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语文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湖北省黄梅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十)语文试题
文件大小 168KB
所属分类 高二语文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7-6 8:20:05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一、语言基础(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酒馔/撰写 孤僻/癖好 讥诮/峻峭 忌妒/殚精竭虑

B.搅拌/绊倒 祈祷/乞求 枝柯/舸舰 赢弱/果实累累

C.搠倒/溯流 掂量/惦记 洗漱/咳嗽 玷辱/拈轻怕重

D.端倪/睥睨 挑衅/体恤 棕榈/闾阎 提防/金榜题名

2.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巧画蛾眉 当垆涤器 功名利禄 子虚乌有

B.刎颈之交 完壁归赵 拾人牙惠 繁文缛节

C.金风送爽 小家碧玉 风驰电掣 振耳欲聋

D.忧心忡忡 养尊处优 颐指气使 美轮美焕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暴雨可以停止,台风会吹过去,断掉的桅可以换一根,一个漏洞可以堵上,火灾可以扑灭;可是对这只庞大的青铜兽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 它呢?

(2)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然后指着 的炮手说:“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3)对朱阿来说,这正是开枪的好机会。德国人 地在抓猪,想要紧紧地抱住它,但猪还是挣脱了。

A.制伏 受宠若惊 手忙脚乱 B. 制服 得意洋洋 手忙脚乱

C.制伏 得意洋洋 七手八脚 D. 制服 受宠若惊 七手八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药剂科药剂师厉伟兰告诉记者,有些药既可以制成片剂也可以制成胶囊,所以片剂是无法取代胶囊的。

B.记者了解到绿华小学6个年级7个班总共有237名学生,全部享受国家补助的免费营养餐,但食堂空间有限,也没有足够的餐桌餐椅,因此,学生需要各自回到教室吃饭。

C.审计署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 1年度审计结果,发现有63个项目、26个施工单位、4个勘察设计单位、8个监理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不合规、勘察设计不到位。

D.从南海黄岩岛对峙,再到东海钓鱼岛争端,罗援强调:当务之急是升级海巡船吨位,建立海上警备队,这样才能保障中国海洋权益。

5.下刿各项中,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而又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其性格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B.《论语》中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一位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学者,一位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导师,但也是一个过时、迂腐、保守的人物。

C.贾宝玉鄙视功名利禄,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他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逆子贰臣”。

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他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在复仇道路上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他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当今国人颇热衷于区分东西方文化之不同,比如中国,崇尚“性本善”,并由对人性善的认知形成一种耻感文化;而西方却崇尚“原罪说”,并由对人性恶的认知形成一种罪感文化。这两种文化就其本源来讲,也许不相伯仲,各有千秋,但从其传承、演变和发展来看,就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了。

西方的罪感文化源起于基督教的“原罪说”,“原罪说”中的“罪”,指的是一种“罪性”,并非一种“罪行”。如《圣经》中列举的“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嫉妒、暴怒、傲慢。这“七宗罪”与其说是“罪”不如说是“欲”——只有时刻警惕和节制这些欲望,人才不至于犯罪。西方的罪感文化正是由此发端,逐渐形成原罪文化的核心内涵,即它特有的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中国的耻感文化若按其本义来讲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似乎相差无几,所谓“知耻近乎勇”,若作“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或者说是“勇于承认错误”阐释,并将“耻感”当作善恶、是非、美丑的辨别标准,那当是不错的。但国人对“耻感”的阐述毕竟比较笼统,远不如西方对“原罪”的界定那么具体。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由春秋而战国,由封建而集权,这种耻感文化便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逐渐变异了。比如楚汉相争,项羽兵败之后,不愿听从船夫的劝告渡过乌江逃生。有学者认为这正是项羽的耻感所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的是什么?“思”的正是他的“耻感”。然而,项羽又为何而感到羞耻呢?是因为他在争霸中的残忍杀戮吗?显然不是,他的“无颜见江东父老”完全是因为他的失败。在这里,本原的耻感文化已经被“成王败寇”的价值取向给异化了,并逐渐蜕变成颇具中国特色的“面子文化”。不过,项羽毕竟还知道羞耻,倘若换成刘邦呢?他会“不肯过江东”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想想看,一个亲爹被对方俘获并声言要烹掉,竟然还提出可分一杯羹的市井无赖,怎么可能有羞耻之心呢?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无耻之徒坐上了龙椅,当了汉朝的开国皇帝。汉朝的大一统从此将皇权专制的体制扎实地奠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这么些不知羞耻的开国皇帝王公大臣,我们能将其纳入耻感文化之中么?在如此的意识形态领域里,无耻便比知耻更得人心,耻感文化便也从此沦为面子文化和无耻文化——整个社会的表面也许还在崇尚耻感,而内里却早已奉无耻为圭臬。

