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课件 -> 高二语文课件 -> 下载
课件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人教版哀江南教学
文件大小 570KB
所属分类 高二语文课件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课件
更新时间 2011-7-14 5:44:37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RAR 档案文件(*.rar)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以下为课件内提取的文本内容,仅供参考:

孔尚任(1648~1718),中国清代戏曲作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青年时隐居石门山读书 ,后 纳 捐为国子监生 。康 熙 二十三 年(1684),康熙帝南巡返经曲阜 ,孔尚任被荐去御前讲经,甚得赏识,破格录用,次年入京为国子监博士。二十五年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扬州治河湖海三年 。回京后迁户部主事,升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三十八年六月,《桃花扇》历经10余年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始成。次年即遭罢官。关于孔尚任的罢官原因,后世学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因《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为清廷所忌而惹祸;有人认为被诬卷入了贪污案件而去职。孔尚任除代表作《桃花扇》之外,还与顾彩合撰《小忽雷》传奇,描写唐代梁厚本与郑盈盈的爱情故事,鞭笞暴虐骄横的权奸,痛斥趋炎附势的小人,主题思想与《桃花扇》一脉相承。孔尚任还著有《石门山集》、《湖海集》、《岸堂集》、《出山异数记》、《人瑞录》等。今人汪蔚林辑有《孔尚任诗文集》。

《桃花扇》是写南明亡国惨痛的历史剧,共44出。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魏忠贤的干儿子阮大铖想笼络复社首领侯方域,暗中出钱资助侯与秦淮名妓李君结婚。李、侯知道后,退掉了所有妆奁。阮便诬指侯与左良玉勾结有谋反野心,要逮捕侯。侯逃到扬州史可法处。马士英、阮大铖等在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只知腐化享乐、迫害政敌。抚臣田仰要强娶香君。香君撞破头表示拒绝,接着又选入宫中唱戏。香君借机痛骂了马、阮等误国奸臣。不久清兵南下,史可法孤奋战,壮烈殉国。侯回到南京寻香君不遇,被阮逮捕。南京城破,南明朝廷溃散。侯逃出,在白云庵会见了香君,一齐出家,隐居山林。

李香君血溅桃花扇

《桃花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收获之一。它把普通人的爱情遭遇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颂扬了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它写的爱情故事反映了17世纪末我国城市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自由思想。在作品中妇女的地位受到了尊重。它在广阔的社会生活描绘中,揭示了腐朽政权必然灭亡原因。全剧结构紧凑,富于悬念,波澜起伏,前呼后应,曲辞优美,感染力强。因此,几百年来在舞台上一直有很强的生命力。《哀江南》出自《桃花扇》最后一出的“余韵”(又名《渔樵话兴亡》);其主要内容是:南明亡国以后,教曲师傅苏昆生做了樵夫,说书人柳敬亭做了渔夫。两人在南京的龙潭江畔相遇,恰巧又遇上相识的老赞礼(祭祝时候司仪的官),三人,凑拢饮酒叙旧,各自说、唱。抒发亡国隐痛。老赞礼唱的是神弦歌《问苍天》,柳唱弹词《秣陵秋》,苏唱的就是本课文的一套北曲《哀江南》。

主题

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

清代戏曲“双璧”:

孔子64代孙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是清代戏剧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与洪升著的《长生殿》并称清代戏曲“双璧"。

李香君

李香君

30集电视剧《秦淮八艳》剧照:李香君

《哀江南》由七支曲组成,借一位教曲的艺人重游南京城所见所感为线索,写南明亡国后城郊、陵墓、宫阙和往日繁华地区残破荒凉景象,话兴亡之恨,抒亡国之痛。全篇寓情于景,通篇没有一个带感情色彩的字眼,但陵荒殿圮、旧院等处的—片瓦砾的记录,整个南京城伤心惨目局面的如实写照,却无处不倾注着浓郁的感情,使人为那悲凉的气氛所触动、所感染。《桃花扇》全剧曲文精雅工丽,颇多用典,而这套曲子却全用白描,曲词语句形象,色彩凄迷,音节哀切,一字一泪,十分动人,不愧为是全剧的压轴套曲。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情节结构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本首曲是楔子,是套曲的引子。写南京城郊战痕累累,村郭萧条。为全曲定下沉郁悲凉的基调。“城对着夕阳道”,初看极为平常,城池、大道,还是三年前的旧貌,夕阳更是万古如斯,和改朝换代前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又分明感觉到城门之下、大道之上,没有了那频繁来往的车马、进出拥挤的行人,没有了那喧阗、执攘、流动的生机,只留下夕阳笼罩的大道,投射出城墙的暗影,空落、死寂,仿佛静止一般。这句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脱胎,却毫无斧凿痕迹,一昼一夜,一静一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翠窗棂少,舞丹墀[chí]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莩。

