。
3.先易后难,化难为易,注意利用选择题型。
有些复杂的句子,对某一局部的结构层次一时辨析不清,不要因为局部而影响整体,而选填已辨析清楚的部分,如此扩大已知条件,增强语感,有时句子的局部难点,可因此化难为易。高考考查关联词语用的是选择题型,因而可充分利用排除法,即不一定每一空都要确定,有时确定好两三个,即可选出答案。
(三)连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见学海导航学生55,教师101)
(四)关联词语选择填空题的应试,可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
(1)综观全局,理清整个语段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及分句间的关系。
(2)根据表达中心和有关句间关系,参照语言表达习惯,选择突破口。选择突破口的方法有二:一是通过确定一个正确的词语,从而排除其他有关的选项;二是通过否定一个词语.从而排除有关的选项。
(3)把备选目标代入题干进行审查核对,从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干作为答案。
二、副词的使用:
1、副词的使用及辨析:(见学海导航学生61,教师110)
2、副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见学海导航学生54,教师100)
3、副词的辨识正误题,应注意从下列五个方面认真审查:
表达的意义、表达的范围、表达的程度、表达的数量、该类副词的语法功能等。此外,还要注意该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三、介词的使用:
1、介词的使用及辨析:(见学海导航学生61,教师110)
2、介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见学海导航学生54,教师100)
3、介词的辨识正误题,应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审查:
(1)介词的语法功能是否得当。(2)有无介词误用或滥用现象。(3)适当运用换位法,即把容易混淆的有关介词分别换位,从而确定介词使用的正确与否。(4)介词与其所带的宾语是否搭配。
巩固练习: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思维方式的转变比其他几个思想层面的转变更为艰巨,——也更为重要。——思维方式是其他几个思想层面的实现形式,作用更为深刻、长久和关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注重思维方式的变革,——在更深层次上推进思想解放。
A.但 虽然 也 从而 B.但 因为 就 从而
C.而且 虽然 也 并且 D.而且 因为 就 并且
[答案]D
[解析]第一个空前后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表示转折关系的A、B两项。第三个空前后是条件关系,据此,可排除A、C两项。第四个空前后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那时的人看来,取得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 ,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 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 , 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A.因为 至于 因此 如果 B.但是 而 因此 只要
C.但是 至于 然而 如果 D.因为 至于 然而 只要
[答案]C
[解析]考查语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处为转折羌系, 第四处应为假设关系。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 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大白话。 我却知道,有不少人,——很多人并非为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去建构自己的人生与生活。 窺察别人的生活与家庭,便成了他们生活的另一部分。
A.也许 但是 而且 因此 B.如果 而 甚至 因而
C.如果 但是 而且 因此 D.也许 而 甚至 因而
[答案]D
[解析]第一个空前后是选择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 C两项。第二个空前后是转折关系,用“但是”表示转折语气偏重,选“而”更符合语言习惯.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第三个空之间是递进关系,选“甚至”更符合语感,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在改革之年,我忙,你不也 忙吗?最近没空就不必来信了。
②晚饭后我去找他,他不在, 在球场碰上了他。
③事情发生得太 了,以至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A.照样 恰巧 突然 B.照样 恰好 忽然
C.照常 恰巧 忽然 D.照常 恰好 突然
[答案]A
[解析]①都可以表明同一主体动作、行为或状态,维持原来情况不变。但“照样“还可以表明某一动作、状态与另一动作、状态相同,而“照常”没有这一语法功能。
②“恰好”侧重表示“正好、正合适”;“恰巧”表示偶然的巧合。③两词意义相近。但“突然”可以作谓语、定语和补语,“忽然”则不能。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各地的“豆腐渣”工程情况各异,但其共性都是有关责任者的腐败使然, ,人们又叫“豆腐渣”工程为“腐败”工程。根治“豆腐渣”工程 要严格质量管理, 要在反腐败上下功夫。
