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语文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件大小 29KB
所属分类 高二语文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12/4 8:42:32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荆州中学2015~2015学年度上学期

期 中 考 试 卷

年级:高二 科目:语文 命题人: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对潦倒困厄的古代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主观上它已经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扁舟”意象,从始至终蕴含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浓浓的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范蠡、李白和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C.“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D.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而隐居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这一意象,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俺答猎,虎虓其前,芳一发毙之。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周尚文镇大同,奇之,署为队长。数御寇有功,当得官,以父贫,悉受赏以养。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之。奋勇跳荡,敌骑辟易十里。寇营野马川,克日战。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芳战益力,寇乃去。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寻以功进左,赐蟒袍。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寇不知芳在,芳免胄示之,惊曰:“马太师也!”连却。四十五年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堡圮,众请塞之,不可。请登台,亦不可。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勒兵追击,大破之。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家蓄健儿,得其死力。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寇大震;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戒谕。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者多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B.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靡至 C.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D.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如文中的“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

B.“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芳年少英勇,事亲至孝。马芳年少时被北寇掳去做了牧童,后在危急时刻,一箭射杀猛虎救了俺答,俺答让他随侍左右;他把抗敌所得封赏都拿来奉养父亲。

B.马芳巧破敌谋,名震边陲。威远之战,马芳识破敌人诡计,将计就计大破敌军;界岭口之战,敌寇初以为马芳不在,后来见到他就惊吓而退。

C.马芳智勇双全,多次建功。马莲堡之战,马芳先采用疑兵之计,大开堡门,通宵鼓噪,次日中午又卧床不起,麻痹敌军,最后一举击破敌人。

D.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也不计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赦戒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

(2)舞榭歌台, 。

(3)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 ,有暗香盈袖。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6) ,徒以吾两人在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 ……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望之中。

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形象。

(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如何看?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获得诺贝尔奖的“三无”科学家

10月5日,诺贝尔获奖名单首次出现了土生土长的中国学者,她就是屠呦呦。这也是中国内地学者首次获得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项。

  让外界颇感吃惊的是,85岁的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当时的媒体报道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1969年,接到国家任务,屠呦呦开始对抗疟药物进行筛选。当时,试验条件极差,自己身体又有病,恰逢“文革”,干扰非常厉害。屠呦呦带领团队顶住干扰,克服重重困难,宵衣旰食,殚精竭虑,在190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青蒿提取物——青蒿素。1972年,屠呦呦第一个提出青蒿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疟效果,并提取出有100%抗疟效果的青蒿素,引起全国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青蒿素开始投入生产,推向世界。

  这一巨大发现在国内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仅被授予国家发明二等奖,而屠呦呦申请中科院院士也铩羽而归。屠呦呦1972年就分离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青蒿素,可只到1986年才取得国家第一张新药证书。就是从1986年算起,该药也已经在世界上使用了30年,取得的效果早已显现,而只到漫长的30年后才引起国际科学界的重视。2011年美国拉斯克基金会就将临床医学研究奖颁给屠呦呦,其颁奖词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厚礼。”今天授予她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时,屠呦呦已经是85岁的耄耋老人。

  “屠老师很低调,从来不愿意向外面宣传自己,她对于发表青蒿素的论文这类事并不在意,”中药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医学博士李玉洁说,“国外对她成果了解比较晚,这可能也跟她发表SCI论文不怎么热情有关系吧。”李玉洁介绍,“现在,我们和国外的交流越来越多,他们对我们的研究成果了解增多,才知道我们在青蒿素研究上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

  由于国内很少爆发疟疾,这一开创性药物在国内销量很小。但是,在处于热带的发展中国家,青蒿素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8年全球有2.47亿人感染疟疾,其中100余万人死亡,这些人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上用于抗疟的药物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奎宁,一类就是青蒿素,前者因为抗药性的问题已经使用少了,青蒿素成为主要药品,这些年尤其显著。”李玉洁介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这种被誉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