这两首曲子写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和明故宫的残破:“山羊群跑”“鸽翎蝠粪满堂抛”,“牧儿打碎龙碑帽”;皇宫柱倒墙塌,满路葛草,展示了政治斗争所在地的遗迹。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以上三个曲子,分写了秦淮、长桥和旧院,昔日笙箫彻夜的秦淮河,如今没有一个人影。长桥已无片板,旧院剩下一堆瓦砾,那爱情故事发生地呈现一派凄清景象。

到这里,套曲从城外写到城内,从墓陵写到旧院,满目荒凉,显示今昔巨变,流露出怀念故国的哀思。

[折桂令][沽美酒][太平令]

以上三个曲子,分写了秦淮、长桥和旧院,昔日笙箫彻夜的秦淮河,如今没有一个人影。长桥已无片板,旧院剩下一堆瓦砾,那爱情故事发生地呈现一派凄清景象。 到这里,套曲从城外写到城内,从墓陵写到旧院,满目荒凉,显示今昔巨变,流露出怀念故国的哀思。这三支曲子写秦淮两岸旧物,只是角度有异。作为一整体,它们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依次对秦淮两岸作了细致的勾画。“折桂令”写秦淮旧院的周围环境。尽管潮声依旧,白鸟绿水依旧,黄花红叶依旧,但没有了水边丽人,没有悠扬乐声,没有了热闹 的灯船节,没有了醉人的菊花酒,还有谁愿意到这里来呢?这一切只能让故地重游的人黯然销魂了。“沽美酒”写了通往秦淮的青溪红桥。往日红桥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而现在却是红板全无,行人稀少,与秋水长天、落日余辉相伴的只有桥边的一树孤柳了。“太平令”写秦淮旧院内部情景。枯干的水井,颓弃的鸟巢,砖上的青苔,阶前的杂草,亲手种的花被人采摘,亲手裁的树被人砍掉,这一切让院中昔日的常客怎会不伤痛不已呢?

   孝陵、皇宫代表着明朝的尊严和威权,秦淮代表着南京的富庶和繁华,三者的兴衰变化最能反映南明覆灭的荒凉破败,更能抒发亡国之痛。而且秦淮旧院为唱曲人听曲人所熟悉,更易引起情感的共鸣。

唱词选择孝陵、皇宫、秦淮旧院来描绘对表现主旨有何作用?

[离亭宴带歇拍煞shā]

以曲为尾声,以今昔对比和饱蘸血泪的笔,直写胸臆,抒发国破家亡之恸、燕去楼空之慨,总结五十年来看到的南京的盛衰兴亡,启示人们去思索南明灭亡的根源。“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放悲声唱到老”等句子点明全篇主旨。

引子:定沉郁悲怆的基调

城郊、孝陵 由远而近

故宫、秦淮 铺设景物

板桥、旧院 寓情于景

尾声:吊南京 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套曲结构

  提示:唱词语言典雅和谐。对仗、排比的运用,口语散句的穿插,声韵腔调的调配,使唱词于整齐中见错落,于雅致中见通俗,于是语言显示出典雅和谐的特点。

唱词的语言有何特点?这种特点如何体现出来的?

写法

《哀江南》这套曲子

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

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秦淮河畔香君旧居媚香楼

品昧语言,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 (这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答] 提起全篇,引出下文。“猛抬头”三个字,即把肩挑一担柴草,怀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信步走来的樵夫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秣陵重到”的“重”,不仅形容了樵夫感情的突然变化,又领起了全篇。

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 (加点的词有什么修饰作用?)

[答] “残”“废”“瘦”“空”四个形容词,分别修饰“军队“‘堡垒“‘马“‘战壕”,一词一图,再现了南明都城战后的凄惨景象。

3.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想像这幅画面,将“剩”改为“留”或“见”好不好,为什么?)