A.尽管 因此 不仅 还 B.虽然 那么 既 又
C.尽管 那么 不仅 还 D.虽然 因此 既 又
[答案]A
[解析]第二条横线前后是因果关系,由此可以排除带有“那么”的B、C两项。“严格质量管理”和“反腐败”之间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伊拉克军官一向美军使用自杀性爆炸行动,萨达姆 就追授这位军官两枚勋章。
②这几年他 住在北京,没有到别的城市去过。
③但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 高、 强烈、 有集中性。因此就 带普遍性。(填同一字)
A.随后 向来 更 B.随后 一向 越
C.随即 一向 更 D.随即 向来 越
[答案]C
[解析]①“随即”所表示的时间非常短促,有强调“立刻”的意思;“随后”则侧重表示在时间上前后相承。②两词都可以用来说明行为状态从过去到现在都是这样。但是如果限定了时段,就只能用“一向”,不能用“向来”了。③都能表示程度深。但“越”表明程度因某一情况或时间的推移而加深;“更”用于比较两种或几种事物性质、状态的差别。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很显然, 我要描写农民,我就必须下乡去体验生活。
②这篇作品不论在思想内容方面 在艺术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③对于批评建议, 有益于我们改进工作,就得听取,就得采纳。
A.既然 还是 只要B.虽然 或者 只要C.虽然 还是 只有D.既然 或者 只有
[答案] A
[解析] 第一句,“虽然”与后面的“就”搭配不当,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第二句“不论”与“还是”搭配最恰当,据此可以肯定答案就在A、C之中。第三句具有充分条件关系,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
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面对鲜花和掌声,他 谦虚地笑笑,他知道成功凝聚着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汗水和智慧。
②早春二月,南国已是阳光和暖;草长莺飞, 偶或南下的冷空气还会使人感到未曾褪尽的残冬寒意。
③尽管霍利菲尔德有着必胜的信念和丰富的经验, 年迈却是一个拳手不可更改的劣势,他还是被鲁伊兹夺去了拳王金腰带。
A。只是 不过 但是 B。不过 但是 只是
C.只是 但是 不过 D.但是 只是 不过
[答案] A
[解析] ①句表强调限于某种情况即“谦虚地笑笑”,用“只是”;②句有轻微转折意味,用“不过”或“只是”;③句转折意味较重,又有“尽管”呼应,用“但是”。
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这个村在大学生村长的带领下,精诚团结,集思广益,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推选村长参加了全县的脱贫致富经验交流大会。
②“日心说”发表之初,一般民众 许多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都怀疑这是对上帝大不敬的言论。
③许多志士仁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流血牺牲 在所不惜,更不用说受苦受累.
A.甚至 并且 尚且 B.并且 甚至 尚且
C.并且 尚且 甚至 D.甚至 并且 甚至
[答案] B
[解析] ①句表更进一层。用“并且”;②句举突出的事例,用“甚至”;③句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用“尚且”。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我 不想去,只是没工夫罢了。
②文章流畅 很好,而主要的还在于内容。
③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 如此,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A.未尝 诚然 倘能 B.何尝 诚然 唯其
C.何尝 虽然 倘能 D.未尝 虽然 唯其
[答案] B
[解析] “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有时相当于“不是”,有时是“不曾”的意思;“何尝”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第一个空选“何尝”更符合语境。“虽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但后边的并不是因此而不成立;“诚然”是“确实”“实在”的
意思,从上下文来看,第二个空应选“诚然”。根据第三句的“才能”一词可知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应选“唯其”。
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三年的苦心研究,他终于在新品种的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②由于缺乏诚意,双方都不肯作出让步,争端问题 未能得到解决。
③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件 伟大的作品,至今仍震撼着不同肤色的欣赏者的心灵。
A.经过 一直 何等 B.通过 一直 何等
C.经过 一度 何其 D.通过 一度 何其
[答案] A
[解析] 第一句填“经过”更符合语言习惯。第二句,“一度”不用于未能实现的事物,因此,应填“一直”。第三句“何其”有不以为然之义,填“何等”正符合语境。
1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南阳人杰地灵,藏龙卧虎,彪炳史册的又 诸葛亮一人呢?
