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语文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件大小 65KB
所属分类 高二语文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6/10/26 12:41:33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成都龙泉高中学高2015级高二上期入学考试试题

语 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 I 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填在机读卡上,

第Ⅱ卷写在答卷纸上。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 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 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 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

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

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 《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

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

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

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

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

、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

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

“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

,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

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

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欣泰,字义亨,竞陵人也。父兴世,宋左卫将军。欣泰少有志节,不以武业自居,好隶书,读子史。年十余,诣吏部尚书褚渊,渊问之曰:“张郎弓马多少?”欣泰答曰:“性怯畏马,无力牵弓。”渊甚异之。辟州主簿,历诸王府佐。世祖与欣泰早经款遇,及即位,以为直阁将军,领禁旅。欣泰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辄游园池,著鹿皮冠,衲衣锡杖,挟素琴。有以启世祖者,世祖曰:“将家几何敢作此举止!”后从车驾出新林,敕欣泰甲仗廉察,欣泰停仗,于松树下饮酒赋诗。制局监吕文度过见,启世祖。世祖大怒,遣出外,数日,意稍释,召还,谓之曰:“卿不乐为武职驱使,当处卿以清贯。”除正员郎。巴东王子响杀僚佐,上遣中庶子胡谐之西讨,使欣泰为副。欣泰谓谐之日:“彼凶狡相聚,所以为其用者,或利赏逼威,无由自溃。若且顿军夏口,宣示祸福,可不战而擒也。”谐之不从,进屯江津,尹略等见杀。事平,欣泰徙为随王子隆镇西中兵。子隆深相爱纳,数与谈宴,州府职局,多使关领,意遇与谢眺相次。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复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建武二年,虏围钟离城。欣泰为军主,随崔慧景救援。虏既为徐州军所挫,更欲于邵阳洲筑城。慧景虑为大患。欣泰曰:“虏所以筑城者,外示婷大,实惧我蹑其后耳。今若说之以彼此各愿罢兵,则其患自息。”慧景从之,遣欣泰至虏城下具述此意。及虏引退,而洲上余兵万人,求输五百匹马假道,慧景欲断路攻之。欣泰说慧景曰:“归师勿遏,古人畏之。死地之兵,不可轻也;胜之既不足为武,败则徒丧前功。不如许之。”慧景乃听虏过。

??????????????????? (节选自《南齐书·张欣泰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 A.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 B.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C.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D.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文中“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张欣泰喜欢读书,不愿意以带兵打仗为职业,十多岁时,当别人问他弓马功夫怎样时,他回答说害怕骑马,无力拉弓。

B.张欣泰游览园林时身穿僧衣,手执禅杖,随皇上出巡时中途跑到松树下去喝酒赋诗,这些举动表明他对当时的现实十分不满。

??C.虽然齐世祖对张欣泰的率性而为提出了严厉批评,但还是能理解他不愿意当武将的想法,任命他担任了比较清闲且地位不低的文官。

??D.张欣泰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干。讨伐巴东王时,主将胡谐之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吃了大亏;而崔慧景对他言听计从.很顺利地解除了钟离城之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与欣泰早经款遇,及即位,以为直阁将军,领禁旅。(5分)

译文:

(2)死地之兵,不可轻也;胜之既不足为武,败则徒丧前功。(5分)

译文: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8、“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5分)

答:

9、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 , ”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2)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

。”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两句诗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国学大师汤一介

“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它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如是说。

汤一介生于天津,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必读经典。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目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汤先生的学术兴趣,原在道、佛与魏晋玄学。1983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深感外国学者、世界哲学界更关注中国的儒家思想及其作用,此后他开始关注儒学。思考儒学对今日人类社会的健康、合理发展的贡献。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在北大成立儒学研究院,整理九卷本的《中国儒学史》。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论”风行一时。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批评和回应。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得到某些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

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1990年,63岁的他就想做这个工程。在他看来,中国已有《佛藏》《道藏》,可一直没有《儒藏》。虽然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要做《儒藏》,但最终都没有实行。汤一介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儒家经典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现代科技手段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保存方式,为大规模整理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儒藏》启动,由汤一介任首席专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近400名学者参与,迄今已出版100册。在汤一介等学者的构想中,《儒藏》最终将包含书籍3000余种,约10亿字,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历史上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计划于2025年完成。汤一介常对身边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有经典存世。编纂《儒藏》,关系到中国人的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与职责。”

“我的名字叫‘一介',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纵观这一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汤一介说。

相关连接:

①汤一介(1927——2014),国学大师、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2002年10月,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思,得到了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 (摘自《百度》)