[解]不好。本曲是在写南明都城战后凄惨荒凉的景象。着—“剩”字,意味深长,使人联想到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事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剩”与“城对着夕阳道”同为神来之笔。“剩”,被动,且残余残存。而“留”被动主动均可。“见’’就眼前而言,没有今昔对比意思。“留”“见”二字在此便逊色多了。

阅读后回答问题:全段运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 有什么表达效果?

[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答]全段的对偶句是“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树花开早!”“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全段的排比句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里所运用的对偶句和排比句突出了今昔对比,展示出所看到的南京盛衰兴亡,将国破家亡之恸、燕去楼空之慨抒发得更感人心,使人对景神伤,自然产生怀念故国的悲痛。

练习四: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撤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值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予景物描写之中。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秣陵(mò)窗棂(níng)刍牧(chú)

B.长楸(qiū)蒿菜(hāo)瓦砾(lì)

C.饿莩(fú)窗寮(liáo)弋阳(yì)

D.丹墀(cī)樵夫(qiáo)水榭(xiè)

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三年没到南京,忽然高兴,进城卖柴;路过孝陵,见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B.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C.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D.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陵阿监几时逃(皇帝的坟)

B.收酒旗重九无聊(端阳节)

C.冷清清的落照(落日的光辉)

D.不信这舆图换稿(地图)

下列句中没有词语活用的一项是

A舞丹墀燕雀常朝 B.放悲声唱到老

C.不过些砖苔砌草 D.直入宫门一路蒿

对有关的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哀江南》节选自《桃花扇》,作者是明代的著名戏剧家孔尚任。

B.《桃花扇》剧作"三易其稿"十载乃成,时人将其与李渔的《长生殿》相提并论。

C.《余韵》是《桃花扇》的最后一出,《哀江南》是其中的一支曲子。

D."新水令"、"驻马听"、"沉醉东风"、"折桂令"、"沽美酒"、"太平令"等都是曲牌名。

选出对课文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先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放声悲歌。

B.曲词先写南京城内外的景象,再依次铺写村郭的萧条,陵墓的荒凉,宫殿的残破,秦淮长桥、旧院的冷清。

C.本文注意精选意象,运用对偶、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通俗生动,读起来让人觉得声情并茂。

D.课文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意识。

对[北新水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曲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概括了金陵城历经战乱后的衰败景象。

B."残""废""瘦""空""萧条"均为形容词直接定性似有触目惊心之感,表现出屈辱的历史给现实所留下的痕迹。

C."夕阳"一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早已成为衰亡、凄凉的象征,尤显其历史沧桑和无奈之感。

D.全曲与苏轼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等语似有异曲同工之感。

(答案:D。本曲极写萧条,苏词重在雄壮,颇不相同。)

对[驻马听]和[沉醉东风]两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马听]写明朝皇陵的衰败重在突出无知牧童和守陵人的破坏。

B.[沉醉东风]写昔日皇陵的建筑物早已残破不堪,种种满了野草和野鸟。

C."牧儿"句叙写明皇陵已成为一些小孩的玩乐场所。

D."乞儿"句表明明皇陵已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的栖息地和安葬地。

(答案:A。皇陵的衰败是改朝换代使然,与牧童和守陵人无关。)

下列曲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红叶无个人瞧",大有物是人非之感,与姜夔的"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开"有同工之妙。

B."秋水长天人过少"句,回忆以往清秋时节,水阔天长,行人稀少。

C."残山梦最真",山河已残破,但过去的一切景物在梦中还最为真切。

D."眼看他起来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美与丑、兴与亡的快速对比转换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无奈。

?

(答案:B。"秋水长天人过少"写的是现实萧条人烟稀少的景象。)

下面对该段曲词分层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B.[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C.[北新水令] /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D.[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 [离亭宴带歇拍煞]

(答案:C。第一层是总写,第二层是皇陵等各处的衰败冷落,第三层是抒发哀江南之叹。)

对此全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选取明朝皇陵和秦淮河最具特色的两项景物,表现昔盛今衰的变化。

B.前部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

C.后部[离亭宴带歇拍煞]直抒胸臆,大放悲歌。

D.全曲哀切感人,表达了唱曲人怀念昔日红尘生活和世事无常的感叹。?