②他梦想在作文大赛中获得奖励,这次他 获得了一等奖。
③优秀的教师并非为了金钱工作,所以, 得不到丰厚的报酬,他也会竭尽全力。
A.何止 恰恰 即使 B.何止 偏偏 既然
C.何尝 偏偏 既然 D.何尝 恰恰 即使
[答案] A
[解析] 第一句表示不止诸葛亮一个,应选“何止”。 第二句表示恰好之意.应选“恰恰”。第三句表示让 步关系.应选“即使”。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他批评起部下来, 一位家长训斥一个淘气的孩子。
②送科技下乡, 是帮助那里的人们致富,其意义极其深远。
③三星堆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史学界 整个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A.居然 无非 乃至 B。居然 无疑 竟至
C.俨然 无疑 乃至 D.俨然 无非 竟至
[答案] C
[解析]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样子,不合乎第一句的语境,因此,可排除A、B两项。“无非”是“只是” “不外乎”的意思,不符合第二句的语境,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竟至”是“竟然到了”的意思。不合语境,据此可排除B、D两项。
1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理解得正确,才能说什么像什么,不走样, 不含糊.不夹杂。
②他 学会了法语,现在正在学英语。
③望着这片丰收在望的麦田,那喜悦的感情啊, 浮上了每个农民的眉梢。
A.只要 已经 就像 B.只有 曾经 就像
C.只有 已经 简直 D.只要 曾经 简直
[答案] C
[解析] 第一句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应填“只有”。 “曾经”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是以前某段时间存在或发生过的,不符合第二句的语境,应排除。第三句是个夸张句,填“就像”就成了不恰当的比喻句。
1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班主任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他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考文科 考理科?”
②依法缴纳税款后,您就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您在接受教育、乘车、去公园休闲等活动中,都已享受了纳税人应享受的权利。
③ 目前出现在报端的那些言论,我虽然又好气又好笑,但也颇有些高兴,因为毕竟有人回应了。
A.或者 其实 对于 B.或者 而且 关于
C.还是 其实 对于 D.还是 而且 关于
[答案] C
[解析] 句①,“还是”和“或者”都可表示选择关系.但“或者”不能用于选择问句,因此,这里只能选“还是”。句②句间不是递进关系,应排除有“而且”的项。句③,“对于”和“关于”都是介词.“对于”是引出对象.“关于”是引出关涉的事物及范围。
1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古今 不容混同,但古人生活中的相对真理,也同样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
②凡较高等的动物,除养育保护外,往往还教它们生存上 的本领。
③王小刚同学今天怎么还没有到校学习, 病了吧。
A.固然 必需 可能 B.虽然 必须 一定
C.虽然 必需 一定 D.固然 必须 可能
[答案] A
[解析] “固然”表示让步关系,“虽然”表示转折关系,从其表达功能看,第一句应选“固然”。“必需”表示一定需要,“必须”是副词,表示一定,从词性看,第二句应选“必需”。第三个句子是或然判断句.应排除表示必然判断的“一定”。
1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神州”二号飞船的船舱里,安装了几十件仪器设备, 就是一个“太空实验室”。
②他身体一向很好,这次 于一病不起,实在没有料到。
③我们不会侵犯他国的主权和领土, 进行丝毫的侵犯。
A.简直 竟至 哪怕 B.恍若 以至 哪管
C.简直 以至 哪管 D.恍若 竟至 哪怕
答案 A
[解析] “恍若”就是“仿佛是”的意思,与第一句的“就是”有重合的地方,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 “身体一向很好”突然“一病不起”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以至”表示程度的延伸,属于排除的项。 “哪管”是“哪里管它”的意思,填入该词不合语境,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
1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块地本来就好, 又上足了肥,明年你家小麦收成肯定差不了的。
②在这沸腾的现实生活申,想置身局外做一个旁观者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就会 时代抛弃。
③马列主义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 事物內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所决定的。
A.况且 为 由于 B.何况 为 由
C.况且 被 由 D.何况 被 由于
[答案] C
[解析] “何况”应用在反问语气的句子中,第一个空应为“而且”“况且”等。第二个空填“为”不符合语言习惯.第三个空“由于”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由”是介词,这里应选“由”。
1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同志们盼望早日上岗,为厂立功,张小华又 不是这样的心情呢?