②《儒藏》收入近500部儒学典籍精华编(约1.5亿字)和近5000不儒家典籍(约10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是最齐备和最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汤一介是《儒藏》项目的总负责人。

(摘自《儒藏项目专家汤一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弘扬儒学、编纂《儒藏》,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B.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这样的家学渊源是使汤一介成为著名学者的主要原因

C.汤一介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以和谐化解中西方文明冲突问题。

D. 为了儒学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作为《儒藏》项目的提出者和总负责人,汤一介以多元开放视野和特有的学术敏锐,做了大量的工作。

E.汤一介认为,建立“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解释经典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方法多样,西方解释学无法与中国相比。

(2)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先生对儒学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3)材料开头和结尾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各有什么作用?(6分)

(4)汤一介先生为什么要编纂《儒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罗银胜

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1949年,黄裳曾去北京采访,专程到清华园钱氏夫妇的寓所,亲眼目睹了这对教授夫妇静夜攻读的情形:“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授,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就是钱钟书。第二天的晚上。吃过晚饭以后我找到他的住处,他和杨绛两位住着一所教授住宅,他俩也坐在客厅里,好像没有生火,也许是火炉不旺,只觉得冷得很,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越发显得空落落的。中间放了一张挺讲究的西餐长台,另外就是两把椅子。此外,没有了。长台上,堆着两叠外文书和用蓝布硬套装着的线装书,都是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他们夫妇就静静地对坐在长台两端读书,是我这个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个典型的夜读的环境。他们没有想到我会在这时来访,高兴极了,接下去,就是快谈。”

当时,杨绛、钱钟书除了上课、办公、开会之外,可谓是深居简出,晚上的空余时间对他们来说,是辛勤耕读的好时光,他俩不愧是一对“读书种子”,用人类文化精华不断充实着自己。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享受”。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壶台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及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以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杨绛读书时的惬意,无疑也是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

杨绛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俗的陋见。如今她所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照当今一些教授们新迁的住宅,可谓简陋至极,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卷气。杨绛的服饰朴素无华,毫无珠光宝气。她心系科教兴国,毅然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捐赠给“好读书”的学子。这一慷慨之举,值得世人敬仰和效仿。

2007年夏天,年近期颐的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这是杨绛以丰涵人生历练的经验,来书写自己的心路历程,因而全书充浸着人性的美感。

《走到人生边上》可以看做是杨绛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的一次终极思考。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世纪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摆脱了羁绊和束缚的杨绛先生,在书中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感悟。惟其如此,尤为可亲。老人家九十多岁,快到生命的尽头,仍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原,还极认真地反思自己年轻时的过错。

(选自《名人传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杨绛看来,书中别有天地,书中也有人物,书的世界没有阻隔,书的内容包罗万象;读书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

B.本文通过记述杨绛先生爱读书、苦读书的事迹,具体展现其书香世界,刻画出一个酷爱读书、淡泊名利的学者形象。

C.1949年,正在静夜攻读的钱钟书夫妇面对不速之客黄裳,在非常高兴的同时,也想尽快结束谈话,以便继续夜读。

D.杨绛不仅自己读书,而且鼓励他人读书;不仅读别人写的书,而且写书用来给别人读,如2007年夏推出《走到人生边上》。

E.杨绛把读书比做“‘隐身’的串门儿”,形象地表达出她独特的读书感受;读书,不受时间限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对于杨绛先生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引用黄裳和传主杨绛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从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中,你获得哪些有关读书、人生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①安静地打开书本,你有可能与仰慕已久的古圣先贤或当代精英不期而遇,同时,进入安静阅读的境界也是 人生经验和阅读滋养的有效途径。

②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 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③ 在十字街头,望着眼前的一切心感渺茫,胜利、掌声、鲜花早已离我远去,我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找不到未来的路。

④爱过,笑过,恨过,终于一切随风飘去,零落成泥,然而,生前身后的空间, 着细腻的温情,淡淡飘香。

A.汲取 总算 徜徉 充溢 B.汲取 总算 徘徊 充溢

C.获取 终于 徘徊 充斥 D. 获取 终于 徜徉 充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在信息化的今天,中秋民俗依然活跃在全球华人中间,它是华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

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节日。

B.奥巴马政府已向韩国施压,要求韩总统朴槿惠不要参加将在北京举行的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

念活动。韩官员进一步表示,朴槿惠尚未就是否出席中国政府的纪念活动做出任何决定。

C.习近平不但读书多,而且对文学有很高的鉴赏力,譬如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时,他

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深度,托尔斯泰有广度,他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宇华教育集团)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 语文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宁夏银川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挑战赛 语文
·北京临川学校2015-2016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北京临川学校2015-2016第二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卷
·北京临川学校2015-2016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2016年北京春季会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7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