(答案:D。表达的应是亡国之痛。)

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近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 (读孔尚任《桃花扇小识》)

读至卒章,见“板桥残照”、“杨柳弯腰”之语,虽使柳七复生,犹将下拜。古人而谓千古以上、千古以下,有不拍案叫绝,慷慨起舞者哉?妙以至矣!蔑以加矣!

????????????????????????????????????????? (顾采《桃花扇序》)

《桃花扇》以《余韵》折作结,曲终人杳,江上峰青,留有余不尽之意于烟波缥缈间,脱尽团圆俗套。

????????????????????????????????????? (梁廷楠《曲话》卷三)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也。

???? (徐旭旦《桃花扇题辞》,《世经堂初集》卷十七)

《桃花扇》于种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盖生于专制政体下,不得不尔也。然书中圃往往不能自制,每一读之,使人生故国之感。余尤爱诵者,如莫过“乌衣巷,是别姓人家新画梁。”(《听稗》)“……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沉江》)“……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余韵》)读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

???? (梁启超《论<桃花扇>》,《新曲苑·曲海杨波》卷一)

苏昆生的悲歌,不仅是对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凭吊,不仅是对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伤感,也不仅是对瞬息万变的历史兴亡的慨叹,在这些凭吊、伤感、慨叹的深处,涵蕴着对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历史趋势的预感,唱出了封建末世的时代哀音!……在这种时代哀音中,流溢着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败感、失落感、忧患感交织躁动的感伤情怀。也许,正是这种感伤情怀,销蚀了封建帝国原有的生命力?也许,正是这种感伤情怀,激励着人们憧憬和追求新的时代新的生活?

??????????????????????????????????????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第483页)

晚明痛史与晚明妓女

  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史家以此作为明亡的标志。其实,明朝此时尚有大量的正规军存在,而满清的铁骑则不过区区数万人,明朝的军队在数量上无疑占有着绝对的优势,而且满清入关伊始也并没有"入主"之想,他们只不过想要劫掠一番,衣锦还乡而已。

  那么,局势是如何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的呢?

一部晚明史让人心情沉重,感慨万千。公正地说,明朝并非亡于“流寇”,更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它自身的腐败。抛开政治上的原因不说,晚明的历史将中国人人性的痼疾暴露无遗,显示了他们集体做人的失败。国难当头,他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精诚团结,共赴国难,而是考虑自己个人利益的得失取舍,鼠目寸光地囿于一己的小圈子之中。他们因循守旧,疾贤妒能,贪得无厌,朝秦暮楚;他们反复无常,插标卖首,见风使舵,见利忘义。当一个时代皆是这种人时,你就不能不把它归之于传统文化的彻底失败了。

  如果说这个时代还有一点色彩的话,那就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发现了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等等所谓的一代名妓,正是这些为传统社会所不齿的妓女显示出她们超常的大人格。纵观钱谦益与柳如是,侯方域与李香君,吴三桂与陈圆圆,当民族矛盾处于紧要关头时,这些自诩为中流砥柱的男人们首先考虑的仍然是现实现世的利益取舍,而且他们可以公然抛弃自己的道德和人格,相比之下,柳如是的故国情思,李香君血溅桃花扇,陈圆圆遁入空门,简直就是对男权社会的一个绝妙的讽刺。当男人们仍然高高在上地赞赏女人"巾帼不让须眉"和"女中丈夫"时,我无法想象他们还好意思说出这样的话。

   晚明是一个讲究生活情调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纸醉金迷的时代,虽然它最终未能抵挡住满清的金戈铁马,但当斯文扫地之时,能够出现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这样的人物,也仍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个昙花一现的美梦,给严酷的晚明历史带来了片刻的温馨和宁静!