②老王笑着说:“自家兄弟, 这么客气呢?”
③一部长篇小说有主题、副主题,且每一卷也 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
A.何尝 何必 何妨 B.何曾 何苦 何妨
C.何尝 何必 不妨 D .何曾 何苦 不妨
[答案] C
[解析] “何尝”用在肯定形式前表示否定,有“未尝”“哪里”“并不是”的意思,或者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何曾”表示未曾。第一句应选“何尝”。“何必”表示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何苦”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句末多带“呢”。第二句应选“何必”。“何妨”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为什么不”,二是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妨;“不妨”是“最好还是”的意思。第三句不是反问句,应选“不妨”。
2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优秀的诗文总能很快被时人认同和赞许。左思写《三都赋》,人们争相抄录传诵, 洛阳纸贵。 这件事本身也被传为文坛佳话。
②第一座由民间集资建造的大桥的竣工为孤岛和外地的物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更为迅速的发展。
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人类能在理论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自身 从技术上逐步改善自身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而各国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A.以至 从而 进而 B.从而 进而 以至
C.以至 进而 从而 D.进而 从而 以至
[答案] A
[解析] ①句表前半句所说的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用“以至”;②句联系原因和结果,用“从而”;③句表示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用“进而”。
2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粉碎了。
②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 坏, 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③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 留在兰家坪了。
A.马上 特别 一起 B。立刻 特别 一齐
C.马上 尤其 一齐 D.立刻 尤其 一起
[答案] D
[解析] “立刻”“马上”均表示很短的时间,但“立刻”所表示的时间伸缩性很小,而“马上”所表示的 时间有一定的伸缩性,可长可短,所以①句用“立刻”。“尤其”与“特别”都可就同类事物申的某一部分,加以强调,后多加“是”,常用于名词、动词前,而尤其”可不加“是”,直接用于形容词前,而“特别”一般没有这种用法(“特别)”用在形容词前只表程度,同“非常”),所以②句用“尤其”。“一齐”多指行动在同一时间,而“一起”多指动作在同一处所,或兼同一时间,所以③句谊用“一起”。
2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是民主的。
②矿务局党委决定,这种新的采煤法先在个别班组试行, 在全矿推广。
③他竟一个人跑到深圳去了,——把我们扔下不管了。
④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消除了多年的隔阂, 达到了新的团结。
A.因而 从而 反而 进而 B.从而 进而 反而 因而
C.进而 反而 从而 因而 D.因而 进而 反而 从而
[答案] D
[解析] ①句为因果关系,②句为递进关系,③句为并列关系,④句为条件关系。
2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老将军戎马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 被“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牛棚里。
②辩证唯物论者并不反对把个别问题从历史的大联系申抽出来,做精细而深入的研究,——,他提倡这样的研究。
③有些人片面理解“减负”工作,认为“减负”就是大量减少作业 取消作业。
A.最终 相反 和 B.终于 而且 和
C.最终 而且 或 D.终于 相反 或
[答案] C
[解析] “终于”与“最终”都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但“终于”较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不合①句语境。依照②句我们可以另造一个句子:“他不反对这样做, 他提倡这样做。”显然前后分句间不是转折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因此②句宜选“而且”。③句中横线前后的短语间应是选择关系,所以选“或”。
2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从信息角度看,真话和假话同样可以具有最大的信息量。——从社会角度看,——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真话, 有可能获得最佳表达效果,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假话,其表达效果等于零.这是人所皆知的常识,——是言语表达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A.但是 只有 才 也 B.因为 只要 就 也 .
C.因为 只有 才 却 D.但是 只要 就 却
[答案] A
[解析] 第一空要填的词应连接第一、二句,而这两句是转折关系,因此选“但是”,先排除B、C。第二、三空所在的两个分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因此选“只有”、“才”。最后一句的两个分句间应是并列关系,“也”恰当.