如此看来,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似乎并非不相伯仲,各有千秋,否则,“知耻”何至于蜕变成无耻了呢?答案很简单,西方的罪感文化源于基督教的宗教信仰,而由“原罪说”所生成的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又似乎天然地导向社会的平等与自由、民主与法治。在罪感文化的浸润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了一种纠错的功能,就可以处在一种不断完善的境地。比如德国,经历了二战之后,全国上下都认真进行了反省,不止一次地公开向受害最深的犹太人谢罪,不能不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有“面子”,罪感文化所起的先进作用亦不言而喻。而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日本至今也未认真反省他们在二战当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其文化原因恐怕正是他们把“耻感”定位在战败上,这也就难怪他们的政府要员时不时地要去参拜靖国神社了。

耻感文化就其本原意义来讲,注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似乎只要“圣人出”,只要“吾日三省吾身”,天下就“大同”了。然而,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与约束,此类道德自律能靠得住吗?圣人统治导致的只能是专制与独裁,道德伦理也只能沦为空洞的说教和虚伪的做秀.于是,人们对“知耻近乎勇”的阐释就不再是“勇于承认错误”,而是敢于报仇雪恨。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勾践卧薪尝胆以雪“会稽之耻”的故事,不就是从这个角度来阐释“耻感文化”的吗?

东西方在本源上颇有些近似的两种文化,却因选择的路径不同而在传承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今是到了回溯本原耻感文化的时候了,对西方的罪感文化更不能拒之门外,而是应该虚心认真地加以吸纳,并让二者相互融合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回失去的灵魂,才能使扭曲的灵魂得到救赎。

(选自2012年第5期《社会科学论坛》)

6.下列关于“罪感文化”的内涵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罪文化的核心内涵主要是指特有的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B.罪感文化源起于基督教的“原罪说”,它就是值得我们时刻警惕的罪行。

C.罪感文化强调一个人只有警惕和节制自己的诸多欲望,才不至于走向犯罪的深渊。

D.罪感文化可以使个人或社会具有一种纠错的功能,从而使之日臻完善。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能接受西方的罪感文化,我们就能找回失去的灵魂,使扭曲的灵魂得到救赎。

B.耻感文化崇尚“性本善”,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曾经起着极其重要的先进作用。

C.引用日本要员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例也间接地说明了耻感文化已经沦为无耻文化。

D.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本源是相同的,但在传承、演变和发展中却走向殊途。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封建而集权,耻感文化在皇权专制的意识形态领域里,发生了严重变异,由“知耻”蜕变成“无耻”。

B.如果有了相应的制度规范与约束,耻感文化原本所注重的道德伦理有可能不再沦为空洞的说教和虚伪的做秀。

C.“原罪说”对西方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引领个人和社会勇于承认错误、公开道歉和真诚悔过。

D.因为国人对“耻感”的阐述比较笼统,所以人们对“知耻近乎勇”的阐释就不再是“勇于承认错误”,而是敢于报仇雪恨。

三、古诗文阅读(34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9-15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利害夺其外也 夺:改变

B.亦容有未必然也 容:容许

C.好贤之相 ?好:喜欢

D.不然,天下将被其祸 被:遭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所说的判断“奸臣”的依据的一项是

①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②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 ③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④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⑤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 ⑥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苏洵认为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等虽然疏阔难知,但和天地阴阳(等

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较,后者更难以让人理解。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当时有人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也不梳洗打扮,却大谈诗书。对此作者的看法是,只要行事不合乎人之常情,无一例外必定是大奸大恶之人。

D.苏洵希望自己的预言不要应验,否则他虽然得到富有远见的“知言之名”,可天下却将受到奸臣的祸害,终究是可悲的。

12.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2)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3)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



14.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8分)

【中吕】 普天乐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注】滕宾,黄冈人。元朝至大年间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官入天台为道士。

(1)“数枝红杏,闹出墙围”化用了前人诗词中的名句,试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2) “黄尘意外,青山眼里”的具体含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道小题作答)(5分)

(1)君子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3) ,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4)东篱把酒黄昏后, 。 (李清照《醉花阴》)

(5)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 (周邦彦《苏幕遮》)

(7)楚天千里清秋,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 。(王勃《滕王阁序》)

四、(20分)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6.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7.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4分)

18.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19.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6分)

五、(12分)

20.某校学习了必修4的《哈姆莱特》后,组织学生就“说不尽的哈姆莱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了深入开展本次活动,要求分学习小组确定子课题,并说明选定子课题的理由。(4分)

示例:

子课题——性格决定命运

理由——性格与命运、过去与现在、哈姆莱特与周围的人,在时间的平台上演绎不尽的故事。是应该把握,还是应该放弃,真的取决于命运吗?