关于“秦淮八艳”

说到秦淮商女,使人不能不想到明末清初那一批江南佳丽。她们不仅颜色如花,身姿绝世,而且不少人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吹弹歌舞、诗词曲赋,无所不通。声名藉藉者如顾媚、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寇白门、陈圆圆等,号称“?秦淮八艳”。若论胸中志气,政见节操,有的真能令须眉俯首,男儿气短。政治上,她们仰慕和支持当时的进步势力东林、复社,参预集?会,兄弟相称,甚至有“家家夫婿是东林”之说。成为清流士子的红颜知己,风尘挚友。像柳如是,清兵攻破南京,柳如是劝钱谦益死节,?后来又参与了反清复明的活动;葛嫩被清兵执缚后,主将欲犯之,嫩?大骂,嚼舌碎,含血唾其面,抗节被杀;而李香君,这个身材娇小,?被称为“香扇坠”的女子,经过孔尚任在《桃花扇》中以大手笔加工塑造,成为其中形象最完整、也最为感人的一个。?李香君以其才识魄力,使侯方域避免了政治失节,也逃脱了逆党迫害,?令清流士子自愧弗如。这些沦落烟花的不幸女子,弱骨柔情,却能把?个人命运系于家国民族的兴亡,如果超脱世俗观念,就不得不承认,?在鼎革易代之际所表现出来的英风侠概,确实光彩照人,令人起敬。?进入新时期以后,秦淮河畔修复了香君旧居媚香楼,算是当年风流馀韵的象征吧。

桃花扇系兴亡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戏从赠扇定情开始,侯李的爱情与当时复社反对阄党余孽阮大铖的斗争纠缠在一起。杨龙友的帮衬和阮大铖的妆奁促成了他们的结合。新娘比丈夫更看重名节,馈赠被退回,侯方域立即遭到忌恨。阮大铖诬告他勾结左良玉,侯只得逃奔史可法,于是夫妻二人分离。由此,侯、李各自不同的遭际,折射出南明政治的各个方面。侯方域这条线,关联到史可法、左良玉等军国重臣和迎立福王、史可法被排挤等重大事件。李香君这条线,则描写了弘光群丑的偷安宴游之景。后来,侯方域被捕入狱,李香君被迫做了宫中歌妓。直到清兵席卷江南,南明小朝廷覆灭。当这对夫妻不期而遇,已是国破家亡。一个道士撕破了这柄扇子,他们一起出家,也结束了爱情。

一把纤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仅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地展示出它们的破灭的必然性。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孔尚任借助他们的口,抒发了对末世既临的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叹息。

秦淮歌女

安徽 谢思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在诗中对商女的麻木表露出浓浓的怨恨,本文试图对秦淮歌女作出另一种全新的解读。

            ——题记

  

  一说起秦淮歌女,我们就会想到艳绝风尘、侠骨芳心的秦淮八艳,想起手执团扇、在亡国的风里依然唱着玉树后庭花的商女。秦淮河两岸,在六朝时就是金粉之地,娼妓之盛在明清之时达到极至,其从业人数之多,大概谁也无法统计。明代承袭了唐以来的“官妓”遗风,大肆兴建歌楼妓院,当时在南京建有名为“轻烟”“梅妍”“柳翠”等的楼宇十四座,“花月春风十四楼”是也。清余怀在《金陵轶事》一文中引用金陵父老的话云,十里秦淮是“户户皆花,家家是玉,冶游无虚日。”秦淮娼妓中当然也有纯粹卖艺的歌妓,但绝大多数只是打着歌妓的名号,暗地里从事着肉体交易,这种状况甚至延续到现代,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在《日暮过秦淮》一文中写到:“南京的歌女,是挂上一块艺人的牌子的,她们当然懂得什么是宣传。”

明代以后,文人士大夫以狎妓为雅事,渐渐成风。可以说,如果没有明清之际的秦淮八艳,那么秦淮文化也许就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记载。前不久在《扬子晚报》上看到一则新闻,有官员站出来辩解说,秦淮文化的核心并不是娼妓文化。这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的,好象什么一沾上娼妓就不够光彩。在我看来,娼妓文化纵使不是秦淮文化的核心,起码也是秦淮文化的基础。文人狎妓的心理也颇可玩味。一方面是肉体上想着亲近,另一方面,对于青楼妓女,其实内心里多少是有一些鄙夷的。然而,秦淮八艳让明清之际的江南士子们黯然失色,足足让他们尴尬了一回。李香君不屈马士英阮大铖的淫威,以头触柱,血溅桃花扇,并与变节的丈夫侯朝宗分道扬镳;董小宛杜鹃啼血,苦口婆心,力劝丈夫冒辟疆不要出仕清廷:“拼得一命酬知己”的柳如是,在清兵兵临城下时拉着钱谦益要其随她投水殉国,而钱却畏缩不前,沉默不语……和秦淮八艳相比,这一批江南士子显得面目可憎,人格萎琐。当一个朝代行将灭亡的时候,只有一群弱女子用自己瘦弱的肩膀默默承受着一个时代的雪崩,裙裾飘飘,如玉树临风。

