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蜿蜒(wān) 内疚(jiù) 棱角(líng) 饿殍遍野(piǎo) B.熨帖(yùn) 窒息(zhì) 蜕变(tuì) 迥然不同(jiǒng) C.沼泽(zhǎo) 端倪(ní) 搀扶(chān) 不可估量(liáng) D.发酵(xiào) 蜷缩(quán) 绵亘(gèng) 繁芜丛杂(w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谛造 诬蔑 履行 豁然开朗 B.雾蔼 爆发 恪守 鸦鹊无声 C.攀援 点缀 慰籍 死有余辜 D.磐石 驰骋 茁壮 义愤填膺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包括先秦诸子散文和先秦历史散文,前者有《国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后者包括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刘向创作的《战国策》等。 B.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于19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有《名人传》以及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 C.序,包括赠序和书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如初中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书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如《〈呐喊〉自序》。 D.闻一多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民主战士,《红烛》《死水》是他的诗歌代表作,澳门回归时传唱全国的《七子之歌》歌词即是他的作品。 4.下列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度概括地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建树和实践功绩,在叙述和议论之中蕴含着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B.《胡同文化》中作者对于胡同文化津津乐道,充满赞美和肯定,而对胡同文化衰败没落的现状,则饱含无奈和感伤,从中流露的都是一种文化老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C.《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人物对话语言简洁,孔子的循循善诱,四个弟子的性格、志向各异,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D.《秋水》集中体现了《庄子》善于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时代,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涌现,如果没有“增量”,而只吃“存货”,谁都难免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 B.从当前来看,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悄然变革,无视或忽略不计显然会贻误发展机遇,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未雨绸缪,及早考虑,避免陷入困境。 C.美国搜索引擎巨头Google公布了2006年度英国网民搜索频率最高的词,“视频”一词炙手可热,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单个词汇。 D.一个名牌产品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医生一方面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认真负责地为患者治病,另一方面,患者也应主动地予以配合。 B.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C.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D.我国农村正步入“第三步”改革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将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改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改进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某些深层问题。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为紧密的一组是 览中华文化遗产,可以 ,可以触发深沉的思索,可以 。你看,长城横亘万里,何其雄伟,熔铸了无数人的智慧和血汗; ; 。 ①圆明园断壁残垣,矗立斜阳,饱含了多少历史的屈辱与辛酸 ②激起无限的赞叹 ③京剧的铿锵,越剧的柔美,昆曲的绵长,那跨越历史的生命力而今正受到严峻考验 ④增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A.②④③①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简谈玉文化的价值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是财富的一种炫示。玉器是一种殓葬品。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日趋完善。玉器也是一种吉祥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玉器更是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其国家权力而崇尚玉器,并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玉器还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也就成为了一切美的事物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中国人的血脉,是有七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玉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中国玉器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出土的玉器是距今1.2万年的辽宁海城县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出土的三件绿色蛇纹石制作的砍斫器。玉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贯穿于中国文化史的始终,与中华民族7000年的文明史同步。中国的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其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 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神秘的美感,这种神秘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审美趋向。“玉器时代”的玉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其文化品位最高,反映历史、社会风貌最为全面和深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选自2007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8.下面关于中国玉器“文化内涵”的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中国玉器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体系,其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既是殓葬品,又是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B.中国玉器是玉文化的核心要素,其文化内涵很丰富,它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是财富的炫示,又是人们心目中的祥瑞之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 C.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很丰富,它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是财富的炫示,并且又属于殓葬品、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D.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演变过程中,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它以殓葬品而作为财富的炫示,也是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9.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统治者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密切相关。 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很多,因而“玉”也就成为了美好事物的象征。 C.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 D.玉器质感温润细腻,色感纯洁无暇,音感清脆悦耳,能够让佩戴者倍感体贴,观赏者净化心灵,聆听者涤荡胸怀。 10.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可见玉器是玉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玉器的文化内涵就是玉器的“人工之美”即社会美。 B.中华民族一直都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表明我们民族一致认同“玉”的文化内涵。 C.玉器的神秘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产生了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美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玉的喜爱、崇敬的情感。 D.辽宁海城县小孤山出土的三件砍斫器侧重突出玉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玉器表现出的多种美学要素则侧重于玉器的艺术价值。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琊;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审:(仔细)观察。 B.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表:作标记。 C.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亏:亏损。 D.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契:刻记号。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王好战,请以战喻 D.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1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②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⑤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⑥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A. 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 D. ①③⑥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鉴于“先王之法”在流传过程中的人为增删以及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等原因,文段开宗明义地阐明了“法其所以为法”的观点。 B.先王立法的根据是人,而自己也是人,而且“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因此作者主张立法时务必要标新立异,不能与前人的相同。 C. 为了阐明“悖乱不可以持国”的道理,作者以医生治病为喻,形象地揭示出墨守成法、不知变通的后果。 D. 文段中“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等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意蕴深长,通俗易懂地阐明了因循守旧者的荒谬可笑。 第Ⅱ卷(共108分) 四、(22分) 注:①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⑴诗歌一、二两句是怎样表现“客情”的?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⑵结合全诗看,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分)
17.根据所学内容填空。(5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寄意寒星荃不察, 。 (鲁迅《自题小像》) (3)故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4)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五、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飘渺,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象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氲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篷船……一切都生发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篷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唉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在经济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细细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乌篷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朴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凝视着、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画家、大文豪的吗? 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气的晕染,心头湿湿漉漉的。 18.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4分)
19.文章写的是江南古镇,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提到“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本段结尾处,作者连续发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0.作者描写烟雨中的江南古镇,运用第三人称写法,请分析第三自然段中的“他”与第六自然段中“她”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6分)
21.本文语言很富有特色,多处运用比喻修辞,请选择两个句子,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六、语言运用(8分) 22.某班举办诗歌朗诵会,其中有下面三首诗歌。请模仿示例,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前后两个诗歌朗诵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不超过50字。(4分) 第一首诗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结束。 串联词1:离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古战场,穿越历史烟云,我们来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康河河畔。 下面请听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深情告白《再别康桥》。 串联词2:
接下来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戴望舒《雨巷》。 23.日常交际中,注重措辞用语文雅得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文雅得体的说法。(每空限填2字)(4分) ⑴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 “请您 ”。 ⑵不少海外华人回到家乡,兴学办厂,我们可以赞美他们“心系故国,回报 ”。 ⑶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 ”。 ⑷和熟人见面,问候对方,说些客套话,也可以说“稍叙 ”。 答 题 卡 第一卷(42分,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5.(每句3分,共9分) (1) (2) (3) 16.(8分) (1)(4分)
(2)(4分)
17.(5分,每空1分) (1) (2) (3) , (4)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