25.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删除得准确的一项是 ( )
世间只有能够掌握规律的人,却①不可能有对于任何事情的发展细节都未卜先知的人.因为事物的内部的矛盾,未曾发展到一定程度,还没有显露的时候,却②是难以觉察的。但是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已经露出了“苗头”时,于是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却③有可能从一点“苗头”,推知它的全部。
A.却① 却② 并且 于是 B.却① 因为 于是 却③
C.因为 却② 但是 却③ D.却② 但是 并且 却③
[答案] A
[解析] 解此类题,可利用排除法从两个角度解题。先肯定必须删去的,或者先肯定必须保留的。应删去的有:“却②”。因为它前后是一个单句。后边对前面加以判断,“却”多余了;“并且”也多余,因为前后不是递进关系;前边有“当……时”修饰,“于是”也应删去。这样可选A。必须保留的有:一、二句是因果关系,所以“因为”必不可少。可排除B、C;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转折,而“却”与“但是”相呼应,所以“但是…‘却③”都应保留,因此可排除B、D,因而选A。只有“却①”是可留可删的。
2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 ( )
相比之下,有些地方的“实事”就不那么实了。——有些事情看起来规模宏大,——由于脱离了现实,财力不堪其负,弄得劳民伤财,群众——没有受益,——加重了负担。—— ,把事办实办好,摆正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还要求领导摆正“低处”和“高处”之间的关系。
A.虽然 但是 固然 反而 总之 B.虽然 甚至 不仅 而且 总之
C.尽管 甚至 固然 而且 总之 D.尽管 但是 不仅 反而 因此
[答案] D
[解析] 第一、二空应填表转折的关联词,“虽然” “尽管”均可,而“甚至”表递进,不合句意,可排除 B、C。第三、四空前后是递进关系,而且前一分句从否定方面说,所以不能用“不仅……而且…...”,而宜用“不仅……反而……”,而最后用“因此”领起结论句,也很恰当。
27.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当您依法缴纳了税款后,您就自然会享受到应有的权利。——您在接受教育、乘车、去公园休息等日常生活中,都已经享受了作为纳税人应该享受的权利。
② 班长,学校的这次会议你去参加吧,——团支书去参加也行。
③ 对一个事物,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看,而应该深入了解这一事物与别的事物之间的 联系。
A.其实 不然 相互 B.其实 或者 互相
C.而且 不然 互相 D.而且 或者 相互
[答案] A
[解析] ①句由两个句子构成,后一句是陈述事实来解释前一句;所以读用“其实”(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不然”’件为连词,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所以 ②句用“不然”好。③句选“相互”(可修饰名词,而“互相”一般不能修饰名词)。
28.依次填入下面句中空白处最准确的一组虚词是 ( )
①他 也想找个理由赶快脱身,可是这会儿他又张不开口.
②他们要了两碗面,又要了两碗蒸鸭的“浇头”。 ——宜兴人吃面,无论是肉还是菜都不放在碗里.另外用小碗盛着,叫做“浇头”。
③在书店里,我——碰到了一个多年没见面的老朋友。
④天阴沉沉的,——有几片雪花飘落下来。
A.原来 本来 偶尔 偶然 B.本来 原来 偶然 偶尔
C.原来 本来 偶然 偶尔 D.本来 原来 偶尔 偶然
[答案] B
[解析] “原来”有两意思:一是“起初,没有经过改变的”,二是“表示发现真实情况”.“本来”有三个意思:一是“原有的”,二是“原先,先前”,三是表示“理所当然”。比较①②句意,②应填表示发现真实情况的“原来”.①就该填“奉来”.“偶然”侧重讲“不一定发生却发生了”,“偶尔”侧重讲“间或、有时候”,分析③④发现,应分别填“偶然”“偶尔”。
29.依次填入下文空缺处正确的一组关联词是 ( )
中美两国保持正常稳定的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
—— 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处理中美关系着眼于全球,着眼于二十一世纪。我们主张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严格遵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各项原则,增加信任。减少麻煩,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中美关系 会继续得到改善和发展。
A.既 又 乃至 只有 才 B。不仅 也 乃至 只要 就
C.不仅 还 甚至 因为 才 D.既 还要 至要 一定
[答案] B
[解析] 最后两个关联词只能是“只要……就 …”,它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只有充分条件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30.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方案没有敲定,我只能——说说方案的框架。
②社会学家坚决反对“‘克隆’——用于人类繁衍”的动议。
④ 凡明天参加本系统庆祝建党80周年歌咏比赛的同志—— 调休一天。
