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试卷总分100分 时量120分钟】 (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玉簟(diàn) 神妪(yù) 奇葩(bā) 霰雪(xiàn) B.聒噪(ɡuō) 鼎铛(chēnɡ) 羁旅(jī) 诡谲(jué) C.国殇(shānɡ) 剽掠(piāo) 子嗣(sì) 怙恶(ɡǔ) D.桎梏(ɡù) 佝偻(lóu) 垣墙(yuán) 戏谑(nuè)答案:B 奇葩pa 怙恶hu 戏谑xue 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苏洵字明允,眉山人,南宋时期散文家。他和儿子苏轼、苏辙被后人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中。B.《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记叙了他和文与可的深厚情谊。C.《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唐朝散文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称韩文公。D.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自称蜀人。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写的一部书。答案:A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李、杜齐名,但他们的性格和诗风却很不相同。 , ; , ; , 。李白和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①一个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 ②一个像忍苦载重的犍牛 ③一个像狂放不羁的骏马 ④一个深沉悲天悯人 ⑤一个诗风清新飘逸,极具浪漫色彩 ⑥一个洒脱魅力十足 A.⑥④③②⑤① B.③②⑤①⑥④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②④⑥①③ 答案:A 解析:应从“性格和诗风”两个方面考虑排序,同时,结合语句结构的对应。 阅读《蜀相》,完成4-5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对这首诗中的诗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B “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天下,复兴汉室。“两朝” 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指渡过难关。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 包括诗人自己。答案:C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B 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 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世的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 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题2分,共6分)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6.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D.词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也能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 答案:D 解析:D项只是说词可以把诗的题材作为自己的题材,与“市井文化品格”无关。 7.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答案:D 解析:D“诗的语言灰色艰涩”在原文中无此信息。 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又被称作“诗余”,这标志着诗的发展在唐代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B.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C.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 答案:B 解析:A项从“诗余”这一名称并不能证明诗的消亡;C从第一段“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可以看出该项错误;D“因为其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在文中无据。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1题。(共12分)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怪罪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摈弃C.思厥先祖父 厥:他们的 D.佐当寇之韩、魏 佐:帮助 答案:B 抵挡、阻挡 10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秦以攻取之外 牧以谗诛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C、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案:C 两个“而”字都表转折。A项分别是凭借、因为的意思,B项分别是与、在的意思,D项分别是被、治理的意思。 1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将)秦国所得到的土地与他(凭借)战争(的手段)所获得的土地相比较,它的实际数量是(后者)的百倍。 ⑵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达到倾覆灭亡(的境地),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⑶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12.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 绝句 ,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 别 。(2分) 13.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3分) 14、默写(每小题1分 共8分) (1)吴楚东南坼, 。 (杜甫《登岳阳楼》) (2)垆边人似月, 。 (韦庄《菩萨蛮》) (3) ,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5)沅有芷兮澧有兰, 。(屈原《湘夫人》) (6)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7)《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不吸取别人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走向灭亡的二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有意思相近的二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5分)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③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④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着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⑦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⑧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一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文章有删改) 15.“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答:①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②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每点2分) 16.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杜甫、卢纶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每处2分) 17.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意(4分) 答:“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形象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每方面2分) 18. 辛弃疾的“因爱而生怨”是什么造成的?你怎么看他的这一人生悲剧?(4分) 答: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与南宋朝廷格格不入,(1分)也招致他人的诽谤(1分)。后一问的回答,只要能肯定辛弃疾的理想,言之成理即可。 语言运用(4分) 19.下面是武汉东湖可竹轩上的一幅对联,但已打乱,请你排出正确的上下联。(4分) 竹影婆娑 明湖 留画意 摇翠 桨声欸乃 皓月 壮诗情 凝辉 上联: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下联:明湖摇翠桨声欸乃壮诗情 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