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有一妻一妾(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8:10阅读:
字号:小|大
《短文两篇》教案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 自读并翻译全文。(自译后再对照参考答案。有疑问再讨论。)
参考译文:
1.《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国有个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丈夫每次外出,都(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妻子对妾说:“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在一起吃喝,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从来也不曾见有显贵体面的人到家里来。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交谈。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不够,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里。这就是他天天酒醉饭饱的方法。
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说:“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现在却是这个样子。”于是两人一起在院子里大骂,哭成一团。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风。
2.《弈秋》
弈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高手,让他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表面上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将要飞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学下棋,尽管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成绩肯定赶不上人家。(难道)这个人的智慧不如那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
二、完成练习题。
(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熟读课文,熟悉这两篇寓言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1.《齐人有一妻一妾》讽刺官场中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钻营富贵利达的人,揭露他们丑恶的灵魂。《弈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一心二用。
2.这两篇寓言故事在《孟子》原文里,都是孟子在论辩的时候用来作为论据出现的,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故事中的“齐人”和“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者,都是作者嘲讽的对象,使得作品幽默风趣。
(二)设计此题,意在通过“之”“施”“卒”三个多义词的不同义项的辨析,使学生掌握这三个文言常用词语的不同用法。
之 1动词,往,到……去。
2助词,相当于“的”。
3代词,指妻子已侦察到丈夫“餍足之道”的真相这件事。
4助词,构成“之所以……者” 句式。
施 1读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2读shī shī,喜悦自得的样子。
3动词,实行、施行。
4动词,用。
卒 1副词,终于、最后。
2名词,兵卒。
3动词,死。
4名词,兵卒。
《短文两篇》教案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点拨
《齐人有一妻一妾》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先是故事的序幕,简单地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人物。再是故事的发生,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夸耀。然后是故事的发展,写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接着是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肉”的真相。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弈秋》在《孟子》原文里是说“王不智”的问题,但学习下棋是否专心效果大不一样这个例子,强调做事要专心致志,却具有普遍意义。从原文中“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一暴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很少,而王身边却不断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只好以下棋为喻,即使是让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没有专心致志的缘故。
二、谈谈你对本文说理技巧的理解
1.精心选择故事的主人公,请执政者人瓮。《短文两篇》讲述了一些百姓故事,易于被执政者接受。言的是“齐人”“妻妾”“弈秋”之徒,道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学习进修,甚至街谈巷议,与政治大事毫不相干。作为一国的执政者,难得有机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民情,做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圣主,即使仅仅是脸面上的事,也绝对会笑着细听分说。
在卑贱的子民面前,国君常想表现出凡人所不能及的判断能力。再者,他人的是是非非,与己无干,自然倍加严格要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国君绝对是英明的“旁观者”。“齐人”,堂堂的汉子,背着妻妾干那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恬着脸编瞎话蒙骗她们,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大是大非面前,妻妾尚能“泣”“讪”,执政者更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毕竟说人家容易。怎知最后引火烧身,面对自己犯下的类似错误,只好乖乖地自投罗网。大庭广众下,执政者如果手握两套行事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圣主的颜面何在?孟子抓住了人们共有的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自私心态,让执政者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着走进其布下的理性思维空间。
2.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给咄咄逼人的说理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虽折了点理性的锐气,却更易为人接受,穿透力无疑增强了。而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将问题夸大,将危害加深,使教育警醒意义更明确。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时,没有人做与“齐人”或“宋人”一样的勾当。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除了那个并不存在的“齐人”,被孟子刺中一刀的还有那些不择手段的“求富贵利达者”。同样,面对昏庸、做事不能持久而又轻信谗言的齐王,孟子的寓言故事《弈秋》中站出了两个学棋小童,演示着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良师的指点,有良好的愿望固然重要,但改正错误与学棋一样,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一旦受了奸臣的引诱与哄骗,结果功业无成,也是意料中的事。
教学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 自读并翻译全文。(自译后再对照参考答案。有疑问再讨论。)
参考译文:
1.《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国有个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丈夫每次外出,都(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妻子对妾说:“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在一起吃喝,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从来也不曾见有显贵体面的人到家里来。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交谈。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不够,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里。这就是他天天酒醉饭饱的方法。
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说:“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现在却是这个样子。”于是两人一起在院子里大骂,哭成一团。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风。
2.《弈秋》
弈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高手,让他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表面上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将要飞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学下棋,尽管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成绩肯定赶不上人家。(难道)这个人的智慧不如那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
二、完成练习题。
(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熟读课文,熟悉这两篇寓言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1.《齐人有一妻一妾》讽刺官场中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钻营富贵利达的人,揭露他们丑恶的灵魂。《弈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一心二用。
2.这两篇寓言故事在《孟子》原文里,都是孟子在论辩的时候用来作为论据出现的,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故事中的“齐人”和“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者,都是作者嘲讽的对象,使得作品幽默风趣。
(二)设计此题,意在通过“之”“施”“卒”三个多义词的不同义项的辨析,使学生掌握这三个文言常用词语的不同用法。
之 1动词,往,到……去。
2助词,相当于“的”。
3代词,指妻子已侦察到丈夫“餍足之道”的真相这件事。
4助词,构成“之所以……者” 句式。
施 1读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2读shī shī,喜悦自得的样子。
3动词,实行、施行。
4动词,用。
卒 1副词,终于、最后。
2名词,兵卒。
3动词,死。
4名词,兵卒。
《短文两篇》教案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点拨
《齐人有一妻一妾》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先是故事的序幕,简单地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人物。再是故事的发生,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夸耀。然后是故事的发展,写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接着是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肉”的真相。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弈秋》在《孟子》原文里是说“王不智”的问题,但学习下棋是否专心效果大不一样这个例子,强调做事要专心致志,却具有普遍意义。从原文中“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一暴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很少,而王身边却不断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只好以下棋为喻,即使是让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没有专心致志的缘故。
二、谈谈你对本文说理技巧的理解
1.精心选择故事的主人公,请执政者人瓮。《短文两篇》讲述了一些百姓故事,易于被执政者接受。言的是“齐人”“妻妾”“弈秋”之徒,道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学习进修,甚至街谈巷议,与政治大事毫不相干。作为一国的执政者,难得有机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民情,做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圣主,即使仅仅是脸面上的事,也绝对会笑着细听分说。
在卑贱的子民面前,国君常想表现出凡人所不能及的判断能力。再者,他人的是是非非,与己无干,自然倍加严格要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国君绝对是英明的“旁观者”。“齐人”,堂堂的汉子,背着妻妾干那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恬着脸编瞎话蒙骗她们,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大是大非面前,妻妾尚能“泣”“讪”,执政者更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毕竟说人家容易。怎知最后引火烧身,面对自己犯下的类似错误,只好乖乖地自投罗网。大庭广众下,执政者如果手握两套行事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圣主的颜面何在?孟子抓住了人们共有的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自私心态,让执政者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着走进其布下的理性思维空间。
2.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给咄咄逼人的说理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虽折了点理性的锐气,却更易为人接受,穿透力无疑增强了。而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将问题夸大,将危害加深,使教育警醒意义更明确。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时,没有人做与“齐人”或“宋人”一样的勾当。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除了那个并不存在的“齐人”,被孟子刺中一刀的还有那些不择手段的“求富贵利达者”。同样,面对昏庸、做事不能持久而又轻信谗言的齐王,孟子的寓言故事《弈秋》中站出了两个学棋小童,演示着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良师的指点,有良好的愿望固然重要,但改正错误与学棋一样,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一旦受了奸臣的引诱与哄骗,结果功业无成,也是意料中的事。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