A.大略 可以 一律 B.简略 可以 一概
C.大略 能够 一概 D.简略 能够 一律
[答案] A
[解析] “简略”指言语文章的内容简单,不详细; “大略”有大概、大致之意。“能够”表示能力上达到某种效果,“可以”表示一种许可。“一律”和“一概” 都表示适用于全体.无一例外,但“一律”限用于人, 感情色彩亲切些;“一概”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感情色彩冷漠些。
点击误区:
考生对于虚词使用试题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没有吃透整个语段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不能从整体人手审查虚词的使用情况,而是先人为主,以想当然取代必然。
②没有搞清句间关系,只是机械地把虚词硬往文段里安插,凭主观语感办事。
③没有搞清楚有关虚词的用法,虚词使用基础差。
④平时重理轻文,读书少得可怜,根本无语感可言,事到临头,只好仓猝猜答。
(一)词类混用
1.连词混用
如:造纸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使淮河水变得又黑又臭,许多水生物、植物大量减少和绝迹。
——从连词“和”连接的内容来看,“减少”、“绝迹”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当用递进关系连词“甚至”。
2.介词混用
如:王大娘省吃俭用,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给山村小学的孩子们买了一台电脑。
——不是“把零用钱买了电脑”,而是“用零用钱买了电脑”。
3、副词混用
如: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做起活来未免慢一些。
——“未免”同一些词语搭配表示对某种事物、行为的评价和对过分情况的不以为然;“不免”表示某种结果不可避免。本句表示某种结果不可避免,只能用“不免”。
4.连词、介词混用
如: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自然条件的好坏”在句中为介宾短语作状语,应当用介词“由”,而不能用连词“由于”。
5.连词、副词混用
如: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也在抬头。
——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之间应当用副词“特别”或“尤其”来表示强调,却误用了递进连词“甚至”。
(二)搭配不当
如:无论老师和学生,在3+X考试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观念到思想的变化。
——“无论(不论、不管)”只能与“还”、“还是”搭配,不能与“和”搭配。
(三)位置不当
如:我不仅认识她,王军也认识她。
——“不仅”应放在句首,因为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若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放在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如:我不仅认识她,而且也认识你。不仅我认识她,王军也认识她。
对虚词的考查,表面考查的是“混用、误用、搭配不当”等问题,实际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虚词的备考复习除了了解虚词的运用常识之外,还必须抓住语境,搞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在深入把握语意上下功夫,在阅读感悟的深层次理解上下功夫,这才是语言运用的根本,也是高考考查的目的所在。
方法点拨:
一、现在考试的重心由原来的关联词语填空转移到了非关联词语的虚词上,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尤其要重视这些非关联词语的虚词。要重视下面的十个注意点:
(1)要吃透规定。就是说要清楚有些虚词在使用范围、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
(2)要把准词性。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因此要分清词性,以求准确运用。
(3)要摆正位置。也就是说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不能让虚词放错位置。
(4)要辨析异同。就是说必须辨析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
(5)要对应搭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
(6)要辨明关系.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
(7)要有机衔接。虚词作为语句表意的纽带,必须准确地显现出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做到有机衔接,而不能与语意逻辑相悖。
(8)要谨防脱漏。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
(9)要删除赘余。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随意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