秦淮八艳大多或春花早落,或晚景凄凉,董小宛去世时只有28岁,顾横波也只活了45岁,柳如是因家难自尽,李香君忧郁而死,卞玉京因伤心失望遁入空门。妓女社会地位低下,一般说来终生难脱乐籍,从良嫁人、相夫教子只是少数幸运儿的际遇,绝大多数妓女终生过着孤单的生活,她们一般收养一两个养女授以技艺,以便自己人老珠黄时有个依靠。秦淮八艳中,李香君一生的悲惨遭遇可以说是秦淮歌女命运的缩影。李香君的父亲为武将,后家道败落,10岁时被卖入妓院,由秦淮名妓李贞丽收养。她后来与侯朝宗苦恋四年,结为夫妻,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过上好日子。侯朝宗避难出逃后,她经受了一系列苦难,面对阮大铖的逼婚,她以死抗拒,后又被掠入福王后宫,备受屈辱。但李香君一生最大的打击还是侯朝宗的变节。侯朝宗始终是底气不足,违背了妻子的愿望,投降了清朝,对崇尚节气的李香君来说,这个打击是致命的。以致她怒撕与侯的定情之物桃花扇,终生不再见他。有记载说李香君后来在栖霞山出家,忧郁而死,这个结局是可信的,她还能有什么选择呢?对大多数妓女而言,她们并没有类似李香君这种传奇式的经历,她们的遭遇和痛楚更带有普遍性。黄裳老人有一篇文章写他在秦淮河畔亲眼目睹了秦淮歌女晨练的情景,那可能民国初年的事情,写的是些很小的女孩子:“这个冬天的早晨,洲边上结了不少冰碴,有几个穿了短短的红绿棉衣的女孩子,伸着生满冻疮的小手,突了冻红的小嘴,在唱着一些不成腔调的京戏。从那些颤抖着的生硬的巧腔,勉强的花哨里,似乎可以听见师父响亮的皮鞭子的声音。”等这些女孩子们的花腔唱熟了,就让她们去卖唱,以赚取钱财,而这些钱她们又无疑是得不到或所得很少。黄裳在文章最后感叹说,“这正是一个颇有希望的‘行业’,让他们的——有许多是买来的——小女儿在这寒冬的早晨到这一湾臭水前面来喊嗓子。”

杜牧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对歌女的麻木不仁表露出浓浓的怨恨。实际上,商女是没有什么人身自由的,从小被买来,被教授技艺,被培养成一架美丽的挣钱机器,她们如果不演唱,也许生活顿时就无着——如斯,关注自己究竟置身于哪一代王朝对她们而言还有多大意义?谁又曾关注过她们?桃花扇底送南朝,一个朝代往往比一支曲子先行结束。

  在我们看来,称秦淮文化的核心是不是娼妓文化有什么重要和不光彩的呢?重要的是,我们在秦淮文化中是看见了淫还是发现了什么别的。

  淮秦河的夜晚,我独自在河边逡巡了许久。那边的餐厅里,就餐者一边就餐,一边欣赏歌舞表演,小姐们酥胸玉腿,在卖力地作秀。这就是市场经济,大家都没有什么不自然。只是,有秀色佐餐,真的就有一幅好味口吗?歌舞厅里更是宾朋满坐,秦淮河边永远不缺美丽的小姐。实际上,我们今天的种种不快和烦恼大都与基本的生存无关,而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或者说更虚荣。

  我怀念秦淮八艳,更怀念那些远逝的贫穷人家的女儿,她们一个个美丽如花。秦淮的烟波深处,仿佛有美妙的歌声传来,她们在唱,她们把弦索翻了又翻,把凄凉唱了又唱,歌声像落难的雪。

  桨声灯影,我心苍茫。谨以深深的沉默和忧伤,向所有曾经历尽患难的秦淮歌女致以心祭。

相关资源:
·枇杷行(并序)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高二下册滕王阁序9924772691
·李白诗歌美读
·陈奂生上城9924773289
·鸿门宴9924773301
·军 神
·李白诗歌朗诵与欣赏
·今生今世的证据评点
·巴尔扎克葬词人教版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