21.曹禺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其中丰富的潜台词作为重要的戏剧元素,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戏剧冲突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试举一例分析说明。(4分)

22.世博会上被称为“竹立方”的浙江馆备受游客欢迎,有人为该馆题写了下面这副对联,但结构和语序已经打乱,请重新整合这副对联。(4分)

青瓷碗上 细雨裁枝 画活西湖柳 春风舞墨 世博园争芳 竹立方间

上联:

下联:

六、(60分)

23.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下面这两幅图,让大家比较两幅图中间的圆的大小。



同学们都说图2中间的圆比图1中间的圆大。但是经过测量,大家发现,这两个圆其实一样大。这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

一个同学说:“我们的眼睛有时也会欺骗自己,所以遇事应该认真调查。”

一个同学说:“参照很重要,不同的参照会使人做出不同的判断。”

一个同学说:“事物的本来面貌,不会因人们的看法有误差而改变。”

一个同学说:“正因为有了错觉,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丰富多彩。”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二、(9分)

6.B(根据第二段可知,“原罪说”中的“罪”,指的是一种“罪性”,并非一种“罪行”。)

7.C(A.说法绝对,“只要……就”表示充足的条件,应改为“只有……才”;B.原文中是说“中国,崇尚‘性本善’,并由对人性善的认知形成一种耻感文化”;D.应是“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在本源上颇有些近似”。)

8.D(因果关系不成立。)

三、(34分)

9、B(容:或许)

10、C(①是自然现象 ②是人之常情 ⑥是论用兵之道)

11、C(“无一例外必定”太绝对,不符合原文“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12、(9分)



附《辩奸论》译文:

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意味着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比得上天地阴阳的变化容易知道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的情感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从前山涛见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从今天来说,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有利于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妒忌、不贪污,追随大流。假如晋朝不是惠帝当政,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象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此人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言谈不足以影响社会,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能受到重用呢?从这一点来说,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也或许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勋。”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将获得有远见的名声,那可就太可悲了!

【注】《辩奸论》虽收入《古文观止》,但其作者是不是苏洵,历来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文中“今有人”多认为是影射王安石,从穿衣吃饭之类的生活细节推断其人是否奸恶的确有失偏颇,但“见微知著”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对比手法的运用,论据的连续列举与精到剖析,使文章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堪称唐宋古文中的名篇。

13、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3分,每处0.5分,若只错一处可不扣分)

译文:庾公的坐骑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了庾公并要他把马卖掉。庾公说:“卖掉它,必定有买它的人,那就又要危害它的新主人,怎么能够因为不利于自己而把祸患加给别人呢?过去孙叔敖杀死双头蛇并把它埋掉,为的是怕后人见到它而遭到灾难,这件事成了古代的美谈。我仿效他,不是很通达的吗?”

14、⑴化用了“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处答出一处给2分)好处是表现春景的鲜艳浓烈、生机勃勃;使曲辞典雅凝练,生动形象。(大意对即可)

⑵含意:官场的风尘在我的心意之外,四周的青山却都在我的眼里。感情:“黄尘意外”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弃,对名利的鄙视;“青山眼里”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大意对即可)

15、(5分)

(1)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弦弦掩抑声声思;(4)有暗香盈袖;(5)登东皋以舒啸;(6)一一风荷举;(7)水随天去秋无际;(8)即冈峦之体势。



20、子课题可以从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魅力、戏剧情节的紧张推进、身不由己的行动、对女性的误解、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等方面确定。(1分)理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相关内容的简要概括,(2分)一是设置的有关问题情境,吸引我们探究。(1分)

21、示例: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鲁侍萍想表达的是:你是我的萍儿,鲁大海是你的兄弟,为什么我们母子不能相认?为什么你们兄弟拳脚相向?

(举例2分,分析说明2分,若分析含意也酌情给分)

22、春风舞墨青瓷碗上画

相关资源:
·湖北省黄梅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九)语文试题
·湖北省荆门市2013-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新余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江苏省泰州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