  学术界也有人对屠呦呦获奖表示质疑,认为青蒿素是团队的成果,而在屠呦呦之后做出重大贡献的还有多名科学家,屠呦呦只起到了一部分作用。“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她第一次使用乙醚在低温下提取出有100%效用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这三点就决定了她在青蒿素成果中最关键的作用。”李玉洁说。

  中国医学科学院程书均院士表示,诺贝尔奖只发给个人,“一般是发给关键成果的领军人物,看谁最先分离出有效物质,而且能证明该物质在疾病的有效防治中起到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医学大奖屡屡颁发给屠呦呦,这也意味着是国际科学界对她工作的客观认可。

  诺贝尔奖在宣布颁发给屠呦呦时,公布了获奖理由:“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来源于中药,或者说来源于植物药,而诺贝尔奖颁发给青蒿素的发现者被业界认为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鼓励。“这表现了诺贝尔奖对中药的认同,”中药研究所党委书记朱晓新评论,“因为青蒿素毕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发现的,这就表明了对中药传统理论的认同。”

  【相关链接】

①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其父引据《诗经·小雅》中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取名为“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药学院)。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选自“百度百科”“屠呦呦”词条)

②屠呦呦是一朵花,中国当代医学科研最灿烂的一朵花,历经44年的风霜雪雨,春华秋实,这朵花终于灿烂绽放了。这朵花开得不易,开得艰难,也开得辉煌,开得大气,给国人争光,给人类造福,功在当今,富润后世。我们理当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珍惜爱护屠呦呦获得的这一荣誉。屠呦呦这朵花开了,让我们都来爱惜这朵花,善待这朵花,珍惜这朵花,就会带动更多的鲜花开放,使我们的大花园里真正做到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争奇斗艳,香飘天外。

(选自《长沙晚报》2015年10月5日刊文《屠呦呦这朵花》)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及材料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引材详实,不仅介绍了屠呦呦的研究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屠呦呦淡泊名利可亲可敬的一面。

B.屠呦呦的科研道路曲折,人生道路坎坷,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虽然获得诺贝尔奖时她已是85岁的耄耋老人,但这朵花终于灿烂绽放了。

C.屠呦呦获得“美国拉斯克医学奖”后有人表示质疑,认为青蒿素是团队的成果,做出重大贡献的还有多名科学家,屠呦呦只起到了一部分作用,才使得她没能够在当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D.屠呦呦现在是世界上著名的医药学家之一,她先后获得了“美国拉斯克医学奖”“诺贝尔医学奖”,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药学研究已经绝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E.屠呦呦获得国际奖励誉满天下之时却招来嫉妒和流言诽谤,烛照之下,我们应当有一个坦荡的胸怀,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善待这朵花,珍惜这朵花,为百花盛开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2)作为医药学家,屠呦呦的贡献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3)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可是她仍然专心治学,这种治学精神在屠呦呦的治学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4)“这朵花开得不易,开得艰难,也开得辉煌,开得大气”这句话体现了屠呦呦哪些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行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 的。

(2)做学问就是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把老师的话当作 ,不加思考全盘接受肯定学不好,太听话的学生不会成为优秀的好孩子。

(3)一名大型国企高管退休后涉足民间借贷,一时风生水起,收入不菲,大有梅开二度之骄。但好景不长,前不久,由他领衔的这家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储户”蜂拥而至索要本金,致使该君陷入 、欲哭无泪的恐慌境地。

A.无可非议 金科玉律 手舞足蹈

B.无可厚非 金玉良言 手足无措

C.无可非议 金科玉律 手足无措

D.无可厚非 金玉良言 手舞足蹈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中华文化既有光辉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未来。只要我们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就必定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

B. 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这是举世公认的。

C.在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科学家报道,他们的实验据说可以证明量子力学最根本的理论之一:远隔很远距离的物体可以瞬间相互作用。

D.《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读音的正误方面做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

。 。 。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湖北省武汉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成都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六校联考”期中试题 语文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 语文
·2015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中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模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