(10)要把准变换。有些虚词的使用形式虽然变换了,但其表意效果却是不变的,我们要通晓它们形式与表意的关系,不可以定势思维硬套。
二、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如:小黄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等。
4.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考向预测
一、特点
1.考查比较稳定
前些年虚词考查时断时续,而且多是考连词。自1996年以来,虚词考查几乎年年有,覆盖面也扩大了,考查了连词(包括关联问)、介词、副词、助词等。
2.近义比较
选择运用的题型中,近几年主要是考查近义虚词的运用。而题干的要求一般是“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它要求考生能辨析异同,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
辨别正误的题型中,有的也隐含着近义比较。比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的第2题,三个错误项中,就隐含着“再”与“又”、“得以”与“得到”、“进而”与“从而”之间的比较。
3.常见常用
生僻的词和冷僻的用法不会在高考中考查。
二、重点
1.连词、副词
以前,高考卷中虚词的考查是连词,主要是关联词语的运用。近几年,介词、助词、副词都涉及到了,特别是副词,考得比较热。复习时这两类词语要多加注意。
2.几个题目,工、Ⅱ卷结合,全面考查高考直接考查虚词,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工卷。题型一般是两种:辨别正误和选择运用。另外,还有两种考查形式:在第一卷中,与辨析病句结合起来;在第二卷中,与修改语句结合起来。
3.材料多从权威工具书和近一年来的报刊中筛选出来。
三、趋向
1. 近十几年来,除2001年以外,其他年年都考查了虚词。
2. 从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是连词、介词、副词和助词。就全国高考考题来说,1997年考查的是连词“从而”、“无论”,副词“未尝”和介词“对”,1998年考的是一组关联词语,1999年考的是连词“再”、“尽管”和副词“得以”、“进而”。2000年考的是助词“的”,2002年考的是副词。可见,高考关于虚词的考查,基本上是既兼顾到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的考查面,每年又有所侧重,考查重点稳中有变。
预计2005年依然会考。
3.覆盖面广,可能会几种虚词综合考查,或者与实词综合考查。
4.难度不会加大,保持中等程度。
名师指津
要想在虚词考查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做扎扎实实的积累工作,进行切实有效的训练。
(一)、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
1.理解虚词的语法结构和语法作用。了解各种虚词的内部分类、语法特点。
2.掌握基本的句法知识
(])划分单句的主干成分,理出主、谓、宾的中心语;再理出修饰成分定、状、补。之后,从表意、结构方面看其中虚词的运用。
(2)掌握常见的九种复句,之后,看其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二)、注重虚词的积累和运用,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
1.多阅读美文,揣摩虚词微妙的表达效果;阅读用语严谨的议论文、说明文,体会虚词的结构作用,培养语感。
2.按组归类,积累一定量意义或用法相近的虚词,注意它们的特殊要求和侧重点。
3.注意某些虚词成套的特点,与实词的习惯搭配。
3. 注意省略形式要得当。
(三)、虚词运用的原则:
与上下文连贯顺畅.与整体文意协调;力求简洁,不可滥用: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四)、训练得法.注意技巧
1.多做高考试题、名校模拟题,积累一定量典型的训练题,揣摩虚词的表意作用和结构作用。
2.学习从词性角度,从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从语气、语义层次方面,从搭配习惯方面辨析虚词。
3.注意题干的要求。
4.排除法:做选择题时,不一定要对每一项都很有把握,也不一定从第一项、第一空做起。排除有问题的项,从而找到答案项.
5.代入法: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选项代人原文,看是否简明连贯、通顺合理。
6.换元法:不能确定某个虚词是否恰当时,可以换用一个与它意义或用法很接近的词,看哪个更恰当。因为,一些题目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设置错误项的。
7.结构分析法:一般句子分析清楚主干和枝叶,复杂句子要耐心分析结构,可以看清虚词的搭配是否恰当。
解题诀窍
在考查虚词的使用的两类考题中各有不同的解题技巧。辨析虚词在句子中使用得是否正确,首先将各选项读一遍凭语感排出好坏优劣顺序,然后再仔细辨别一下所确定的选项理由是否充分。比如选使用正确的一项,则看不正确三项用什么词最合适,以支持所选的一项。选使用错误的一项,则除了试换本选项外,也可试换其他选项以拷问。“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则可从A到D用试填法,出现不通则排除,似通不通则搁置,最后把握整体再看所选的一组填入后是否层次关系清楚,是否符合逻辑。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